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元
在自然界中,有一種現象叫「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它,揭示了自然界弱肉強食的基本生存規律。這種以大欺小、以強制弱的關係,組成了自然界錯縱複雜的生命之網。
然而,有時候,「大魚吃小魚」的基本生存規律,在特殊的條件下卻會被打破。生命之網中,原本一直被大魚吃食的小魚,竟然反過來,將大魚吃掉了。比如,在浩瀚無際的海洋裡,就有一些小魚,因為身體具有某些特殊的器官,結果,以小勝大,讓一些大魚甘拜下風,聞風而逃。於是,生命之網的基本規律被顛覆了,生態平衡被打破了,自然界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景象。
在我的記憶裡,有一件事情與「小魚吃大魚」有關,那就是「娃哈哈」(杭州娃哈哈營養食品廠)兼併「杭罐」(杭州罐頭食品廠)。
當年,「娃哈哈」是一家只有1000多平方米廠房的區校辦工廠,而「杭罐」是有100多畝地廠房、上千職工的國營大廠。所以,這場兼併被形象地稱為「小魚吃大魚」。
這一場以小勝大的兼併,稱得上是當年轟動全國的事件。作為事件的主要策劃人之一,我想起了那段時間的日日夜夜。
一
現在回想起來,29年前發生的事情,似乎就在眼前一樣清晰、鮮活。
1991年8月的一天,我與杭州市的兩位領導一起,策劃了一起震動全國的「小魚吃大魚」事件——「娃哈哈」兼併「杭罐」。
兼併方案一提出,猶如晴空中一聲響雷,震得兩家廠天搖地動,人心浮動。當年的杭城,也因此一下子成為中外媒體關注的焦點。
我記得,那個29年前的盛夏,杭城驕陽如火,熱得人在太陽下站幾分鐘就汗流浹背。我與杭州市委常委、秘書長沈者壽,市委辦公廳主任楊樹蔭以及幹部張魯芸相約,一起到當時已小有名氣的「娃哈哈」調查研究。
在經歷了改革開放的風風雨雨後,中國的經濟改革正進入一個重要階段。
1991年8月,正是鄧小平視察南方講話(1992年1月18日)即將發表的前一年,「山雨欲來風滿樓」。在中國,新舊體制、新老觀念的碰撞日趨激烈。
當年的現狀是,許多國有企業在全國三年治理整頓後,元氣大傷,正頑強地爭取企業經營自主權,以維持企業的生存需求;而許多校辦企業、鄉鎮企業,卻憑藉靈活的經營機制,在市場競爭的風浪中左右逢源,迅速發展。杭州上城區的校辦工廠「娃哈哈」就是一個例子。
四年前還頭戴破草帽、腳蹬平板車,走街串巷賣營養液的宗慶後,現在已在杭州經濟界「小荷露出尖尖角」,成為風頭很勁的人物。
我們這次去,就想去了解「娃哈哈」快速成長的秘訣。
二
「娃哈哈」的廠房位於杭州清泰橋堍,小小的場地只有一千多平方米,主要生產「娃哈哈兒童營養液」。
我們剛到「娃哈哈」,廠長宗慶後就來了。中等身材,國字臉,四十多歲,給我的印象很樸實,憨厚。雖然企業的經營情況不錯,可宗慶後卻沒有一點高興的神情,濃眉緊鎖,憂心忡忡。談到企業的生產,他最憂慮的就是產品供不應求,而生產已嚴重受到場地的限制。
他說:「如果我們現在不儘快擴大生產能力,那麼,很快,我們就會因為這個原因而敗下陣來,讓別人佔了先機。」
他告訴我們,廠裡在申報一個項目,建新廠房。可是,報告打上去半年多了,還沒有批下來。而隨著「娃哈哈兒童營養液」的迅速熱銷,催貨信函、電話接踵而至,不少商戶乾脆直接開車來立等提貨。
此言不虛,我們在廠裡就看到排隊等貨的許多車輛。
宗慶後說,保健品市場現在正處於無序競爭狀態,如果「娃哈哈」不及時擴大生產規模,其他仿冒產品就會趁機一哄而上,這樣一來,「娃哈哈」將失去寶貴的市場機遇。
但是,按照傳統的發展思路,立項、徵地、搞基建,在當時少說也得一二年時間,很可能會陷入廠房造好後,而產品卻已沒有銷路的困境。我們聽了,也為「娃哈哈」的境況著急起來。
夕陽西下,我們準備「打道回府」。宗慶後悄悄把我拉到一邊。說:「楊記者,我聽說你同市規劃局的楊局長關係不錯,好不好幫我們疏通點關係,把新廠房的規劃早點批下來。」看著他急切的眼神,我都不忍心回絕他,答應幫他問問。
三
在回市府的路上,我們幾個在車子上就議論起來。
按照傳統的發展思路,少說也得花一二年時間,才能把新廠房建起來。可能到那時,發展的機遇已經失去。
能不能「借雞生蛋」,讓開工不足、場地有餘的工廠,騰出一些地方給「娃哈哈」使用呢?或者,更大膽一些,乾脆讓「娃哈哈」去兼併一家廠。這樣做,可能就會取得「吹糠見米」的效果。
從「娃哈哈」的周邊考慮,我們想到了兩家廠:
一是杭州利民製藥廠。
這家廠的廠長姚祖豐,也是杭州市比較有名的企業家。可他引進了一套設備生產「中國可樂」,因為味道像咳嗽藥水而無人問津,企業也陷入困境;
二是杭州罐頭廠。
廠長劉樹榮是市一輕局下派的幹部,曾到深圳闖蕩歷練過,很有魄力。可作為國有大企業,方方面面受到的制約很多。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逐步轉軌,該廠的經營狀況每況愈下,已陷入資不抵債的境地。
如果讓「娃哈哈」去兼併「杭罐」,「娃哈哈」就立刻可以讓「杭罐」空閒的100畝地發揮作用,搶佔市場制高點;而「杭罐」也可以擺脫產品積壓、資不抵債的困境。
可是,要讓一家成立才4年的校辦小廠,去兼併一家龐大的國營大企業,這行得通嗎?在當時風氣未開的情況下,要衝破幾十年來形成的體制和利益機制的束縛,這樣做談何容易。我們心中都沒有底。
四
回到市府後,我就去找「盧兄」,就是當年的杭州市市長盧文舸。
我當時的身份是浙江日報駐杭州記者站站長,已在市裡工作了四年多,與市長、書記的關係都很好,平時經常在一起聊聊天。
盧是文革前的浙江大學畢業生,近50歲,曾在北方工作過,風流倜儻。調回浙江後,當過廠長和省電力局的領導,對基層的情況很了解。主持杭州市政府工作後,一直致力於經濟體制的改革。當我把「娃哈哈」的情況以及我們的設想向盧兄一匯報,盧很激動,猛地從座位上站起來,說:「這個設想很好,我支持!」
得到市長的支持後,我又到市委書記辦公室。市委書記吳仁源是個忠厚長者,辦事考慮周全,與我非常談得來。他聽了我們的想法後,也表示贊成。
為了讓心中更有底氣,吳仁源書記第二天又專門到「娃哈哈」調查研究,了解情況。
五
下午,杭州市委召開常委會,專門研究「娃哈哈」與「杭罐」的問題。
市委常委會議,還有市長辦公會議,我都是列席參加的(這是吳仁源書記定的規矩。他認為,讓主要新聞單位的記者參加常委會,不是一種待遇,而是工作的需要,可以讓記者了解決策層的動態。主要新聞單位包括新華分社記者和浙江日報記者。後擴大到杭州日報總編和杭州電視臺臺長)。這次作為主要策劃者之一,我不僅聽,也適當作些補充。
沈者壽作為調查的帶隊,把這一次調查研究的經過以及調查後的設想作了比較完整的匯報。當提出讓「娃哈哈」去兼併「杭罐」時,會場裡一陣騷動。一些常委懷疑自己是否聽錯了,要老沈再複述一下匯報的內容。大家的反應是,這一步是否太大膽了,一個區校辦工廠,去吃掉一個國營的大廠。好像從來沒有這樣的先例。而且,這樣跨體制的兼併,很多實際的問題很難解決。
盧文舸市長發言了:「我認為這個設想可行,方向對頭。讓『娃哈哈』去兼併『杭罐』,看起來是小魚吃掉了大魚,其實是大魚在兼併中得到了重生,小魚在兼併中得到了壯大。當然,許多具體的政策性問題,要仔細研究出兼併的方案,然後來再討論。」
一向辦事穩重,頗有長者風範的吳仁源書記作了最後的總結:「老沈他們提出的大膽設想非常有意義。我去『娃哈哈』看了一下,這家廠雖然小,但是很有發展活力。我們要支持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儘快擴張,佔領市場制高點。讓產品滯銷、生產力低下的企業儘快注入新的活力。不要糾纏於體制不同等問題,我們的思想要更加解放一點。」
杭州市委、市政府領導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後,決定儘快實施這項「小魚吃大魚」的改革。 以後,市委決定,由沈者壽牽頭。成立由各相關局、辦領導參與的兼併實施領導小組,就這項兼併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
六
然而,與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一樣,習慣勢力的影響,舊觀念的阻礙,往往使改革很難到位。
從根本上來說,改革,就是一次利益的再分配。是衝破習慣勢力影響,掃除舊觀念的一場攻尖戰。
儘管得到了「父母官」的支持,但「娃哈哈」和「杭罐」的員工意見都不小。
「娃哈哈」的老員工擔心兼併後「小馬拉大車」,企業會被拖累,職工收入受影響;
而「杭罐」的員工更激烈。雖然企業連年虧損,但總是國有大企業職工身份。現在要變成上城區校辦工廠的工人,都不情願。有人甚至提出「與企業共存亡」。
而社會上對這場改革議論紛紛,也出現了各種質疑的聲音:
「姓社還是姓資?這是在搞資本主義復闢!」有人一下子就上綱上線,全盤否定這項改革;
「中央不是說要搞活國有大中企業嗎?而杭州市卻要把一個國有大企業搞死!杭州市的領導思想出問題了!」
「這簡直就是在搞和平演變。」
來自各方的議論,給正在綢繆的兼併操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作者(左二)宗慶後(左三) 作者供圖
七
在實施兼併的前幾天,我曾與宗慶後有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談。
談話就約在我在杭州市府的三樓辦公室(當時還在延安南路的老市府)。
我對宗慶後說:「這次市委、市府領導決定讓你這條小魚去吃掉『杭罐』這條大魚,是承擔了一定風險的。社會上的各種議論相信你也聽到過。一定要把這次兼併搞好,你有沒有信心?」宗慶後十分肯定地說:「你請市委、市政府領導放心,我一定不辜負他們的期望,把這次兼併搞出成效來。」
我說:「杭罐的廠長劉樹榮,也是一位很能幹的企業家,其實並不比你差,他就吃虧在體制上。這也是目前國有大企業的通病。當然,兼併後『一山不容二虎』,劉樹榮肯定要調出,但杭罐原有的副職和工人,你一定要善待他們。」宗慶後說:「這你們放心,我會考慮到這一點的。」
那一天,我們還談到了做人、兼併後如何開展工作等,談得十分默契,宗慶後給我的印象很不錯。
八
當時,市裡在沈者壽的牽頭下,組織一幫人緊鑼密鼓地負責兼併方案的制定。
起初,對罐頭廠原有資產的處理,有關部門提出過代管、聯營等多種方案。但宗慶後卻十分精明,腦子也十分清醒,堅持要清產核資。他認為,改革應該到位,產權必須明晰化。
在所有方案中,這其實是「代價」最大的一種。宗慶後卻認定「眼前虧不吃,舊帳不清,企業發展後患無窮」。
市裡據此提出新方案,由娃哈哈出資8411萬元,整體收購杭罐廠,接收其500名合同工,其他人員解除勞動合同,下崗分流。退休人員由市政府負責安置。同時,杭罐廠的所有欠款由債權銀行掛帳停息,待該廠扭虧為盈後再行歸還。
九
猶如晴空響驚雷,「小魚吃大魚」了!
1991年9月5日,由我與楊樹蔭採寫的《「娃哈哈」兼併杭州罐頭食品廠》一稿,在《浙江日報》頭版刊發。《杭州日報》也在同一天發表頭條新聞《娃哈哈營養食品廠兼併杭州罐頭食品廠》,讚揚這種做法是「讓優勢企業增強後勁,使虧損企業擺脫困境」,此文的作者也是我和楊樹蔭。在報導的右首,還配了評論員文章,題目是《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這是沈者壽親自撰寫的。
10月6日,在兼併一個月後,我和楊樹蔭在《浙江日報》二版又發表了長篇通訊《一次高效率的實踐》,旗幟鮮明地讚揚了這次改革。
來自上海、北京及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也紛紛報導這一場「小魚吃大魚」的改革。一時間,「娃哈哈」兼併「杭罐」成為全國各家媒體報導的重點。
從「娃哈哈」申報項目,要主管部門敲100多顆圖章,而他們跑了半年多隻敲了一顆章這件事,我看到了舊體制對企業發展的制約。
在經過一番調查採訪後,我於11月25日在《錢江晚報》「廣角」上發表了整版的《圖章奏鳴曲》,抨擊這種不合理的規章制度,提出了政府部門必須為企業發展服務的觀點,在當時引起很大的社會反響。
在那段時間裡,因為「小魚吃大魚」事件,也促進了杭州市各部門的許多改革。
1991年12月9日,我採寫了《杭州市委砍掉形式主義上下滿意》一稿,在浙江日報頭版顯著位置發表; 12月18日,我採寫的《杭州市杜絕評比過濫規定出臺》又在《浙江日報》頭版發表。
12月19日,在兼併100天之際,我在《浙江日報》頭版發表了《兼併前:連年虧損負債纍纍,兼併後:三月扭虧為盈》一稿。
《浙江日報》和《杭州日報》分別發表消息、通訊後,毗鄰浙江的上海,《文匯報》更是以三倍於浙杭兩報的篇幅,發表了長篇通訊《小魚吃大魚,百日傳佳音》。三天之後,《解放日報》也發表了長篇通訊《百日兼併》,更配以《再論改革要有膽略》的評論員文章,旗幟鮮明地肯定和讚揚兼併這一改革舉措。
人們認為,這次兼併不但讓「娃哈哈」獲得了高速發展的生產平臺,更藉助杭州罐頭食品廠這頂「紅帽子」,讓「娃哈哈」從市場、信譽、融資、稅收等方面一舉突破了過去「校辦工廠」的局限。
到1991年年底,杭州娃哈哈食品集團公司這條「小魚」的資金總額已達1.335億元,其中固定資產5933萬元,流動資金2 842萬元,專用資金4576萬元。而據工商銀行原杭州解放路辦事處出具的資信證明書顯示,當時其銀行存款高達4293萬元。
這時候,宗慶後也聲名鵲起,成為杭州、浙江省乃至全國知名的企業家。
十
如今,在經歷了29年的發展後,「娃哈哈」已成為中國一張響噹噹的民族品牌。
孟德斯鳩說:「據我長期觀察,要想在世界上取得成功,就必須大智若愚。」「娃哈哈」兼併「杭罐」,在當時的情勢下想出這麼個點子,被許多人認為是異想天開,似乎有點愚蠢。也遭到不少人的質疑。然而,正是在這種所謂的不可能中,我們闖出了一條發展經濟的嶄新路子。
「小魚吃大魚」,打破了杭城經濟界舊的生態平衡,建立起企業與企業間新的生態秩序。
這次大膽的嘗試,也為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注入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和觀念。引領全國各地的政府部門在經濟體制改革中,解放思想,深入調查,大膽嘗試,衝破舊思想、舊觀念的樊籠,建立全新的企業生態系統。
從這個角度來說,其現實意義已遠遠超過了兼併事件的本身,其產生的影響真的不可估量。這也是我們這些人當初沒有想到的。
作者楊新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高級記者。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