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名校學霸的作息表,之前被曝光出來。當時許多人感嘆:學霸的寒假,一分辛苦一分才!
其實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清華學霸馬冬晗,每天6點起床,凌晨1點入睡;浙大學霸胡一捷,6點起床,12點半入睡。
這讓人不禁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麼?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相信這是大部分家長的回答。
其實,教育本身是有點反人性的東西。如果按照孩子的本能,任由其發展,那麼,就會像提前埋下的地雷,總有一天會以悲劇收場。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眼裡的稀世名花/草
養得好驚豔四座,養不好費心勞神。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得當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呢?今天,我們邀請到了侯老師,來給大家分享她的育兒心經。
p.s侯老師,武漢大學文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神獸成長日記 vol.02
如何安排孩子的日常學習計劃
by 侯老師
大家好,很高興有在這裡跟大家相遇。我是一個8歲孩子的媽媽,今天分享的主題是:如何安排孩子的日常學習計劃。
我們做媽媽的都會有一個非常關心但又頭疼的問題:孩子想玩兒,我們想讓他學習。
不知道大家是怎麼解決這個矛盾衝突的呢?其實,孩子們的學習時間還真不是那麼好安排的。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其實不光是孩子,我們自己也愛玩,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把玩和學習給對立起來。
我們都知道,玩中學現在很火,許多課程都在嘗試用遊戲化的方式帶入學習。
不過今天,我們還是來說一說,在家中怎麼樣幫助孩子更好的實現玩中學!
談到學習,通常就是坐在教室上課,回到家中作業。
其實,如果你陪伴孩子一起長大,就會發現,生活中,孩子的所有行為幾乎都可以和學習沾邊。
當你帶他在公園玩的時候,他可能會問你為什麼葉子會落下來呀?
這個時候你可以告訴他關於四季的知識,也可以跟他講生物的發展過程,還可以延伸到自然規律。
其實孩子的學習真的是無處不在,關鍵看我們是不是能找到這些可教時光。
當然,我們今天的重點,主要會從原則方面跟大家做一個整體規劃。
第1部分
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最有效?
我們小時候學習都是通過老師講家長講來獲得的——主要調動的是聽覺。
可回憶一下就不難發現,只調動聽覺的學習效率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
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教育也在引進PPT現場討論,看電影看視頻這樣的方式。
更不用說越來越多的工作坊,還把體驗式的教學互相討論,分享經驗當做了重點的學習模式。
為什麼這種體驗參與式的活動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呢?因為在頭腦當中留下的印象會更深刻。
受其啟發,我們在平時帶領孩子學習時,也要儘可能避免單純的聽覺刺激,應該主動調動孩子的視覺和觸覺共同完成學習過程。
不光是講給孩子聽,要做給他看,最好能帶他一起做。這就到了下一個部分:
第2部分
怎麼安排孩子的學習?
我們都知道孩子喜歡玩,那玩是什麼?
就是能夠參與其中,沉浸其中,覺得這件事情非常吸引自己的注意,而且可以自己動手呀。
如果我們的學習過程能夠符合孩子的期待,帶著他去動手做實驗,嘗試各種各樣的操作——採取一種動態的教學模式,當然就會更加受到孩子的青睞。
這裡也給大家舉兩個小例子:
很多家長都會讓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就先學一些20以內的加減法,那麼讓他坐在書桌前每天做20道口算題這樣的方式,你覺得效果怎麼樣呢?
換種方式,像剛才視頻裡這樣,帶著孩子一起通過手指遊戲來隨時隨地玩,對於學會20以內的加減法效果又有什麼不同嗎?
現在大家對英語啟蒙抓的也很緊,那你是每天帶孩子在家裡刷分級上aI課程還是會帶他一起自己動手做遊戲呢?
當然啦,我並不是說,每天做一篇2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帶孩子刷分級讀物,這些做法不重要,恰恰相反他們很重要,但是如果想讓他們更好的發揮出作用,我們就要注意怎麼樣讓孩子對學習這件事感興趣。
所以這裡給出安排學習時間的第1個重要原則:動靜結合,且以動為主;
上面提到的,用遊戲的方式跟孩子互動——這種不僅你講知識讓孩子聽,而且能夠充分調動他的視覺和觸覺,能夠一起玩的方式就叫動。
如果在孩子學習過程中,50%甚至60%的時間,你都是採用這種動態的學習方法,那麼剩下的40~50%你讓他去刷題讀書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你會發現孩子也不太會排斥你安排的那些作業。
這是因為對他來說和你在一起玩兒也是玩兒,是他非常願意接受的,當一個孩子玩兒夠了,自然也就有足夠的精力去應對那種靜態的學習。
第2個重要原則:家長安排與孩子意願相結合,且以孩子意願為主。
其實孩子並不是不喜歡學習,通常他們會偏愛某一個方向,比如說有的孩子喜歡英語,但不太喜歡數學,有的孩子呢喜歡看書,但不喜歡寫作文。
這個時候啊,我們家長通常的做法都是他喜歡的,那個我們不怎麼管,而是會主抓他不喜歡的那一個。
咱們的理由也很充分,喜歡的那個你不去強制他也會做好的,有的時候還得限制時間呢,就像很多孩子在電腦上學編程一點都不用家長催。
可是我們總覺得那些他本來就不喜歡的,如果我再不給他施加點壓力,他是不會主動去做的,那樣的話豈不就學的偏科了嗎?
我們簡單一點說哈,如果你的孩子喜歡英語,不喜歡數學,每天回家你會先讓他做英語作業還是數學作業呢?
我見到的大多數家長都會跟孩子講,先把,數學作業做完把那個大骨頭先啃了。
這裡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同樣是孩子必須完成的學習內容,請以孩子的意願優先。
因為當他在做他喜歡做擅長做的事情時,通常會積累起比較大的信心,會讓他自己覺得有成就感,帶著這種有信心有成就的狀態,再去攻克那個難關,通常會容易很多。
這個時候有的家長就會擔心,先把他喜歡的做完了,不喜歡的那個會不會被拖延呀?
在正面管教中有一個底層的理論邏輯:當一個人感覺好的時候才能做得好。
這看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表達方式,但是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在反其道而行之。
想想看,平時我們懲罰孩子的時候,心裡想的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他做得更好,還是做得更差呢?
顯然無論我們怎麼強烈的懲罰他,都是為了讓他下一次表現更好,不再做之前糟糕的舉動。
但是我們選擇的這種發脾氣的方式卻會讓他感覺到難堪,下不來臺覺得自己很差勁。
道理,延伸到學習上也是一樣。
所以下一次安排學習任務的時候,不妨先了解下孩子的意願。
記住哦,我們這麼做並不是在放任孩子只做他喜歡的東西。而是幫助他積累起面對那個對他來說比較困難的任務的信心。
以上就是兩個非常簡單的,在安排學習任務和學習時間上要給到大家的小建議。
你可以看一看,你們家的學習效率,會不會因為這種順序的變化而有所提升呢?歡迎大家嘗試之後留言反饋喲!
以上就是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草根媽媽雞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