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眷村:一個時代的流離

2021-02-07 鳳凰私享會

鳳凰私享會 | 鳳凰衛視官網編輯部 出品


鳳凰衛視《皇牌大放送》 


1949年前後,約有120萬軍民遷到臺灣,為了安置軍眷,開始有了眷村的設置。一般而言,眷村可以有兩種解釋:狹義地說,眷村是指「國防部」列管眷村,主要居住者是軍人及其眷屬;廣義地說,眷村可以泛指一般以「外省人」為主的各種居住型態,包括公教宿舍、義胞小區、民代小區,或是一些自發形成的人群聚落。

     

國民黨軍隊敗退臺灣


但我們只能將眷村視為1949年移民人潮的部份縮影,不能將眷村等同全體移民的處境與遭遇。相較當初遷臺的五六十萬軍人,實際入住眷村的軍人(不含眷屬)約有十萬人,其它部分低階官兵則必須「自謀生活」(指未領退休金或終身俸者),這些人數約有八萬人,他們或是終老「榮民之家」或是寄身違章建築。


然而,不論是1984年犯下臺灣第一起銀行持槍搶案的李師科,或是1997年因為抗拒遷離十四十五號公園而上吊自殺(因此強烈衝擊陳水扁連任臺北市長選情)的翟所祥,他們的故事必須另外為文探討。具體言之,眷村不能與外省人劃上等號,它是一種「外省人」的次文化,而且是「能見度」很高的次文化。我們可以透過眷村了解「外省人」,但不應將「外省人」簡化為眷村。

 

根據「國防部」認定,眷村主要有四種類型:分別是由「政府」興建分配者、婦聯會募款捐建者、「政府」提供土地由眷戶自費興建者、其它經主管機關認定者(如日遺房舍、廠房)。配住眷村主要是透過「居住證」,住戶可以取得入住權利,但無法持有建築物與土地權狀。

 

受限當時「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政治氛圍,眷村基本上是一種臨時過渡的居住型態,不僅施工簡陋,土地也多是暫時借用,土地所有人相當複雜。除「國防部」各單位之外,借用對象還包括「政府」各部會、「國營」企業、銀行、「地方政府」、民間地主等。日久之後,容易出現土地產權糾紛,新竹市南精忠新村即為一例,紛爭之一是因為當時約定的土地租用期限是「到反攻大陸為止」。

 

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


眷村狹小、擁擠的居住環境


眷村第二代指的是四、五十年代出生在臺灣的眷村孩子們,除了外省的的血統之外,也有和本省的聯姻,總之對於眷村第二代來說,「國家」的概念對於他們的意義不如第一代來的強烈。沒有顛簸遷徙的離鄉背井經驗,在一個大村落裡呱呱落地的他們,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在眷村生活的種種片段與一切點滴,相對於下課後必須幫忙務農的本省子弟,眷村的孩子們由於父母多半是在倉促中撤離來臺,沒有祖輩的東西可以繼承,也不如一般農家有田地可以耕種,因此除了在眷村的新天地中玩耍之外,年級稍大的他們變得有很多時間可以自我安排。於是乎,有的孩子用這些時間來玩鬧,而有的孩子則用這些時間來認真讀書,這樣,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情況,兩極化的未來。


五六十年代,教育剛剛在臺灣普及,在當時上大學還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不用說好的大學,只要能夠上榜都值得全村人放鞭炮慶祝一番。然而,眷村裡的概念通常還是如舊中國那般:「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成績成了出人頭地的唯一標準,所以眷村裡的孩子們通常被賦予比較高的期待。眷村出身的名人數不勝數,很多都是臺灣或不可缺的中堅分子,這些在後文我們會專門提及。


當然,對於讀書比較差的孩子們,並不是自製比較差,而是天生遺傳到軍人那種團結奮鬥,眾志成城的信念,所以他們在崇尚行俠仗義的心態下,以村為單位或幾個人為中心組成小團體,通常會向其他村落或者村外的本省人團體宣戰。但絕不把外面的是非帶進村裡是他們的傳統,這種感覺類似中國古代的門派或者幫會,而現在,這樣的幫派絕大多數已經解散。


眷村一角


就建築形式而言,第一期軍民克難完成的眷村主要是以木材、竹籬、石灰、瓦片完成,俗稱竹籬笆眷村,多為魚骨排列的連棟式平房,也有部分眷村是由日軍廠房、軍營改建而來(如鄧麗君小時候住過的蘆洲新村)。第二期開始,眷村逐漸脫離「竹籬笆」形式,代之以磚造平房,主要是由蔣宋美齡出面向各界募款捐建而來,這也是一般老舊眷村的主要形式,房舍空間大小不一,主要依據官階分配,小的可能只有5—7坪(1坪約等於1.818米×1.818米),大的則有15—20坪左右。後來由於人口增加,空間不敷使用,許多住戶自行「利用空間」擴建,因此出現許多「二樓」、「邊間」或是前後加蓋的「廚房」和「浴室」,也算是此一時期的眷村建築特色。

 

第三期之後,眷村開始改建公寓,樓層逐漸攀高,軍方也與當局合作,將眷村改建為住宅使用。第四期開始,為了增加土地使用效率,高樓層化與私有化方向更加明確。2002年,隨著「眷村自治組織」的裁撤,改建基地及其房舍不再具有列管眷村的身份。

 

八百眷村十萬眷戶



全臺灣的「國防部」列管眷村約有886個(近十萬眷戶),其中陸軍眷村最多(301個),其次是空軍眷村、聯勤眷村和海軍眷村。全臺戶數最多的眷村是臺南市精忠三村,高達1333戶約有5000人,桃園龜山的陸光一村也有1000戶左右。以地區來看,臺北市眷村數量(175個)最多,其次是臺北縣、臺中市、桃園縣、高雄縣、高雄市。

 

整體而言,眷村主要集中在臺灣北、中、南部的都會區域。以北部而言,臺北地區中小型眷村主要集中在臺北市區、永和、中和、板橋等地,60年代之後,眷村位置的選擇開始反映土地價格和都市計劃的考慮,300戶以上的大型眷村逐步向臺北郊區展開,如五股、土城、桃園等地。回顧超過半個世紀以來,眷村的發展軌跡與興建次序,正可印證臺灣地區城鄉發展與建築形式之間的一種共時轉換關係。


眷村出生的青年


眷村人口組成多樣,各個省份的人可能都有,南腔北調的口音,搭配不同地方的飲食口味,有些大型眷村就活像是個中國的小小縮影。目前眷村住戶多以第一代來臺移民為主,由於原有空間過於狹小,許多第二代和第三代為了求學、就業或是結婚,已經陸續搬出。1949年移民以軍人為主,性別比例男多於女,在省籍通婚下,眷村常見「外省先生+本省太太」的婚配組合。由於男女雙方在語言與生活習慣上多有不同,出現不少有趣的生活故事,每每成為影視戲劇、文學創作的探討主題。不過,省籍通婚主要常見於陸軍眷村,空軍海軍因為有交通優勢,當初攜眷來臺比例較高,村內通婚情形較不普遍。

 

此外,一般認為,住在眷村的都是外省人,其實不然。只要是軍人,都有資格申請入住眷村。隨著臺籍職業軍人的增加,眷村的臺籍住戶也不少,臺北泰山的幹城三村就是以臺籍軍眷為主(超過90%)。

 

老街坊情深意重


眷村村民一起吃晚飯


雖然來自不同省份,眷村卻讓住戶發展出一種休戚與共的生活經驗,物質條件不佳,彼此之間反倒建立起相互扶持的濃厚情感,整個眷村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不僅大人之間守望相助,小孩之間也常稱兄道弟,「沒有親戚確有很多鄰居、一起祭祖卻無墳可上」正是眷村生活的一種寫照。回想那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眷村代表的正是一種同舟共濟、廢物利用的克難精神,也是許多人憶起眷村生活時最難忘的感受與感動。


眷村是藍黨鐵票倉


由於生活空間具完整性、村民內聚力強,加上自治會的準軍事化管理方式,眷村的選舉票源可說是集中又穩定,每每成為各項選舉活動的重要動員單位,因此有人稱之為「鐵票部隊」。歷年來,只要是上級指示的規劃人選,幾乎就是篤定當選。不過多年來,歷經本土化的洗禮,村民自主性已經比以前提高不少,加上國民黨出現分裂,除了國民黨候選人之外,新黨、親民黨也提供了更多的政治選擇(仍以泛藍為主),「鐵票生鏽」之說也日漸普遍。

 

眷村村名多能反映時代氛圍,也是一大特色。總計800多個眷村中,共有九個「建國新村」、六個「中興新村」、六個「成功新村」、五個「光華新村」、四個「光復新村」,以「忠勇」、「忠貞」命名的眷村也不少。有些眷村則是以國民黨將士名命名,如臺南市崇誨新村(抗日名將沈崇誨)、志開新村(空軍抗日英雄周志開)。蔣宋美齡募款籌建的眷村多以「慈光」、「慈恩」、「慈暉」命名,也有為了紀念捐款單位而命名,如果貿新村是為了紀念青果貿易協會,貿商二村是為了感念進出口貿易協會,僑愛新村則是為了感念捐款建屋的菲律賓華僑。


食在眷村


眷村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小區,生活福利由軍方統一供應,包括食衣住行娛樂等。多數眷村會有定期的露天電影放映,還設有牛奶供應站、技藝訓練班、福利社、診療所、託兒所等。除了水電半價優惠之外,每戶尚可根據人口數量配給「糧票」,領取固定的米、面、油、鹽等必須品。每月軍車定期來往眷村運送發放補給品時,家家戶戶排隊領取的場面相當壯觀。


建築的特色,環境的窮苦,也讓眷村居民感情融洽,以前眷村的居民,生活窮苦,所以都特別珍惜食物,而食物滷過以後,可以保存較久,所以滷菜算是有名的眷村菜之一。


眷村牛肉麵


眷村裡的小餐館的廚師們如有機會到外面的餐館用餐,吃到較好的菜餚,就會細心觀察菜的材料以及研究烹飪的方法,並嘗試與本身的產品結合及改良,所以眷村菜已經跟當初大陸北方的麵食差異很大,以前眷村因為每戶人家都住得很近,所以大家感情都很好,也常常去鄰居家吃飯,大家互相提供自己獨門的拿手菜餚,切磋廚藝,推出有特色的菜給鄰居吃,是很常見的事,所以眷村的菜色就是經過不斷的討論研究而推陳出新。


眷村還有另外一道傳統美食,眷村牛肉麵。其實臺灣人本來不吃牛肉,因為對他們來說,牛是耕田的夥伴。臺灣有專門的牛的療養院,一些農民退休不種田了之後,會把牛送療養院終老。臺灣也沒有面,臺灣的麵食就是從49年開始的。49年以前,臺灣的麵食僅限於喜餅月餅之類的節慶類麵食,因為臺灣不生產小麥,麵粉從外面運過來要渡過臺灣海峽,那是非常奢侈的,所以臺灣人不會用這麼貴的食材拿來做麵條。



但49年以後,大量大陸人來到臺灣定居,此時正在接受美國援助的臺灣獲得了美國大量的滯銷麵粉,沒想到,這正好解決了思鄉的飲食文化。從此,臺灣的牛肉麵到處都是,就連最偏僻的鄉鎮都可以找的到牛肉麵的身影,而這,就是眷村對臺灣的影響力。


眷村附近常會出現一些小型市集,成為眷村住戶與村外居民相互交流的場所。市集除了菜市場,也有一些具有眷村特色的小吃店,主要以麵食為主。桃園平鎮忠貞新村主要由雲南老兵組成,附近就有許多滇緬小吃,如米幹、米線等,臺北市信義公民會館附近的南村小吃(俗稱「小凱悅」)也是許多人回味眷村美食的好去處。隨著來臺移民的落地生根與開枝散葉,原本強調克難簡單、物盡其用的眷村食物如今已然成為臺灣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眷村的命運與未來

 

如前所述,眷村的過渡屬性與營建方式註定必須面臨拆除改建的命運。住戶自行加蓋的做法不僅衍生環境髒亂,也有危及公共安全之虞,加上巷弄狹小並缺乏消防設備,一旦發生火警,每每造成重大傷亡。眷村居住質量與環境安全已經成為小區隱憂,為了更新老舊房舍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國防部」於80年代開始推動老舊眷村的改建工作。


對於當局而言,眷村改建意味著一種更有效率的土地使用方式,這是社會發展和人口變遷表現在都市空間規劃的必然走向;對於臺灣社會而言,早期威權體制之下,眷村曾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活空間,卻也賦予外界一種神秘封閉的面紗;如今,眷村改建代表一個舊有封閉系統的開放,具有促進社會交流、理解文化差異的正面意義。


眷村改建


可是對於眷村住戶而言,眷村改建則意謂著居住環境與人際關係的重大改變。原有眷村配住人口多屬同一服務單位,村民同構型高,上班是同事,下班是鄰居,整個眷村就像是一個大家庭。改建住宅後的房舍分配則是由抽籤決定,參加抽籤的人還有一般的平民,眷村原有的人際網絡和小區生態因而分散瓦解,殊為可惜。


《寶島一村》話劇


近年來,臺灣眷村越來越成為一個文化符號,為了留住特殊年代尋常百姓的喜怒哀樂、生死歌哭,再現眷村記憶,為數眾多關於眷村的文藝作品被人們所關注,同時也讓遠在大陸的我們了解了這個由遠離故土的同胞們所創建的地方。如《再見,忠貞二村》、電視劇《光陰的故事》、《閃亮的日子》和舞臺劇《寶島一村》等等。


由王偉忠和賴聲川創作的舞臺劇《寶島一村》,講的便是當年隨國民黨來臺軍人在眷村的故事。長達3個半小時的舞臺劇,述說了那個大時代下特有的悲喜哀樂。從領門牌開始到眷村改建,從無奈飄零到落地生根,從1949年到1988年,3個眷村家庭,50年的陳年往事,讓臺下的觀眾看得唏噓不已。



點擊#閱讀原文#

您可以觀看這期節目



都看到這兒了,給小鳳君點個讚唄!

鳳 凰 衛 視 官 網 新 媒 體 平 臺 !


鳳 凰 私 享 會 

微博|微信 |鳳凰號 | 一點資訊

獨家新聞|凰家專訪|金牌點評|私家相冊

主播動態|錄製節目|參觀總部|鳳迷家族


推廣&合作請至後臺留言

轉載請帶上來源及二維碼


鳳 凰 私 享 會|讓鳳凰衛視的節目更好玩兒 


相關焦點

  • 臺灣眷村——一個時代的記憶
    還好,臺灣保留了一些眷村。                                                 三眷村,就是這些當年來臺官兵及家屬曾經聚居生活的地方。1949年,國民黨軍隊內戰失敗,黨政要員、軍官、士兵及部分家眷和被抓的壯丁上百萬人陸續逃至臺灣。
  • 臺灣眷村,刻滿時代的印記
    在1949年前後,國民黨見大勢已去,只得將大量軍民轉移到臺灣,並帶走了大量金銀財寶。據統計,從大陸轉移到臺灣人數超過150萬人;僅浙江台州大陳島,一個島上就去了3萬多軍民。這麼多人短時間內去臺灣,住在哪裡是個問題。
  • 臺灣眷村紀實:「丟掉的中國」
    圍起眷村的竹籬笆之內,是整個「丟掉的中國」的縮影,南腔北調,相濡以沬;在竹籬笆之外,卻是另一個臺灣。眷村,一個作為臺灣漸逝的特殊生存背景和社會形態,融合著異鄉人的流離悲愴,摻拌著苦樂交迭的命運行板,暗合著時代變遷的生命軌跡,統統都將成為眷村人閃亮而鮮活的集體回憶。記憶背後所衍生出的文化熱,歸根結底還是鄉愁的聚合。
  • 【小康·中國故事】臺灣眷村背後的流亡與鄉愁
    「有一個眷村第二代,他的媽媽從大陸帶過去很好的皮箱,每年都把皮箱打蠟,把皮保養好,而且那個箱子是空的,不放東西的,為什麼呢?因為她覺得,有一天要回去。」為了編撰《寶島眷村》一書,張嬙搜集了許多眷村人記憶中的故事,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關於皮箱的故事。「你一旦要回去,拎著箱子就可以走了。
  • 眷村,大陸文化在臺灣的延伸
    當這些人拖家帶口、背井離鄉來到臺灣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想到,被當做臨時安置場所的眷村,會成為他們白頭終老的地方「仇恨」,是眷村文化在融合之外的又一個關鍵詞。村民把眷村當成他們暫時的落腳處,以為再過不久就會殺回老家。「隨時反攻大陸」是當年使用頻率最高的口號。
  • 眷村——一個時代的縮影,在那裡不只有鄉愁,還有美好的人情
    國民黨既然把他們帶來了,總不能不管他們,就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臺灣當代社會一個很重要的人口聚集形態——眷村。眷村的形態有千百種,外省的軍公教員都有自己的舍區,住在眷村的還是以軍人為主,在全臺灣幾乎部隊附近都有眷村。眷村,是一個又別與臺灣本省人聚集的外省人的「圈子」,他們為避免和臺灣本省人接觸,產生衝突,把自己圍了起來。所以,對於臺灣當地人來說,眷村總是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就像本省媽媽總會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到眷村裡面玩耍."
  • 臺灣戲劇裡「眷村」的真實故事
    作為臺灣近代歷史的一個文化符號,眷村越來越多地成為文學影視作品的背景和發生地。最近又有一部以眷村為背景的臺灣果陀劇場的舞臺劇《接送請》,將在上海上演。觀劇之前,先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真實的眷村故事吧。。。
  • 在福州,你也可以吃到正宗的臺灣眷村菜了.
    在臺灣,多達800多座的眷村,別看破破爛爛,每個門裡都有精彩的故事,都有悲歡離合。 其實眷村不是真正的村子 。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原本作為「反攻大陸」給軍人家屬安排的臨時居住地,臨時聚集卻佇立許久,無奈聚成眷村這一桌酸甜苦辣的宴席,是時代的產物。
  • 臺灣的心跳聲,是那一味眷村 黃埔新村
    眷村不是一個村子,是給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外省豆瓣魚,倘若沒有理解錯,臺灣原住民稱呼眷村人為外省人。外省外省,隨著歲月的流失,已經紮下了根。脫胎於成都的豆瓣魚,配料從郫縣豆瓣醬變成了臺灣出品。
  • 眷村
    我知道臺灣眷村是從臺劇《一把青》開始的。作為臺灣的一個文化符號,眷村是許許多多的文學影視作品的背景和發生地。眷村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光明晚報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之時,第一批抵達臺灣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就已經搭建了最初的簡陋眷村。
  • 【春節特輯】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在臺灣餐飲界另闢蹊徑,自成一家。 1949年,一百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從大陸來到臺灣,陸續為之建起700多座眷村。這些家庭保留著大陸各省的風土人情,以獨特的聚落形態,發酵出獨一無二的眷村文化。
  • 臺灣行腳:留裝眷村」(圖)
    眷村外牆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鄧麗君、林青霞、龍應臺、楊德昌、胡志強、朱立倫……這些臺灣文化、政壇的明星們有一段共同的經歷:都曾經是「眷村」的小孩兒。  「眷村」,1949年大陸遷臺人家的臨時聚居區,木板隔間,竹籬圍牆,全臺曾有800多處之多,本來是短期應急所建,沒想到孩子在此成人,父母在此白頭。上世紀70年代起,富裕起來的臺灣社會大規模的城市改建,村級標準的「眷村」陸續被推倒,陋室寒窗、泥牆窄巷被方便舒適的現代化公寓取代。  一切順理成章,因為「眷村」不是天堂。
  • 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我是純粹的眷村人
    王偉忠在會客室的醒目位置掛了一幅畫:在他的老家、嘉義眷村「建國二村」被拆之前,他在村巷口拍下照片,並請精於描繪臺灣風景的本土畫家楊興生依樣畫出。  「眷村是臺灣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窄義來說,十個人中就有一個和眷村有關係。廣義上,七個人就有一個人和眷村有關。」王偉忠說。
  • 眷村裡的人情,餐桌上的臺灣
    品種繁多、口味豐富的美食小吃,一直都是臺灣的驕傲。在臺灣,無論城裡城外、還是大街小巷,你都可以嘗到地道的美食小吃,這也成了很多遊客來臺旅行的一個重要目的。有人說,臺灣美食小吃的盛行正是與眷村的外省老兵普遍在這個階段退役,閒暇的時間都用來專心搞美食有關。灣哥在這先不深究這個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臺灣的飲食文化和眷村確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春節思鄉:臺灣眷村裡的青島人
    沒想到,卻離家越來越遠,等到了臺灣,發現家再也回不去了。當然印象最深、最想回憶的還是臺灣的眷村,特別是那一個個熟悉名字青島裡、山東裡,直白簡潔表達了如今擁有這片土地的主人的故鄉,和他們交談中,往往隻字片語背後往往就是一段悽慘的往事。當年,被戰爭裹挾的他們在正值青春年少之時,離開父母的庇護,隻身踏上漂泊的旅程。
  • 《舌尖上的中國》:臺灣眷村牛肉麵
    麵條是美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舌尖上的中國》裡佔有重要一席,兩部紀錄片15集內容,根據我們逐集統計,共介紹了16種地方麵條,分別是重慶小面、蘇州頭湯麵、上海陽春麵、杭州片兒川、安徽蝦子小刀面、湖北熱乾麵、陝西褲帶面及臊子麵、山西麵食、河南抻面、臺灣眷村牛肉麵、蘭州拉麵、廣州竹升面及雲吞撈麵、中原地區手擀麵、北方燜面
  • 我們臺灣這些年臺灣眷村:沒有血緣的家人
    以下是部分章節摘錄:150萬外省人來到臺灣,日子總要過下去,可是沒帶什麼錢,又沒地方住,國民政府帶他們來,總不能不管吧!這就不得不提到,在臺灣社會當代發展中一個很重要的聚落形態——眷村。一開始,來臺的外省人只能住在學校空地、寺廟、日本人遺留下來的地方,或部隊附近空置閒地上隨便搭上棚子,就地解決住的問題。
  • 臺灣眷村:1949年後國民黨老兵的卸甲之地
    這些散落在臺灣各處的住所聚集地就是眷村。 早期的眷村大多集中在臺灣的大中型城市,如臺北市、臺南市、高雄市、桃園縣等地。據統計,歷年來臺灣的眷村多達530座,其中桃園縣的數量最多,有80個多個。初來臺灣的普通士兵因為毫無家底可言,都要白手起家,所以眷村人的生活大多十分困苦。
  • 作為小眾題材的臺灣眷村電視劇的文化內涵:思鄉
    眷村,是臺灣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1949年前後,國民黨軍隊及其家屬撤退到臺灣,在依傍軍隊駐地而興建的村落中生活,這些村子統稱為眷村,居住在這裡的人被臺灣本地人稱為外省人。眷村對臺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居住在眷村中的外省人逐漸成為臺灣社會族群中的重要一員。據不完全統計,現在每7個臺灣人就有1個眷村出身。
  • 黑道竹聯幫大佬誕生地,臺灣眷村那些風雨飄搖的歲月
    沒錯,這種外人道不清的感覺就是真實存在,眷村就是和部隊大院隔海、隔空相連,一個是跟著蔣介石到了臺灣開始自己的新生活,一個是跟著毛澤東來到北京開創未來的新生。今天北京部隊大院這邊有馬未都、王朔、葉京,臺灣眷村也有宋楚瑜、龍應臺、林青霞。當年臺灣竹聯幫大佬陳啟禮就是帶著眷村的人與欺負「外省人」的本省人鬥毆,北京部隊大院的王南生也帶人殺死了北京土著「小混蛋」周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