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上的民族志學者希羅多德分析

2021-01-07 淮蕊觀史

引言

今天當我們閱讀《調查》一書中的許多段落時,相比於歷史學家,我們更加可以把希羅多德看作一名民族志學者。

他自己親身去旅行,去觀察;而當他沒有這樣做時,他也熟 知那些旅行者,他引用了他們各自的見證。像希羅多德一樣,那些旅行者常常是為波斯人 服務的亞細亞希臘人。 希羅多德從被視為第一批民族志學者的「報導人」那裡編纂知識。為了理解希羅多德 對待他們的態度,必須記得哈利卡納索斯這座古希臘城邦曾經給波斯政權提供了眾多合作 者。希羅多德的父輩們面對的是一個特殊的歷史環境:薩拉米斯大捷給予了他們擺脫波斯奴役的希望。

儘管出於自願或者被強迫,他們有些也是奴役他人的行動者。通過比較,希 羅多德認識到了流放的珍貴,因為這不需要受到權力的牽引或監視。他慢慢品味旅行的自 由,但他也沒有忘記他那些可能被視為替波斯權力服務的間諜的前輩們,因為他們一旦被 曝光就會面臨死亡的風險。面對他所描繪的文化,希羅多德展現出了非常接近職業化風氣的態度,換句話說,一 種類似於當代人類學家的集體道德:描述風俗的多樣性並且拒絕將他們劃分等級。

這種我們今天稱為「拒斥民族中心主義」的態度,在於對相信自身文化高於他者文化這一觀念的明確而自覺的拒斥。需要注意的是,這不是一種專屬於希羅 多德的純粹個人化的態度。恰恰相反,它多次顯示了這與當時波斯帝國中的統治模式有 關。在徵服了如此眾多且不同的人群之後,帝國要試圖通過它的寬容來確保它的王權為了強調這種文化寬容的政治命令,希羅多德選擇了兩個相對立的例子:岡比西斯二世的「瘋癲」與他的繼承人大流士一世的「睿智」。

第一位,岡比西斯二世由於他的瘋癲 之舉將帝國置於險境,而他的統治也只延續了七年。他通過摧毀和嘲諷他試圖徵服國家的 風俗,系統化地使神廟與埃及諸神祇變得世俗。而接續他統治了三十六年之久的大流士一 世,因持有「每個人都視自身文化高於他人」 的觀念而產生了正面的政治效果。希羅多德在此毫不含糊地持有帝國權力的視角,他把這種視角看作是有效且公正的, 因為在他眼中,在成為科學的德性之前,寬容是統治的一個原則。在意識到風俗的區別和 平等的合法性之後,被翻譯們圍繞其間的大流士一世皇帝強迫他的封臣們互相給予平等。

此外,大流士一世和他之後的希羅多德以葬禮作為例子並非出自偶然。吞噬、焚燒、掩埋、製成木乃伊和展示:在每一個文化接觸的階段,我們都會發現代表一種非人性的風俗 的醜聞,其中最令人厭惡的是對人體殘餘的儀式性消耗,這被稱為「嗜食人 肉」和「同類相食」。大流士一世試圖「中性化」這 些術語意義上的區別。民族志與人類學已然存在於此,在這種對他者風俗的認知與尊重之中。

因而,在這個 意義上,民族志不僅僅是一種治理的科學,它同樣也是一種戰爭與徵服的科學。它確實帶有情報和探索的實踐行徑:大流士一世為了臨時性的攻擊而派遣間諜,同時也為了遠徵而 派遣探險者。希羅多德之所以慶祝,並非因為徵服,而是因為探險帶來了知識,他 說:「在亞洲,我們所得到的知識要歸功於大流士一世。為了知道可以發現鱷魚的印度河的盡頭,他將艦船委派給對他忠心耿耿的人們,尤其是卡爾揚達的西拉克斯。

這些探險者從卡斯帕底洛斯的城市和帕克底斯的國家出發,在河流上朝著晨曦與日出的方向行駛到大海這次長途旅行完成之後,大流士一世徵服了印度人並且使得他的船艦出 現在他們的海洋上。」 另外一些方式也可以增長關於人類社會多樣性的知識。為了學習語言而把他們所有的年輕人委託給古希臘人的埃及人,對於古希臘汲取關於埃及的知識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這 些中介者在不同情況下冒著不同的風險:間諜冒著被揭發的風險;探險者則冒著在轉移期間被殺的風險;斯基泰的旅行者們出現在古希臘的北部,他們從沒有被波斯徵 服過,對於他們而言,風險在於他們的文化被消除,畢竟古希臘的內在知識對於他們的同 胞來說是危險的。希羅多德通過兩個簡單的旅行者特別具有教益的故事來展現這種冒險。第一個是斯基泰的阿納卡爾斯的故事,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阿納卡爾斯被古希臘人視為七聖人之一,並且還是王室家族的一員,但當他從古希臘諸城邦廣泛遊歷回來時,卻被周圍的人因為他慶祝來自古希臘的儀式而殺死和背棄。

在希羅多德眼中,阿納卡爾斯是作為「人們採納異域風俗的犧牲者」而死的。在他周圍的人眼中,阿納卡爾斯已經不再是一 個斯基泰人。「如果今日有人向他們提及阿納卡爾斯,斯基泰人就會聲稱並不認識他,這 完全是因為他在古希臘諸邦中遊歷並且遵循了異域的風俗。」 第二個故事來自西萊斯,他並不是一個旅行者,但人們稱他為「文化混血者」。身為斯基泰國王和一位來自伊斯特拉的古希臘女子的兒子,西萊斯的母 親「教導他學習古希臘的語言和文字」,他隨後管理所有斯基泰人,但他「覺得生活毫無歡愉,而他所受的教育讓他更加欣賞古希臘的風俗」。

由於同他手下的士兵參加對古希臘 神祇狄奧尼索斯獻禮的遊行,西萊斯被當場捉住,他的兄弟因此將他斬首。對於西萊斯或者對於討論西萊斯的希羅多德來說,重要的不是與古希臘之間生物混血 的血緣關係,而是超越文化的隔閡。在這種超越中,語言的知識被視為採用異域風俗和宗 教的前奏。被希羅多德視為「最不進化的人群」的斯基泰人,是應當遵循自己風俗的遊牧者和牲 畜飼養者。如果他們的領導者四處遊歷,他們就面臨失去對斯基泰風俗忠誠的危險,這些 風俗是斯基泰人面對技術上更加進化、組織上更加有效的敵人時唯一的武器。

對於斯基泰人來說,涵化因而是一種惡也是一種背叛,因為這將使他們冒著失去力 量來源的風險。希羅多德敬佩他們,因為他們知道如何「阻止所有的背叛者,避開這些人 或是找出這些人。這些斯基泰人既不建造城市也不建造堡壘,他們帶著家四處遷徙,他們 是弓箭手和騎兵,他們不耕種而以食用家禽為生,他們有自己的用於居住的車駕:那麼他 們是如何變得既所向無敵又不被徵服的呢」,正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保護了他們。於是,斯基泰人為了自衛,便去懲處尤其是像阿納卡爾斯和西萊斯那樣來自「王室」家族的、在政 治上重要的旅行者。

然而,這些斯基泰人同時也是商人,他們也需要翻譯者:語言的多樣性曾經是亞洲開 放的大型市場的準則。因此,為了描寫阿爾吉貝人,希羅多德解釋道他十 分重視他們自己的信息:「直到,我們才充分知曉這個國家和它不同的居民,因 為我們可以自如詢問的那些斯基泰人和黑海的希臘人已經來到了這片區域。在這裡的斯基泰人需要七位翻譯者用七種不同的語言來處理商業事務。」 希羅多德成為批評式的編纂者,他試圖去檢驗不同中介轉換消息的質量,他關 注這些中介在他們各自位置上的困難。

我們可以把希羅多德的作品視為向民族志致敬的結果,他所依靠的是這樣的民族志專家:為波斯服務的古希臘探險者與間諜,售賣貨物的商 人,埃及、波斯和斯基泰的翻譯者。希羅多德自身就是一個在特定時間內公正無私的旅行者,他不僅感到與這些人親近,還需要他們。但是希羅多德以激進的方式進行革新,並且與知識、商業、戰爭和帝國的實用的目的論相隔絕,從而向古希臘公眾傳遞一個關於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公正的知識形態。這就是為何《調查》完全屬於人類學的傳統。經過廣泛的傳播,這本書向他的古希臘讀者們提供了一個從屬於複數的世界的意識,這個世界不僅由 古希臘人組成,還有那些蠻族和野人。

然而,直到16世紀,希羅多德的作品並沒有為歐洲的傳統所追隨。相反,這部作品就 像一本死去的文集,一份一直在生產卻從未被證實的傳說的目錄。不過,在希羅多德筆下 有一種輕盈,一種不僅針對敘述還關注敘述者的好奇,一種面對習俗和風土人情的品味, 這些都要大大地歸功於古希臘人的樂觀精神,這些古希臘人擊退了在數量和強度上遠超自 己的波斯軍隊。必須要等到之後的幾個世紀,歐洲才重新找回這種面對遠方人群如此的好奇心以及如此的樂觀主義。

相關焦點

  • 希羅多德《歷史(上)》課堂筆記
    《歷史》的基本結構一到四卷:波斯帝國的興起;五卷開始:希波戰爭;《歷史》中的地理與風俗埃及志的結構 希羅多德研究埃及的方法實地考察(描述性語言,觀察到尼羅河入海的地方距離鄰近地區很遠,我看還看到,山上有貝殼);判斷(關於希臘如何從埃及知道諸神的名字,我的看法是;我為了得到關於這些問題最確切的知識,專門從海上航行到腓尼基去。
  • 古希臘民族志裡的環境文化
    本書作者認為,古希臘的民族志著作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窗口,由此可瞥見古人的環境思想、假定與憂慮,以及人類與自然的整體性聯繫。她重點考察了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學者希羅多德和狄奧多羅斯的著作,令人信服地闡明了希臘之外的族群(如衣索比亞人和波斯人)之活動如何影響了當地的動物、植物、氣候和景觀,反過來,動物、植物、氣候和景觀也深刻地影響著本地族群。
  • 讀書筆記|希羅多德——《歷史》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被稱「史學之祖」的原因就是他改變了以往的以口耳相傳的為主的和以英雄史詩為主的歷史傳承形式,易之以敘事為主的形式,使歷史的傳承增添了趣味性,也使之更完整,更真實。並使歷史的記錄從以往以神為中心轉化為以人為中心。因此希羅多德所撰寫的《歷史》猶如西方史學的第一塊基石,被公認為是西方史學史上的第一部敘事體歷史著作。
  • 希羅多德歷史:一部披著希臘史詩外衣的波斯大國崛起
    希羅多德的敘述以波斯帝國的崛起過程為主線,按照波斯人徵服國家的順序,書寫各被徵服民族的民族志。一個個帝國無一例外都逃不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輪迴。這些小輪迴構成的大態勢,就是新崛起的波斯帝國成為了命運的實施者。他們把新巴比倫,埃及等帝國碾壓在命運興亡的巨輪下。
  • 希羅多德的《歷史》
    它把歷史認為是一種機械的數據和資料的組合。但其實《史記》和希羅多德《歷史》(特別是後者)所具備的「蕪雜性」,很可能才是歷史的真實風貌。在希羅多德的作品當中的確充滿了一些光怪陸離,有很多神話色彩的東西,充分體現了他的想像力。但是世界或者說歷史也許正是這個樣子。
  • 黃俊松:試論希羅多德《歷史》開篇
    眾所周知,「歷史之父」希羅多德還有另外一個綽號「謊言之父」,在他對各個民族的描述中,讀者們很難相信那些奇奇怪怪的習俗、人種乃至動物,諸如印度人要吃掉自己父親的屍體、衣索比亞人和印度人的精子是黑色的、阿拉伯的兔子仿佛是卵生動物、利比亞有狗頭人以及眼睛長在胸部的人,等等。
  • 黃俊松丨試論希羅多德《歷史》開篇
    眾所周知,「歷史之父」希羅多德還有另外一個綽號「謊言之父」,在他對各個民族的描述中,讀者們很難相信那些奇奇怪怪的習俗、人種乃至動物,諸如印度人要吃掉自己父親的屍體、衣索比亞人和印度人的精子是黑色的、阿拉伯的兔子仿佛是卵生動物、利比亞有狗頭人以及眼睛長在胸部的人,等等。
  • 為什麼希羅多德被西方世界稱為「歷史之父」?
    這些僅是《歷史》中的一部分故事,作者希羅多徳,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作家,他把旅行中的所聞所見,以及第一波斯帝國的歷史記錄下來,著成《歷史》(στοραι)一書,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完整流傳下來的散文作品。雖然並不是所有發生的故事都是希羅多徳記錄的那樣,但他的作品徹底改變了人們記錄歷史的方式。
  • 「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公元前490年和前480年,波斯曾兩次入侵希臘,第 二次入侵時,希羅多德已經出生了。關於這場戰爭 的起因,他搜集了很多資料並記錄下來。他的作品 圍繞著這場戰爭,加插了很多枝節。他考察過所有 被波斯入侵的國族,把他能找到的所有資料都記錄 下來。Herodotus was a gifted narrator.
  • 希羅多德《歷史》|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知道你富甲天下,並且統治著諸多民族。 然而就你所提的問題而言,只有在我聽到你幸福地結束了你的一生的時候,才能夠給你答案。 一個人縱然家產萬貫,但除非好運眷顧他,他所有財富能一直享用到生命的終點,否則他還不能說比那些僅能維持日常生活的普通人更幸福的。
  • 淺析國際競爭中的民族志博物館
    引言在所有的發達國家,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民族志物品的收集都在特別的博物館進行了重新分配,這些博物館同時也從事人類學研究。那些大型的民族志博物館大多在19世紀 的最後三十年裡被建立,其建立的背後是激烈的殖民競爭。
  • 中國青年報:被遺忘的中國民族志電影人
    視覺人類學觀察按:首屆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展將終身成就獎頒發給84歲民族志電影導演楊光海先生。  這批被遺忘的片子共15部,是由原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民族研究所與八一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等單位合作,於「文革」前1957年至1966年間拍攝的,是新中國第一批關於少數民族的紀錄電影,當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影片」(簡稱「中國民族志影片」)。它們記錄了50年前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態,包括生產、節慶、婚葬、建築等,是後人研究這些民族的珍貴資料。
  • 現象學、民族志與個案研究: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方法
    也就是說,由於真理依賴於特定的歷史事實,需要許多的特定假設,並在很多方面上都顯示出明顯的控制意味,因此任何真理都是可以解構或打破的。正是基於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的超越,後結構主義對結構主義的超越,才使得眾多社會學者關注到質性研究的重要價值,這也使得更多的研究者關注到被傳統社會科學所忽略的某些部分。
  • 一個女性體育迷的自我民族志
    以自我民族志為方法的論文逐漸增多,自我民族志作為民族志方法的一種新路徑和新敘述模式,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但是這種方法的規範
  • 民族志電影筆記(貳)| 民族志電影可以如此樂觀
    智慧型手機的極度普及,讓影像深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世界之中。我不得不說,人類趕上了用影像記錄自己,記錄家庭,記錄周邊世界的輝煌時代;也趕上了藉助別人拍攝的影像認識、讀解這個世界的輝煌時代。 從人類製造出影像記錄的設備,並把設備朝向身邊世界開始,人類似乎就一直被「攝影機無所不能」的信念所激勵。
  • 「走出鄉土」:農村第一代大學生的自我民族志
    我不知道,但是自我民族志方法的實踐回答了這個問題。本文使用自我民族志方法,將自己、家庭和家鄉作為研究對象,試圖以自我經歷為線索來描摹時代的一個縮影。如果以情感為坐標,自我民族志和定量研究方法也許正處於兩個極端,作者已經通過學術語言和概念的使用,極力進行客觀描述,但仍然掩蓋不了作者的個體體驗和情感性表露,最重要的是,這些讓此文的讀者也感同身受。
  • 對話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民族影像志是中華傳統文化記憶的珍藏庫
    所謂「影像志」,是指以影像為本體的一種記憶承載形式。「中國民族影像志」就是中華各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藉助於影像來完成的一種物質化書寫和記錄成果。所以,我們正在努力擴大這樣的一個影像庫,我們相信:無數的影像文本的積累和疊加,就可以拼合出社會和歷史的整體形象,而在博物館的場域裡面,它們最終會成為中華歷史記憶的還原體。中國民族影像志參展部分作品(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列):
  • 歐洲眾多民族的「異類」巴斯克人,西班牙學者:來自中國中原地區
    他們的血統也極其混亂,從他們的血液樣本裡可以分析出十幾種國家和民族的基因, 看起來仿佛是世界民族大融合的產物 ,但巴斯克人又偏偏特立獨行,至今都保持著高度的獨立性,從公元前就開始和各個歐洲國家打仗,而且十分勇猛,到了現代,他們為了民族獨立也沒少和西班牙人起衝突。
  • 新史記:青年歷史學者與他們的歷史寫作
    在一個有關職業的老掉牙的笑話中,從一群人裡認出歷史學者是件容易非凡的事情,他們的雙眼總是埋在故紙堆裡,花白的頭髮上落滿了積年的塵埃,手中不停地翻看著某本枯黃掉渣的古書,若說他們跟考古學者站在一起如何區別的話,只不過是歷史學者的衣著還算乾淨整潔、文質彬彬,而考古學者則穿得像個挖地基的農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