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眷村,是那個家國離亂的年代,無奈之中形成的村落。來自五湖四海的中國人,在漫長的時光中,用盡生命紮根在這頭,但無時無刻不思念著大陸那頭。
眷村——只屬於那個你年代的產物
150萬人來到臺灣,不僅給臺灣的當地人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其實他們自己大多數也是步履維艱。這些人離家萬裡,來到這個祖國東部的小海島上,要錢沒錢、要住處沒有住處,當時的處境不知道有多麼艱難。國民黨既然把他們帶來了,總不能不管他們,就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臺灣當代社會一個很重要的人口聚集形態——眷村。
說是村落,但是遠遠不是你想的那樣「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景象。一開始,來臺灣的外省人只能住在寺廟、學校空地、日本人遺留下來的地方,或者是在部隊周圍的閒置地方搭個棚子作為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最早的樣子。
當然。這也和老蔣當年的熱血感召有很大的關係,在「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鼓舞下,大家都堅定地認為很快就能回到大陸了,所以眷村基本就是一種臨時過渡的居住狀態。甚至有些眷村的家庭每天都會把衣服被褥,折起來放到箱子裡,晚上在拿出來,時刻為反攻大陸做著準備。但是慢慢的大家發現好像「反攻大陸」沒有那麼容易,政府才開始統一興建一些紅磚屋舍,一些基礎設施才開始建築。到後來,眷村的設施還是很完善的,有學校、醫院、澡堂、商店、飯店等等,在那裡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
眷村的形態有千百種,外省的軍公教員都有自己的舍區,住在眷村的還是以軍人為主,在全臺灣幾乎部隊附近都有眷村。
眷村,是一個又別與臺灣本省人聚集的外省人的「圈子」,他們為避免和臺灣本省人接觸,產生衝突,把自己圍了起來。所以,對於臺灣當地人來說,眷村總是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就像本省媽媽總會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到眷村裡面玩耍."好像眷村是另一個世界一樣。
一開始,我把眷村理解成為」部隊大院「,但是好好想想,其實也不太一樣。在眷村,人們來自五湖四海,各省人士皆有,只不過是為了生存而形成的一種無奈的組合。
眷村——每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軍種
眷村經常按照軍種或是兵種的不同來區分,這就反應在眷村的命名上。比如說,常有什麼陸光一村、陸光二村,這一看就是陸軍的眷村,而像」大鵬「或」凌雲「就是空軍的眷村。關於不同軍種的眷村類型,眷村出身的女作家朱天心,在她的文章《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有一段既貼切有有趣的描述:
空軍村的媽媽最洋派,懂得化妝,傳說都會跳舞,都會說些英文。陸軍村的媽媽最保守老實,不知跟待遇最差是否有關。海軍村的打牌風最盛,也最多精神病媽媽,可能跟丈夫們常年不在家有關係。憲兵村的媽媽幾乎都是本省籍,而且都很年輕,甚至還沒小孩,去他們村子玩的小孩會因聽不懂閩南話而莫名所以地認生不再去。最奇怪的大概是情報村,情報村的爸爸們也是常年不在家,有些甚至村民們一輩子也沒見過。他們好多是廣東人,大人小孩日常生活總是言必稱戴先生長戴先生短,仿佛戴笠還健在,且仍是他們的大家長。
眷村的等級差別很大,等級高的像美國郊區的小區,低的簡直就是貧民窯。在所有軍種的眷村中,空軍眷村算是條件最好的,這也跟空軍的氣氛有關,臺灣有句俗語」空軍少爺兵「。由於空軍都是單兵作戰,所以與陸軍比,特點就是貪汙少,而且人員的素質也都很高。當然,空軍的待遇和福利都非常好,畢竟培養一個空軍飛行員真的是很不容易的。而且空軍的派系單純,政治偵防也比較松(主要是小蔣不負責空軍部分)。但是空軍眷村的家庭沒幾天就有可能接到噩耗,家屬遇難,所以空軍眷村也總是籠罩著一層傷痛的陰霾。這種情況海軍其次。說到陸軍的眷村,只能用」亂「來形容了。陸軍的眷,在這些軍人眷村中也是待遇最差的,在上面的文章中就能聽出陸軍媽媽們的辛酸與無奈。
和大陸的」大院「不同的地方是,在大院裡面一到過年院子裡是冷冷清清的,大家都回老家過年了,等到年假回來,大家在一起分享自己從家鄉拿來的特產,高興的聊著回家鄉的見聞。但是在眷村裡,因為基本沒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大多數都是青年。因為大家都是從大陸過來的,在臺灣都沒有親人,過年沒有老家可回去。就只好遠親不如近鄰了,把來自天南海北的鄰居當作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起過個年。這時候,其實也挺好,大家能吃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有東北大娘做的餃子,有西北媽媽做的羊肉泡饃,有四川么妹做的辣子,還有江浙一帶的小籠包、灌湯包、生煎等,大家圍爐而坐,共同嘮著家常,也是很有愛的。
當然了,聊著聊著就難免聊到回家這個事情上來,」每逢佳節倍思親「,大家的心情到那時都是很難過的,離家萬裡,歸期未至,誰不想家,誰不想家裡的媽媽啊!尤其是在這種過年過節的氣氛下,團圓飯最後往往變成思鄉飯了,一個人開了想家的話頭,大夥就都要淚流滿面了。
眷村——有著全國各地的特色美食
眷村聚集著來自全國各地的百姓,自然也囊括了大江南北的美食。在眷村,一提到山東人們不會馬上想起青島、孔子、藍翔,而是首先想到大饅頭,好像包子饅頭成了山東的符號似的。包子、饅頭、油條、豆漿,這些小吃也是隨著外省人入臺,才在臺灣社會流行發展起來的。就像現在有很多的「眷村菜」,「眷村口味」,並不是因為這些菜有多好吃,而是一種「懷舊料理」,只是想用這些特色美食,讓大家記住那個時代,記得在臺灣曾經有個地方叫眷村。這些菜品,仿佛就是一部行走的紀錄片一樣。
在當年,軍人的津貼有的根本不夠一家人的花銷,所以這些軍嫂們就開始自己在家做家鄉的小吃、美食然後拿到街上去買,賺點零花錢貼補家用。她們走出眷村,早上買點油條豆漿,包子米粥,黃昏時,在兜售自己做的饅頭花卷,大餅米糕。慢慢的這些口味也被臺灣民眾所習慣了。因為食材都是臺灣當地的,所以口味不會和家鄉的一樣正宗。再加上左鄰右舍的相互學習,串門都能串出一道新菜來,這些小吃、菜品就更加的豐富多樣了,這也豐富了臺灣的飲食。
在本省人和外省人的相互融合中,臺灣人的飲食習慣也受到了外省人的影響。就比如,臺灣人本來是不吃牛肉的,因為在那個耕種的年代,牛就是自己家裡的「老夥計」,人們和老牛互相陪伴,是不會吃牛肉的,直到現在,還有一部分人一直遵守著這個傳統。所以,現在臺灣有名的小吃「川味紅燒牛肉麵」,就是這些外省人到臺灣以後湊合做出的料理。豆瓣醬加上紅燒湯頭,在放幾塊美援品牛肉罐頭裡的牛肉,在臺灣人們不吃牛、不吃麵的情況下,幾十年後,反而成為了人盡皆知的特色美食。有臺灣人還特意去四川尋找正宗的「川味紅燒牛肉麵」,這怎麼可能找得到,這本身就是臺灣人獨創的美食。
還有在大陸打出名堂的「永和豆漿」也是一樣,與臺北市一橋之隔的永和,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一群大陸來到了這裡,因為沒有工作,便開始做起了磨豆漿、買豆漿的工作。每天兩三點起來磨豆漿、煮豆漿,早晨在推著小車出來買豆漿。但是當年臺灣人對豆漿的感覺就像是沒喝過老北京豆汁的人聞到豆汁一樣,大家都不喜歡豆漿。過幾年,臺灣的棒球小將屢屢在大賽中拿獎,大夥經常得熬夜看直播,早晨出來,就豆漿店鋪開門最早,所以慢慢的就有越來越多的臺灣人習慣了看完比賽出來喝一碗熱乎乎的豆漿了。後來,看比賽、喝豆漿還成為一個習慣了。
除了眷村的特色小吃,當年跟隨國民黨來臺灣的還有一大批廚師,他們退休以後,紛紛在臺灣各地開館子,也極大的豐富了臺灣當地的飲食。
眷村——有些影視劇值得我們看看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臺灣的一些年輕人的名字響遍了華人世界:林青霞、王祖賢、李安、鄧麗君、羅大佑、龍應臺、郭臺銘……
但是大多數的人們都不知道。這些影視巨星、導演、作家、富商們。都來自臺灣的眷村。關於作家導演有這麼一種說法,眷村素材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的沃土,在她們的作品中也都有所體現;眷村的小孩拉幫結黨,和本省的小孩打群架,街上傳來陣陣香味,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原鄉與客居的差異,這些都能讓村外的民眾慢慢的了解眷村裡的事情,也為二十年代六七十年代的眷村生活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悲歡離合的記錄。
關於臺灣的影視作品有很多,我推薦大家看看電視劇《光陰的故事》和紀錄片《偉忠媽媽的眷村》,這兩部作品都是臺灣的電視教父王偉忠導演的,當然王偉忠也是來自眷村的孩子。
《光陰的故事》雖然是一部電視劇,但是也是有人物原型和故事原型的,這是08年,王偉忠和王佩華為了紀念他們的青春和已經拆除的眷村拍攝的一部107集的電視劇,故事主要寫了從六十年代到兩千年左右從眷村成長起來的外省人二代的事情。
《偉忠媽媽的眷村》是王偉忠在知道自己的故鄉嘉義建國二村將要拆遷後,用了5年的時間拍出來的紀錄片。記錄片中記錄了從北京而來的媽媽在建國二村五十多年的歲月,再現那個離亂動蕩的年代生活在眷村的人們的生活,不僅能夠讓出自眷村的二代、三代……看到了自己爺爺們、父親們的故事,也記錄下了眷村這一獨特的文化。
不論是電視劇還是記錄片,其中都有很多的感動人心的故事,有每天都在吵架的包子鋪大爺大媽,有眷村孩子吃百家奶長大的故事、有一直相信能回大陸,所以一輩子每買過床的楊媽媽……有太多太多的小八卦和大事件。在漫長的時光中,在那裡有家長裡短、有柴米油鹽、更有對故鄉深深的思念。
結語
離亂之下,時代的浪潮中每個人,命運浮沉,大同小異,卻被捲入亂世之中,身不由己……
有人說,雖然一切的起因都是政治,但是這一刻,我們能不能拋開政治,來用心感受一下這份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