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史見證,臺灣眷村難逃在都市圈地潮下消失殆盡的命運。其衍生的副產品「眷村菜」,卻未隨之成為絕響。在臺灣餐飲界另闢蹊徑,自成一家。
1949年,一百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從大陸來到臺灣,陸續為之建起700多座眷村。這些家庭保留著大陸各省的風土人情,以獨特的聚落形態,發酵出獨一無二的眷村文化。
臺北地標「101」大樓腳下,保存有臺北地區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這裡最大限度地展示著臺灣眷村的基本特徵:「黑瓦、竹筋、泥壁、窄巷」,竹籬分隔出的院落裡,恣意生長著九重葛和扶桑花、七裡香。
據老一輩回憶,眷村人最珍視的就是「軍人眷屬補給證」。它按年齡分為小口、中口和大口三級,按月補給米、油、煤、鹽等,蔬菜肉食需要「自謀」。
在眷村文物館擔任導覽志工的阮小姐說,眷村的人情味濃厚,與鄰居「分享」私房菜,是所有眷村的生活常態。在眷村孩子的童年,「誰家的飯香」更是熱門話題,也激起媽媽們的好勝心。相互串門取經,改良口味:湖南菜太辣,北方媽媽加減調料;安徽豆腐坨太素,上海媽媽加上獅子頭……眷村洋溢著抱團時暖暖的鄰裡親情,成為大江南北家鄉菜的交流中心。
中國人的主食大抵是南米北面,眷村中,北方人居多,麵食文化就此加入臺灣的菜單。
1952年出生於眷村的李國健,祖籍山東臨沂,他的眷村印象,飄散著山東饅頭特有的香氣。當年山東饅頭是家家的主食。炸醬麵、麻醬麵、陽春麵、蔥油餅、烙餅、卷餅,花樣翻新的麵食,以饗眷村人的腸胃,以慰鄉思。
眷村菜有句推介語,「很家常的東西,卻讓你想起久遠的歲月。」
眷村舊了,孩子長大了。如今分布在臺灣的700多處眷村所剩無幾,炊煙嫋嫋、雞犬相聞的景象不再。
眷村菜,歷經60多年的傳承,有變有不變。
臺北知名的眷村菜館「忠南飯館」,是一家有61年歷史的小飯館。61年來,店裡的陳設幾乎沒有任何改變,當初幾張桌子,現在還是幾張桌子,是因為老主顧不願讓老闆裝修。
小小眷村菜館,大都客滿盈門,有時顧客枵腹以待或叫打包外賣。一道叫「五更腸旺」的川菜,奉為「當家菜」。本是當年老兵將軍隊裡的大鍋剩菜加大腸、蒜苗和辣油做出的大雜燴。同樣的還有炒餅,是眷村媽媽用吃剩的蔥油餅,隔天加白菜、紅蘿蔔等做出的大鍋炒。
許多慕名而至的顧客,夾菜入口第一個反應是:「這就是我們最愛的家常菜啊!」
不變的是「根基」,變的是「形式」。
在臺灣,有些眷村菜的店家,刻意經營出一種懷舊氛圍,陳設著軍裝、獎狀、鋼盔,逃難時的船票,彈藥箱改裝的家具,桌上多供應有辣油、酸菜。
吃到一半,店中會播出懷念老歌,更添眷村菜的「另一種味道」。
品種繁多、口味豐富的小吃,一直是臺灣的驕傲。從臺北到臺南,許多眷村人告訴我,這些小吃美食和眷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們說:「在1980年代,臺灣小吃美食突然"爆發"出來,那是因為許多眷村的老兵在這時段退役,這些老伯伯和老伴開始熱心搞美食,成就了眷村菜……」
陸光小館、忠南飯館、二空眷村小館、幹城米幹、克難美食館……是記憶中歲月的軍旅痕跡;
山東姥姥麵食、唐媽媽牛肉麵、吳媽媽米粉焿、劉家酸菜白肉鍋、屏東任家涼麵……是抱團時暖暖的鄰裡親情;
南昌包子、汾陽餛飩、金華酥餅、成都川菜、老山東養生餅……是碗碟間悠悠的思鄉情懷。
在臺灣各地看到的眷村菜小館,多是小小的店面,但都是客滿盈門,有的晚上顧客還要排隊等待或叫打包外賣。許多大陸來客,夾菜入口第一個反應就是:「啊,真可口真舒服,這就是我們最愛的家常菜啊!」
1.用來療鄉愁的老兵家常菜
大眾燒餅油條酥脆實惠、山東饅頭面香帶勁、東北酸菜白肉鍋酸爽可口、四川水煮牛肉麻辣夠味……當年官兵們從烽火中匆匆帶到臺灣的,也許只有自己的家鄉味,最初他們以此聊慰思鄉,後來又發展出眷村獨有的各種特色美食。再後來,隨著老兵娶妻,臺灣本土妻子又把閩南、客家、原住民等美食帶入眷村。
隸屬空軍的三重一村,部隊到臺灣之前長期駐紮在川貴一帶,老兵把口音與川菜都帶了過來;在臺南市仁德二空村,有個著名的涼麵街,老兵當年是在重慶陪都駐守的空軍,帶到臺灣的多是喜歡涼麵的川妹老婆;桃園縣忠貞新村的老兵來自滇緬邊境,雲南美食的米幹、米線是他們的主食,豌豆粉、椒麻雞真的很常見。到臺灣自由行的時候,你遇到自己的家鄉菜,準會有見到老鄉的感動。
臺灣許多餐館裡,你都可以嘗到一道叫「五更腸旺」的川菜,那叫一個嚼勁十足、麻辣下飯。可你翻遍記憶也不會想起在大陸的川菜館遇到過。曾有個臺商也有過同樣的疑惑,他回大陸找遍四川也沒有發現這道菜。原來,它是當年老兵將軍隊裡的大鍋剩菜加大腸、蒜苗和辣油做出的軍旅菜。
2.有著濃濃人情味的媽媽菜
眷村媽媽們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也都練就了就地取材、調合口味的好功夫。軍中的丈夫好容易才回趟家,大小團圓吃餐飯,當然要給他最合口的飯菜;在眷村的大院裡,孩子們今天到王婆婆家吃,明天又到李媽媽家嘗,「誰家的飯香」更激起媽媽們的好強心。她們相互串門取經,又口味改良,湖南菜太辣,北方媽媽就加減調料;北方菜味清,南方媽媽就將酸菜白肉加上麻辣蘸醬;安徽豆腐坨太素,上海媽媽就把它加上獅子頭,變成「眷村獅子豆腐頭」……眷村成為大江南北家鄉菜的交流中心,因陋就簡的「私房菜」,在鄰裡間分享著濃濃的人情味。
在高雄眷村,你可以品嘗到當年宋媽媽提供的梅幹燒肉、馮阿姨提供的水晶凍、吳阿姨提供的慄子香菇雞等等。據說當年的菜單都是十人大份的。
3.養家餬口成就的濃濃豆漿
臺灣的豆漿油條在大陸很有名氣,而你知道它們曾是養家餬口成就的美味嗎?
據說,眷村口常見的麵攤或豆漿店,也是老兵們的副業之一。因為軍中常配給麵粉,燒餅、油條、饅頭、包子、蒸餃、花卷、大餅,以及硬硬的「槓子頭」(火燒),都是最常見的食品……清晨村口巷中飄蕩起叫賣聲,媽媽們繁忙的一天也就開始了。
眷村後代楊阿姨對我說,那時,他們最珍視的就是每人手裡的那張小小的卡片「軍人眷屬補給證」。它按年齡分為小口、中口和大口三級,按月補給著米、油、煤、鹽……這就是他們「美食」的根本。
現在,行走在臺灣各個角落,都能找到濃濃的豆漿、香香的油條當早餐。但要提醒的是,路邊小鋪的門面可比你想像中要小得多了。
4.豆腐香腸散發年味
眷村孩子的記憶中,進入臘月,各家院子就開始吊掛廣東香腸、湖南臘肉、安徽鹹魚、南京板鴨、金華火腿……「腊味隨風四溢,年味濃得化不開」,這些年節應景大菜向祖先、子弟、鄰居訴說著:「我們沒忘自己的家鄉。」
有人告訴我,那時肉類很少,媽媽們就不謀而合地想出用豆腐灌香腸,臺灣各地眷村都這麼做……於是,豆腐香腸成了貧困時期流傳下來的特殊口味,也成了眷村味回憶的代表。春節前,我在新竹市舊眷村大東新村打聽豆腐香腸,許多老人搖頭說,現在很少人去做了,只有一家可能還在曬制……我找過去,可惜那家人剛好不在,只有大串的香腸在風中散發著年味。如果幸運的話,自由行的你在遊覽過著名的新竹城隍廟後,也可以去碰碰運氣。
金門高粱,則是眷村人最愛的酒。飲宴裡老將軍們飲的是金門高粱,普通眷戶家備的也是金門高粱,路邊小鋪裡賣的是金門高粱,做腊味加入的也是金門高粱……這美酒,拿回大陸當手信,相當地受歡迎。
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改變,眷村的老房子已很少見了,但就像大陸一樣,每個人都留有他兒時的記憶。當年大院的孩子見面,那些「眷村」的故事還不時被提起。回首兩岸炮聲隆隆、硝煙嫋繞的動蕩年代,身為軍人的父輩們必須背井離鄉,槍子兒裡來,炮火裡去。而作為軍人後盾角色的眷屬,唯有咬緊牙關、獨立堅強地撐起男主人經常性缺席的家。眷村自然形成一股溫暖的安定力量,安定前線後方的將士,也安定社會浮動忐忑的人心。大家庭裡或許有爭吵、打罵、意見不合,住在村裡時也許會嫌房舍老舊狹小,但當離開村子,一股向心力卻若隱若現凝聚連繫著。不論走到哪裡,不論眷村拆除與否,眷村早已變成眷村人永遠的心靈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