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笑的事讓它自然就好,還是多談人和感情吧——專訪《消失的情人節》導演陳玉勳

2020-09-27 迷影網

預計閱讀時間為: 22 分

|作者:張婉兒|採訪:張婉兒、謝佳錦

繼《健忘村》(2017)後睽違三年,陳玉勳導演攜新作《消失的情人節》回歸。 1995年以荒誕喜劇處女作《熱帶魚》驚豔影壇,而後再以精巧明快的《愛情來了》(1997)、老練狂放的《茱麗葉:第三篇》(2010)漸次走入觀眾視野。 2011年,絕妙反轉的短片〈海馬洗頭〉為影迷留下深刻印象,2013年,《總鋪師》創下破3億的全臺票房,也讓「陳玉勳」這個名字成了臺灣喜劇的代名詞。

雖然嘴上說著不願被喜劇定型,但話鋒一轉,勳導也自嘲,或許觀眾還是愛看他拍喜劇。新作《消失的情人節》圍繞急性子郵局櫃員楊曉淇(李霈瑜飾)和慢半拍公車司機阿泰(劉冠廷飾)展開,一快一慢的極致設定,也觸發兩人之間微妙遙望的化學反應,甚而踏上一場奇幻之旅。

故事靈感始於世紀相交時,彼時正值青壯之年的勳導本著對世界的好奇,不斷拋擲關於「如果」的奇幻提問。而二十年後,在遊刃有餘地雕刻純熟笑料之餘,勳導也在片中熬煮進更多中年愁思。無怪本片既瀰漫著清新純情之氣,又不時可見歲月的斑斑刀痕。細細推敲,《消失的情人節》簡直是三十歲的勳導和五十歲的勳導的相遇之作。這箇中的曲折輾轉和創作體悟,且看勳導笑著說。

《消失的情人節》是《愛情來了》二部曲?

——從《熱帶魚》的沙羅曼天王和人魚超人,到《愛情來了》的隱形人,再到短片〈海馬洗頭〉和《健忘村》的記憶洗滌,在導演的作品中經常可見奇聞異想。在《消失的情人節》裡,「掉一天」的魔幻時間和快女慢男的奇幻設定也相當有趣。聽說這個故事醞釀了二十年,導演最初的構想從何而來?

有一天,我經過當時永康街的一間照相館,裡面的玻璃櫥窗掛了很多大頭照,其中就有一張七〇年代知名影星秦祥林的照片。我經過的時候都會看一眼,心想:「秦祥林知道自己的照片掛這裡嗎?」如果有一天,有人經過發現自己的照片被掛在這裡,但是那張照片他從來沒有拍過,那會怎麼樣?當時覺得這個點子不錯,有點神秘,就開始想這件事情。

那個時候我拍完《愛情來了》空閒下來,每天在家裡看球賽。我一直覺得球賽是一種節奏的運動。例如投手把球丟出去,對方打不到,就是因為速度與節奏不同。籃球也是如此,跳起來的時候被對方蓋火鍋,也是因為時間差。每個人的節奏感不太一樣。我們在外面開車也是這樣,要配合所有人的節奏。如果節奏與其他人不合,可能就會出車禍。所以,如果有一個人節奏很快,有一個人節奏很慢會怎麼樣?當我想到一個節奏很快的女生時,腦中就浮現一個畫面:一個在郵局工作的女孩,每天蓋著郵戳章,蓋著蓋著,突然發現少了一天。

我將照片的元素和這個加在一起,變成了一個故事:有一天,有個女孩發現自己有一天不見了,且在照相館看到自己沒有拍過的照片。與此同時,有個男孩多了一天。當這個世界暫停,所有人都靜止的時候,他一個人去找到他喜歡的女孩。當時還幾乎沒有人寫過「世界暫停」這個梗,後來才慢慢多起來。

那時候我寫成一個簡單的劇本去找投資,但是2000年出頭,電影很不景氣。後來我跑去拍廣告,這個劇本一放就快二十年。二十年前給監製葉如芬看過,她一直很喜歡這個故事。每次碰到她,她都說這個可以拍,很有趣。只是我覺得這個劇本已經時過境遷,缺乏熱情。這個世界變化很快,二十年前電腦還是586,更沒有智慧型手機。

一直到拍完《健忘村》,他們說要不要做這個劇本,我才決定改改看,但需要大幅調動,因為時代不同。二十年前大家還在寄信,現在簡訊一傳就到。所以我做了很多更改,也加了很多東西進去。像是片中的壁虎伯等等,都是現在才加進去的,以前那個版本也沒有曉淇的爸爸。

——《消失的情人節》巧妙地以「消失的人」和「消失的情節」來作段落拆分。這種手法在《愛情來了》就曾出現過,彼時導演是以落款題字的方式將章名做在段尾,此次則是玩起文字遊戲,做出人物視角的轉換,能否請導演談談這樣安排的原因?

從《愛情來了》以後,我就一直很喜歡寫小人物的故事。我喜歡把一個人寫仔細一點,再去寫另一個人。 《消失的情人節》二十年前的劇本,就是先寫女生再寫男生。三年前開始改本的時候,我曾經改過一個人物交錯的綜合版本。但監製們看過後,都更喜歡現在這個兩段式版本。

一開始,其實也沒有分成兩個標題,是到剪接時才設定。有一天,我突然想到這個片名可以玩出一些東西,靈感一來,就把標題做成「消失的人」和「消失的情節」。可能也因為這個故事寫太久了,冥冥之中心裡隱約就有這個想法,做出來後剛好切題。剪接可以改變很多東西。

——很多觀眾在看海報時,可能會預期故事是以劉冠廷飾演的阿泰為主,實際看片才發現劉冠廷在片中似乎不那麼重要,從而產生一種奇妙的觀影體驗。在典型三幕劇中,也很少會讓男主角這麼慢才真正登場。

其實本來故事就是以楊曉淇為主,第二段才是阿泰。但是在電影行銷時,發行部門在策略上還是先主打劉冠廷。一開始劉冠廷就是一個邊緣小人物,不知道的人不會認為他是主角。

這個劇本雖然是愛情故事,但也有一個比較弔詭的地方是,男女主角幾乎沒有什麼對手戲,不似傳統愛情片中主角愛得纏綿悱惻。為了營造神秘感,必須先隱藏男主角,讓觀眾先看到女主角有一天被偷了,卻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如果讓兩個人物交錯,就會很快破梗。這也是這個劇本比較大的困難,怎麼讓兩個幾乎沒有交會的人迸發火花,讓他們的愛感動人心。

——《消失的情人節》在命題上其實也極易讓人想到《愛情來了》,兩部片在本質上似乎所傳達的皆是「感謝你陪伴我的時光,謝謝你出現在我的生命裡」,只是收尾又不盡相同,《愛情來了》是收在萍水相逢的知足,《消失的情人節》則似乎多了一拍命定的圓滿和可期待的未來,我們能將《消失的情人節》視為《愛情來了》某種程度上的續作嗎?

其實是的。有人在看過這部片的劇本後,就跟我說這就是《愛情來了》二部曲(笑)。因為是差不多時代寫的故事,的確在命題上會有連貫性。那時候我三十幾歲,也對這樣的事情比較關心、有興趣。

——之後在新版中加入爸爸的角色,是否也和導演的年紀和閱歷有關?

對,二十年前沒有這個東西,因為我那時候還不是爸爸。後來到了四五十歲,我開始想很多人生的問題。有一陣子我常常在想,我人生的精華時代好像快過去了,再來就走下坡,不再能看到未來。我相信很多男生都會經歷這種中年危機,甚至有恐慌症。三十幾歲時,你不會想太多受限的東西,你會覺得未來還有無限可能性。到了四五十歲,人生就像一張畫紙,即將被畫滿。 「我的人生就這樣過了嗎?」你會充滿不甘。即使你現在生活得幸福無憂,還是會在心底懷疑,「這輩子是我想要的嗎?」因為人生無法重來,人只能活一次,所以必定留有遺憾。

我把大部分男生的心情寫到這個爸爸身上。本來也覺得曉淇需要在過去有一個爸爸離家的創傷。有的人想離開但捨不得離開,有的人可能就真的離開了。至於爸爸最後的去向,我相信每個人對這件事的看法不太一樣,也希望保有開放解讀的空間,讓大家自行體會、填充。

這部電影希望能讓觀眾自己填上去一些東西。就像壁虎伯收集了很多人的遺失物,我也收集了一堆,觀眾可能看到這裡,會覺察他心裡或過去曾經遺失了一些什麼,可以自己去找到。這是我的用意。

童年、夢境,與那個年代的情書

——導演的多部作品在處理男女情感關係時,似乎都常常帶有男孩對女孩的憧憬、窺看、仰望,以及女孩對男孩的錯看、失落、自卑。在情感關係中,那種源自童年的私密情誼與依戀感尤其強烈,比如《愛情來了》中的阿盛和麗華,《茱麗葉》中的歐A和國小同學,又或《消失的情人節》中的阿泰和楊曉淇,對此導演是怎麼看的?

這其實是一個時間的變化。我自己很喜歡講童年的事情,童年是很快樂純真的。老實說,這部電影不是一個真正的愛情故事,而是成長故事。我拍的電影幾乎都是這樣。時間一直過去,人在成長。我最感興趣的就是看人怎麼成長為現在的樣子。我常常在想,不知道自己的國小同學、幼稚園同學現在過得怎麼樣?就像前陣子,我得知《熱帶魚》的主角們的近況,有的成家,有的有了工作,那種感覺很奇妙。時間與成長,一直是我拍電影的題目。

而講到男女之間的感情,一般社會大眾畢竟都不是愛情電影裡的帥哥美女,不會那麼自信。我周遭的很多年輕人都單身,雖然過得快樂,心裡也會寂寞,期待愛情,我就是很一廂情願地想安慰這些人(笑)。沒關係,大家一起互相取暖。以前的愛情故事都是白雪公主、白馬王子、轟轟烈烈,但我覺得平凡人也有平凡人的小夢想。

——夢境的元素也是導演喜歡的嗎?故事中有一段相當奇特荒誕且饒富意趣的壁虎伯夢境戲,容易讓人聯想到《熱帶魚》中的潛水艇夢境和《愛情來了》中的隱形人約定等,導演似乎對夢境呈現情有獨鍾。

從以前拍片,我就一直很喜歡拍夢境和幻想。我的電影幾乎每部都有一些超現實的東西,而且這幾年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越想拍一些非現實的東西。我常覺得,人生並不是全部由現實生活構成,人花了很多時間在睡覺、做夢、幻想,也花了一些時間去看電影、看小說,進到別人的故事和世界,那都不是你自己的,那時候你已經脫離現實了。現實只佔人生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是非現實。我對這方面很有興趣。你要講人生,應該也要描寫到非現實的部分,我一直想補上這部分。

——在《熱帶魚》和《愛情來了》中,都有痴戀女孩的男孩揣著情書,猶疑不知是否送出的橋段,到了《消失的情人節》裡,信件則成了阿泰和楊曉淇牽繫二十餘年的情感關鍵,對導演而言,信件這個物件也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對,我對信件特別有感覺。因為我生長在那個年代,大家都是交筆友、寫信。那個時代的人比較保守,喜歡一個人通常就是寫一封情書偷偷塞給她,比較沒有辦法鼓起勇氣去搭訕。我就是那個時代的人。我寫的角色又通常是一個羞於表達感情的人,寫信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再加上我自己過去也寫了很多(情書)(笑)。

——正好在《茱麗葉》中,梁赫群飾演的歐A也是公車司機,並且同樣默默渴盼著與童年好友的重聚,不知道劉冠廷飾演的阿泰一角的角色塑造,和當初歐A這個角色有關嗎?或者說,在導演的作品中蠻常出現公務員的角色。

公車司機倒是沒有特別聯想到《茱麗葉》,是湊巧。我覺得公務員本來就是社會上很重要的一部分,為什麼沒有人講他們的故事?以前很多愛情故事的主角不是企業家就是藝術家,難道公務員都不用談戀愛嗎?所以我還蠻喜歡把這些人寫進去的。

「沒有消失」的人們

——這回是大霈(李霈瑜)首挑大梁擔任電影女主角,導演也可說是劉冠廷的伯樂,兩位都是導演欽點的演員,能否請導演談談這次與兩位演員的合作?

這幾年我一直覺得自己年紀大了,這行也做很多年,要多關心年輕一代。看到劉冠廷冒出頭我很開心,覺得應該再多給他一些機會。他之前都演配角,這次我希望他來演一個主角。他是很好的演員,可以演出各式各樣的面貌。碰到這樣的演員,我就會很想多寫一點劇本給他們演,不要浪費人才。比如剛過世的吳朋奉就是很好的演員,但是沒有太多角色讓他發揮,我覺得很可惜。

劉冠廷是科班出身,對他我一直很放心。關於慢這件事,我們練過很多次。他是天生演員料,也很難得有喜劇天份。喜劇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演,我看過兩個臺灣年輕一代能演喜劇、天份極高的演員,一個是楊佑寧,一個就是他。

他的節奏感很好,也會和我商量一些新花樣。像片中看到馬志翔飾演的警察跪下來的那個動作,就是他自己加的(笑)。他會去加這些東西,但又很符合這個角色,所以我很喜歡他。還有些東西不用我多講,他就能做得比我想得好。像他在海邊拿兩串蚵殼走過去的時候,我就覺得他演得好棒。我只是叫他拿東西過鏡,他自己就能表現出非常開心天真的模樣。

女主角的部分,我之前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看到大霈的時候,我覺得這個女生有點個性,表演又自然,可以試試看。但是她在片中是最重要的角色,從第一個到最後一個鏡頭都是她,如果演不好,這個戲一定垮掉,所以我們的壓力都很大,風險太高。我對她很嚴厲,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一直磨練她。剛開始我很不放心,拍了幾天後,我就覺得她可以了,慢慢有把握讓她表現出來。

她做了很多功課,上了兩個月表演訓練,我也讓她去郵局觀察,她做了很多筆記,甚至畫畫。那個時候她本人比較文青一點,很陽光、洋派。她以前在國外念書,會唱歌,整個人很現代感。我覺得這些和這個角色不符合,所以要把她這些東西都拿掉。我叫她沒事就去菜市場,多和那些賣菜的阿桑聊天,看看人家的生活。

她不是一個節奏快的人。剛開始認識她,她其實是一個很文靜的人,有點秀氣斯文,雖然她主持陽光的行腳節目。我很關心她的節奏問題,開拍前兩個月一直在練習。我們每次交談,我都一直提醒她「太慢了、太慢了」。所以拍片的時候她整個人就變成楊曉淇,速度越來越像,忘記以前那個大霈了。這個戲殺青一年多,她現在還回不去,還是很快(笑)。殺青的時候我跟她講,我有點抱歉,除了對她很兇以外,我還把一個氣質美女變得很快、氣質很不好。我告訴她,要快點回到以前的大霈,拋掉楊曉淇,不然我很愧疚(笑)。

對大霈很挑戰的是,每隔幾場戲就要碰到一個老演員。一開始是林美秀客串,之後還碰到飾演媽媽的林美照,再是飾演壁虎伯的顧寶明,都是和老前輩硬碰硬,每天越級打怪。但也因此成長很快,這些前輩會偷偷教她。我一直鼓勵她放開,注意節奏,後來我發現她是有天份且認真的人。有些節奏很難表現,如片中她和劉老師(周群達Ducan飾)在公車站牌的那場戲,幾秒鐘要變換多種表情,她都做到了。

——這部片的剪接找了賴秀雄,此前他曾多次與鍾孟宏導演合作,這是勳導第一次和他合作嗎?是什麼機緣有了這次的合作?

對,其實我在很久以前拍廣告就找過他剪接,後來看到鍾導拍廣告、電影也都找他剪,我就很想試試看他的感覺。這次和他合作,我覺得他是一個很妙的人。他剪接的感情很豐富,有種特殊的韻律感和味道,這是我在別的剪接師身上比較少發現的。他為我這部片奠定了一個很優美的調子,這是我覺得他非常好的地方。

但是他對於我的笑點比較難拿捏到,所以我們兩個合起來就很妙。好笑、快節奏這部分我處理,慢節奏、感性那部分他處理,兩個配合得很好。他也有很多很好的想法是我本來沒有預期到的。有幾場戲很難剪,像是阿泰開著公車載曉淇去秘密基地,一路上阿泰在講他小時候的故事,那一長串的節奏,或是兩人在海邊玩耍的戲,都是他剪出來的。

——這部片的音樂是盧律銘,片中還有一首電影《小美》(2018)的音樂,導演又是怎麼和他展開合作的?

他們在做電視劇《天黑請閉眼》(2016)的時候,透過柯貞年導演我認識了盧律銘。後來當臺北電影節評審,看到《小美》這部片覺得它的音樂好棒,想到可以找他來做。我對音樂的要求其實很主觀,在剪接的時候就會放大量參考音樂。參考音樂對配樂師來講其實是很傷的一件事情,導演一定會先入為主,再怎麼做都很難超越既定的參考音樂。此外,我其實一直很怕新的合作對象對我有既定印象,認為我拍喜劇就是搞笑,要配合我。我最痛恨的音樂就是動不動來個有趣的音效。

經過前幾版的磨合,後來我直接到他家裡和他一起做音樂,告訴他哪裡的氣味、節奏不對,可以換成什麼樂器。他很耐著性子聽我說,現場嘗試。第一次去他家,我們兩個做音樂做得很開心。現場溝通後,他也知道了我要什麼。下禮拜再去他家,我就聽到了很棒的音樂,這之後就很好溝通了。本來爸爸在公車上那段戲的配樂,我擔心參考音樂太厲害,他可能做不出來,結果他後來放給我聽,我覺得超佩服。他完全跳脫我本來的參考音樂,做出了更厲害、更有感情的曲子。

不過我真的很會欺負配樂老師,有一首在曉淇和劉老師去約會,兩人要練習那裡的曲子,我說我希望這時候能有心跳的感覺,請盧律銘幫我加「咚咚咚」的大鼓聲。加上去之後也啟發了他新的想法,他把這首曲子整個改編,後來做出的這個版本我好喜歡。我們兩個就是這樣互相丟來丟去。

後來混音的時候我又開始亂搞,經過他同意後,拉掉幾軌樂器,做出另外一種風格和層次。片中有好幾首配樂本來是重複的,後來被我們這樣搞變成獨立的。比如劉老師在公園拉住曉淇那段戲的配樂,就是在混音階段變成開頭只剩和聲,後面再出來所有樂器。後來大家都玩得很開心,他們應該很受不了我(笑)。

喜劇需要天份和練習

——《消失的情人節》延續導演一貫的幽默,笑點對白都信手拈來。很好奇導演平時如何累積這些笑梗,又有多少臺詞是一開始就出現在劇本中,有多少是現場即興而生?

大部分都是寫好的,我在寫劇本的時候腦中常常都有畫面,有活生生的人,知道他應該講出什麼樣的話。我平常也很喜歡觀察市井小民怎麼講話,在菜市場的人、賣東西的人,有些人真的講話就很好笑。我就會去學他們,記下來,寫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個人物跳出來。如《熱帶魚》我在寫阿姨的角色時,想的就是文英阿姨。這次也一樣。

但這也要很小心,我第一稿寫的時候也覺得為什麼這些人講話沒有生活感。當語言變成文字就不太對,寫劇本的時候常常不知不覺就會這樣,要慢慢去注意、修正、檢查。我設定每個人講話應該有他的個性,不要這個人不該講的話由他講出來。並且要反覆斟酌這些話,用最短的方式來講,沒有人想看講一大串話卻只講出一個重要的事或一件好笑的事,所以我一直重複修改精煉。

在拍片時也會有即興的東西,從拍第一部電影我就很喜歡即興。我常在現場給演員加料,所以當我的演員不太容易。比如預告中黑嘉嘉的那句(非常有節奏感的)「喔喔」、楊曉淇翻白眼,都是現場想的。還有一場郵局經理作詩的戲,也是現場掰出來。大家在打燈的時候,我一直覺得這裡應該有些事情,不要死板板講對白,就想到其實很多公務員主管會去參加徵文比賽,我就當場即興寫詩。我喜歡現場有些變化。

——喜劇非常難拍,只要拿捏不好分寸,就極易淪為鬧劇。一直以來導演都被視為臺灣喜劇的指標人物。 《茱麗葉》中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康康飾演的朱立業被形容有種「悲哀的喜感」。請問導演心目中最好的喜劇是什麼樣子的?導演對所謂臺式喜劇,又有什麼樣的定義與期待?

喜劇的難度在於它有很多不同的類型與層次,如比較瘋狂的、無釐頭的、神經的、寫實的,或淡一點的。最難的就是要統一整個表演,不能這個演員演得像周星馳,那個演員又演成綜藝感的、日本式的或英國式的。比較難的就是要控制這些人的表演,要維持一個調子,不管要瘋狂誇張,還是真實感一點,都要定好標準。

我在拍《茱麗葉》的那個時期,自己是很想要瘋狂一點,完全沒有包袱,惡搞亂搞。很多人說《總鋪師》(2013)很誇張,其實是真的蠻誇張(笑)。我本來就設定它是很浮誇的,因為那部片的主角是料理。小時候看很多日本的小廚師漫畫,都把食物做得很誇張。在拍那部片時,我就想設定成這樣的調子。因為我要把臺灣料理拍得很誇大、很厲害,演員也必須跟著誇張;《愛情來了》就不一樣,是比較寫實感、淡一點的,《熱帶魚》也比較鄉土寫實一點。

到了《消失的情人節》,因為我自己很喜歡超現實的元素,長久以來一直想做一種很在地真實的奇幻電影。很炫的特效大家看多了,我不需要再那樣,反而回到樸素寫實一點的本土性,做出來的超現實會更好看。

我覺得會拍喜劇的人不多,也有很多人誤會自己會拍喜劇。不見得人人都要去拍喜劇,有的人也許拍別種會很好,硬把自己當成會拍喜劇其實不太好。拍喜劇是需要天份和練習的:如果你個性上沒有這個細胞,怎麼樣都做不到;如果沒有去練功,也做不出來。這是相輔相成的。

平常看片其實我不太喜歡看喜劇,因為自己都在拍喜劇了(笑)。喜劇很難,我自己也很感慨,一般做電影的人或社會大眾不太看得起做喜劇的人,各種獎項也不太會頒給喜劇。喜劇老是受到歧視、不等對待,我也覺得很不公平。但很棒的喜劇真的很少見,所以我也沒辦法,我現在都看驚悚片比較多(笑)。

——導演剛剛提到練功,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多拍,去揣摩那個節奏與笑點。我練了幾十年了,從拍電視的時候就一直在練習,很多事情是練出來的。包括練習怎麼去觀察好笑的人,看好笑的戲。研究這個東西為什麼好笑,是因為這個人,還是這個情境?怎麼樣的人碰到怎麼樣的事情會很好笑?走怎麼樣的節奏這個笑點才會出來?很幸運的是我剛拍電視那幾年,一直在做這些事情。我嘗試、練習過很多,很清楚知道這個時候要讓它怎麼樣好笑。

當我拍一場戲重來一兩遍還是覺得不好笑的時候,我就會開始想這不是演員的問題,這一定是導演或劇情的問題。我會開始現場即興想辦法改一個或加一個東西,產生化學變化,就會不一樣。所以這是要有機會練習和經驗的,不是那麼容易。

這個時代跟二三十年前的喜劇不一樣。現在網路太發達了,你要比好笑,人家開個網路不用錢就很好笑,幹嘛花兩三百塊進戲院看你好笑?你也不一定好笑得過人家。所以要做喜劇你一定要有創意,要有一些不同的東西,不然誰要看?看網路就好了,所以蠻難的。如果有晚輩想要做喜劇,我覺得不要一直嘗試想搞笑,多去講人,講感情。好笑的事讓它自然就好,你要比搞笑網路很多!

——導演目前有下一部片的計畫嗎?或是想嘗試什麼樣的創作?

我其實每次都覺得自己應該多準備一些劇本,就可以很快這部拍完就拍下一部。可是寫劇本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寫完就拍,拍完就不知道接下來要寫什麼(笑)。所以每次都生產得比較慢一點。

我也很不喜歡一直被定型當一個喜劇片導演,我也很想拍驚悚片或推理劇。但是這些東西劇本很難寫,可遇不可求,叫我自己寫我又很懶,覺得寫推理劇很累很可怕。我也努力想嘗試找別人的劇本,但目前還沒有碰到很喜歡的。我後來也發現一個問題,一般觀眾還是期望看到我的喜劇,我如果拍一個悲劇應該沒有人想要看,這就是一種宿命吧(笑)。但我對一個東西一直有興趣,就是很好笑的恐怖片。

未來也是會考慮影集,但年紀大了,就是有點累。因為至少要拍八集、十集,可能要半年左右,比電影累很多。但如果有好的題材、好的劇本,還是會想拍。影集空間也很大,現在這種時代,加上疫情影響,大家更覺得應該做影集,做電影風險很高。但我還是喜歡拍電影,電影值得這麼辛苦。

Copy and paste this HTML code into your webpage to embed.

相關

臺灣首個以臺灣電影和獨立製片訪談、報導與評論為內容基幹的線上誌。作為臺灣獨立電影之聲的先鋒,《放映週報》以深入訪談與分析性觀點展現臺灣電影不斷的生命力,提供給主流及非主流電影迷們更多電影視角。

No Newer Articles

相關焦點

  • 再談《消失的情人節》:陳玉勳的「白日夢宇宙」
    陳玉勳的白日夢宇宙回想起當年第一次看陳玉勳導演的電影作品《熱帶魚》,先是跟影痴好友直衝電影院,之後又看一次,邊看還邊「嫌貨」覺得「格局太小」、 「瑕疵太多」等等。幾年前在澳門歡度農曆新年,過關進廣東看《健忘村》,好多的失衡、失準、失手,但也有好多突如其來的詼諧、調皮和回甘,那就是陳玉勳導演的正字標記,即便在這樣一部古代背景的合拍片裡,也依舊鮮明無比。這次的「入圍11項」還是一樣。有些地方「卡卡」不順暢,同時又有好些「這是怎麼想到」的大驚喜,令人擊節,光彩奪目。
  • 影評《消失的情人節》:浪漫或恐怖的情人節
    兩人平常鮮少交集,直到情人節當天,一場奇幻事件讓他們「走」在一起…。陳玉勳導演的新作《消失的情人節》,用快一步與慢半拍的速度差來談愛情。電影前半場以曉淇作為主角,影片節奏也配合她的急驚風性格,非常地明快流暢。電影後半段改以阿泰為主角,速度才慢了下來。《消失的情人節》片中出現「消失的人」字卡。生活中消失的人(或事物或記憶),應該是對我們不重要的人或事吧?
  • 再談《消失的情人節》:​陳玉勳的「白日夢宇宙」
    陳玉勳的白日夢宇宙回想起當年第一次看陳玉勳導演的電影作品《熱帶魚》,先是跟影痴好友直衝電影院,之後又看一次,邊看還邊「嫌貨」覺得「格局太小」、 「瑕疵太多」等等。大霈飾演的角色,就是前文所謂的「急驚風」,按照劇本的設定,她做什麼事都比旁人快一拍,快到最後,一分一秒累積起來,積滿一個整天,在陳玉勳導演的白日夢宇宙裡,這個「整天」就消失了,因為都是被她事先預支掉的。
  • 專訪《消失的情人節》劉冠廷 & 李霈瑜:拾回日常的遺忘片段,重新感受生活
    《消失的情人節》自甫上映便獲得觀眾與業界一片好評,陳玉勳導演擅長以喜劇包裝悲劇,綴以魔幻元素,並找來兩位近年受到矚目的新生代演員演繹;劉冠廷於電影中飾演慢郎中公車司機阿泰,與李霈瑜飾演的急驚風楊曉琪展開一段魔幻情緣,兩人細緻且深刻的演技,均首挑大梁便得到金馬獎最佳男女主角入圍肯定。在觀看電影預告片後,許多人會認為,《消失的情人節》為一部愛情小品。
  • 《消失的情人節》:追憶是一種「招魂術」
    由陳玉勳導演執導的《消失的情人節》,入圍了中國臺灣金馬獎的多項獎項。這部有著超現實情節的愛情喜劇,體現出了陳玉勳作品常見的、以超現實的手法去對照我們自以為的現實,並揭示我們以為的現實並不穩固,反而是超現實揭露了「真實的意義」。
  • 5項金馬獎浪漫喜劇 消失的情人節
    櫃員楊曉淇和阿泰完全相反,是個凡事搶拍的超級急性子,唯獨感情生活毫無進展,年近三十還是母胎單身。情人節前夕,楊曉淇被天菜陽光男劉老師(周群達Duncan/飾)搭訕,終於情竇初開的曉淇和劉老師天雷勾動地火;想不到一覺醒來,劉老師再無音訊、而且情人節居然已經過了?!每天來寄信的阿泰也再也沒出現過...毫無記憶的楊曉淇,開始了一趟尋找真相的奇幻旅程...
  • 臺影 | 關於《消失的情人節》
    2020年陳玉勳導演最新力作《消失的情人節》由劉冠廷、大霈李霈瑜領銜主演,故事講述動作緩慢的公車司機阿泰與急性子郵局女櫃員楊曉淇的奇幻愛情故事。
  • 《消失的情人節》:最高明的悲劇要當笑話講
    陳玉勳對他的兩個主角是真心心疼的,這片心疼透露了故事真正的主題,也就是兩個「愛情弱勢者」的緣分。《消失的情人節》的結構很特別:電影前面95%被切成前後兩半,先是楊曉淇的角色介紹、她的奇幻經歷和應對,後是阿泰的心路歷程及「情人節消失」的真相。這兩段的關係,與其說是謎題與謎底,不如說是拼圖的左右兩半。
  • 《消失的情人節》斬獲金馬獎!莫子儀陳淑芳分奪帝後
    2020年第57屆金馬獎於11月21日舉行,,陳玉勳執導的《消失的情人節》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等多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81歲的老演員陳淑芳憑《孤味》《親愛的房客》囊括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莫子儀則憑《親愛的房客》拿到最佳男主角。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給侯孝賢頒發了終身成就獎。
  • 《消失的情人節》成金馬獎最大贏家
    時光網訊 第57屆金馬獎今晚在臺北頒發,陳玉勳執導的《消失的情人節》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等多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評審團認為:導演陳玉勳在《消失的情人節》中以喜劇手法,創造出寫實魔幻的戲劇張力。女主角的快和男主角的慢,交織出奇妙的時間落差,導致一天的情人節憑空消失,卻連結起橫跨多年的情事。豐沛的想像力,落實在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情感與喜感兼具,清新與創意並重,非常難得。
  • 沒有情人的情人節?不,是情人節真不見了!——《消失的情人節》
    儘管受疫情影響,去年廈門的金雞獎還是熱熱鬧鬧得辦了起來,相較下,對岸的臺灣省顯得比較寂寥,第57屆金馬獎悄沒聲息的開始、結束,上演了一場沒有水花的自嗨。參選的影片基本都是臺灣省本土製造,電影《消失的情人節》以一己之力拿下了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五項大獎。
  • 《消失的情人節》成金馬獎最大贏家 莫子儀、陳淑芳分奪帝後 侯孝賢終身成就獎
    第57屆金馬獎今晚在臺北頒發,陳玉勳執導的《消失的情人節》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等多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 金馬獎最佳電影《消失的情人節》1080P高清百度雲網盤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它描繪兩個不被愛、也無法找到愛的人的奇幻愛情故事,然而不只他們的關係建立在奇幻情節上,那個愛情的核心根本是空洞的。那個空洞,讓我看完感覺到深深的悲傷。女主角曉淇是郵局的櫃檯職員,個性活潑直率,但從未談過戀愛。當一個健康操教練/區塊鏈創業家/善心斜槓花美男對她投懷送抱,她覺得自己等了30 年的好運終於一次爆發,偏偏就在情人節那天早上,她發現自己竟然莫名睡過了一天!
  • 第 57 屆金馬獎頒獎,《消失的情人節》成為大贏家
    △ 《無聲》,以及蔡明亮的《日子》這次也入圍了「最佳劇情長片」今年金馬獎最大贏家《消失的情人節》就是一部「奇幻愛情商業片」,而它最終 11 提 5 中,拿下了「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視覺效果」以及「最佳剪輯」。
  • 淺談《消失的情人節》:愛情裡沒有誰輸誰贏
    「脫軌的火車還是火車啊,不會變成飛機。」陳玉勳《消失的情人節》,有著像是龜兔賽跑般的兩個主角,一快一慢,但不知道為什麼卻給人一種「向左走、向右走」的印象。電影的後半段,消失的情人節那天,女孩的爸爸,登上了守護天使開的公車,在情人節結束的魔幻時刻,串起了兩個有時差的世界。離開自己「前世情人」的老爸,和認定自己「今生情人」的慢郎中,因為都從世界拿回了平常存起來的,暫停的這一天,而有機會跟走得太快的女孩再相處一會兒。 但,女主角失去了生命中的一個情人節。
  • 第57屆金馬獎公布入圍名單,《消失的情人節》領跑
    陳玉勳執導的《消失的情人節》以11項提名領跑,黃信堯導演新片《同學麥娜絲》獲10項提名。本屆頒獎典禮將於11月21日舉行。最佳劇情長片《日子》《消失的情人節》《同學麥娜絲》《親愛的房客》《手捲菸》最佳導演蔡明亮 《日子》陳玉勳 《消失的情人節》黃信堯《同學麥娜絲》鄭有傑 《親愛的房客》陳果
  • 金馬得獎完整名單出爐,《消失的情人節》奪5獎成最大贏家
    第57屆金馬獎頒獎典禮21日在國父紀念館登場,延續去年金馬56模式,不設主持人,把焦點及榮耀放在傑出的電影工作者身上,而頒獎嘉賓都是電影界重量級人物,不但三任影后將現身頒獎,連坎城金棕櫚導演是枝裕和也來臺力挺,最後金曲歌后艾怡良、創作鬼才黃明志、盧廣仲都會登臺表演,整場典禮亮點多。
  • 金馬得獎完整名單出爐,《消失的情人節》奪5獎成最大贏家
    ,最後金曲歌后艾怡良、創作鬼才黃明志、盧廣仲都會登臺表演,整場典禮亮點多。《消失的情人節》的陳玉勳獲得,該片也搶下最佳劇情長片大獎,入圍11項提名,拿到5獎堪稱本屆最大贏家。  【第57屆金馬獎得獎名單名單如下:】  最佳美術設計:郭子勝/《同學麥娜絲》  最佳造型設計:趙思豪/《男兒王》  最佳視覺效果:郭憲聰/《消失的情人節》  最佳剪輯:賴秀雄/《消失的情人節》  最佳劇情短片:《夜更》  最佳紀錄片:《迷航》
  • 2020年獲獎奇幻喜劇《消失的情人節》BD國語中字
    ◎譯  名 消失的情人節/My Missing Valentine◎片  名 消失的情人節◎年  代 2020
  • 《消失的情人節》微小的光亮,足以照亮廣大黑暗的人生
    《消失的情人節》是由知名製作人李烈與葉如芬監製,陳玉勳同時身兼編劇與導演的作品,在第57屆金馬獎一共獲得11項提名,是這一屆金馬獎入圍獎項最多的電影,最後得到最佳導演、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劇本、最佳剪輯以及最佳視覺效果五個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