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這是根據大年初二千聊直播整理的文字稿,全文約一萬七千字。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可以收聽錄音和問答部分。
引言與背景
按照讀書會的計劃,我們今晚分享希羅多德的《歷史》。
這本書可以算是西方的《史記》,它跟《史記》也有很多相通之處,也就是說它的歷史性和文學性是同樣的多,甚至很多人認為或許文學性更多,也就是說它有點失真。
不過這種評價方式本身就是來自於現代的對歷史的理解方式。它把歷史認為是一種機械的數據和資料的組合。但其實《史記》和希羅多德《歷史》(特別是後者)所具備的「蕪雜性」,很可能才是歷史的真實風貌。
在希羅多德的作品當中的確充滿了一些光怪陸離,有很多神話色彩的東西,充分體現了他的想像力。但是世界或者說歷史也許正是這個樣子。他的作品就好像大海一樣,汪洋恣肆,把許多以今天的標準來說,可能不屬於史料的內容也納入其中,但是就讓你能夠知道,整個形成了當時希臘人波斯人等等,形成了他們做事方式和他們風格與價值觀的所有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
好,我們簡單的說一下背景。作者希羅多德,他生於公元前484年,死於公元前425年。可以把他叫做希臘太史公。他在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445年週遊各地,十年的時間,去過利比亞、巴比倫、埃及、小亞細亞、黑海、希臘各城邦以及愛琴海。
希羅多德胸像
他每到一個地方就會搜集整理所見所聞,史料、傳說、神話。所以這就是標準意義上的讀萬卷書也行萬裡路的人。他的作品可以講是開創了整個西方歷史的傳統,它的意義再怎麼講都不為過。
我們為什麼要來看這本書?以前我們一直提到,所謂的文明到底是怎麼來的。文明來自於美索不達米亞,從西亞,後來到了地中海的周圍,以希臘為代表,希臘的精神在羅馬帝國得以繼承。當整個羅馬帝國基督化之後,它又被蠻族的入侵打散,形成了今日的歐洲民族國家的前身。那麼在西歐這個地方,後來就又誕生了我們所說的近代文明。
簡單說這個線索就叫做西亞、希臘、西歐。
那如果文明三大支流的一支就是希臘,希臘的文明又是怎麼開始的?或者說,它何以能夠成為一種文明?希羅多德的《歷史》可以說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簡單來說本書就是在講,起初貌似弱小的希臘文明,在希波戰爭中,如何從馬拉松開始,經過溫泉關,最終在薩拉米斯海灣抵達了希臘黃金時代的大門。
這本書所描寫的事件是在耶穌降生前五個世紀的世界,當然這裡的「世界」指的就是地中海周邊,歐洲,小亞細亞和北非一帶。當時的世界都在波斯帝國的統治之下。那個時候羅馬還微不足道,連希臘也遍地都是窮苦人。非洲一些地方也有城邦。至於英國什麼的那根本還是蠻荒之地。就是這樣的一個時代。當時的埃及也挺強盛,但是也只屬於是波斯帝國的一個省,所謂法老就不過是省長而已。
波斯帝國當時是盛極一時。這個國家或者說帝國是非常複雜的,一方面來說它強盛,但是又貪得無厭,它是要求四方來朝的,有一個朝貢體系。它自己認為,世界上所有領土都在它管轄之內,因此它就差遣使者到各處,讓他們交上「土和水」,進貢這兩樣東西來表示臣服。如果你不交,就要打你。從這個角度來說,波斯也是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可以講是跟後來的羅馬差不太多的。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大一統和大一統還不一樣,彼此也有高下之分。比如說巴比倫,以及巴比倫之前的亞述,這些也都是大一統的帝國。但是相對而言,亞述和巴比倫就是相當殘酷和殘忍的。對比這兩個國家來說,波斯算是一個相當寬容的國家,它的政策非常的寬大。
證據之一,你可以看聖經,正是波斯人啟動了讓猶太人重返耶路撒冷的計劃,因為他們的宗教政策或者說民族政策以及地方政策都是相當寬大的,基本上就是給你高度自治。所以說波斯是雙面性的。因此在歷史上,猶太人或者說以色列人對于波斯人乃至於今天的伊朗人,都是非常有好感的。因為他始終記得是波斯人放他們回去耶路撒冷的。
好,希羅多德就生在這個時代,他所記載的事件,就是《歷史》,或者叫《希臘波斯戰爭史》,他和他書中的許多主人公都是同時代人。
那麼如果把它跟聖經聯繫起來的話,希羅多德的《歷史》和他本人,大概是哪一個時代?那就是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以及先知書裡的撒迦利亞書、哈該書,他和這些大約是同時代的,這個是需要我們知道的一個背景。
在以斯拉記的第四章,5到7節,這裡邊很有意思,我來簡單的讀一下。以斯拉記四章的5到7節,說:
拉 4:5從波斯王古列年間,直到波斯王大利烏登基的時候,賄買謀士,要敗壞他們的謀算。
拉 4:6在亞哈隨魯才登基的時候,上本控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
拉 4:7亞達薛西年間,比施蘭、米特利達、他別,和他們的同黨,上本奏告波斯王亞達薛西。本章是用亞蘭[文字],亞蘭[方言]。
短短的三節經文裡就提到了四個波斯王,分別是古列,大利烏,亞哈隨魯,亞達薛西。這四個人特別是前三個,在希羅多德的《歷史》裡也同樣是主人公。
所謂古列,今天我們通常的翻譯叫做居魯士大帝,他之後那個我們一般叫做大流士。在居魯士和大流士之間,其實還有一個岡比西斯。然後大流士之後登基的這位,聖經叫做亞哈隨魯的這一位,就是本書的主人公,薛西斯王。亞達薛西是薛西斯的兒子。
希羅多德的寫作風格剛才已經提到了一些,簡單的來說,就是他喜歡講故事,而且他講故事還很喜歡跑題,一跑就天南海北,不知道拐到哪兒去了。但是這種跑題很可能就是他的一個大智慧所在,他很可能就是察覺到,歷史就是由所有事情共同構成的,你不能人為地說這個相關那個不相關,你怎麼知道?所以即便那些貌似不相關的事情,他也鄭重地記下來。他可以說是不去主動地過分篩選,而是把他所搜集到的所有這些小故事小傳說,都把它放在一起,所以作品看起來就非常的龐雜了。然後呢,本書又很像是演講和朗誦,也很像詩,他就用這種文體來描寫歷史。這就是它的特色。
原書其實是沒有分段的,只不過後來通行的拉丁版本就把這本書用九位繆斯神來分別命名,把它分成了九卷。前六卷,是希波戰爭的一些背景,各個國家它們的風土人情,一些歷史,以及和波斯帝國相關的一些事。但是主要內容是在第7、8、9卷,後三卷才正式的開始詳細描述希波戰爭。
從世界觀上來說,希羅多德是兼容並蓄的。雖然他也是很強調理性的希臘人,但他沒有故意用自己的理性來整理所有的東西,來給它梳理出一種什麼樣子。當然他這個做法就被他同時代的比如修昔底德這些人就批評了,說這個人根本就不是做學問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民科。
不過希羅多德就是用這種方式,把一些斑斕的蕪雜的色彩繽紛的事情給你放在一起,然後大的有,中的小的也有,還有好多細節,好多怪力亂神的東西,把它揉合成了這樣的一個作品。
從我們基督徒的角度來說,你也應該知道,他所生活的世界,跟咱們今天這個世界還是非常不同的。他生活在基督降生之前,聖經所說的那些所謂執政的、掌權的、主治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這些東西還是在統治世界的,還沒有被基督捆綁。也就是說希臘神話裡的那些宙斯之類,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非常真實的。當然從我們的角度來說,那就是惡魔在以諸神的名義掌控人類。這些希臘神,以及波斯諸神、埃及諸神,其實大同小異,都是鬼魔的化身。它們掌控著人,扭曲從上帝那來的價值觀。鬼魔告訴人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並且去控制人,要求人對他們獻祭。
所以這就是希羅多德當時所面對和身處的時代,我們需要對它有所了解。
好,我們下邊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介紹完之後,有一些評價,之後就是我們互動的時間。
不過在開始之前再說幾句。剛才提到它跟聖經的關係,提到了幾卷書。我自己要看希羅多德《歷史》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我打算在下一階段講《以斯帖記》,所以我也在《歷史》這本書裡去找相關的材料。讀到第七卷的一句話的時候,就讓我浮想聯翩,覺得和以斯帖可能很有關係。這裡邊希羅多德是這樣寫的,他說:
我聽說當薛西斯的妻子阿美司妥利斯到了老年的時候,她活埋了波斯的名門子弟十四人,她這樣做是為了替自己向傳說中的冥界之神表示謝意。
這個記載非常的奇特。希羅多德明說,他是聽說。聽說,就是說不那麼準確。不過這裡邊薛西斯的妻子是誰?你根據聖經的記載和時間的推算,她就是以斯帖。所以他是在說,以斯帖老年的時候,她活埋了波斯名門子弟14人。這讓我想到,這莫非是在暗示哈曼一家被處死的事情?以及他提到的,她是為了向傳說中的冥界之神表示謝意,或許這是對猶太人所信奉的耶和華的一個希臘式的形容?總之有很多這種內容都是讓人浮想聯翩的。
好,下面我們就正式的來介紹一下本書的內容。當然是很簡單的介紹了,裡邊大量的細節不能一盡述。
第一卷:克利俄
第一卷就是在講希波戰爭的起因,然後順便說了一些呂底亞還有波斯的一些情況,也提到了居魯士。
在開宗明義的部分,希羅多德就說:哈利卡納索斯的希羅多德在這裡呈上他的調查結果,旨在避免時間將人的功績衝走,讓希臘人和外邦人的功業不至淹沒,也旨在解釋這兩族人何以發生衝突。
所以他就是想告訴人們,希臘人和波斯人這個戰爭到底是怎麼爆發的,怎麼發展的,怎麼結束的。
戰爭的起因,其實是眾說紛紜。波斯人認為是希臘人挑起的。具體事件,是腓尼基人綁架了一些希臘的婦女兒童,甚至把一個國王的女兒都給綁架了。然後希臘波斯就都被卷了進來,引爆了波斯和希臘之間原來就有的一些矛盾。這個腓尼基人,也就是聖經裡的非利士人,搶劫的這個地方聖經裡也提到過,就是推羅。
這是戰爭爆發的誘因。但是從其他的一些資料考證來說,一般認為希波戰爭的爆發,還是從一個呂底亞王國引發的。那這個在書裡也有提到,第一卷裡提到的呂底亞的國王叫克裡薩斯。這個人非常奇葩,本來他家並不是呂底亞的王室,他們的王室身份是從他曾祖父開始的。他這個曾祖父本來是當時的國王坎道列斯的一個侍衛,這個坎道列斯王的妻子非常的美貌,王對此也非常「自豪」(黑人問號臉.jpg),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老婆多麼美貌,到了一個地步心理可能變態了,他就安排自己的侍衛,巨吉斯,就是剛才說的克裡薩斯的曾祖父,他就對自己的保鏢巨吉斯說:你去看看我妻子的裸體,就知道他多麼美了。巨吉斯起初不敢,也不想,但還是被國王逼迫去找個機會看了。
王后發現之後就非常的憤恨。她就對巨吉斯說,你要麼就去把國王殺死,因為他居然這樣羞辱我。我可以跟你結婚,你來做國王。要不我就用別的什麼方式弄死你。然後這個侍衛真的就聯手王后把國王殺了,弒君,自己就當上了國王。
所以克裡薩斯一家說起來是得國不正的。然後按照希羅多德的評價來說,那麼它也就註定了是三四代而亡。恰好到了克裡薩斯就是第四代。
克裡薩斯他為什麼要挑釁波斯?當時他要去攻擊一個叫阿斯提亞吉王國,這個王國,算是波斯的附庸。他為什麼要攻擊這個國家?也許他是認為他把這個國打掉之後,就會削弱波斯的勢力,能夠達成勢力均衡。要不然的話波斯就太強大了,他這個交界處的呂底亞很危險。這是從歷史來說的一方面。
但是在書裡邊來說,他攻擊波斯,還有一個很搞笑的原因。當然你用今天的觀點來說很搞笑。但當時的這些人他們都很相信希臘神明,他們在出徵之前,都要到神廟裡去尋求這種所謂神諭。克裡薩斯也一樣去問神諭了,問說我這次出徵的結果會怎麼樣?結果希臘的神給他的神諭是說:你這次出徵一定會毀掉一個強大的國家。於是克裡薩斯就歡天喜地的去了。當然最後的結果就是他被人家滅了國了。原來這個神諭的意思是說,你要毀掉的那個強大的國家,其實就是你自己的國家。可以說希臘神也是相當沒六相當二了。
總之克裡薩斯就去入侵這個波斯的附庸,進而入侵波斯。之後對方的居魯士王就展開了反擊,很快就把呂底亞和它的首府叫薩迪斯的這個地方攻陷了。薩迪斯其實是特別易守難攻的,但是波斯人經過幾個月圍城,還是把它攻陷了。
你應該知道,圍城,一定有饑荒發生。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呂底亞人,據希羅多德的記載,就發明了很多遊戲,擲骰子下棋等等,用來轉移自己的飢餓和痛苦。可以說古今的人性真是很相通的,呂底亞人所做的事,也就是當時的王者農藥或者吃雞。
總之呂底亞它的首府薩迪斯被攻陷後,克裡薩斯就被居魯士抓到了。被抓到後,克裡薩斯很有意思,他結果是給了居魯士很多的建議。通過這些建議,居魯士覺得這是人才啊,所以不但沒有殺他,還把他尊為好像顧問這種角色。克裡薩斯的建議主要是治國理政方面,比如說他就告訴居魯士,你怎麼斂財呢?你假裝說是要給宙斯奉獻,然後讓大家把戰利品都上繳,我替你們奉獻,然而其實並沒有。這樣戰利品就都是你的了。
他還有個計策,就是對居魯士說,你徵服的那些地方,你要怎麼瓦解那些地方的國民的戰鬥力呢?怎麼保證他們不會再叛變,或是威脅到你的安全呢?我看你可以命人去這樣,就是去命令他們,不許他們保存任何武器,要他們在外衣下邊穿緊身衣,下面要穿半長筒靴,而且要教他們的孩子們彈奏七弦琴,然後做點小買賣。只要這樣做,國王啊,不久你就會看到他們不再是男子,而成了女子!那時你再也不必害怕他們會叛變了。
他這個計策夠狠啊,也就是所謂的要讓被徵服的國民都不再陽剛,全盤娘化,這就能夠瓦解戰鬥力。
這個就是克裡薩斯的事情。
作為他對手的居魯士,生平更有意思。居魯士之前的波斯王叫阿司杜阿該斯,他做了一個異夢,簡單的來說就是他夢見從她女兒的兩腿之間衝出洪水來淹沒了整個波斯。他就問這些佔卜的人,這什麼意思?那些人就說,這說明你女兒所生的一個孩子會取代你。那這個國王他就非常的忌恨了,他就要把她女兒所生的兒子,也就是他自己的外孫子殺掉。
這個故事後來的經過有點兒像波斯版趙氏孤兒或者俄狄浦斯。他就命令一個大臣叫哈爾帕格的,去殺這個孩子。這孩子就是嬰兒居魯士了。不過這個哈爾帕格有點不忍心下手,他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一個叫米特奧達斯的牧人,讓這個人去殺。結果這個牧羊人抱著居魯士回到家,恰好發現自己的妻子早產了一個小孩,這小孩生下來就死了。於是他夫婦二人一合計,就使了個掉包計,就把居魯士跟死孩子對調了,把死孩子屍體呈上去說這就是公主的兒子。然後他實際上就把居魯士當自己孩子養起來了。
那後來真相怎麼大白的呢?這個記載是很生動的。說這個小居魯士長到十歲的時候,雖然就是一個貧窮牧人的孩子,但是天生自帶主角光環,王者風範藏都藏不住。他就跟一群小孩在一起做遊戲,就玩那種扮演國王的遊戲,然後就讓大家選,結果大家都選他當國王。居魯士就扮演起國王來,煞有介事,井井有條。結果玩著玩著就有一個小孩出戲了,不服他的管理,說你個放羊的小屁孩憑什麼管我。說話的這小孩是一個高級官員的兒子。結果居魯士就對別的孩子說,你們是我的士兵,所以聽我命令,削他。結果真把那小孩給打了一頓。這孩子回去哭訴,這個高級官員就把這個事上告到國王那兒去了。然後國王就召來這個牧人的孩子,也就是居魯士,想隨便問一問殺了就得了。
結果一看到真人,國王其實馬上就猜出來了,因為和自己長得很像。然後他就問居魯士,說你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結果這居魯士就回答,他說國王啊,我給那個人的待遇是他罪有應得的,因為我們玩的時候,孩子們選我做國王,他們認為我最適合,包括那個孩子,他也是選我當國王的。那麼其他人都聽我的吩咐,可是他卻不把我放在眼裡,違背自己的選擇,所以他就要得到他應得的處分。
你聽聽這個,是不是很不簡單?不像十歲孩子吧。
從基督徒的角度,我們可以說,這個居魯士的奇特經歷,他的被興起,你如果從聖經的角度來說,其實非常清楚,早有預言。從我們的角度完全可以這樣說,上帝就是要興起居魯士,為要從巴比倫人手中解救猶太人。比如在以賽亞書44章28節就提到:
論居魯士說,[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
45章第一節又說:
我耶和華所膏的居魯士,我攙扶他的右手,使列國降伏在他面前。我也要放鬆列王的腰帶,使城門在他面前敞開,不得關閉。
很多這樣的經文。這個不得了的,二三百年前,先知就清清楚楚地說,上帝要使用這個人,而且名字都說出來,就叫居魯士。
這就是我們說的,你該如何解讀一些紛繁複雜歷史事件。我們就是要從上帝的角度解讀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意義。
好,接著說回來。當國王知道大臣哈爾帕格當年沒有把他外孫子殺死,他沒有怪外孫子,他怪這個大臣。他不動聲色地說,我們慶祝一下吧,大家把孩子也都送進宮裡來與朕同樂。然後哈爾帕格13歲的兒子一進宮,就被國王下令給剁碎,煮成了肉羹,還把哈爾帕格召來,讓他吃,吃完了就問你覺得你兒子的肉味道怎麼樣?這個哈爾帕格也真不是一般人,不動聲色地說,我王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
但是你可想而知,叛亂的心應該這個時候就有了。後來在時機成熟之後,哈爾帕格就擁立了居魯士來推翻國王。居魯士就是這樣當上國王的。原來的國王是米底族的,而居魯士是波斯族的(從他生父來論)。國王當年想殺居魯士,也有這個民族問題。
總體來說居魯士這個人是相當寬仁的。我們說波斯的寬大政策,剛才已經提到了一些。那麼居魯士他是一個獨裁者,這沒問題,但是在所有獨裁者裡,他遠遠談不上是一個暴君,他算是很寬大的一個人。你看他剛才對克裡薩斯都是很仁厚的。
《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
居魯士是怎麼死的呢?是在徵討一個叫做馬薩格泰人的部落時死的。不過意味深長的是,他為什麼要徵討這個部落呢?也是他大顧問克裡薩斯給提出的建議。克裡薩斯是不是在搞事情就不知道了,也可能真是忠君體國,但人算不如天算。總之就是居魯士親徵,沒打過人家。起初他是先勝的,把人家馬薩格泰人的王子都給殺掉了。然後第二戰,人家在女王帶領之下把波斯人打了個大敗,而且女王找到居魯士的屍體,把他的頭顱塞到了一個裝滿血的酒囊裡邊,說你這嗜血的壞蛋,現在好好喝血吧!算是給自己兒子報仇了。
《居魯士的頭被送給託米麗司女王》(The head of Cyrus brought to Queen Tomyris),作者魯本斯。
好,這就是第一卷。
第二卷:歐忒耳佩
第二卷主要講埃及的一些情況,埃及人認為他們自己是最古老的人。就有個人跟希羅多德說,他們埃及人的第一位國王的名字是米恩,在他統治時代,除了底比斯省之外,全埃及就是一片沼澤。在今天莫伊列斯湖以下的地方,全都是浸在水裡的。
這個讓我們想到,這莫非就是古老的洪水記憶?也就是說是在挪亞洪水之後去到埃及的人,他們對於洪水的記憶。這是有可能的。
埃及這卷有很多的風物人情的描寫,簡直可以單獨成為一卷書。不過跟希波戰爭貌似關係不大,所以今天講座裡我就把它略掉了。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這卷裡希羅多德提供了荷馬史詩裡面關鍵的特洛伊戰爭的另一個版本,他說為什麼特洛伊戰爭打那麼多年?原來持續多年的原因是因為被搶的海倫其實並不在特洛伊,而是在埃及。他這個說法是挺新穎的。
然後埃及人的風格是怎麼樣的?我覺得有一個其中記載的故事很能說明問題。就是有膽大妄為的兩個賊,他們就偷了金字塔裡的財寶。因為他們的父親就是蓋金字塔的一個工匠,當時就動了手腳,把其中的一塊石頭弄得活動了,就跟個暗門一樣。然後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倆兒子。然後他們倆就這樣利用這塊石頭進進出出的偷財寶。後來國王發現這個有問題了,就設了陷阱,想抓住這兩個賊。結果這倆賊再去偷的時候,哥哥就掉到陷阱裡了。弟弟在跑之前為了怕露餡,就把他哥哥的頭砍掉,還弄得面目模糊,來隱藏真相。之後賊和法老之間的鬥智鬥勇又進行了好幾輪。最後當這個人的身份真的暴露出來之後,結果法老居然覺得這是個人才啊,就把女兒嫁給了他,還給了他很多財富。這就是第二卷裡寫的這麼一個事。你可以看到這種奸詐兇狠狡猾卻能得到獎賞,這其實是很可怕的一種價值觀。
這個有關埃及的第二卷為什麼要寫,應該是因為居魯士死後,他的繼任者叫岡比西斯,他要來攻打埃及,所以就寫了埃及的一些事。
其他埃及的風俗,希羅多德還有些記載,比如說埃及人會把每一個月和每一天都分配給一個神,而且可以根據一個人的生日去預測這個人的命運如何,一生的結果如何,性情癖好如何,就是埃及版的生辰八字。還有其他一些記載也很生動,比如它提到說埃及人很早的時候就發明了蚊帳,就是今天這個意義上的蚊帳,他們就能夠在裡邊睡覺,不被蚊子咬。
好,這個是第二卷。
第三卷:塔利亞
第三卷主要講岡比西斯和大流士。這個岡比西斯他侵略埃及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驕傲,就是因為他的驕傲受到挑戰了。埃及人好像沒有表示出要臣服他的意思來,也沒有給他賄賂,所以他就要去徵服人家。
這個岡比西斯直接說吧,就是一瘋子,精神上是有嚴重問題的。他的瘋狂就體現在可以說是嗜血成性,而且他是一個有亂倫愛好的人,總是愛上自己的親妹妹。所以殺人、暴力這些東西就更不用提了,這對他來說都是日常操作。
當他攻打到埃及的時候,他就專門要羞辱埃及的一個神。埃及人也多神崇拜,他們崇拜的一個大神叫阿比斯,其實就是牛。把聖牛牽進來,然後發了瘋一樣的岡比西斯就掏出短刀來向牛犢的肚子上刺過去,但是沒有刺中肚子,刺到了腿。然後他就笑著跟這些埃及的祭司說,你們這些傻瓜,難道你會信這個?你們的神讓我一刀捅死了,所以說你們埃及人就只配有這樣的神,我要讓你們吃盡苦頭。然後他把這些祭司鞭打了一頓,埃及的節日和祭祀就這樣停止了。那頭牛就臥在神殿裡,因為腿上的刀傷就死掉了。不過比較搞笑的是,岡比西斯後來死的時候,是在發瘋的時候亂舞刀子,不小心就刺到了自己的大腿,隨後就因為傷口感染而死了,就跟他殺的埃及牛一個死法。
岡比西斯二世像
在他死之前幾年,他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他的哥哥司馬特斯,能夠讓埃及人服從,而且還要奪取他的王位。他就差一個大臣把他哥哥殺掉了。可是在岡比西斯死後,波斯的一個「馬格斯(magos)」就篡了位。「馬格斯」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聖經裡邊提到的東方三博士的「博士」。他的兒子也叫司馬特斯,而且跟岡比西斯的哥哥司馬特斯長得很像。他就讓自己兒子偽裝成了岡比西斯的哥哥,說當時並沒有被殺掉,應該即位。就這麼當了國王。
他當了很長一段時間,不過後來被揭穿了,因為他兒子曾經是受過處罰,當時被岡比西斯把他耳朵割掉了。後來起了疑心的大臣們就用各種方式去窺探,發現這個所謂的國王真的沒有耳朵,就破案了。
起事的是七個大臣,其中就有大流士。幹掉篡位者後,這七個人就面臨著一個歷史抉擇,就是說下一步怎麼辦,具體來說就是國家以後要採取什麼樣的政治制度。其中一個人叫歐塔涅斯,他的主張就是今天所謂的民主制,而且叫做泛民,就是要全體波斯人參與管理國家。時間所限,這一大段我不能盡述了,但這段非常的精彩。簡單說就是歐塔涅斯說完後,另一個人叫做美加比佐斯,他的意見是民主有好處,但問題更大,應該讓少數人來統治。就是說他主張的是寡頭政治。在他之後,大流士是第三個發表意見的,說來說去,他的意思就是獨裁制最好。
總之最後七個人投票,四個人贊成大流士,就是還是要君主制,獨裁制。就是說,七位寡頭,是以民主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確立了獨裁制的。
那麼第一個提民主制的那個人說好,既然你們都同意這個,看來必須咱們當中有一個人當國王了,但是我先聲明我不跟你們競爭,我不想統治,我也不想被統治。我就要求一個特權,就是我和我子孫中任何人都不受你們六個人中的任何人支配。其他人就同意了。
然後就選國王。選的過程很狗血。大概的意思就是說,日出的時候,這六個人,騎馬去郊區相會,誰的馬到了地方先嘶鳴起來誰就做國王。然後大流士手下就有一個馬夫是很聰明的,就用了一些計策,具體的細節就不提了,總之動了一些手腳,第二天到了地方,大流士的馬就先叫起來了,就這麼大流士就當上了國王。
就是說,民主確定的獨裁制,最後是藉助抽籤和抽籤中的作弊實現的。
剛才提到的這三個波斯王,波斯人是把大流士稱為「商人」,把岡比西斯稱為「主人」,把居魯士稱為「父親」。這稱呼很符合他們的身份。因為這個大流士非常的貪,來者不拒,大小通吃。岡比西斯剛才說了,是一個特別苛刻和冷酷無情的人,一個變態。而居魯士是一個很慈祥的人,總給大家發福利。
在大流士年間,他徵服了巴比倫。聖經裡《但以理書》記載的巴比倫被徵服是第一次,是居魯士徵服的。大流士這次是第二次。
第四卷:墨爾波墨涅
好,下面是第四卷,第四卷裡邊提到的是主要叫做斯基泰人的一些情況以及大流士對他們的進攻。所謂的斯基泰人,就是聖經在新約裡邊提到過的「西古提人」,就是翻譯不同而已。西古提人就是斯基泰人,而且也很可能是咱們中國的史記和漢書裡邊提到的「塞種」,也就是一個出自伊朗的遊牧武士集團。他們大致居住在阿富汗巴基斯坦那一帶,說大致是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其實沒有定居地點。
斯基泰武士
大流士去進攻西古提人的時候,他們就採取了所謂的遊擊戰術。因為他們本來也沒有中心城市,就是遊牧民族,所以你打我我就跑,你跑了我就跟你,然後偷襲你。就是這樣。
然後後來他們用一個戰略,幾乎把大流士和波斯軍隊毀滅。因為大流士留了一幫人叫愛奧尼亞人,你要注意這幫人是希臘人,來守後路,就是關鍵的一座橋。西古提人就想切斷這個後路,而且差一點說服了愛奧尼亞人把橋給毀了。如果愛奧尼亞人真那麼做了,估計這個波斯歷史也就改變了。
當然了,愛奧尼亞人證明他們這幫希臘人對波斯人居然是很忠誠的。他們假裝摧毀了橋的一小部分,用這個方式來敷衍西古提人,但同時又等著波斯人回來。當波斯人回來的時候,就用自己的船把他們運過了被摧毀的那個地段,就這樣大流士逃命逃回來了。
第五卷:忒耳普西科瑞
然後到第五卷了。第五卷主要講的就是愛奧尼亞起義。這個是希波之間爆發全面戰爭的直接原因。
剛才提到居魯士已經徵服了希臘很多城邦,包括這個愛奧尼亞地區,但是被徵服的希臘城邦也不是都服從他的統治,也想謀求獨立。然後波斯人為了便於統治,就委任了很多僭主在各城邦。然後其中的一個米利都的僭主,在公元前499年就因為一些事情開始叛亂,而且趁機鼓動整個小亞細亞的希臘語城邦起來反抗波斯,這就叫做愛奧尼亞起義。
然後隨著叛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希臘城邦就捲入到戰爭當中,包括雅典,還有其他的一些城邦也來支援他們。甚至於在公元前498年就佔領和焚燒了波斯重鎮薩迪斯(第一卷提到的呂底亞王國首府)。然後波斯就非常的憤怒,派兵來平叛,在公元前493年就把叛亂鎮壓下去了,但是為了進一步確保以後不再叛亂,並且為了加大對希臘人的影響,大流士決定先發制人,徵服希臘。
在徵服的過程當中,奮起抵抗的諸邦,怎麼講,其實也是各懷鬼胎,不是說一貫的就那麼堅持團結。但是一直堅持到底的是雅典。
雅典士兵是整個第一次希波戰爭當中最精良的。希羅多德說,因為他們是自由人,所以他們願意為了自己的自由而更加努力地去打仗。雅典人是非常講究民主的,所以他們為了捍衛自己的民主制度和他們的自由,他們是一直堅決地去跟波斯抗爭,然後幾次打敗了波斯,以至於大流士憤恨不已,都作了病了,他要求他的僕人在每一頓飯之前要對他說三遍「不要忘記雅典人」。這個對他來說就這麼重要。
第六卷:厄剌託
第六卷講了第一次希波戰爭的一個重要情節,就是馬拉松戰役。大流士按照波斯的傲慢傳統,也一樣差派使者去希臘要求獻上「土和水」。有一些城邦遵從了,有一些就不聽。到最後還是不聽的有兩個,一個是雅典,一個是斯巴達。
斯巴達是赫赫有名的了。這裡要簡單說一下他們的制度。斯巴達的制度其實是元老制,五個元老是最高決策人,在他們之下才有兩個國王,還有一個議會。而且這兩個國王的權力絕對沒有東方國家的國王那麼大,兩個國王還是互相牽制的。這樣一個體制。
波斯大軍入侵希臘,到了雅典附近的馬拉松。可以說在那之前希臘人都是很怕波斯人的,結果只有雅典人是頭一次,他們沒有怕,而是勇猛的去衝鋒,並且大獲全勝。
其實在馬拉松戰役之前,雅典人已經向斯巴達人去求援了,只不過在斯巴達援軍到來之前,雅典人就已經獲勝了。獲勝的消息後來就是讓一個善於長跑的士兵叫做菲迪皮迪斯的,他就從馬拉松跑回雅典去報告好消息,他跑了26英裡,然後回去報告完好消息之後就力竭而亡。今天體育運動當中的所謂馬拉松跑就是為了紀念他,26英裡這個距離也是為了紀念。
馬拉松跑道上的菲迪皮迪斯像
總之馬拉松戰役雅典人大獲全勝。據統計波斯有66400人傷亡,而希臘就是雅典這方面只傷亡了192個人。
大流士回國不久(四年後)就去世了。
大流士一世像
第七卷:波呂許謨尼亞
好,第七卷,薛西斯要出場了,他就是以斯帖記裡的亞哈隨魯。他是在大流士死的那一年就是公元前486年(另說是485年)登基的。那麼按照時間線來說,廢瓦實提是在他登基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83年,而他出徵希臘是在公元前481年,而以斯帖成為王后是他「登基第七年十月(斯2:16)」,也就是公元前479年。再後來的哈曼事件是在他登基的第12年,那麼應該是公元前474年。
所以他遠徵希臘是在瓦實提做王后和以斯帖做王后之間。在希臘的失敗對他的性格等方面有何影響以後在《以斯帖記》講道中會試著分析。
薛西斯一世像
在薛西斯去出徵前,他的謀士裡還有一個人,就是他舅舅,其實是反對他出徵的。只不過後來他舅舅也同樣的做了一個和薛西斯一樣的夢,看到了薛西斯看到的同樣情景,然後他就也同意了進攻希臘的計劃。
從我的角度來說,我就覺得這非常可能是上帝差派天使也好,或者用別的什麼方式,刻意的要推動他去走這條路,藉此改變歷史的進程。當然所謂改變是從人的角度說,從神的角度不如說是「實現」歷史的進程。
出徵前薛西斯看到了一個預兆,就是天空非常暗淡,然後看到一匹野馬生出了一隻野兔。他對此的解讀就是他應該去打希臘。至於這個徵兆本身是什麼意思,希羅多德以事後諸葛亮的方式說,野馬生野兔,這意味著薛西斯起初會像野馬一樣昂首闊步進入希臘,但最後會為了保命像野兔一樣迅速逃跑。
波斯的這些個君主,除了居魯士之外,都有一種瘋狂的氣質。比如說薛西斯,他去進攻到一個地方,要去過一個浮橋的時候,因為一場風暴把浮橋給摧毀了,結果他就怎麼做?可以叫做打地罵天,他命令人去鞭打大海,然後去咒罵大海,說天下沒有不服從我的,你個破海居然敢不服我!就懲罰了海,而且把監造造橋的人都砍了頭。
出徵前有一個寵臣來請求說,能不能把我家幾個兒子裡最小的給我留下,剩下的隨你出徵?他又非常憤怒,認為是擾亂軍心,就直接把那個小兒子切成兩半獻祭。然後當他看到自己的大軍從他面前走過的時候,他突然又痛哭流涕,悲嘆說我的軍隊會有損失的啊,這可都是人家的丈夫和兒子啊!他又開始愛惜人命了。所以這個人就是這麼瘋狂,而且有點顛三倒四。
根據希羅多德的推算,薛西斯帶領的軍隊,光步兵就有170萬。當然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希羅多德記載的波斯算法顯然誤差是很大的,就是畫一個大圈,讓人儘可能多地站進去,數出這有多少人,然後全軍就一支一支地往裡站,這麼估算。
不過波斯艦隊的數量應該是靠譜的,說有3000艘船。不過這個3000艘船你要注意,幾乎全都是僱傭軍,都僱的是腓尼基人,因為波斯人本身是習慣陸戰而不慣水戰的。因此它的失敗其實也是有跡可循的,你可以理解為就好像赤壁前的曹操一樣。
然後波斯陸軍進攻到提爾莫比萊就停下了,這個就是著名的溫泉關。那是一個特別狹窄的通道,一面靠海,一面是高山懸崖。在國王列奧尼達斯的帶領之下,有一支300人的斯巴達精銳部隊在這守著。然後當波斯人進攻到這個地方的時候,看到對方只有300人,就覺得非常搞笑,說這是在幹什麼呢,不明白。然後薛西斯專門問他的希臘顧問,說這些斯巴達人是怎麼回事?他們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怎麼樣的風格?顧問是非常了解斯巴達人的,因為他就是從斯巴達城邦裡跑出來的,他叫戴瑪拉託斯。他說:無論勝算多小,斯巴達人一旦開戰,一定戰鬥到死。可是薛西斯跟本就不相信有這種事。
就在溫泉關前,據希羅多德說,薛西斯所帶領的各個民族的軍隊加起來,一共有500萬人。當然這個水分有點兒太大了,你可以自己控一控,但希波雙方力量對比極其懸殊的確是事實。
07年好萊塢電影《斯巴達300勇士》,情節方面大體就是根據溫泉關戰役改編的。
戰前,波斯探子發現對面的300斯巴達勇士若無其事,在那做體操,還梳頭,他們就懵了,搞不清楚是怎麼肥四。其實這就是斯巴達的風格,視死如歸,死亡面前也談笑風生,頭可斷,頭型不能亂。波斯使者去勸降,恐嚇斯巴達人,說我們波斯一放箭,太陽都會被遮蔽。斯巴達人就淡淡地回答說是嗎,那我們正好不用曬太陽,可以在蔭涼下作戰了。
歷史上的溫泉關戰役,斯巴達主力的確只有300人,除了這300人,還有三千多半職業和業餘軍隊算是輔助。300人的主力守這個狹隘通道,剩下的兩支分別在山上放風和守住後路。
戰鬥持續了三天。頭兩天的戰鬥中,300勇士打退了波斯人無數次進攻,薛西斯的兩個親兄弟都死在陣上。
溫泉關戰役
不過後來,當地的一個希臘內奸就告訴了波斯人能通到斯巴達人後方的一條秘密山路。然後波斯人就過去了,放風和守後路的兩支雜牌軍望風而逃。面對前後夾擊,斯巴達人在列奧尼達斯王率領之下,血戰到底,沒有刀的時候用拳頭打用牙咬,最後波斯人不敢近戰,開始放箭,斯巴達人才終於戰敗了。
後來就在溫泉關旁,希臘人立了一個碑,上邊的銘文寫著:
就在這裡,有4000名伯羅奔尼撒人,曾奮勇迎戰300萬敵軍。過路的過客啊,你們去告訴斯巴達人,我們將按照斯巴達人的律例和命令,長眠在這裡。
所以千古之下思想,當時的事情還是讓人非常的感嘆。魯迅青年時也寫道:巍巍乎溫泉門之峽,地球不滅,則終存此斯巴達武士之魂!
波斯人通常是很寬大的,剛才已經提到了。但是這一次,面對嚴重打擊了他們的斯巴達勇士,薛西斯氣急敗壞了,他把列奧尼達斯的屍體肢解,頭顱插在長矛之上洩憤。之後他又諮詢那個顧問,像這樣的斯巴達戰士還有多少?顧問說還有八千。
估計那個時候薛西斯就已經喪膽了。
第八卷:烏拉尼亞
三百勇士沒有白死,他們為雅典人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另外戰場上的雅典人了解到斯巴達人的事跡之後,深受震撼,立刻派人到全希臘去傳揚斯巴達人的英勇無畏。
雅典人的領袖叫做地米斯託克裡,他呼籲雅典人和希臘人一起反抗波斯人。在雅典人決定作戰之前,他們還得到了一個神韻,神諭告訴雅典人說,他們將因為「木牆」而得救。一部分雅典人就理解為這木牆指的就是船,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去海戰。另外有人就理解為說這是我們的城堡,所以他們就留下來,選擇製作了木柵欄去防衛。當然事實證明前者的理解是正確的。地米斯託克利棄城,率海軍準備與敵人在海上決戰。而波斯人攻入雅典,洗劫了衛城。
地米斯託克裡的策略其實跟列奧尼達斯在溫泉關的策略一模一樣,就是把波斯人的龐大艦隊引誘到叫做薩拉米斯的這個狹窄海灣,這樣的話就弭平了雙方的數量差距,而能夠利用雅典海軍的訓練有素和戰船的短小精悍,去擊敗對方。在這個意義上,溫泉關和薩拉米斯海戰的策略是一樣的,也是古往今來以弱勝強的標準做法。
當然能夠去到薩拉米斯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其實是各方多次角逐妥協的結果。你可以在書裡去查詳細的經過,我這兒就不能多說了。
其中有一個細節很有意思,就是當波斯人去問希臘的一些逃兵,說現在戰爭期間,你們希臘人在幹什麼?那個人就說希臘人正在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行各種比賽,還有賽馬。然後波斯人又問,那你們獲勝的獎品是什麼?這個人就說,獲勝的獎品就是一個橄欖枝編的頭冠。於是波斯人中的一個有識之士就忍不住哀嘆了,他說波斯人啊,我們來與之作戰的這是怎麼樣的一群人啊,你們還沒有發現嗎?他們去比賽居然只是為了榮譽而不是為了金錢!
在薩拉米斯海灣,波斯海軍大敗,比曹操在赤壁的失敗慘烈得多。地米斯託克裡所率領的雅典海軍大獲全勝。當然這個大獲全勝,跟斯巴達300勇士贏得的那幾天時間有很大關係。
薩拉米斯戰役,右方中間紅袍者為地米斯託克利
不過地米斯託克裡這個人很兩面性的,他其實不是個很高尚的人。他一方面是很有謀略,很有計策,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一個只為個人考慮的人,誰出價更高,我就跟誰。所以他其實一方面去對抗波斯,但另一方面也給波斯人留了個後路,讓他們能夠毫髮無傷地通過達達尼爾海峽退回到波斯。就這樣的一個人。
在戰後論功行賞的時候又有一個搞笑的事情。雅典人讓所有參戰方來評價誰的功勞最大,誰是第二,誰是第三,依此類推。結果這些希臘各城邦的將領,在投票的時候都說他們自己的功勞最大,都自吹自擂。不過他們倒還有點良心,因為所有人都認為功勞第二大的是地米斯託克裡。於是最後一統計,每個人都只得了一票,但是因為每個人都把地米斯託克裡放在第二位,最後他就得了最多的票數,最後被推為第一功臣。
你可以看到這種雅典民主裡邊,的確有好處。但也有一些隱患(當然也有人認為恰是優勢)。比如說雅典就有一個制度,叫做陶片放逐。什麼意思?就是雅典人為了保衛民主制度,很怕出現獨裁者,於是他們就對那些可能產生威脅的人,就是所謂功高震主的,要強行放逐,這種人就要無條件離開雅典,十年內不許回來。但是不會有更多的人身迫害。
地米斯託克裡後來就被這麼放逐了。在流放過程中,地米斯託克裡到處流竄,最後實在不得已,跑到了波斯。波斯王,應該是薛西斯或者亞達薛西,一方面可能是想利用他的才智和聲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真的寬容,總之不但沒有傷害他,還給他一塊封地。從這個角度來說,你也可以看到波斯的作風真是跟那些亞述巴比倫不太一樣的。
地米斯託克裡結局如何?一種說法是他就自然身亡,死在了小亞細亞。但是流傳更廣的說法說他是自殺的。就是後來雅典軍隊在客蒙的率領下,又對波斯不斷發動進攻,波斯抵擋不住,就希望地米斯託克裡出山助戰。但地米斯託克裡覺得自己沒有辦法面對自己的祖國軍隊,於是就自殺了,這是另一個說法。
地米斯託克利(Θεμιστοκλης,Themistocles,前525年-前460年)
回頭看這個薩拉米斯海戰,從薛西斯的角度來說,其實他根本就不應該去打海戰。而在戰前,在他所有附庸國將領中,唯一一個反對海戰的,是卡裡亞女王阿爾鐵米西亞。值得注意的是,卡裡亞區的首府就叫做哈裡卡爾索斯,這就是希羅多德出生的城邦。因此他對於自己城邦的女王還是有很多溢美之詞的。這個女王也是個著名歷史人物,她丈夫摩索拉斯是名義上的波斯駐卡裡亞的總督,實際上是自立的王。她給摩索拉斯修築的陵墓就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摩索拉斯陵墓,英語裡「陵墓(mausoleum)」這個詞就因它得名。
摩索拉斯陵墓想像復原圖
剛才提到的電影《斯巴達300勇士》,它的續集叫做《300勇士:帝國崛起》,裡邊也出現了阿爾鐵米西亞,不過那個改編的很不成樣子,最大的問題還不是色情,而是扯淡。
劇照:阿爾鐵米西亞大戰地米斯託克利(前)
好,這是第八卷。
第九卷:卡利俄佩
最後一卷,第九卷。薛西斯逃走後,留下了一個大將叫馬爾多紐斯,帶30萬人繼續進攻希臘。後來這支軍隊也敗了,這次打敗他的主力是斯巴達人。
列奧尼達斯的兒子叫普列斯塔爾斯,本來應該去當統帥,但是那個時候他還小,所以是由他的叔叔帕烏薩尼亞斯來當斯巴達人的統帥。
斯巴達人真的就像剛才薛西斯諮詢的顧問所說的一樣,他們的8000人馬出動的時候,天下無敵。總之就是各種追擊,把馬爾多紐斯和波斯殘軍打了個大敗。據希羅多德記載,30萬的大軍除去逃跑的4萬人之外,活下來的只有3000人。而斯巴達這邊死亡的是91個人,鐵蓋亞人16個人,雅典人52個人。
非常意味深長的是,在斯巴達人獲勝之後,他們去搜索波斯人留下的帳篷,看到了許多金銀器皿和五色花氈,又看到他們留下的那些精美食材。帕烏薩尼亞斯命令波斯廚師照著波斯方式做一頓晚餐,端上來之後斯巴達人都驚呆了,因為實在太豪華太奢靡了。於是他就開玩笑一樣的也讓自己的廚師做了一頓斯巴達人的晚餐端上來。斯巴達人的飯菜是太簡陋了,所以對比之下非常可笑。不過帕烏薩尼亞斯就把所有的希臘將領召集過來,指著這兩種晚餐,笑著對他們說,希臘人啊,我把你們召集到這兒來,就是想讓你們看一看波斯人的愚蠢:那些每天吃著這麼好飲食的人,居然想跑到我們這兒來奪取我們這麼可憐的飯!
可以說這個記載是非常重要的。東方式的橫暴奢靡,貪得無厭,和希臘人的不太看重物質享受而是看重榮譽和勇氣,從這兩種晚餐裡都能看出來。而這種區別,或許就是戰爭勝負的關鍵。
簡評
以上就是希羅多德《歷史》的大致內容。
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希波戰爭三大戰役,就是馬拉松戰役,溫泉關戰役,以及薩拉米斯戰役,就不會有後來的希臘文明,那麼今天的世界也就完全不同了。因為如果當時的斯巴達和雅典人失敗了,那麼波斯人很可能就已經佔領了希臘,佔領了歐洲,進而將這種東方式的大一統帶過去,就用這種方式統治歐洲,那麼也就不會有紮根於自由精神的希臘文明了。
當然,今天的伊朗學者不這麼認為,並且我承認他們的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他們說我們波斯人是很寬容的,所以即便是佔領了希臘,也很可能是容忍希臘人去自治去發展,因此希臘文明還是會出現。
這兩種說法你可以自己去衡量。作為我個人來說,我覺得沒有他們說的那麼輕描淡寫。
總之事實就是,希臘人就是在戰勝波斯之後,確保了幾百年的一個和平時期,這就是希臘文明的黃金時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今日所知的希臘文明開始誕生,然後蓬勃發展,出現璀璨群星。這就是文明三大源頭裡邊希臘這個源頭,它之所以能夠存在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所以我們說《歷史》這本書真是挺不得了的。他的脈絡很清晰,愛憎也很分明,但是希羅多德沒有像其他寫歷史的那樣,不斷給獲勝者加光環,把他們不僅塑造成英雄,還得塑造成聖人。他的記載非常冷靜,即便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比如剛才提到的地米斯託克裡,一方面戰術高超,英勇無畏,帶領海軍擊潰了波斯,挽救了希臘,但他所做的一切,很多的時候可能只是為了個人利益而已。他收受很多賄賂,他還做了很多行賄受賄的事情,所以這個是我們需要知道的。
甚至於斯巴達300勇士也有另一面。當然他們古往今來,以後也永遠會是勇氣的象徵,他們擊殺了成千上萬的波斯侍衛,就是所謂的不死軍等等。但是你也需要知道這些斯巴達人,包括後來滅掉斯巴達的底比斯聖隊,都是同性戀。並且這些人固然是英勇無畏的勇士,但是這些勇士平常也是拿起鞭子就隨意打人的,是肆意凌虐他們的奴隸的。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複雜的歷史。歷史裡通常沒有道德榜樣,每個人都以他能夠意識到或不能意識到的方式,在或主動或被動地實現著上帝的旨意。上帝在歷史當中,特別是在地中海沿岸這些文明的歷史當中,有祂自己特別清楚的旨意。上帝興起巴比倫懲罰猶太人,又興起居魯士滅亡巴比倫,放猶太人回家。同樣的這位上帝也興起雅典和斯巴達抵擋了波斯,發展了文明,預備好迎接耶穌基督的降臨。
當你看到成千上萬的波斯軍隊來攻打希臘的時候,貌似分散、混亂、弱小的希臘人,卻因對自由的熱愛而能夠擊敗敵人,這個是非常之意味深長的。所謂「團結就是力量」、人多力量大,在很多時候,不是事實,因為通常其實是「人多力量差」。所以當我們發現,如果一個強權就像歌利亞一樣的高大威猛卻總愛欺凌弱小,那麼當它去凌虐別人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或幾個貌不驚人的、窮困潦倒的弱邦小國,掄起投石索來,一枚石子就將巨人擊倒。
因為這就是上帝做事的方式,祂已經並且將要繼續證明這一點。
(點擊「閱讀原文」可收聽本次講座錄音和問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