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馬上就要公映了,從點映的口碑和細節把握上應該是這個暑期檔的標杆之作。在很多歷史迷的眼中《八佰》已經做到最好了,特別是對於四行倉庫的還原以及場景道具的打造無疑不顯現著他們的用心。不過電影中有一處細節挺耐人尋味的——那就是進攻的日軍不是有防毒面具嗎,為何要蒙上用水打溼的布防毒。
電影《八佰》敬禮劇照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的常識是——拿布沾水捂嘴鼻,可以防止吸入煙霧,讓人在煙霧的環境中自由呼吸。這也是很多影視劇中人們一些放火的強盜和盜賊都喜歡蒙著嘴的原因,甚至這個方法也被應用到一些抗戰劇中,只要鬼子只要一放毒氣彈,生龍活虎的抗日戰士們就用布蒙著嘴「瀟灑」的反擊敵人。
到了《八佰》中日軍甚至也有模有樣學上了「蒙嘴」進攻我軍。
電影中用布蒙著臉防毒的日軍
但影視劇畢竟是杜撰的,強如《八佰》也未能免俗,那麼在抗戰或者是二戰中雙方軍隊都是怎麼防毒的呢……
回到在《八佰》的大背景淞滬會戰中,日軍在單兵標配中也確實攜帶了防毒面具,除了預防我軍可能使用毒氣和煙霧彈之外,更多的是防止被自己發射的毒氣或煙霧彈所傷。
而且從交戰的戰史上看,日軍在會戰中有多次使用毒氣彈的記錄。
佩戴防毒面具的日軍十一師團士兵
10月4日,在進攻羅店的過程中,日軍第十一師團對我67師陣地發射毒氣彈,造成我軍數十人窒息而亡。
10月6日,又故伎重施,對我第一軍第1師,通過迫擊炮發射化學彈,造成我軍30餘人中毒傷亡。
10月28日,在上海城郊的戰鬥中,敵第九師團對我第四軍施放化學彈,造成多人中毒。
因而從這點上看《八佰》中日軍在進攻四行倉庫過程中,有了整套防毒面積的日軍,根本不會只是將布蒙在臉上進行簡單防護就進攻我軍陣地。
按理說有防毒面具,為何日軍還用溼布
既然日軍有防毒面具,那麼二戰中日軍的防毒面具是什麼樣的呢?
在二戰中日本海軍和陸軍是出了名的冤家,不僅是武器上,在防毒面具的使用上也是要較真,雙方都各自生產出自己的防毒面具。
陸軍九九式防毒面具
這種於30年設計裝備完成的防毒面具,伴隨著30-40年代日本侵略戰爭的始末,這種防毒面具從外形上看和日本海軍及陸戰隊的 「三式」防毒面具很像,其區別在於它平時是放在斜挎包裡面,而海軍的則是背在後面。九九防毒面具上還寫有「軍事保密」四個樣式,這讓他們在華使用化學武器的罪證不打自招。
頭戴九九式防毒面具的日本陸軍
海軍「三式」防毒面具
海軍的防毒面具和陸軍的相比在外形上並沒有多少差別,而海軍裝備防毒面具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敵人投擲化學武器主動防禦,一方面則是預防艦艇在受到攻擊的時候,裡面燃燒的東西會產生有毒的化學物質。三式防毒面具因為後面的氧氣過濾罐,因而在一些場景中會被人認為是水壺,這也是其最大的辨識之處。
電影《男人們的大和》中海軍防毒面具
德式防毒面具
對一戰可怕的塹壕毒氣戰,產生心理陰影的德軍在戰後也生產了相應的防毒面具。他們在二戰中使用最多的就是M38防毒面具,對的,就是大家在很多的二戰電影中放在德軍腰間,被誤認為水壺或者飯盒的那個(請原諒雨田以前也把它當成水壺)。在德軍的教令中規定每一個士兵都要佩戴這樣一個防毒面具。
長相酷似水壺的德軍防毒面具罐
不過二戰無論是東線還是西線戰場上雙方都很少使用煙霧和毒氣彈,因此平時德軍都很少佩戴其作戰,倒不是說戰爭雙方出於人道主義,而是說雙方的對於化學毒氣的反制措施做得很好,毒氣戰收效甚微,釋放這些毒氣很難起到殺傷作用。
德軍防毒面具罐
盟軍防毒面具
作為最早使用毒氣的國家,英國人當然也知道毒氣的危害,因而也是最早佩戴防毒面具的國家。二戰中英國的防毒面具是最全的,不僅出現了軍用的帶有氧氣過濾罐的持續型防毒面具,甚至還有針對平民、小孩甚至於動物的簡單防護的防毒面具(只有簡單的過濾裝置,簡單防護)。
小孩使用的防毒面具
後期前蘇聯和美軍的防護面具都是仿造英國設計,在功能和外形上大同小異,在此就不一一贅述。有意思的是盟軍這邊的防毒面具都是的用帆布包來裝,這一點有點類似日本的九九式.
在北非正在戴著防毒面具剝洋蔥的英軍
在二戰中中國軍隊裝備的防毒面具較少,前期德械師的在裝備中也有德式的防毒面具,甚至於防毒面具罐也是和德軍的一模一樣。不過這些防毒面具也僅僅裝備於的精銳部隊,除了桂軍之外還裝備英式的防毒面具外,一般的雜牌軍包括我軍只能同土辦法進行防毒,因而日軍頻繁使用毒氣讓我軍正面戰場上吃了很多虧……
作為的海牙軍事法庭命令禁止使用的化學武器,日軍卻多次違反規定在正面戰場中釋放,對佔領區人民和我軍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災難,甚至於為了製造更多的殺傷,還專門成立了細菌部隊。
這種非人道的行為也註定了他們的失敗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