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字
垣字的幾種寫法
沒錯,亙方二字就是垣字的源頭。「亙」字出現在殷墟甲骨文裡,說明垣曲有著非常久遠的年代。亙字形像月在天地之間,《詩·小雅》解釋這個字最初意思為如月之恆。演變後的亙字有兩個讀音,一個是gen,過去發音為geng意思是連綿不斷,伸展開去。另外一個讀音是xuan,象形字,字形像迴旋之水。亙從囘,為古文回,字象回水。
既然垣曲稱之為亙方,那麼垣曲有沒有可以稱之為亙的物形呢?有!在垣曲古城的上遊,沿著黃河之濱有兩個村莊,一個叫東灘,一個叫西灘,天上來的黃河水在西灘和東灘以及古城南部的區域內形成巨大的迴旋形狀,暗合了亙的迴旋之水釋義.
垣曲古城小浪底水庫區域 (高海鵬 攝)
垣曲古城與東灘之間的水域面積 (姚普俊 攝)
垣曲西灘與東灘之間的迴旋之水 (姚普俊 攝)
不同時期、不同書法中亙字的演變如下:
亙字
從甲骨文開始,亙字的演變。
不同時期、不同書法中亙字的演變
不同時期、不同書法中亙字的演變。注意,這個亙字的形體與上一張是相反的。
前面提到太多的亙字來歷,接下來我們言歸正傳,開始敘述亙和垣字的關聯。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認為諸侯。魏國在魏文侯時,開始成為天下霸主。魏的轄域原來在安邑(山西夏縣)一帶,公元前385、384年魏趙與齊戰。《趙世家》曰 (前385年)敗齊於靈丘(今河北省蔚縣),伐齊勝利後魏趙獲得大批領土,所以開始東遷,猜測王垣的命名可能始於此時。《魏世家》曰(前385)二年,城安邑、王垣。《古本竹書紀年輯證魏紀》曰城洛陽及安邑、王垣。在這裡,王垣一名多次與安邑、洛陽等古邑都城一併提及,由此可見當時它的重要性,也可能是當時王垣作為晉南一隅,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開始發揮巨大作用,因而被統治者所注重。這裡的王垣正是垣曲當初的用名,當時王垣(治所垣曲王茅)地域包括了王屋以及濟源西部一帶,所以它的名字中有王屋山的王字。當時王垣作為晉豫的要害地域,作用的確不可忽略。從文字裡面可以得知,垣曲的垣字最早使用不遲於公元前385年。
商代的亙方名字突然隱遁,替代它名字的是王垣。既然王是王屋山的王,那麼垣字從何而來?亙和垣二字有著怎樣的聯繫?
查百度百科得知,垣字是形聲字,形旁為「土」,聲旁為「亙(xuān)」。本意為牆,引申為城。看了垣字的介紹,我們恍然大悟。垣字正是由亙(xuan)和土字旁結合而來,從字面來看,它既有肥沃的土地,又有黃河的迴旋之水,替代後的垣字可能更適合文人墨客描述這個地域的山川形勝。另外,垣字還與其他字組合成詞組,如垣牆(院牆,這個詞至今為垣曲人所用。)、垣屋(有圍牆的房屋)、垣衣(牆上背蔭處所生的苔蘚植物。)、垣墉(矮牆叫「垣」,高牆叫「墉」)等,除此以外,《一統志》標註垣曲為:古邑名,垣即周召分陝處,宋改曰垣曲。我們由此可以展開聯想,正是因為(垣曲)古屬亙方,才有了後來的王垣之名,二者相輔相成,才有了後來的垣曲之名,可以說,起名垣曲,蘊含了非常龐大的想像力。垣曲,古冀州之域,在周為周召分陝之所。春秋魯襄公二十三年齊侯伐晉,取朝歌入孟門登太行,張武軍於熒庭戍郫邵,此其地也。漢屬河東郡,魏獻文四年置邵郡於陽壺城,南臨太河,又置白水縣(附郭),西魏大統三年改郡置州名邵州,徒今治後周仍改邵郡於亳城(即湯居處),隋煬帝三年,取四面環山、黃河帶遶(繞)之意改縣名曰垣曲,義寧元年復置邵原郡,又置清廉城(附郭),唐高祖武德初改郡為邵州,貞觀中廢邵州改清廉城為垣城縣,隸絳州,龍朔二年隸洛,乾封二年復隸絳,天授三年復隸洛,長慶三年復隸絳,貞元二年割屬陝州,元和三年復隸絳,宋復改為垣曲,仍隸絳。元至元三年併入絳縣,元至元十六年復析為垣絳,二縣仍隸絳州,明代沿舊。
形勝
(垣曲)縣治建制黃河之幹,北倚太行,南距大河,東有王屋山為左輔,西有中條山為右弼,邵原關扼其左險,橫嶺關扼其右險,峰巒疊嶂,澗谷幽阻,孟子所云舜之居深山之中,即此地也。山河表裡形勝可憑美景點綴大地奇觀。有八景續十景詳列。八景:黛眉晴嵐、陽壺返照、亳城春水、洪慶晚鐘、天壇秋曉、葛寨春耕、柳莊煙雨、平原桑柘。十景:河亭曉景、關嶺秋晴、舜井流長、湯城春早、山眠獅子、凝碧泉清、洞隱金牛、金瀾水異、奎閣飛夢、虹堤萬柳。
邵郡:北魏孝昌年間置邵郡。治白水縣,領白水、清廉、萇平、西太平四縣。隋開皇初郡廢。故治在今山西垣曲縣古城南五裡東灘村。邵州,古代地名。北周明帝二年(558)置,治陽壺城(山西垣曲縣古城鎮南五裡東灘村),領邵郡、王屋二郡。隋開皇三年(583)廢。唐武德元年(618)復置,治垣縣,九年(626)廢。
姚普俊,男,1967年生,垣曲古城人。筆名「我欲掙縛去」、「梅神弄清雪」等,喜好文學創作以及攝影。垣曲縣作家協會會員,垣曲縣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網、中國散文網、中國文學網、新浪網、百度貼吧、垣曲文學期刊《舜鄉》刊登部分文學作品,目前,致力於微信公眾號垣曲人家工作室的編輯工作,從事魅力垣曲的網絡宣傳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