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特輯】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2021-02-10 e趣幸運折扣

       作為歷史見證,臺灣眷村難逃在都市圈地潮下消失殆盡的命運。其衍生的副產品「眷村菜」,卻未隨之成為絕響。在臺灣餐飲界另闢蹊徑,自成一家。


 1949年,一百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從大陸來到臺灣,陸續為之建起700多座眷村。這些家庭保留著大陸各省的風土人情,以獨特的聚落形態,發酵出獨一無二的眷村文化。

        臺北地標「101」大樓腳下,保存有臺北地區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這裡最大限度地展示著臺灣眷村的基本特徵:「黑瓦、竹筋、泥壁、窄巷」,竹籬分隔出的院落裡,恣意生長著九重葛和扶桑花、七裡香。
      據老一輩回憶,眷村人最珍視的就是「軍人眷屬補給證」。它按年齡分為小口、中口和大口三級,按月補給米、油、煤、鹽等,蔬菜肉食需要「自謀」。

  在眷村文物館擔任導覽志工的阮小姐說,眷村的人情味濃厚,與鄰居「分享」私房菜,是所有眷村的生活常態。在眷村孩子的童年,「誰家的飯香」更是熱門話題,也激起媽媽們的好勝心。相互串門取經,改良口味:湖南菜太辣,北方媽媽加減調料;安徽豆腐坨太素,上海媽媽加上獅子頭……眷村洋溢著抱團時暖暖的鄰裡親情,成為大江南北家鄉菜的交流中心。


  中國人的主食大抵是南米北面,眷村中,北方人居多,麵食文化就此加入臺灣的菜單。

  1952年出生於眷村的李國健,祖籍山東臨沂,他的眷村印象,飄散著山東饅頭特有的香氣。當年山東饅頭是家家的主食。炸醬麵、麻醬麵、陽春麵、蔥油餅、烙餅、卷餅,花樣翻新的麵食,以饗眷村人的腸胃,以慰鄉思。


  眷村菜有句推介語,「很家常的東西,卻讓你想起久遠的歲月。」

  眷村舊了,孩子長大了。如今分布在臺灣的700多處眷村所剩無幾,炊煙嫋嫋、雞犬相聞的景象不再。

  眷村菜,歷經60多年的傳承,有變有不變。

      臺北知名的眷村菜館「忠南飯館」,是一家有61年歷史的小飯館。61年來,店裡的陳設幾乎沒有任何改變,當初幾張桌子,現在還是幾張桌子,是因為老主顧不願讓老闆裝修。

       小小眷村菜館,大都客滿盈門,有時顧客枵腹以待或叫打包外賣。一道叫「五更腸旺」的川菜,奉為「當家菜」。本是當年老兵將軍隊裡的大鍋剩菜加大腸、蒜苗和辣油做出的大雜燴。同樣的還有炒餅,是眷村媽媽用吃剩的蔥油餅,隔天加白菜、紅蘿蔔等做出的大鍋炒。

       許多慕名而至的顧客,夾菜入口第一個反應是:「這就是我們最愛的家常菜啊!」

  不變的是「根基」,變的是「形式」。

  在臺灣,有些眷村菜的店家,刻意經營出一種懷舊氛圍,陳設著軍裝、獎狀、鋼盔,逃難時的船票,彈藥箱改裝的家具,桌上多供應有辣油、酸菜。

       吃到一半,店中會播出懷念老歌,更添眷村菜的「另一種味道」。

     品種繁多、口味豐富的小吃,一直是臺灣的驕傲。從臺北到臺南,許多眷村人告訴我,這些小吃美食和眷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們說:「在1980年代,臺灣小吃美食突然"爆發"出來,那是因為許多眷村的老兵在這時段退役,這些老伯伯和老伴開始熱心搞美食,成就了眷村菜……」

 

  陸光小館、忠南飯館、二空眷村小館、幹城米幹、克難美食館……是記憶中歲月的軍旅痕跡;

 

  山東姥姥麵食、唐媽媽牛肉麵、吳媽媽米粉焿、劉家酸菜白肉鍋、屏東任家涼麵……是抱團時暖暖的鄰裡親情;

 

  南昌包子、汾陽餛飩、金華酥餅、成都川菜、老山東養生餅……是碗碟間悠悠的思鄉情懷。

           在臺灣各地看到的眷村菜小館,多是小小的店面,但都是客滿盈門,有的晚上顧客還要排隊等待或叫打包外賣。許多大陸來客,夾菜入口第一個反應就是:「啊,真可口真舒服,這就是我們最愛的家常菜啊!」

 

1.用來療鄉愁的老兵家常菜

 

  大眾燒餅油條酥脆實惠、山東饅頭面香帶勁、東北酸菜白肉鍋酸爽可口、四川水煮牛肉麻辣夠味……當年官兵們從烽火中匆匆帶到臺灣的,也許只有自己的家鄉味,最初他們以此聊慰思鄉,後來又發展出眷村獨有的各種特色美食。再後來,隨著老兵娶妻,臺灣本土妻子又把閩南、客家、原住民等美食帶入眷村。

 

  隸屬空軍的三重一村,部隊到臺灣之前長期駐紮在川貴一帶,老兵把口音與川菜都帶了過來;在臺南市仁德二空村,有個著名的涼麵街,老兵當年是在重慶陪都駐守的空軍,帶到臺灣的多是喜歡涼麵的川妹老婆;桃園縣忠貞新村的老兵來自滇緬邊境,雲南美食的米幹、米線是他們的主食,豌豆粉、椒麻雞真的很常見。到臺灣自由行的時候,你遇到自己的家鄉菜,準會有見到老鄉的感動。

 

  臺灣許多餐館裡,你都可以嘗到一道叫「五更腸旺」的川菜,那叫一個嚼勁十足、麻辣下飯。可你翻遍記憶也不會想起在大陸的川菜館遇到過。曾有個臺商也有過同樣的疑惑,他回大陸找遍四川也沒有發現這道菜。原來,它是當年老兵將軍隊裡的大鍋剩菜加大腸、蒜苗和辣油做出的軍旅菜。

 

2.有著濃濃人情味的媽媽菜

 

  眷村媽媽們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也都練就了就地取材、調合口味的好功夫。軍中的丈夫好容易才回趟家,大小團圓吃餐飯,當然要給他最合口的飯菜;在眷村的大院裡,孩子們今天到王婆婆家吃,明天又到李媽媽家嘗,「誰家的飯香」更激起媽媽們的好強心。她們相互串門取經,又口味改良,湖南菜太辣,北方媽媽就加減調料;北方菜味清,南方媽媽就將酸菜白肉加上麻辣蘸醬;安徽豆腐坨太素,上海媽媽就把它加上獅子頭,變成「眷村獅子豆腐頭」……眷村成為大江南北家鄉菜的交流中心,因陋就簡的「私房菜」,在鄰裡間分享著濃濃的人情味。

 

  在高雄眷村,你可以品嘗到當年宋媽媽提供的梅幹燒肉、馮阿姨提供的水晶凍、吳阿姨提供的慄子香菇雞等等。據說當年的菜單都是十人大份的。

 

3.養家餬口成就的濃濃豆漿

 

  臺灣的豆漿油條在大陸很有名氣,而你知道它們曾是養家餬口成就的美味嗎?

 

  據說,眷村口常見的麵攤或豆漿店,也是老兵們的副業之一。因為軍中常配給麵粉,燒餅、油條、饅頭、包子、蒸餃、花卷、大餅,以及硬硬的「槓子頭」(火燒),都是最常見的食品……清晨村口巷中飄蕩起叫賣聲,媽媽們繁忙的一天也就開始了。

 

  眷村後代楊阿姨對我說,那時,他們最珍視的就是每人手裡的那張小小的卡片「軍人眷屬補給證」。它按年齡分為小口、中口和大口三級,按月補給著米、油、煤、鹽……這就是他們「美食」的根本。

 

  現在,行走在臺灣各個角落,都能找到濃濃的豆漿、香香的油條當早餐。但要提醒的是,路邊小鋪的門面可比你想像中要小得多了。

 

4.豆腐香腸散發年味

 

  眷村孩子的記憶中,進入臘月,各家院子就開始吊掛廣東香腸、湖南臘肉、安徽鹹魚、南京板鴨、金華火腿……「腊味隨風四溢,年味濃得化不開」,這些年節應景大菜向祖先、子弟、鄰居訴說著:「我們沒忘自己的家鄉。」

 

  有人告訴我,那時肉類很少,媽媽們就不謀而合地想出用豆腐灌香腸,臺灣各地眷村都這麼做……於是,豆腐香腸成了貧困時期流傳下來的特殊口味,也成了眷村味回憶的代表。春節前,我在新竹市舊眷村大東新村打聽豆腐香腸,許多老人搖頭說,現在很少人去做了,只有一家可能還在曬制……我找過去,可惜那家人剛好不在,只有大串的香腸在風中散發著年味。如果幸運的話,自由行的你在遊覽過著名的新竹城隍廟後,也可以去碰碰運氣。

 

  金門高粱,則是眷村人最愛的酒。飲宴裡老將軍們飲的是金門高粱,普通眷戶家備的也是金門高粱,路邊小鋪裡賣的是金門高粱,做腊味加入的也是金門高粱……這美酒,拿回大陸當手信,相當地受歡迎。


      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改變,眷村的老房子已很少見了,但就像大陸一樣,每個人都留有他兒時的記憶。當年大院的孩子見面,那些「眷村」的故事還不時被提起。回首兩岸炮聲隆隆、硝煙嫋繞的動蕩年代,身為軍人的父輩們必須背井離鄉,槍子兒裡來,炮火裡去。而作為軍人後盾角色的眷屬,唯有咬緊牙關、獨立堅強地撐起男主人經常性缺席的家。眷村自然形成一股溫暖的安定力量,安定前線後方的將士,也安定社會浮動忐忑的人心。大家庭裡或許有爭吵、打罵、意見不合,住在村裡時也許會嫌房舍老舊狹小,但當離開村子,一股向心力卻若隱若現凝聚連繫著。不論走到哪裡,不論眷村拆除與否,眷村早已變成眷村人永遠的心靈故鄉。

相關焦點

  • 春節思鄉:臺灣眷村裡的青島人
    青記按:2月1日,大年初五,央視新聞聯播特意關注了臺灣眷村裡的春節,看到電視鏡頭中熟悉的畫面,三年前在高雄眷村採訪的場景歷歷在目。
  • 臺灣的心跳聲,是那一味眷村 黃埔新村
    眷村不是一個村子,是給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眷村菜,是留守家屬的廚藝融合,來自天南地北的主婦們,在菜品烹飪中將對家鄉的思念發揮到極致。所以,我能吃到改變過的成都味、福建味、山東味等等內陸味。足尖走過很多地方,舌尖是最好的傳承和記憶,好像那些看過的山山水水,經歷過的人情世故都在一張餐桌上得到圓滿。
  • 眷村菜:我不是網紅!
    「*微博牆根兒挨著牆根兒生活在一起,鄰裡相親,再加上男人們的軍隊情誼,整個眷村就如一個親近的大家庭。當年瘋跑的小朋友,今日已是白髮老人,回憶起眷村,蒼老的臉上泛起紅光:「熱鬧的是過春節啊!▲「炒餅「是眷村菜中常見又有溫度的一道菜,一開始是不想浪費食材,卻演變成了有名的眷村菜*ipeen不僅如此,很多國軍兄弟娶了臺灣本省的媳婦,眷村菜裡又融合了臺灣味
  • 在福州,你也可以吃到正宗的臺灣眷村菜了.
    在臺灣,多達800多座的眷村,別看破破爛爛,每個門裡都有精彩的故事,都有悲歡離合。 其實眷村不是真正的村子 。雖然說眷村是「丟掉的中國」,卻也是一場全國各地美食的會師。  所謂「眷村菜」,其實是到臺灣後經過本土化改良的大陸各地風味美食。
  • 臺灣眷村紀實:「丟掉的中國」
    建築的特色,環境的窮苦,也讓眷村居民感情融洽,以前眷村的居民,生活窮苦,所以都特別珍惜食物,而食物滷過以後,可以保存較久,所以滷菜算是有名的眷村菜之一,眷村裡的小餐館的廚師們如有機會到外面的餐館用餐,吃到較好的菜餚,就會細心觀察菜的材料以及研究烹飪的方法
  • 夢回民國之臺灣眷村菜@黃埔新村
    我又out了,原來是具有民國風的臺灣眷村菜。他們家位於華山路上,靠近常熟路,從地鐵靜安寺站這邊過去挺方便。 黃埔紅燒肉不像本幫菜那樣濃油赤醬,加了墨魚仔和炸過的鵪鶉蛋,也別有一番風味。 蝦掰鹹扯蛋名字起的挺有意思,開了殼的大蝦肉質QQ的很有彈性,鹹蛋黃的味道已經完全融入到了蝦肉裡。 蒸午魚處理的很到位,沒什麼魚腥味,肉質細嫩很像黃魚。
  • 臺灣戲劇裡「眷村」的真實故事
    眷村建築 (圖源網絡)建築的特色,環境的窮苦,也讓眷村居民感情融洽,以前眷村的居民,生活窮苦,所以都特別珍惜食物,而食物滷過以後,可以保存較久,所以滷菜算是有名的眷村菜之一。眷村裡的小餐館的廚師們如有機會到外面的餐館用餐,吃到較好的菜餚,就會細心觀察菜的材料以及研究烹飪的方法,並嘗試與本身的產品結合及改良,所以眷村菜已經跟當初大陸北方的麵食差異很大。
  • 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我是純粹的眷村人
    小院門口對面有一張「王姐姐的眷村菜」大海報,「眷村」兩個大大的字掛在製作室裡。王偉忠坐在這兩個字下面,讓我們照相。  53歲的王偉忠身形高大,聲音洪亮,很有「大哥」派頭。  王偉忠指著不遠處的臺北101高樓,說旁邊有臺灣第一個眷村「四四南村」,它是為數不多被保存下來的眷村之一;仁愛路附近有家老兵開的東南飯店,裡面專做黃豆牛肉等正宗的眷村菜。說起兒時那些熟悉的美味,他咽了下口水。  採訪時正值春節前,臺北的陽光燦爛。王偉忠坐在院子口吊椅上回憶說:「也是這個時候,一樣的太陽。早晨溫度還比較低,中午才熱起來,家家戶戶拿棉被出來曬。
  • 眷村裡的人情,餐桌上的臺灣
    接下來灣哥給大家推薦一些「眷村美食」(這裡的『眷村美食』為一個泛指)以及這些美食在臺灣的地圖分布。目的呢,一是灣哥帶給吃貨們的福利,不謝;二是想挖出這些美食小吃,看看它們和眷村有著什麼樣的聯繫。 下面請看幾道菜▼
  • 臺灣眷村:一個時代的流離
    每月軍車定期來往眷村運送發放補給品時,家家戶戶排隊領取的場面相當壯觀。建築的特色,環境的窮苦,也讓眷村居民感情融洽,以前眷村的居民,生活窮苦,所以都特別珍惜食物,而食物滷過以後,可以保存較久,所以滷菜算是有名的眷村菜之一。
  • 【特輯】行攝臺灣之緣——我與眷村影像
    如今走在校園冰雪覆蓋的小路上,那些岌岌可危的眷村建築、那些幫助過我們的眷村人和本省人、那些天團隊內的笑聲、那些天自己穿短袖的樣子
  • 我們臺灣這些年臺灣眷村:沒有血緣的家人
    上頭都這樣想的,下面也就充滿期望,可想而知這些眷舍通常建得也不太好,直到後來,發現似乎「反攻大陸」好像沒什麼希望(當然不能明著講出來),才統一安排興建好一點的紅磚屋瓦,一些基礎建設才慢慢做出來。眷村的形態有千百種,外省軍公教人員都有自己的宿舍區,現在指的眷村還是以軍人眷村為主,在全臺灣的部隊附近幾乎都有眷村,但在本省人的眼中,外省人的群居地通通都叫眷村。
  • 臺灣知名製作人王偉忠將臺灣眷村掛麵賣到大陸市場
    臺灣知名製作人王偉忠將臺灣眷村掛麵賣到大陸市場 2018年01月31日 16:0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王偉忠邊下廚邊回憶當年的眷村菜。
  • 提前一個月預約、林志玲蔡康永也去過的臺北網紅餐廳來海寧,帶來上海也吃不到的眷村菜!還有超多臺灣小吃自助~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要告訴你們,這次朗豪臺灣美食節,有兩部分,一部分是臺灣小吃主題的自助餐,另一份就是特別驚喜的宴席部分,是獨屬於臺灣的眷村菜,南村私廚是主廚哦!請來臺北人氣眷村菜私廚料理,據說一大波上海人已經在預約路上了,因為這麼地道的眷村菜,在上海都很難吃到。
  • 一碗眷村牛肉麵她做了50年,這位古稀老人從臺灣回歸蘇州,用時光打磨美食,治癒了鄉愁
    和磨奶奶一家同樣,100多萬來自大陸的軍人、軍眷、流亡學生還有企業家、公務員們背井離鄉來到臺灣,住在當地政府安排的臨時居住地——眷村。眷村,是時代的產物。 自小生活在眷村的磨奶奶,大陸的一切對她來說都是陌生的,但在她的成長歲月裡,又切切實實地感受著大陸。山東饅頭、四川涼麵、湖南臘肉、八寶飯、獅子頭……這些地道的大陸菜,與對故鄉深深的眷戀融合在一起,陪伴著眷村的第一代孩子長大。
  • 臺灣青島東路質感繫懷舊眷村菜
    忠青商行就位在青島東路街邊,秉持著滿大街都是文青麵館卻沒有文青飯館的理念,烹煮一道道富有質感的懷舊眷村菜 店內的小菜選擇挺多樣的,這到椒麻口水雞小編一看到立馬就點了,想回味一下當年在國外打工度假時去中餐館吃飯想念家鄉味的感覺,味道確實也沒讓小編失望,雖然有別於一般四川的口味,但因應臺灣在地人的味蕾吃起來也著實順口
  • 消失的眷村 —— 警惕臺灣「去中國化」
    最近,一個名叫「桃園眷村」的臺灣餐廳刷爆朋友圈。 有人排兩個小時隊,只為和心愛的人分享一杯眷村的豆漿;也有人在眷村餐廳中尋找地道的臺灣文化…… 賣的是最普通的豆漿、油條、燒餅,卻把一個大家知道卻又不甚熟悉的名字帶入視野:臺灣眷村。
  • 攜手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網易嚴選為全球華人打造一場春節暖心...
    眷村在臺灣省內的特殊歷史產物。為安置大陸老兵及他們的親屬家眷而興建的成片房舍在歲月的洗刷中,逐漸糅合了全中國人們不同的習俗,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文化體系。作為從臺灣眷村走出的知名文藝界人士之一,王偉忠長期致力於推廣眷村文化。
  • 臺灣行腳:留裝眷村」(圖)
    眷村外牆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鄧麗君、林青霞、龍應臺、楊德昌、胡志強、朱立倫……這些臺灣文化、政壇的明星們有一段共同的經歷:都曾經是「眷村」的小孩兒。  「眷村」,1949年大陸遷臺人家的臨時聚居區,木板隔間,竹籬圍牆,全臺曾有800多處之多,本來是短期應急所建,沒想到孩子在此成人,父母在此白頭。上世紀70年代起,富裕起來的臺灣社會大規模的城市改建,村級標準的「眷村」陸續被推倒,陋室寒窗、泥牆窄巷被方便舒適的現代化公寓取代。  一切順理成章,因為「眷村」不是天堂。
  • 提起《偉忠媽媽的眷村》就總是滔滔不絕
    年起就在臺灣電視圈獨擋一面聽王偉忠的口音,就知道他不是徹底的本地人從他口述的的經歷,就能了解到他為什麼能熟練的說各種方言王偉忠來自當時臺灣地區因為大時代遷徙形成的臺灣眷村有關眷村的歷史,可以從他拍攝的紀錄片裡面了解也可能是從小住胡同的關係我對偉忠哥描述的眷村充滿了親切感鄰裡間超越親人的相互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