北京話裡常說,只有這醬菜罈子才醃出了人生之百態。
看完電視劇《芝麻胡同》,愈發覺得這醬菜頗有些韻味。劇裡嚴振聲、林翠卿圍桌吃飯,嚴家大院其樂融融。其間敲的疙瘩湯舀勺子醬菜配釅茶,家人閒坐,燈火可親。不得不說,北京人的講究都在一碟醬菜裡,醬菜,是這劇的靈魂味兒。
而劇中制醬菜也是經得起推敲的,無論是醬制後要脫鹽,去掉鹽味,還是再把醃好的青菜濾幹水放入醬菜罈中醬制,經過日曬翻壇,看著都生活味兒十足。於是我對這味調醬,提起了興趣,了解過後才發現,其中奧妙,意味深長。中國的醬菜細分起來,可分為北味的與南味的兩類流派,南方愛面兒,北方吃那一嘴兒。
南北方的醬菜文化是完全不同的兩大流派,北味醬菜是以皇城的味道為頭牌。說起北方醬菜,六必居、天源、後門的"大葫蘆"都是鼎作。南味的則以揚州醬菜為代表,商標為"三和"、"四美"。
"大葫蘆"門懸大葫蘆為記,不過隨著現代生活的更新,如今已不復存在了。
南北相峙,北方醬菜偏鹹,南則偏甜。中國好像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醬。蘿蔔、瓜、萵苣、蒜苗、甘露、藕、乃至花生、核桃、杏仁,無不可醬。
百年傳承下來的本味兒,怎麼都是離不開北京六必居、濟寧玉堂、揚州三和揚州景陽觀這幾家的。
早年間名揚四方的北京六必居醬菜園
而其間有紅頭繩的自然是六必居了。
北京的醬菜和北京的人一樣,經得住咂摸,耐得住回味。醬菜是北京人的魂兒,是北京人的精神支柱,它像一個紐帶,串聯起所有北京人的味覺。街頭巷尾的嬉鬧和咯啦四竄的串門走戶,都離不開這胡同巷子裡傳來的醬菜味兒,甘甜又混著些芝麻的渾濁。六必居的故事便開始了。
六必居明代初起,好喜「蒸酒」為主,大概在乾隆初年改名六必居,後來才改作醬房,經營油鹽雜貨與糧鋪,夏季做醬,秋季醃菜,黃醬、甜麵醬和各種醬菜都是老北京的心頭好。
關於北京醬菜的口味,按梁實秋先生的話講:北平的醬菜,妙在不太鹹,同時又不太甜。這六必居店內有塊金字大匾,相傳是明朝大學士嚴嵩題寫。六必居原是山西臨汾西杜村人趙存仁、趙存義、趙存禮兄弟開辦的小店鋪,專賣柴米油鹽。
六必居的發家史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六必居中的六必,指的是——黍稻必齊,曲櫱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稀黃醬、鋪淋醬油、甜醬蘿蔔、甜醬黃瓜、甜醬甘露、甜醬黑菜、甜醬倉瓜、甜醬姜芽、甜醬八寶榮、甜醬什香菜、甜醬瓜、白糖蒜。這被傳為六必居十二傳統。《都門紀略》、《朝市叢載》等都把它列為製售八寶菜、包瓜等醬醃菜的名家。有《竹枝詞》稱: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寶樣多餘。都人爭說前門外,四百年來六必居。
而濟寧玉堂,則是南北醬菜中中立的一塊牌子,兼南夾北,暢銷四方。玉堂醬園始建於清朝,是姑蘇人戴玉堂在濟寧開的一家醬菜鋪子,而後濟寧富商冷長連聯和官吏孫玉庭將玉堂買了下來,定名"姑蘇玉堂",又名玉堂醬園。
清朝時期的濟寧玉堂園
後來,冷氏孤居其後,由官宦世家孫家獨家經營。由於玉堂醬園在口碑與質量的保障下,規模和品種不斷擴大,生產的醬菜、酒類南北風味兼有,足跡遍布四方,當時的文學作品《鏡花緣》也贊濟寧金波酒"為"天下美酒",醬菜是天下一絕。恰逢機遇,軍機大臣孫毓汶將孫家"小菜"送進宮來。慈禧太后品嘗後,連連稱讚:"真是京省馳名、味壓江南!」
玉堂醬園一直遵循"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店訓。這樸實無華的八個字,道出了玉堂醬園在經營上的"真經"。歷屆東家和經理們都講究選料優質,精工細作。注意研究兄弟廠家醬菜的優點,不斷改進。如醬漬黃瓜,選料定點,黃瓜個頭均勻,一斤稱十三根,且要頂花帶刺,經過上好的甜麵醬醃出油光閃閃,透綠嫩脆的成品。再如包瓜、蘑茄,要選大小均勻的馬鈴瓜和五星茄,將加工出的成品包瓜縱橫兩刀剖開,瓜的邊角翻卷,內裝的核桃仁、杏仁、瓜籽仁、花生仁、青紅絲、桂花等,聞起來醬香濃鬱,嘗起來甜中有鹹,讓人食慾大開。
口味獨特的玉堂花生仁
為了取得這些成就,創始人不僅仔細研究濟寧的口味,還派了精明的夥計扮成啞巴混進江南某醬園學徒,經過兩年的苦心學習,才摸到了江南醬菜的精要。又經過幾十年努力,梁聖銘終於研製出了既有江南風味,又有濟寧特點的「什錦」、「八寶」、「香乾」、「冬菜」、「黑、黃醬」等小菜。與時俱進,大概是得以綿長的根本吧。
與北方相對的便是南味醬菜,以揚州的「三和」、「四美」、「五福」為代表。
「三和」取意松竹梅歲寒三友,而「四美」出自《滕王閣序》中的「四美具,二難並」,現在三和四美已經合併為一家了。揚州醬菜起源於漢代,在清朝乾隆年間升級為宮廷的御膳小菜,充分體現了江浙菜醬香濃鬱的特點,口感鮮甜脆嫩。
南味醬菜代表: 三和四美醬菜店
三和四美具有鮮、甜、脆、嫩四大特色;系列醬油採用純釀造工藝生產,醬香濃鬱,色澤自然紅亮,蝦籽醬油獨具特色;系列花色醬滋味綿長,味不雷同;系列腐乳酥香綿軟,口味純正。臺柱子當屬寶塔菜、乳黃瓜和什錦菜。寶塔菜最著名主要也有和瘦西湖的白塔呼應的成分,當然本身清新爽口,清脆而又可愛。
不少三和四美的揚州老百姓都說:也許是受地域因素影響,不太能吃得慣偏鹹的重口味北方醬菜。而三和四美的醬菜簡直是為南方人民的口味量身定做的。就拿廣受好評的乳黃瓜來說,咬上一口又脆又鮮,還帶著一點甜,簡直就是挨家挨戶夏天必備的下飯小菜!
三和四美「臺柱子」合集
這醬菜四絕的最後一家即杭州景陽觀。
醬菜四絕,最後一絕——杭州景陽觀
清光緒三十三年,一個頭後梳著一條烏亮大辮子的浙江諸暨壯漢,隻身乘船來到杭州,在薦橋直街(今清泰街)佑聖觀巷口開了一家叫"景陽觀"的醬菜店,這個壯漢就是壽達清。
他所醃製的醬菜、腐乳,尤其是"雙插瓜",由在北的浙江籍官員帶到京裡,除了自己吃,還饋贈給在朝同僚、親王,後來更是傳進了宮內。由於雙插瓜的脆嫩又鹹中略帶點甜味,口感鮮美,上到"老佛爺"(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下到諸宮后妃,都把它當做每天早晨必備的佐菜,所以又叫"貢品"。
景陽觀的醬菜"走紅"北京城,聽說還跟個叫王文韶的人有不小的關係。王文韶,杭州人,在朝任擔任要職。杭州人歷來有早餐吃"泡飯"的習慣,王文韶也一樣。所以他經常要從杭州帶走一些醬菜、腐乳之類的佐菜。
景陽觀醬菜愛好者——軍機大臣王文韶
景陽觀的雙插瓜也是其中的一件。王文韶為官圓滑,很喜歡結交皇室族人和諸同僚,在用來送人的杭州土產中,雙插瓜自然是少不了的,這就是景陽觀的雙插瓜搖身一變成為皇家御定的"貢瓜"的由來,其牽線人便是王文韶。
深受王公貴族喜愛的——景陽觀雙插瓜
從此,杭州人沾皇帝老兒的光,在家也能經常吃"貢瓜"。景陽觀以銷售自製醬菜、腐乳為業,前店後坊,聘僱紹興技工製作各式越味醬菜、腐乳,較有名的有雙插瓜、甜乳黃瓜、八寶什錦菜、糟油籮卜、蜜棗籮卜、開洋腐乳、桂花腐乳等10多個品種。
後來又開闢新的業務線,經營起寧波的醉蟹、泥螺、蝦子和杭州的醬鴨、醬豬頭、桂花梅醬、醬油、各種露酒等應季醬製品、調味品、禮酒以及各地風味醬菜。品種之多,品位之全,有"東鹹西酸,南甜北辣"的美譽。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也養出了一方口味。
比如北方。北京醬菜的門道從選料上就可見一斑。北京的醬菜原料重產地,甚至有名有姓,認準了老王家的蒜頭蘿蔔,就不會換成老孫家。每種原材料各有一個最佳產地,集齊所有,才算置辦完全。這些選定的原材料還以「食物最好吃的時刻」為宗旨,從具體時令到採摘時間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不是拔尖兒的貨絕對進不了醬菜缸。
做黃醬必選豐潤馬駒橋和通州永樂店的黃豆;甜麵醬必用京西淶水小麥,自行磨製伏面;糖蒜必選長辛店或趙辛店的白皮六瓣大蒜,每頭要求重一兩二三、七八頭為一斤,而且需在夏至前三天從地裡起出,帶泥進貨,用以保鮮;再經剝、泡、曬、熬湯、裝壇等多道工序。
做甜醬菜,要用廣安門外王姓的蒜頭蘿蔔,大、小井村的甘螺,太平橋灣子村韓姓的青萵筍,豐臺衛牆校的青扁豆,安定門外前花園的五寸秋黃瓜,南郊海慧寺的五寸白根小蘿蔔,永定門外小紅門的「八道黑」香瓜以及清晨採摘,六七成熟的老陽瓜,且需午前送到,即時清洗。
老練的醬菜師傅檢查醬菜成色
北方善養豆和北京地區的乾燥,就得先把豆子泡透蒸了,讓它的水分吸收透了,拌上白面,在碾子上壓,再放到模子裡,墊上布用腳踩10-15天,然後拉成三條,剁成塊,放到架子上碼好,用蓆子封嚴實,讓其發酵。
醬菜正在默默發酵
在發酵後期,還要不斷用刷子刷去醬料上的白毛。這上好的醬得配得講究。
一碟醬菜,配大席面可以,就著窩頭吃也不掉價。幾毛錢的醬菜絲,幾塊錢的醬黃瓜,只要把粥飯點染得津津有味。
居家美味——醬黃瓜
如果說熱炒最出名得就是醬白菜炒冬筍了。北方的白菜又白又嫩。新從醬缸出來的醬白菜,切碎,炒冬筍片,別有風味,和雪裡蕻炒筍、薺菜炒筍、冬菇炒筍迥乎不同。
南方醬菜則有不同,雖說在食材上皆是精挑細選,但都有自己的特色。
美味的醬黃瓜炒山雞丁
比如以前釀製醬菜講究天時,頭缸醬瓜的確更新鮮,但是現在都是現代工藝,醬菜一年四季都在做,一天到晚有「頭缸」。但是南方還是認這個死理,就是喜歡每天一早來買你店裡的「頭缸」。無非就是堅持傳統工藝,醃得比較透,但是又依然保留著蔬菜本身的爽脆,然後口感比較和淡,適合南方的審美。
南方人還有一個愛好,把買的的醬菜當成基礎款,買回去以後,自己再加工。鮮汁瓜加點糖和麻油重新醃一回,然後和老豆腐一起拌拌,是杭州人夏天最愛的一道菜。
經久不息的醬菜大頭——糖蒜
醬菜作為傳統小食,已經深深嵌入了人們的煙火生活中。
單單煮上一鍋白水掛麵,放些小蔥加個雞蛋,白水湯再漂上些黃油,好看是好看卻食之無味。這時候要是舀上幾勺醬菜,一點一點暈開在麵條間,湯汁裡,醬菜的濃香四溢隨著麵條的甘淡,緩慢襲入人們的唇齒間,霎時待兩股力量相互博弈纏繞,這叫人如何不念家啊!
要說跟醬菜最配的,還是要數白米粥了。味道不會太寡淡,也不會太濃烈,清清爽爽軟軟糯糯,一切剛剛好,簡直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
夜幕降臨,終於結束了忙碌工作的你,回到家中已經是筋疲力盡,哪裡還提得起力氣下廚做頓營養豐富的大餐呢?此時要是可以來上一碗配著醬菜的熱湯麵,哼哧哼哧幾分鐘就能搞定一餐。簡單卻不單調,既填飽了肚子,又溫暖了心房。吃飽喝足後,享受屬於自己的悠閒時光,這日子是不是美得很?
— END —
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