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詞典裡的潮州食事

2021-02-17 北緯一度OneNorth

1886年,潮州人林雄成在新加坡出版了英潮詞典「汕頭方言手冊」。此前市面上已有不少英潮詞典,但林雄成的作品有獨到之處:早前的詞典多是歐美人士編寫的,寫之前先得跨越「學潮州話」這座大山。但林雄成本身就是潮州人,又是譯員,曉暢英文,雙語都佔了先機。

不僅如此,林雄成的版本是一本口語詞典,實用性很高。書中的例句,幾乎都能在生活中直接使用,而不必擔心自己的遣詞造句是否太過書面化。

書中的注字有時不夠地道,畢竟潮州音未必能找到對應的字。

但中間的音標發音純正,高度口語化。

林雄成在前言中特地強調自己依據的是府城音

(儘管在當時的新加坡,澄海音更加普遍)

書中有幾章介紹潮州話裡的食材和烹飪用語,很有意思。有些用法現在已經很少見到,而有些例句則見證了潮州人「食不厭精」的悠久傳統。

編者首先介紹了處理食材的幾個動詞:剖(Phoi)、截(Tsoíh)、琢(Tok) 、刣 (Thái)。這些都是至今都非常常用的表達。

現在不常用到的有一個「割」,不過詞典裡面有例句:「割四斤牛肉、三斤羊肉、貳斤豬朥」。「割」字字面上是從一整塊肉上面切出一塊,引申為「買」。比如跟店家說,「個我割一斤牛肉」——現在的府城話裡,「割」已經基本被「截」代替。

有意思的是,所有的肉,字典裡都標出了兩個音,一個是「nék」,一個是「bah」。「nék」是當代潮州人的慣常表達,但現在的新馬華人則多發成「bah」,比如潮州肉粽,是「bah-zang」。這是受了福建話的影響。書裡的兩種標音也說明在一百多年前,這種影響已經發生。

食材處理之後,可以開始煮食。這裡編者提出了另一個現在看來非常奇特的說法:「煲(pǘ)食」和「煮食」意思竟不一樣!「煲(pǘ)食」特指給一兩個人做飯,而「煮食」是給很多人做飯。今人似乎不再有這種區分,取哪種表達完全視乎習慣。

潮州菜的十八般武藝。

其實這些動作哪個地方都有,但潮州話的用字確實獨特

潮菜的煮食有多種技法,這裡編者將其一一列出。令人擊節的是,這裡的英文翻譯也十分精當。配合這些動詞的使用,編者給出了一些例句,比如「買壹只雞來做湯,壹只鴨𤇢,壹只鵝浮」——為了強用不同的動詞而生造出幾道非常不潮州的菜;再比如,「雞卵買三十粒,十六粒烙半生熟,存十四粒做粿」——新馬華人喜歡吃半生熟的雞蛋,但通常的做法是「白焀(sáh)」到半熟(half-boil),「烙半生熟」似乎是失傳的食譜,但「存十四粒做粿」則是跨越百年的經典了。

從例句中不難看出編者的潮州飲食觀,挑選食材「著選鮮個」,請人客講究「pháng-phài」,才可以「人人食到飽」;海鮮必不可少,「壹條鰻(muá),數(kua)只蟹」。潮菜講究「不時不食」,畢竟「有個竹筍苦」。而湯一定要鮮甜,可以「菜頭煮魚」,如果要做雞湯,「(著)落些須(tiám-kiá)芹菜就香(phang)」。但大擺宴席也不能少了潮州雜鹹,因為「食飯無鹹酸食不(唔)落」。


除了做菜,書中不少食物的詞彙也值得一說。比如「土豆」,現在很多在潮州的潮州人,都將其稱為「幹同」,這其實是馬來語「kentang」的音譯,可以猜想是東南亞華人帶回潮州的發音。但當時身在新加坡的編者,反而是將其稱為「荷蘭薯」,這似乎說明至少到19世紀80年代,「幹同」這個叫法還沒有傳回潮州。

又比如包菜,潮州人將其稱為「哥櫪」,書中也採這個讀音(ko-le-thsai),但又寫作「高麗菜」。其來源已經不可確證,有說是因為包菜從高麗傳入,是以有此叫法,但也有人說「哥櫪」其實是荷蘭語的包菜(kool)——看來荷蘭對潮州飲食詞彙影響深遠,除了包菜,還至少貢獻了荷蘭薯、荷蘭豆……

仍然流傳的表達

食物的配料上,除了辣椒、胡椒和豉油,當時的潮州人似乎已經經常食芥末,這解釋了在潮州話裡芥末其實是特有的「芥辣(luah)」,而不是普通話的直接音譯。不過芥末的吃法比較西洋,編者的推薦是「火雞浮,熅芥辣」。總體而言,潮菜清淡是傳統,辣椒似乎是外來物,編者提到「辣(hiam)椒是番邊(poi)來個,辣過胡椒」,又囑咐說「膠離(註:即咖喱)勿煮過(khah)辣(hiem)」

水果方面,值得一說的是「山東梨」。潮州人習慣上把非本地的梨都統稱為山東梨。編者在「梨」這個詞彙下面,又專門加了個「山東梨」的條目,說明這種習慣已經至少持續百年。菠蘿今日稱為「番梨」,而當時除了番梨,還叫作「旺梨」。而當時的水果統稱「菓子」,現在似乎已不用,比較慣常的表達時「生菓」,書中似乎沒有。

酒足飯飽之後,潮州人總免不了點評食物。這方面的表達和現在稍有不同。編者頻繁提到一種「形容詞+在」的表達,在現在的府城似不常見。此處的「在」讀成tsai,而不是tok。比如誇獎廚師,「樣樣伊煮來好在(hò-tsai)」。菠蘿好吃,則是「旺梨是好在」。表達喜歡吃,現在是「愛/欲 食」,當時則是「上(siang)食」。把這兩個連起來,則可以這樣造句:「爾上食榴槤麼?是香(phang)在也」——是不是有一點古意了?

參考資料

Lim Hiong Seng, A handbook of the Swatow vernacular, 1886 

相關焦點

  • 專訪小雞詞典創始人:流行梗裡的橫財密碼
    △ 車速……也是相當快「請求版」功能類似於閒魚App裡的「我想買」。如果你想查的詞還沒被收錄,就可以在這裡提出來等別人解釋,守株待兔。 △ 這種提問的模式還有點像知乎最上方的橫欄很簡潔,需要查詞可以直接點「��」進入。
  • 有道詞典筆3,口袋裡的學英語神器
    從外觀上來看,網易有道詞典3最大的特點就是體積小巧,便於攜帶,147.76x30.4x13.85mm的體積不管是裝在口袋還是放在包包裡,72g的重量不會增加負擔和空間,想用的時候隨取隨用,十分方便。詞典筆底部是掃描窗口,向下按動會觸發詞典筆內置光源,會讓掃描內容更為清晰。據悉,網易有道詞典筆3搭載了全球首創的超感光學系統,兼容OCR與OID兩大AI技術,可以自動判斷與識別不同的材質並給出準確的結果,這也是有道詞典筆3具備點查、互動點讀、掃描查詞三合一體驗的關鍵所在。
  • 測評:卡西歐電子詞典,詞典收錄量大、權威,專業覆蓋範圍廣
    隨著我國國力增強生活條件的進步,各個領域與國際開始接軌,在出國留學、科學研究、外商洽談,乃至影音視聽等等方面,語言作為第一要素變得越發的重要,那麼如何開始學好英語就變成了大家都會關注一件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好語言必然需要一本互譯詞典,傳統詞典厚重攜帶不便,種類眾多,隨著產品的進步
  • 有道詞典APP,手機裡的學習英語必備工具
    以英語學習領域來說,有道詞典APP就是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產品之一。作為網易有道推出的智能詞典,有道詞典基於搜尋引擎技術,通過獨創的網絡釋義功能,給廣大用戶帶來了良好的學習體驗。牛津字典可以說是學生時代比較常用的英語查詞工具,不過詞典查詞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有時一個詞有多個意思,如果沒有紮實的英語基本功很有可能查到錯誤的翻譯。而有道詞典這類電子詞典,能夠幫助大眾解決英語學習上的諸多苦惱。
  • 微篩電影 |《詞典》:又一部講述「編詞典」的電影
    >編劇:嚴宥娜主演:柳海真 / 尹啟相 / 金弘波 / 禹賢 / 金太勳推薦程度:推薦一句話評價:影片的人物設置相當聰明,使這個可能會有些枯燥的編詞典的故事變得觀賞性十足。又一部講述「編詞典」的電影——評《詞典》文/電影篩子說起以編寫詞典為題材的影片,最有名的可以說就是日本電影《編舟記》了。而這部《詞典》同樣和日本相關,但這回日本站在了文化傳播的對立面,而故事中的正面人物,是在二戰中被日本佔領之下的朝鮮編輯們。
  • 偉哥那本翻爛的詞典裡到底有什麼秘密?
    在韋林小程序中,已有超過1000名學員完成了第一期的打卡學習,評論區也炸開了鍋,看完大家的留言,偉哥感慨:真臥虎藏龍啊~大家都知道偉哥曾經用五年時間翻爛了的詞典:但偉哥在背詞典的時候也走了很多冤枉路,做了很多無用功。
  • 拼多多首發有道詞典筆3,實測口袋裡的學英語神器
    從外觀上來看,網易有道詞典3最大的特點就是體積小巧,便於攜帶,147.76x30.4x13.85mm的體積不管是裝在口袋還是放在包包裡,72g的重量不會增加負擔和空間,想用的時候隨取隨用,十分方便。總體來說,網易有道詞典筆3的外觀延續了網易有道詞典筆家族的流線型設計,外觀精緻,握持舒適,從用戶體驗出發,詞典筆小巧便攜,適合裝在包裡或口袋裡,需要的時候隨取隨用,方便快捷。
  • 1支有道詞典筆相當於13本詞典?原來可以這樣為學生「減負」
    前段時間在網易有道CEO丁磊直播首秀中,就展示了一款這樣的產品——有道詞典筆,直播現場就賣光了20000臺。好奇心讓我也入手了一臺專業版,試用後它的海量詞庫、一掃即查功能讓我吃驚不已,的確是支寶藏詞典筆。
  • 《牛津詞典》前主編眼中最好的十部詞典
    ,至少在詞典中表現如此。不過定編下來的詞典很快涵蓋了所有類型的英語:正式的,口語的,美式的,南非的等等,並為全世界的國家詞典定下了基本範式。《黑客詞典》(The Hacker’s Dictionary,1971年)我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涉足計算機與詞典領域之後便發現,這本詞典是電腦怪客們首選的參考寶典。此標題誕生之時的「黑客」一詞還僅指邊緣化的電腦愛好者,而不是國際網絡罪犯。當時《黑客詞典》沒有作為工具書出版問世,而是以地下隱匿的身份存在於廣大電腦系統當中。
  • 這部名叫《詞典》的電影,被韓國人捧上了神壇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它就那樣躲在書包的角落裡,陪伴我們度過多少個日日夜夜。大約在三四年前,當有一家網際網路公司聲稱要將拍攝一部以《新華字典》命名的電影時,網上一下子炸鍋了。沒別的,大家都不希望心中的那份情懷被別人拿來消費。伴隨著大片的質疑之聲,這個電影項目最終也是不了了之。皮哥當時也對這部電影並不看好,但當我看到韓國去年上映的《詞典》之後,對這件事卻產生了不一樣的看法。
  • 韓網評分9.2,這部名叫《詞典》的電影,戳了我們國產片自尊心
    皮哥當時也對這部電影並不看好,但當我看到韓國電影《詞典》之後,對這件事卻產生了不一樣的看法。《詞典》上映於去年,在韓國影評網站Naver上拿到了9.2的高分,這個成績已經可以用神作來稱謂了。女導演嚴宥娜只有這一部作品,能夠得到如此高分,可見其故事本身受到韓國人的歡迎。
  • 漢英詞典200年——從《華英字典》到《中華漢英大詞典》
    書店裡的漢譯英工具書種類越來越豐富,而在200年前,來華的第一個基督新教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編纂了世界上第一本漢英字典,即包含在《華英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中的第一部分《字典》與第二部分(五車韻府)。1815年,《字典》第一卷正式出版。
  • 這部名叫《詞典》的電影,被韓國人捧上了神壇
    這些曲折的真實經歷,最終被韓國人改編拍進了一部特殊的抗日電影裡。因他們還缺一個打雜的,曾因搞地下工作被捕入獄的趙甲胤便介紹他的舊獄友金畔守來書店幫忙。原來每當詞典內容有更新時,趙甲胤回到家裡到會秘密抄錄一個副本,這樣即使發生意外,也不至於前功盡棄。而這個副本挽救了這部詞典,令編纂工作得以繼續。
  • 那些編詞典的怪人
    你,就是令人敬重的《牛津英語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的第三任主編詹姆斯•默裡(James Murray),「教授與瘋子」裡的「教授」。而那位網友,就是大詞典編纂史上貢獻最大也最為傳奇的志願供稿人,邁納(W. C. Minor),「教授與瘋子」裡的「瘋子」(當代精神病學家認為,他在美國南北內戰任北方聯邦軍隨軍醫生時,可能因戰爭刺激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
  • 一個央視主持人的修養,習慣性糾正他人讀音手機裡裝著電子版詞典
    難道他們的腦袋裡真的印了一本詞典嗎?其實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他們通過日常養成的良好習慣,一點點修煉出來的。最近有一檔綜藝,央視的節目,叫《你好生活》,將很多央視的名主持全都請過來了,讓他們來錄製綜藝,而看到他們日常的相處,你就可以知道,記住一個字正確的發音,已經成為他們的自我修養,融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 英語詞典是否會落下帷幕?智能時代的詞典替代者:訊飛詞典筆全面評測
    我們小時候,人手一本英語詞典,這是老師建議購買的,但是大部分人為了提升英語學習能力,都會買上一本,遇到生詞的時候可以查詞典。相信在看本文的讀者們,對這個場景並不陌生,那可是屬於我們的學生時代。
  • 電子詞典工具怎麼選?有道詞典幫你解答!
    就拿常用的學習工具詞典來說,以前查單詞需要花時間翻閱紙質詞典,現在打開手機、電腦用有道詞典這類電子詞典工具就能快速查閱單詞,系統除了能快速找到單詞翻譯之外,還能提示與單詞有關的其他信息,使用起來很方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應用工具市場中的電子詞典APP產品越來越多,廣大消費者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產品呢?
  • 《教授與瘋子》:《牛津英語詞典》背後的故事
    愛爾蘭電影《教授與瘋子》講述的是迄今為止最有名的詞典《牛津英語詞典》編撰中的一段感人故事。所謂「教授」,指的是曾經擔任《牛津英語詞典》主編的詹姆斯·墨裡,但他卻從不是正經的教授,而只是一個出身微寒、從未上過大學的語言學天才。
  • 《中國音樂詞典》(增訂版)——一本音樂詞典的誕生
    這是一部詳述中國音樂的專業詞典,它已經有30餘年的出版歷史,它的名字叫作《中國音樂詞典》。經過數年的編輯整理,這本詞典的增訂版已於近期出版。
  •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注音變化
    3.屎殼郎  《現漢》第5版注音為shǐ•kelànɡ(1242頁),第6版改為「shǐ•kelánɡ(口語裡多讀shǐ•kelànɡ)」  4.拆爛汙  《現漢》第5版「拆」有cā音,收方言詞「拆爛汙」,音cā lànwū,比喻不負責任(122頁)。《現漢》第6版「拆」只有一個讀音chāi,「拆爛汙」音chāi lànwū(1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