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巴託克的歌劇《藍鬍子公爵的城堡》,是引領我進入歌劇的第一劇,它以驚人的深刻和深邃的哲學意蘊讓我過目難忘,而在此前,我的聆樂生涯已近十年了,卻始終進入不了欣賞歌劇這一領域,這其中也包括聲樂,甚至到了厭煩的程度。
直到有一天,受友人之邀,出於情面,去了國家大劇院,看了一場由日本一家劇院演出的《藍鬍子公爵的城堡》(在此強調一句,從演員到樂隊指揮均是西方人),竟被徹底震撼了。一時間還沒回味過來究竟是怎麼回事,只是覺得出奇地好,但又好在哪兒呢?我仍有些迷糊。
腦子發著懵地回到了家,且像是有一堆劇情之問號在向我發出嚎叫,等待我的索解或回答。我當時無法釋解,因為它所呈現的主題,已然跨越了我所見過的一般性的世俗命題,而進入了形而上之哲思。
的確,《藍》劇讓我激動,亦令我感到了困惑,但心裡其實隱隱地有了一種感悟,只是暫時還沒能找到一恰當的語詞予以表達而已。
這是一出奇異、獨特而又極為怪誕的歌劇,音樂似乎處在陰森怪戾的無旋律中,除了劇中人物的宣敘調之外,絕無一般歌劇中必有的詠調曲。舞臺上也就一男一女兩演員——男的劇情角色是一貴族公爵,而女子則是公爵的一新娘。
在劇中,公爵告訴新娘,他的城堡裡有七個緊閉著的大門,其中第七扇門,無論如何不能推開。結果那位新娘或是出於恐懼,或是好奇,竟像亞當與夏娃似的,被誘惑般地沒能忍住,竟去推開了那扇大門。
悲劇也就這樣,無可避免地在她身上又一次上演了……
我正在讀《文學百科》——我曾嚴重低估了這本書,以為僅是對西方文學史浮光掠影式的介紹之書,而我,也就只需通過它再做一次對西方文學史的掠影之「浮光」。
可我錯了。
我絕對相信,在書中以不同年代出現的那些代表性之作家與作品,都是經由業有專攻的專家或學者所撰,作家及作品背景之介紹言簡意賅,且又能一針見血,令我讀之驚嘆不已!
在此書中,有一段涉及了十八世紀於西歐曾一度盛行的哥德式小說,而此一類型之作品一般皆具幾大情節元素,而從此書所總結出的情節元素中,我立刻辨識出了《藍鬍子公爵的城堡》與之同構對應之關係。
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藍鬍子公爵》的情節元素之建構,其實是接續了,或者說淵源於古老的哥特文學的傳統:
一、陰暗的環境——公爵之家的氣氛,陰沉而又極端壓抑,這也是哥特文學的必備符號:城堡,與荒涼而神秘的地區。
二、慣有的人物——邪惡的暴君,此人物恰好對應著《藍》劇中的那位公爵,而哥特之遇險的少女,所對應的,則是陷入險境的那位劇中之新娘。
三、不詳的預兆或兇兆,《藍》劇中那七間緊緊關閉的屋子,由此而產生的幻象或幻覺——其中的一間,被推開後,竟傳來悽厲的慘叫聲和哭聲,夢境——每一間被新娘推開之門,皆會讓她恍然如夢,有一間,她見到了竟是金銀財寶。
四、超自然事物與無法解釋的事件。每間被打開的屋內,都讓新娘見到了或聽到了無解之事,如鬼魂一般的哭聲、鞭打聲、嚎叫聲,究竟是從誰的口中發出的?又到底是怎麼回事?無解!
五、緊張的情緒——每推開一門,都會讓新娘不由自主地陷入高度的緊張狀態,直至她推開最後一個門(也就是被公爵嚴詞警告不得推開的那扇門),也象徵著,新娘由此而走向了死亡。
不難看出,西方的文學經典,的確是有傳承之血脈的,即便像作曲家巴託克這齣徹徹底底的現代主義歌劇、其精神與思想之內核,依然籠罩在傳統文學類型的框架之中,也因由此,它成為歌劇史上一絕對的不朽之經典。
2019年9月10日手記
著名作家、文學批評家、編劇。
已出版長篇小說:《相遇的別離》《味道》《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吟遊詩人咖啡館》,以及臺灣版《幽暗的歲月》三部曲之《六六年》《浮橋少年》與《海平線》。
文化隨筆:《城市符號》散文集之《逆風的逍遙》《思想的鐘擺》《我的孤獨與我無關》,以及非虛構報告文學《活著·張藝謀》。
策劃與編劇的電影:《活著》《英雄》《霍元甲》《滿城盡帶黃金甲》《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話好好說》《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漂亮媽媽》《千裡走單騎》《十面埋伏》《青春愛人事件》與《美人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