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鼓吹「棍棒」教育!

2020-12-23 人生五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不打不成器。」

這是一場悲劇的源頭 。

老來得子的蔡宗禮跟老婆離婚後,就一直獨自撫養孩子。

蔡宗禮一直認為自己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才會這般窮困潦倒,因此對兒子小瑞寄予厚望。

而小瑞也很爭氣,學習成績在班級上都是名列前茅,同時小瑞還是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經常會幫父親做家務。

去年11月,小瑞的學習成績突然下滑了,父親怒不可遏,同時也發現了小瑞隱瞞了學校退回的80元學雜費的事。

奉行棍棒教育的他,用皮帶抽打小瑞全身,還用木棍抽打他。

事後,經警方認定,小瑞全身皮膚挫傷面積高達30%,構成重傷二級。

是蔡宗禮不心疼不愛自己的兒子嗎?

其實並不是,蔡宗禮為了每天接送孩子上學,特意在學校周邊找了一份保安工作;

聽說牛奶能讓孩子又白又聰明,月收入只有1200的他,每天讓兒子喝奶粉、吃水果;

為了給孩子上400元一個月的輔導班,他頓頓饅頭配鹹菜,不捨得買衣服,省吃儉用;

「打你,是為了讓你好好學習,打你,也是愛你」,顯然過於荒謬了。

當愛的方式錯了,無論有什麼理由,毋庸置疑都是一種傷害。

小瑞的遭遇更像是重新揭開了「中國式棍棒教育」這道腐朽且令人傷痛的傷疤。

多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起初喜歡好言哄騙,接著是大聲呵斥,最後竟然演變成拳打腳踢,以至於孩子長大後,所有的童年回憶裡只是充斥著鞭子和苦淚。

「不打不成器」,是一場謊言

「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才子」的傳統觀念在中國父母的心裡根深蒂固。

似乎沒有什麼是打一頓不能解決的問題:

不吃飯,打一頓;不好好寫作業,打一頓;不聽父母的話,打一頓;做錯事情,打一頓。

甚至把「打孩子」當作金科玉律,當作育兒的交流方式。

孩子被胖揍一頓之後,終於不得已承認了錯誤與不足,而父母卻暗自欣喜自己的教育方式頗有成效。

實際上孩子只是因為情緒上的恐懼,害怕皮肉之痛,以及無法反抗父母權威,才向父母投降的。

而打罵和傷痛,只能讓孩子停止不良行為,卻沒有教會孩子應該做什麼,那孩子自然也無法真正理解和真心接受父母的訓誡。

這種以孩子服從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手段,不僅深深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更會把孩子養成「父母的敵人」。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

一對音樂家父母,他們希望兒女在二胡上有所成就,於是從小就對他們進行堪稱殘酷的棍棒教育。

譬如,媽媽偶然發現兒子一邊拉二胡,一邊偷偷地看小說,結果被媽媽一頓暴打。

他們的棍棒教育是「成功」的嗎?

顯然不是。

這對兒女本來應該在父母的薰陶之下拉出一手出色的二胡。

但事實是,兒子拒絕拉二胡,還說這輩子再也不想碰它。

女兒倒是有在拉二胡,但與父母斷絕了來往,因為她無法壓下對父母的恨,乾脆不如不相見。

這是棍棒教育的「殘酷輪迴」,父母粗暴地對待兒女,兒女粗暴地對待二胡,甚至粗暴地對待自己的父母。

傷痛刻進骨子裡,並沒有隨著歲月被忘卻,反而歷久彌新。

其實,不管是被父母逼學二胡的兩個孩子,還是被爸爸暴打要求提高成績的小瑞,他們都很努力,不斷地在練習,只不過無法一下子達到父母期望的高度罷了。

更讓孩子心碎的是:

當他們需要父母理解的時候,得到只有指責和打罵;

當他們渴望父母之愛的時候,看到的只有逼迫和分數;

當他們期待父母擁抱的時候,換來的只是冷漠與忽視。

從始至終,「不打不成器」都只是一場以愛之名傷害孩子的騙局。

棍棒是贏了,父母卻輸掉了孩子的心,也毀了整個家。

棍棒教育,讓童年的痛苦伴隨孩子一生

有人說,幸運的孩子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孩子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而父母的暴力,連把孩子最後自我治癒的那點機會都給剝奪走了。

作家王朔出生在軍人家庭,從小在父親的嚴格和暴力中度過的,父親總是打他到打不動了才會停手。

這種打罵教育也給王朔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心理陰影,以至於他後來在《致女兒書》中寫下了對父母的怨恨:

「我不記得我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

王朔的經歷就像是無數個經歷家暴孩子的縮影,一次次的打罵,如同炮火般不斷摧毀著孩子的內心世界,把對父母的依賴與愛弄得支離破碎。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990名孩子開展了一項長達6年的跟蹤研究:

發現被打得越多的孩子,行為問題比被打得少或不打的孩子要多得多。

經常被體罰的孩子,會失去自信,沒有安全感;

同時還會產生攻擊性、失落感和焦慮感;

甚至是智力水平、學業水平以及注意力水平的發展上也會有所欠缺;

更嚴重的,會誘發孩子的極度消沉,拒絕社交,產生自殺念頭。

那些經常被打的孩子,從來沒有得到父母的尊重與愛,更不會相信這世界是有愛的。

他的一生可能都在和苦難的童年經歷作鬥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

所以說,一切多快好省的教育都是有毒的,只有學會正面管教,才不會培養出一個滿眼兇光、滿身戾氣的孩子。

只有正面管教,才能養出幸福的孩子

其實,教育是一門功課,是一門需要我們放棄苛責,放棄完美主義,懷著謙虛與感恩之心不斷去進修的功課。

在某次綜藝節目中,嗯哼把玩具亂丟,自己走過去的時候一不小心踩到了玩具的尖銳部件,頓時崩潰大哭。

媽媽霍思燕立馬靠近,觀察嗯哼的狀況,先是詢問他踩到了什麼,檢查那個讓人受傷的玩具,嗯哼很生氣,又粗暴地把玩具丟出去了。

霍思燕沒有著急責罵孩子的任性行為,而是把嗯哼抱在懷裡安慰他,吹吹腳上的傷口,進行二次共情與安慰:

「太尖了,踩上去肯定會疼的。」

嗯哼哭得更大聲了。

然後,媽媽又一次把被嗯哼丟掉的玩具給撿了回來,告訴嗯哼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你不要生氣扔掉,扔掉了,媽媽也會被踩到,別人也會被踩到。」

接著,告訴孩子如何處理這種危險的東西:

「要拿給媽媽或者拿給老師,甚至丟到垃圾桶裡,放到高處。」

最後,媽媽親自感受玩具帶來的疼痛,陪著嗯哼一起正視「玩具」,進行了管教目的的講述:

「你如果不收好,媽媽也會跟你一樣感受到疼痛,你記住了嗎?」

這時候的嗯哼,已經完全安靜下來,聽明白媽媽的話了。

當面對孩子犯錯,霍思燕沒有打罵孩子、落井下石,而是先關注事實——

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感受——最後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教科書般地完成了一次極具教育意義的對話。

《雙向養育》裡說過:

「如果你的工具只有錘子,所有問題在你眼裡都是一顆釘子。」

因此,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換位思考:孩子能不能從我的管教方式中獲得正面感受,如果不能,那就應該學著改變。

只有善於體諒孩子、接納孩子、理解孩子的父母,才能養出擁有幸福感的孩子。

有以下三個管教評判標準,我們可以借鑑一下:

語言和善且能堅定執行

幫助孩子體驗到歸屬感、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

立足長遠,從孩子的終身發展進行教育

我們總是覺得如果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讓他先感覺更糟,認為懲罰能讓孩子吸收教訓,知恥而後勇,迎難而上。

事實上,打不是親,罵不是愛。

教育孩子從來就不是一場「以大欺小」的權威對抗,也不是父母情緒的宣洩。

真正的「幸福教育」,不是控制和打罵,索取和佔有,逼迫與排斥,而是信賴與自由,理解與接納,陪伴與鼓勵。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與孩子攜手共同成長,收穫此生的平和與喜悅。

相關焦點

  • 棍棒教育讓孩子更暴力,還是更聽話?
    提到原生家庭,她強調「我覺得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我在家裡被打,我出去就想打別人」。這也不禁讓人思考,中國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法,那麼棍棒教育到底可不可取?01 棍棒之下更多出逆子從寧靜身上,我們看到原生家庭棍棒教育在她身上打下的烙印,沒有「順」。
  • 孩子越教越偏執?警惕!棍棒教育可能正在腐蝕你的孩子
    小朋友的天性就是純真爛漫、調皮又可愛,聽話的時候是真聽話,搗蛋的時候那是真煩人!為了讓孩子長大成才,家長們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教育孩子。硬的不行就用軟的,軟的不行就硬來,軟硬兼施成了很多家長的教育方針。「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打一頓,就行了!一頓不行那就兩頓,保管讓孩子心服口服」這是已有十多年經驗的張姐的建議。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 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閒著
    作者丨Jenny喬   編輯丨崔永旺來源丨Jenny喬(ID:Jenny-Qiao-Love)1閒著閒著一個人就廢掉了最近過節,很多人和我聊起明年的規劃,沒想到「不想上班」成了一個重點。按照她的話說,胸懷天下,就是管不好自己。嚇得她趕緊跑回去上班,希望能早點止損。後來,她經常感嘆,想要自由職業,先看看自己假期都是怎麼過的。廢掉一個人,就讓他閒著、閒著、閒著。說起來也挺悲哀的,以為能用自由的時間,成全自己,最終卻把自己變成了廢柴。
  • 3個黃金教育法則,家長要知道:想要孩子優秀,棍棒教育可不行
    導語:「教育的意義不在於教授孩子技能,而在於激勵和鼓舞……」家長是孩子認識世界,學習新知識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孩子的身心發展也往往與其父母有關。在中國式家庭教育觀念中,許多父母都遵循著「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觀念。對於「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現象,給大家總結了三條教育孩子的黃金法則,希望能夠給各位父母帶來一些經驗。三條黃金法則1.南風效應,教育孩子應注意方式有一個則寓言,講的是南北風打賭的故事,看誰能先吹掉路人的衣服。
  • 田野新語|「打=教育?」對棍棒的追捧是體罰屢禁不止的根源
    為形成社會共識,規範教育行為,20天前(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頒布並於3月1日實施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將教育懲戒分類並規定了相應的教育懲戒措施,同時明確規定了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中不得有的8種行為,第一條就是不得有「以擊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體痛苦的體罰」。對違反規定的教師如何處理,其中一條就是「暫停職責」。
  • 三好學堂|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用喜歡的方式長大
    這讓人不禁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麼?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相信這是大部分家長的回答。其實,教育本身是有點反人性的東西。如果按照孩子的本能,任由其發展,那麼,就會像提前埋下的地雷,總有一天會以悲劇收場。我是一個8歲孩子的媽媽,今天分享的主題是:如何安排孩子的日常學習計劃。我們做媽媽的都會有一個非常關心但又頭疼的問題:孩子想玩兒,我們想讓他學習。不知道大家是怎麼解決這個矛盾衝突的呢?其實,孩子們的學習時間還真不是那麼好安排的。
  • 對貓咪使用「棍棒教育」的結果,只有一個勉強算好的
    有些貓咪在犯錯後,寵主居然對貓咪使用棍棒教育,雖然教育是可以的,但絕對不能使用棍棒教育。下面就來說一下對貓咪使用棍棒教育的結構,只有一個結果勉強算好的。1、離開這個家貓咪本身就是半馴化的動物,性格是比較高冷、高傲的,如果在它犯錯後,寵主訓一訓它是可以的,但如果使用棍棒教育,那就會讓貓咪覺得這個人類非常兇殘,就可能因此離開這個家,寧願在外面流浪,也不願再回來。2、變得更有攻擊性對貓咪長期使用棍棒教育,其實並不能讓貓咪變得更乖巧,反而會讓貓咪變得更有攻擊性。
  • 湖南父親逼兒子頭懸梁、腦撞牆,棍棒教育有用嗎?父母應尊重孩子
    用頭撞牆,鐵絲捆手,「頭懸梁」,無疑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這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用「棍棒底下出孝子」當幌子虐待孩子。這個孩子所遭遇的問題,並不是個例,而是很多中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面對的問題。剛剛還在對孩子疼愛有加的父母,下一秒就可能拳腳相加,甚至言語辱罵,孩子的心理產生了嚴重的落差,瞬間從天堂掉入心情深淵。
  • 「棍棒底下出孝子」,經常挨揍的孩子,長大後變成什麼樣子了
    「棍棒教育」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中國式父母陳舊的教育觀念常說「棍棒底下出孝子」,認為孩子一切的不良行為,都是可以用「打」來進行教化,可棍棒底下真的會出孝子嗎?1、接受棍棒教育的孩子,有暴力傾向陳先生說自己從小接受爸媽的棍棒教育,且認為自己發展的不錯。但他對孩子經常暴力相向,孩子卻用同樣做法對待其他人,這不就是「棍棒」教育失敗的結果嗎?
  • 男子膜拜「棍棒教育」,逼6歲娃頭懸梁,固執:我就是這麼長大的
    男子膜拜"棍棒教育",逼6歲娃頭懸梁,固執:我就是這麼長大的在正常家庭,父母恨不得將娃放在手心哄,這個捨不得,那個不可以,由此衍生出無數溺愛問題。可現實生活中,總會出現一些"反例",他們的做法與眾不同。比如下面這位父親:腦袋撞牆、頭懸梁、鐵絲綁手跑……你能想像這是親爸對自己兒子做出來的事情嗎?二婚歹毒後媽也不過如此。
  • 新加坡上網課後,藤條一度賣斷貨,「棍棒教育」真的有效嗎?
    關於教育孩子,家長們的辛酸史有哪些?李佳一:《兩袖清風》你們都怎麼解釋?有一個孩子是這樣和我解釋的:兩隻袖子裡呼呼的漏風!Kiwi1807:每次看我老婆輔導孩子我都心驚膽戰,給我孩子捏了一把汗,生怕哪點不對挨揍。新加坡上網課後,藤條一度賣斷貨,「棍棒教育」真的有效嗎?
  • 《野性的呼喚》:你怎樣教育孩子,外人就給他怎樣的「棍棒法則」
    這部電影對教育有著很好的啟發意義,它告訴我們,一個孩子在「溫室裡」受到的溺愛越多,在室外受到的教訓就越多。01被過分溺愛的孩子,要麼 已經成為了熊孩子,要麼在成為熊孩子的路上巴克在第一任主人法官家中,無所顧忌。
  • 棍棒底下出痞子
    她只告訴孩子:你很棒,或許你所接受的教育方式不對。從此這個孩子輟學了,他的一生在學校的時間就只有三個月。這個孩子喜歡數理化,喜歡鼓搗,他的媽媽就給她買來有關科學實驗的書籍給他看。後來,這個只在學校上了三個月學、全靠在媽媽的鼓勵式教育下長大的孩子發明了電燈、電報、留聲機,這個被老師定性為「低能兒」的孩子叫愛迪生。原本不被老師看好的愛迪生,如果再接受媽媽的棍棒教育,或許他真的要變成老師說的那樣的人:低能兒或者變成一個混子或一個痞子。
  • 看一次動漫挨一次打,家長毀掉孩子,是從「棍棒」家教開始的
    今天我們來說一下,在現實當中因為家長的一個做法,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的一件事情。現實生活當中,大多數的家長都是比較好的,每天及時送孩子去上學,接孩子放學,孩子回家之後跟孩子及時進行交流。然而也有一部分少數的家長,卻對年紀小小的孩子進行了「棍棒」式的家庭教育!
  • 狼爸宇文邕棍棒下的「孝子」,在其死後指著棺材怒罵:死的太晚了
    這一等就是12年,宇文邕終於將權臣宇文護誅殺,開始真正掌握北周的大權。宇文邕不希望自己經歷的一切再度發生,因此在培養接班人上格外用心,而他教育孩子信奉的準則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惜壓抑太久的宇文邕用力過猛,最終將兒子宇文贇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首先,為了讓宇文贇能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有用之人,宇文邕給宇文贇安排了一堆密集的學習任務,一絲喘息的機會都不留。
  • 《虎媽貓爸》:極端的教育方式,只會害了孩子,4招或讓家長受益
    從早教到早託,再到各種興趣愛好的培養,各種輔導班,再到各種課外複習資料,課外書籍無不彰顯著家長們對於孩子未來發展成長的在意。但是由於經驗的匱乏,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容易陷入誤區,選擇了錯誤的教育方式。而錯誤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的往往就是不好的後果。
  • 孩子偷錢,如何正確教育?你的處理方式影響孩子一生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孩子偷錢是普遍存在的一件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家長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你的處理方式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 6歲女孩末完成午休作業被老師打住院,棍棒真的能教育好學生嗎?
    中國人的教育方法一向是棍棒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雖說這已經是老話了,但在現代社會中,很是有不少家長和老師在使用。近日就發生了一件,因為6歲女孩午休作業未完成,被班主任使用棍棒教育,因下手太重把女孩歐打住院。
  • 童模妞妞被打引發眾怒:棍棒底下活著的孩子,最後都變啥樣了?
    古人習慣地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說法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先人看來,教育孩子就應該以暴制暴,傷其筋骨,餓其體膚,方能聽話,方能對父母百依百順,而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棍棒教育」不可取?家長別盲目追求「愛的教育」,該打還得打
    現在的科學育兒知識幾乎讓很多年輕的父母奉為「聖旨」一般,都希望能夠用愛的教育去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 而在很多八零和九零後的印象中,似乎自己就是在父母的「棍棒教育」下長大的,想起以前挨揍的日子,倒也覺得有些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