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歷史細節考證:為何進攻的日軍,像山賊一樣蒙著臉

2020-08-27 雨田觀史海

電影《八佰》馬上就要公映了,從點映的口碑和細節把握上應該是這個暑期檔的標杆之作。在很多歷史迷的眼中《八佰》已經做到最好了,特別是對於四行倉庫的還原以及場景道具的打造無疑不顯現著他們的用心。不過電影中有一處細節挺耐人尋味的——那就是進攻的日軍不是有防毒面具嗎,為何要蒙上用水打溼的布防毒。

電影《八佰》敬禮劇照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的常識是——拿布沾水捂嘴鼻,可以防止吸入煙霧,讓人在煙霧的環境中自由呼吸。這也是很多影視劇中人們一些放火的強盜和盜賊都喜歡蒙著嘴的原因,甚至這個方法也被應用到一些抗戰劇中,只要鬼子只要一放毒氣彈,生龍活虎的抗日戰士們就用布蒙著嘴「瀟灑」的反擊敵人。

到了《八佰》中日軍甚至也有模有樣學上了「蒙嘴」進攻我軍。

電影中用布蒙著臉防毒的日軍

但影視劇畢竟是杜撰的,強如《八佰》也未能免俗,那麼在抗戰或者是二戰中雙方軍隊都是怎麼防毒的呢……

二戰日軍防毒面具

回到在《八佰》的大背景淞滬會戰中,日軍在單兵標配中也確實攜帶了防毒面具,除了預防我軍可能使用毒氣和煙霧彈之外,更多的是防止被自己發射的毒氣或煙霧彈所傷。

而且從交戰的戰史上看,日軍在會戰中有多次使用毒氣彈的記錄。

佩戴防毒面具的日軍十一師團士兵

10月4日,在進攻羅店的過程中,日軍第十一師團對我67師陣地發射毒氣彈,造成我軍數十人窒息而亡。


10月6日,又故伎重施,對我第一軍第1師,通過迫擊炮發射化學彈,造成我軍30餘人中毒傷亡。


10月28日,在上海城郊的戰鬥中,敵第九師團對我第四軍施放化學彈,造成多人中毒。

因而從這點上看《八佰》中日軍在進攻四行倉庫過程中,有了整套防毒面積的日軍,根本不會只是將布蒙在臉上進行簡單防護就進攻我軍陣地。

按理說有防毒面具,為何日軍還用溼布

既然日軍有防毒面具,那麼二戰中日軍的防毒面具是什麼樣的呢?

在二戰中日本海軍和陸軍是出了名的冤家,不僅是武器上,在防毒面具的使用上也是要較真,雙方都各自生產出自己的防毒面具。

陸軍九九式防毒面具

這種於30年設計裝備完成的防毒面具,伴隨著30-40年代日本侵略戰爭的始末,這種防毒面具從外形上看和日本海軍及陸戰隊的 「三式」防毒面具很像,其區別在於它平時是放在斜挎包裡面,而海軍的則是背在後面。九九防毒面具上還寫有「軍事保密」四個樣式,這讓他們在華使用化學武器的罪證不打自招。

頭戴九九式防毒面具的日本陸軍

海軍「三式」防毒面具

海軍的防毒面具和陸軍的相比在外形上並沒有多少差別,而海軍裝備防毒面具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敵人投擲化學武器主動防禦,一方面則是預防艦艇在受到攻擊的時候,裡面燃燒的東西會產生有毒的化學物質。三式防毒面具因為後面的氧氣過濾罐,因而在一些場景中會被人認為是水壺,這也是其最大的辨識之處。

電影《男人們的大和》中海軍防毒面具

其他國家的防毒面具

德式防毒面具

對一戰可怕的塹壕毒氣戰,產生心理陰影的德軍在戰後也生產了相應的防毒面具。他們在二戰中使用最多的就是M38防毒面具,對的,就是大家在很多的二戰電影中放在德軍腰間,被誤認為水壺或者飯盒的那個(請原諒雨田以前也把它當成水壺)。在德軍的教令中規定每一個士兵都要佩戴這樣一個防毒面具。

長相酷似水壺的德軍防毒面具罐

不過二戰無論是東線還是西線戰場上雙方都很少使用煙霧和毒氣彈,因此平時德軍都很少佩戴其作戰,倒不是說戰爭雙方出於人道主義,而是說雙方的對於化學毒氣的反制措施做得很好,毒氣戰收效甚微,釋放這些毒氣很難起到殺傷作用。

德軍防毒面具罐

盟軍防毒面具

作為最早使用毒氣的國家,英國人當然也知道毒氣的危害,因而也是最早佩戴防毒面具的國家。二戰中英國的防毒面具是最全的,不僅出現了軍用的帶有氧氣過濾罐的持續型防毒面具,甚至還有針對平民、小孩甚至於動物的簡單防護的防毒面具(只有簡單的過濾裝置,簡單防護)。

小孩使用的防毒面具

後期前蘇聯和美軍的防護面具都是仿造英國設計,在功能和外形上大同小異,在此就不一一贅述。有意思的是盟軍這邊的防毒面具都是的用帆布包來裝,這一點有點類似日本的九九式.

在北非正在戴著防毒面具剝洋蔥的英軍

​雨田君說

在二戰中中國軍隊裝備的防毒面具較少,前期德械師的在裝備中也有德式的防毒面具,甚至於防毒面具罐也是和德軍的一模一樣。不過這些防毒面具也僅僅裝備於的精銳部隊,除了桂軍之外還裝備英式的防毒面具外,一般的雜牌軍包括我軍只能同土辦法進行防毒,因而日軍頻繁使用毒氣讓我軍正面戰場上吃了很多虧……

作為的海牙軍事法庭命令禁止使用的化學武器,日軍卻多次違反規定在正面戰場中釋放,對佔領區人民和我軍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災難,甚至於為了製造更多的殺傷,還專門成立了細菌部隊。

這種非人道的行為也註定了他們的失敗的結局。

相關焦點

  • 日軍喜歡背包打仗?強如良心劇《八佰》,也不能在這個細節上免俗
    從場景的打造上,可謂高度還原歷史預告片中四行倉庫牆上可口可樂的細節,在《八佰》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人物的穿著和街景的打造也是在儘可能地還原當時紅圈中的可口可樂確實是以前的牆體廣告不過拋開這裡的細節不談,《八佰》中有一個細節確實也是犯了很多抗戰神劇或者的相類似抗戰片的通病
  • 《八佰》中的歷史細節失誤:士兵穿錯軍裝,那時上海根本沒下雪
    這個夏天管虎導演帶著誠意之作《八佰》在經過一年的蟄伏後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這個票房……咳,咳,雨田君好像走錯板塊了,今天且不來說《八佰》中的演員卡司陣容有多麼龐大,雖然沒有能得以看到《八佰》的點映,但結合去年和今年的宣傳片從歷史迷和軍迷角度看:《八佰》的道具或者背景還是基本上尊重了史實。
  • 《八佰》網絡公映口碑撲街,歷史不是簡單的催淚戲碼
    但是別忘了,《八佰》在宣傳的時候可是打著還原歷史的噱頭,而實際上這些所謂的歷史還是「私貨滿滿」。有些歷史錯誤雨田君也在之前的文章有提過,如果想看的可以翻看9月份的文章。進攻的日軍分明就是日本海軍陸戰隊,但是電影中的穿著卻是陸軍的昭和五式軍裝,是不是編劇看了某百科上寫的進攻四行倉庫的是日本第三師團,就把它當成真的?
  • 《八佰》中勇士們對手:一身豪華裝備,戰力卻很弱的日軍陸戰隊
    電影《八佰》終於要開始上映了,這一場打出中華民族抗戰精神的淞滬會戰,不僅阻止和粉粹了日軍所謂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野心,更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日軍,阻止來了日軍的侵略步伐。不過正如《八佰》中演的那樣,四行倉庫的戰鬥很好地鼓舞了抗戰軍民的士氣,我軍得通過很小的代價重創了日軍,並安全撤離到了租借內。各種原因除了的《八佰》中描述的那樣——我軍裝備好,人數400人(說800其實是對外號稱),卻有數門81迫擊炮,31挺機槍。
  • 《八佰》這部電影為什麼叫八佰? 真實歷史比電影更震撼人心
    電影行業正在逐步從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恢復,《八佰》為何能成為爆款,並被寄予「電影救市」的厚望?《八佰》的故事原型是十四年抗戰中一段悲壯的英雄史: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團附謝晉元率領麾下數百壯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死守上海四行倉庫。影片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高度還原戰場,為觀眾提供了沉浸式觀影體驗。
  • 解讀《八佰》十大重要細節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對管虎導演的新片《八佰》期待已久,作為影院復工後的首部國產重磅,《八佰》沒有辜負市場對它的期待,兩億點映票房無疑給沉寂已久的電影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段歷史本來就眾說紛紜,存在很多種說法,而《八佰》在採用一種相對可信說法的基礎上,藝術化地再次創作,它不是還原歷史的教科書,它的重點在於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的眾生相,守軍和蘇州河對岸「隔岸觀火」的各層百姓,共同構造了這個淞滬會戰大背景下的眾生相,今天耿耿就為大家找到了電影中的十大重要細節
  • 《八佰》你最該注意的細節
    作為影院復工後的首部國產重磅,《八佰》沒有辜負市場對它的期待,超過兩億的點映票房無疑給沉寂已久的電影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相信大家都已經看到或聽到不少有關它的評價了。要明確的是,《八佰》先是一部戰爭片,然後才是歷史片,但絕對不是一部紀錄片。
  • 《八佰》謝晉元八百壯士死守世行倉庫 電影情節與歷史真相的考證
    電影《八佰》自從上映就爭議不斷,有人評價導演不尊重歷史,有人高呼這是國產片裡最好的戰爭片;《八佰》從點映到正式排片累計票房12億,目前豆瓣評分7.8,呈下降趨勢。歷史上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真的如電影《八佰》講的如此慘烈麼?
  • 《八佰》半部電影足夠封神,為何後面節奏變了?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吐槽一下《八佰》這部電影。「這是一部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前半部足夠封神,但是後半部卻讓我充滿了疑惑!」本文帶有劇透,請謹慎選擇觀看!從去年開始,我就一直在期待《八佰》這部電影的上映,因為國產電影佳作雖然不少,但是真正的經典卻一片難求,而管虎導演拍攝的電影基本上質量都是不錯的,所以一直對《八佰》充滿了期待。
  • 回顧歷史不忘國恥:《八佰》所講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真實的歷史故事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拋開電影,談下《八佰》依託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真實的歷史。了解了這段歷史,我想很多觀眾會對這部電影有一些不一樣的看法。因為——這是一場為了臉面而進行的一場小規模的戰鬥,並不激烈,也不偉大,但很真實。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後日軍出兵華北全面侵華。
  • 八佰中的服化道:國軍道具符合歷史,日軍的軍裝錯了,飛機是敗筆
    差強人意的日軍考究八佰中國軍的形象還原的很好,可日軍的還原就不盡如人意了,電影裡日本陸海軍的軍服或多或少都有問題。影片中參與進攻四行倉庫的不但有日本陸軍還有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而且主力是所謂的步兵第五旅團,這就已經違背歷史了,歷史上負責掃蕩閘北和進攻四行倉庫的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並沒有陸軍參與
  • 《八佰》中的日軍履帶式運兵車是什麼型號?可有歷史原型?
    自從《集結號》之後,還沒有一部純歷史題材戰爭影片能像《八佰》這樣成為熱議話題(不要和我扯《戰狼》系列,那是虛構的動作片),上映近兩周以來票房已經超過20億,毫無懸念地成為疫情之後暑期檔的票房擔當,線上線下熱度不衰。姑且不論這部影片的質量優劣如何,能夠讓大眾關注這一段歷史已經算是一種成功了。
  • 軍武巔峰《八佰》中的道具與兵器
    《八佰》是一部好電影! 如果說劇情方面還可以更上一層樓的話,那麼武器道具的使用方面的精細認真已經達到了國產戰爭電影的有一個高峰,讓軍迷品贊有加。 這部影片對武器的考證是認真苛刻的,保安團這樣的雜牌部隊裝備的是「老套筒」中央軍裝備的是「中正式」。歐豪使用的「老套筒」是德國步槍委員會設計的第一種發射無煙火藥槍彈的新式步槍,儘管1888年就定型的他在當時是劃時代的產物但德國人並沒有青睞於他,於是這種步槍被大清王朝一眼看中從此穿插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舞臺,從清朝末期一直使用到抗日戰爭。
  • 《八佰》發片尾曲MV,再曝更多細節:鄭愷角色跳樓與日軍同歸於盡
    《八佰》的主體人物,是1937年淞滬會戰中,在日軍圍困下,堅守上海四行倉庫四天四夜的「八百壯士」,這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的一個傳奇英雄群體。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奉命據守負責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中國守軍國民黨第88師下屬某團中校團副謝晉元,率領第1營「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奮勇抗敵,打退日軍10多次瘋狂進攻,擊斃日軍200餘名,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當時只有四百多名士兵防守,但謝晉元為了壯大聲勢,對外號稱有八百人,史稱「八百壯士」。
  • 《八佰》忠於歷史嗎?
    肩負著重振電影票房重擔的《八佰》,任務完成得不錯:九月伊始,《八佰》的票房已經衝過了24億。《八佰》的上映加上「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帶起了姆們後浪小浪花們了解抗戰故事的好奇心:八百壯士實際只有四百人?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一場逢場作戲?
  • 進攻《八佰》的為何是陸戰隊?慢侃日軍海陸兩軍互坑二三事
    《八佰》的上映讓很多軍迷和影迷,在大片缺少的暑期檔,找到了久違的熱情。很多觀影的影迷們關注點也許是奔著劇中的明星去的,畢竟大導演管虎的作品向來都不缺乏關注。當然,作為一個正(槓)經(精)的歷史小編,今天主要還是要說《八佰》這個故事背景中的歷史秘聞。
  • 《八佰》日軍車輛還原很用心,為幾秒鏡頭費巨資,除了一款運兵車
    關於本片的主題立意、劇情設置、演員演技等等方面,可謂見仁見智,但在大量評論文章中有一點似乎趨於一致,那就是《八佰》在服裝道具方面頗為用心,對歷史做了儘可能地還原,比如第88師官兵穿著的藍灰色冬季制服,中正式步槍與漢陽造老套筒的混用,捷克式輕機槍的直彈匣等等。除了這些服裝、槍械細節外,本片在對日軍車輛的還原上也頗讓人眼前一亮,雖然鏡頭不多,但這些日軍車輛的出鏡卻很吸引軍迷的眼球。
  • 深度解讀《八佰》你不能錯過的10大細節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對管虎導演的新片《八佰》期待已久。作為影院復工後的首部國產重磅大戲《八佰》沒有辜負市場對它的期待,破五億(實時)的票房無疑給沉寂已久的電影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段歷史本來就眾說紛紜,存在很多種說法,而《八佰》在採用一種相對可信說法的基礎上,藝術化的再次創作,它不是還原歷史的教科書,它的重點在於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的眾生相,守軍和蘇州河對岸隔岸觀火的各層百姓共同構造了這個淞滬會戰大背景下的眾生相,今天就為大家找到了電影中的十大重要細節
  • 《八佰》,解讀20個你最該注意的細節
    作為影院復工後的首部國產重磅,《八佰》沒有辜負市場對它的期待,超過兩億的點映票房無疑給沉寂已久的電影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今天影片正式上映,相信大家都已經看到或聽到不少有關它的評價了。要明確的是,《八佰》先是一部戰爭片,然後才是歷史片,但絕對不是一部紀錄片。
  • 消費歷史,過度煽情,《八佰》也算國產戰爭片新標杆?
    事實上,關於《八佰》中「護旗」片段的爭論,不過是對這部電影非議的衍生評論。因為,如果沒有之前管虎個人的微博事件,觀眾對《八佰》的批評至多會停留在煽情愛國劇的層面,而不會挖的這麼深。對於片段的評價,必須以已經觀影為前提,就我個人看了兩遍《八佰》的回憶來看:護旗的一組鏡頭出現時,日軍是有在倉庫下層進攻的,只要仔細看電影,就可以發現有鏡頭向觀眾展示了進攻的畫面。所以,我想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不是日軍有沒有進攻倉庫下層,因為這是電影文本已經體現的,無需再爭辯的事實,我們需要討論的是為什麼會有「護旗」這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