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貸廣告被罵上熱搜之後,短短不到1個月時間,京東數科掀起了兩次組織架構和人員調整。
2020年12月21日,京東發布換帥公告,原CEO陳生強轉任副董事長及京東集團幕僚長,原京東集團首席合規官李婭雲出任京東數科CEO。
據界面新聞報導,近日,京東內部再次發文,決定成立一家新公司將原京東雲與AI事業部和京東數科合併,成立京東科技子集團(以下簡稱京東科技),李婭雲將出任京東科技CEO。
此前的換帥風波,導火索之一便是借貸廣告。京東在道歉信中聲明,借貸廣告不僅僅是管理審核的問題,更是操作團隊導向、文化和價值觀出了問題。該致歉聲明發布僅過去三天之後,陳生強便被調崗。
原京東數科CEO陳生強,圖源京東數科官微
作為京東肱骨之臣,陳生強幫助京東數科完成從0到1的蛻變,功不可沒。不過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監管力度加大,合規經營、政策性風險是當前京東數科面臨的首要問題。
此次組織架構調整,掌舵者李婭雲,也要幫助京東這艘巨輪,完成新航向的把控和業務探索。
不過對於李婭雲來說,這並非易事。如今,京東數科由京東科技替代,上市主體也隨之改變,李婭雲還要面對如何在科創版最後兩個月內的終審期完成上市,以及在監管層和股東之間斡旋。
在此情況下,李婭雲能否帶領京東科技完成轉型?京東科技是否可以順利實現上市之旅?
1
新團隊上任
李婭雲從2007年12月加入京東,先後任京東法務負責人、審計監察負責人、首席合規官,在任期間曾制定了一系列假冒產品的「零容忍」策略及內部欺詐調查方案。在京東上市前,李婭雲曾負責建立有效的合規及內部控制,以滿足美國上市的要求。
相比於之前在京東擔任高管的隆雨、蕢鶯春、熊青雲等人,李婭雲顯得低調許多,在媒體等公開場合鮮少露面。
作為京東內部成長起來的人才,李婭雲也是京東為數不多的女性高管。
李婭雲此次升任京東科技CEO,除了在企業文化的基調上更加注重合規和風控,或許也意味著京東數科將通過李婭云為業務開拓打開新的思路。
在主要業務負責人構成上,京東科技下設了15大京東科技事業群,負責人多為在京東工作時間5年以上的老將。
京東科技業務架構圖,圖源界面新聞
其中作為京東科技收入擔當的金融科技事業群,由2013年9月加入京東的許凌負責。許凌入職京東前,先後就職於中國工商銀行、荷蘭銀行、華夏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總部。
許凌在2013年加入京東集團後,曾參與京東金融集團籌建,負責消費金融、大數據徵信、農村金融等業務整體規劃和運營,並帶領京東金融推出京東白條、京農貸,逐步升任京東數科副總裁。
平臺生態群由2013年10月加入京東的謝錦生擔任;風險管理中心由2014年8月加入京東的程建波擔任。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人員調整,還包含3位2020年下半年入職京東的新成員,分別是潘彪、曾華和髙禮強。他們分別擔任京東科技的線下生態合作部負責人、行業拓展部負責人、京東雲事業部負責人。
通過梳理3位新將的任免也可以窺探京東業務布局的新思路。
潘彪是前陸金所副總經理兼首席營銷官,還任職過騰訊電商易訊網副總裁,其領導的易迅網還曾與京東「幹架」。
在2013年京東趕赴上市的檔口,潘彪表示,易迅有超過90%以上產品價格都低於京東,易迅的價格優勢已經全面超越京東,順勢還推出了「貴即賠」服務,引起京東的激烈反應。
曾華此前任微軟中國區金融行業總經理、百度大客戶總經理、曠視科技首席商務官,還出任過開心科技CEO。
高禮強曾任甲骨文(中國)軟體系統有限公司全球副總裁、北京麥達數字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高禮強所負責的業務主要面向2B領域,在甲骨文期間承擔企業應用產品業務、中國區行業列名客戶應用產品業務,參與了中國政府和企業客戶的信息化戰略合作。在麥達數字期間,主要負責上市公司網際網路企業服務業務的戰略規劃、戰略實施和業務運營。
從三者業務履歷來看,他們不僅技術背景深厚,而且是綜合性人才,可以為不同業務生態的合作牽線搭橋。
相比於近一個月前的換血,這一次京東科技的業務整合,明顯了多了補血和造血的味道。
尤其是雲與AI事業部整合到京東科技裡面,此前京東就表示雲與AI業務要成為繼零售、物流、數字科技後的第四大核心業務。
此番上任的高禮強,有著深厚的政府業務資源背景、2B領域的經驗,讓其擔任雲事業部負責人,也可以看作是京東迫切希望業務轉型的一個縮影。
2
業務轉型:向科技靠攏
在確定京東科技業務邊界之外,京東科技的業務調整,或將重新分配京東數科在京東系內的資源調度權力。
作為京東系生態的一環,根據此前京東數科披露的招股書,京東數科的營收來源和成本支出對關聯方(京東系其他業務)依賴性較大,金融業務佔比也不小。
2017-2019年,京東數科從關聯方獲取的營收佔比分別為29.93%、29.25%、31.41%,到了2020上半年,這一比例上升到了33.20%。
京東數科關聯業務收入,圖源京東數科招股書
京東科技宣布的一系列架構調整中,包括新成立的15個新的事業群,如數字城市群、金融科技群、京東雲事業部、行業拓展部等等。
整體業務架構看下來,科技業務色彩濃厚,大部分業務部門都和科技業務掛鈎。
可見,整體業務調整配合高層換血,都在淡化金融屬性,加大科技業務的比重。
監管層面,也一直呼籲金融科技企業加快數位化轉型,向科技靠攏,2018年11月,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在深交所技術大會上也呼籲金融科技企業加快數位化轉型。
2020年12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也表示,金融科技創新對於凝聚金融發展新動能、深化數位化轉型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已成為引領產業變革、助力新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
對於金融科技企業的轉型,人們的印象或許還在科創板上市前夕,螞蟻金服匆匆改名螞蟻集團。
但對於京東數科而言,科技業務的轉型其實來得更早一些。
2017年,京東金融正式改名為京東數科,成立了智能城市事業部,開始服務於政府和其他客戶。
此後,京東數科提出了「數字科技」定位和戰略規劃,掀起了京東數科向科技業務轉型的大潮。
直至2020年4月,京東數科發起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
根據京東集團發布的信息,京東數科升級後的組織架構,在原有的業務層面,將新增一個面向客戶的行業層,目的在於更好地配合業務場景,滿足客戶的需求。這也是京東數科進一步探索科技和金融業務的融合的體現。
從時間節點上看,在科技業務的轉型上,相比於螞蟻、360金融來說,京東數科的轉型布局也更早一些。
但這種前瞻性的行動,能否幫助它跨越上市阻礙?
3
監管加劇之下,京東科技能順利上市嗎?
網際網路金融的監管餘震還在繼續。
螞蟻集團作為金融科技股最大獨角獸,接連被監管約談、暫停上市申請引發行業地震。
2020年12月下旬,螞蟻、京東數科等多個平臺的網際網路存款產品下架;2021年1月4日,央行工作會議表示,加強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金融活動的審慎監管。
一系列的監管風潮已經說明,過去網際網路金融野蠻生長被按下暫停鍵,行業迎來長期的洗牌和重塑。
京東數科自然位列其中。
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認為,網絡小貸業務上交銀保監會後,一批新的網絡小貸牌照將會誕生,與消費金融、網際網路銀行同屬於金融牌照,地位相當。
屆時,持牌經營將成為行業監管落實的重要措施。同時,網絡小貸牌照整體有限會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一系列從事小微貸的企業也將因沒有完成整改而被淘汰掉。
同樣握有網絡小貸牌照、從事小微貸業務的京東數科,也要納入監管,屆時網絡牌照的存量競爭,則會加劇行業競爭。
野馬財經援引業內人士表示,「白條和金條都是消費小額網貸業務,也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京東數科此次上市主要存在政策性風險」。
那麼京東數科連番業務和人員調整,是否能令其跨越上市阻礙?
過去一段時間,監管層就和金融科技類公司一直展開著博弈。一方面,科創板作為定位科技前沿和關鍵技術的上市板塊,實行註冊制,要對「偽科技」企業嚴防死守。
另一面,金融科技類企業積極釋放信號,改名、換口號,乃至調整業務,以順應監管層面的要求。
螞蟻上市受阻後,這種博弈的路徑也更加清晰,讓科技回歸科技,讓金融回歸金融,直接體現了科創板上市的要求。這也表明當金融科技公司金融業務佔比過大、金融屬性過重時,要想完成科創板上市很難。
根據京東數科發布的招股書,客戶類別劃分為三大類。
其中面向金融機構客戶2020年1-6月營收42.84億元,佔營收比重41.48%;面向商戶和企業客戶2020年1-6月營收54.09億元,佔營收比重52.37%;面向政府及其他客戶,2020年1-6月營收5.75億元,佔營收比重5.57%。
京東數科營業收入構成,圖源京東數科招股書
僅從金融機構客戶而言,京東數科金融類業務比重已經超過了40%,同時面向商戶和企業層面,仍有部分包括京東白條、票據平臺,兩者均為金融相關業務,合併下來,金融類業務的營收貢獻了超過70%,即金融業務收入貢獻在70億元以上。
京東數科轉變為京東科技,帶來的雲與AI業務,能夠成為京東科技的階梯、幫助其跨越上市門檻嗎?
目前來看,仍有一段距離。
雲與AI業務,京東財報並未公布具體數據,不過從目前來看,這一類業務的成立時間較新,投入欠佳,還不具備業務規模。
這一業務收入整合到京東科技,對科技業務整體比重的提升杯水車薪,根據其總上半年總營收103.3億元,金融業務仍佔據絕對的營收比重。
對於京東科技而言,短期內要想登陸科創板依然困難重重。
如果上市受阻,京東科技將會面臨一些問題,據《投資者報》報導,2016年1月,京東金融與投資人籤定對賭協議。「2017年衝擊戰略新興板;如果不能A股上市,則選擇海外;如果五年內無法上市,京東集團兜底回購」。
不過,目前京東數科尚未提及海外上市計劃。從整體估值和經濟形勢對比來看,國內市場優於海外,京東數科或許也並不想放棄科創板上市的機會。
剝離金融業務是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並不然,由於金融業務的營收比重和想像空間,剝離金融業務之後,其估值空間必然會大幅度下滑。
如果京東和投資人重新籤定對賭協議,換取科技業務增長時間,隨著京東科技的科技業務佔營收比重出現明顯增長,再尋求上市,可能會更為穩妥。
現在,留給京東科技轉型的時間不多了。
從去年9月初,離京東數科上市受理已經過去了4個多月,而科創板上市受理後宣布結果,一般需要6個月,也就是說京東科技需要在剩下不到2個月的時間完全符合上市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