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一個時代的縮影,在那裡不只有鄉愁,還有美好的人情

2020-12-23 松鬆開講啦

引言

眷村,是那個家國離亂的年代,無奈之中形成的村落。來自五湖四海的中國人,在漫長的時光中,用盡生命紮根在這頭,但無時無刻不思念著大陸那頭。

眷村——只屬於那個你年代的產物

150萬人來到臺灣,不僅給臺灣的當地人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其實他們自己大多數也是步履維艱。這些人離家萬裡,來到這個祖國東部的小海島上,要錢沒錢、要住處沒有住處,當時的處境不知道有多麼艱難。國民黨既然把他們帶來了,總不能不管他們,就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臺灣當代社會一個很重要的人口聚集形態——眷村。

臺灣眷村

說是村落,但是遠遠不是你想的那樣「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景象。一開始,來臺灣的外省人只能住在寺廟、學校空地、日本人遺留下來的地方,或者是在部隊周圍的閒置地方搭個棚子作為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最早的樣子。

當然。這也和老蔣當年的熱血感召有很大的關係,在「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鼓舞下,大家都堅定地認為很快就能回到大陸了,所以眷村基本就是一種臨時過渡的居住狀態。甚至有些眷村的家庭每天都會把衣服被褥,折起來放到箱子裡,晚上在拿出來,時刻為反攻大陸做著準備。但是慢慢的大家發現好像「反攻大陸」沒有那麼容易,政府才開始統一興建一些紅磚屋舍,一些基礎設施才開始建築。到後來,眷村的設施還是很完善的,有學校、醫院、澡堂、商店、飯店等等,在那裡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

眷村的形態有千百種,外省的軍公教員都有自己的舍區,住在眷村的還是以軍人為主,在全臺灣幾乎部隊附近都有眷村。

眷村,是一個又別與臺灣本省人聚集的外省人的「圈子」,他們為避免和臺灣本省人接觸,產生衝突,把自己圍了起來。所以,對於臺灣當地人來說,眷村總是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就像本省媽媽總會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到眷村裡面玩耍."好像眷村是另一個世界一樣。

一開始,我把眷村理解成為」部隊大院「,但是好好想想,其實也不太一樣。在眷村,人們來自五湖四海,各省人士皆有,只不過是為了生存而形成的一種無奈的組合。

眷村——每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軍種

眷村經常按照軍種或是兵種的不同來區分,這就反應在眷村的命名上。比如說,常有什麼陸光一村、陸光二村,這一看就是陸軍的眷村,而像」大鵬「或」凌雲「就是空軍的眷村。關於不同軍種的眷村類型,眷村出身的女作家朱天心,在她的文章《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有一段既貼切有有趣的描述:

空軍村的媽媽最洋派,懂得化妝,傳說都會跳舞,都會說些英文。陸軍村的媽媽最保守老實,不知跟待遇最差是否有關。海軍村的打牌風最盛,也最多精神病媽媽,可能跟丈夫們常年不在家有關係。憲兵村的媽媽幾乎都是本省籍,而且都很年輕,甚至還沒小孩,去他們村子玩的小孩會因聽不懂閩南話而莫名所以地認生不再去。最奇怪的大概是情報村,情報村的爸爸們也是常年不在家,有些甚至村民們一輩子也沒見過。他們好多是廣東人,大人小孩日常生活總是言必稱戴先生長戴先生短,仿佛戴笠還健在,且仍是他們的大家長。

眷村的等級差別很大,等級高的像美國郊區的小區,低的簡直就是貧民窯。在所有軍種的眷村中,空軍眷村算是條件最好的,這也跟空軍的氣氛有關,臺灣有句俗語」空軍少爺兵「。由於空軍都是單兵作戰,所以與陸軍比,特點就是貪汙少,而且人員的素質也都很高。當然,空軍的待遇和福利都非常好,畢竟培養一個空軍飛行員真的是很不容易的。而且空軍的派系單純,政治偵防也比較松(主要是小蔣不負責空軍部分)。但是空軍眷村的家庭沒幾天就有可能接到噩耗,家屬遇難,所以空軍眷村也總是籠罩著一層傷痛的陰霾。這種情況海軍其次。說到陸軍的眷村,只能用」亂「來形容了。陸軍的眷,在這些軍人眷村中也是待遇最差的,在上面的文章中就能聽出陸軍媽媽們的辛酸與無奈。

陸軍眷村——四南村

和大陸的」大院「不同的地方是,在大院裡面一到過年院子裡是冷冷清清的,大家都回老家過年了,等到年假回來,大家在一起分享自己從家鄉拿來的特產,高興的聊著回家鄉的見聞。但是在眷村裡,因為基本沒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大多數都是青年。因為大家都是從大陸過來的,在臺灣都沒有親人,過年沒有老家可回去。就只好遠親不如近鄰了,把來自天南海北的鄰居當作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起過個年。這時候,其實也挺好,大家能吃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有東北大娘做的餃子,有西北媽媽做的羊肉泡饃,有四川么妹做的辣子,還有江浙一帶的小籠包、灌湯包、生煎等,大家圍爐而坐,共同嘮著家常,也是很有愛的。

當然了,聊著聊著就難免聊到回家這個事情上來,」每逢佳節倍思親「,大家的心情到那時都是很難過的,離家萬裡,歸期未至,誰不想家,誰不想家裡的媽媽啊!尤其是在這種過年過節的氣氛下,團圓飯最後往往變成思鄉飯了,一個人開了想家的話頭,大夥就都要淚流滿面了。

眷村——有著全國各地的特色美食

眷村聚集著來自全國各地的百姓,自然也囊括了大江南北的美食。在眷村,一提到山東人們不會馬上想起青島、孔子、藍翔,而是首先想到大饅頭,好像包子饅頭成了山東的符號似的。包子、饅頭、油條、豆漿,這些小吃也是隨著外省人入臺,才在臺灣社會流行發展起來的。就像現在有很多的「眷村菜」,「眷村口味」,並不是因為這些菜有多好吃,而是一種「懷舊料理」,只是想用這些特色美食,讓大家記住那個時代,記得在臺灣曾經有個地方叫眷村。這些菜品,仿佛就是一部行走的紀錄片一樣。

帶有眷村風格的餐廳

在當年,軍人的津貼有的根本不夠一家人的花銷,所以這些軍嫂們就開始自己在家做家鄉的小吃、美食然後拿到街上去買,賺點零花錢貼補家用。她們走出眷村,早上買點油條豆漿,包子米粥,黃昏時,在兜售自己做的饅頭花卷,大餅米糕。慢慢的這些口味也被臺灣民眾所習慣了。因為食材都是臺灣當地的,所以口味不會和家鄉的一樣正宗。再加上左鄰右舍的相互學習,串門都能串出一道新菜來,這些小吃、菜品就更加的豐富多樣了,這也豐富了臺灣的飲食。

油條豆漿

在本省人和外省人的相互融合中,臺灣人的飲食習慣也受到了外省人的影響。就比如,臺灣人本來是不吃牛肉的,因為在那個耕種的年代,牛就是自己家裡的「老夥計」,人們和老牛互相陪伴,是不會吃牛肉的,直到現在,還有一部分人一直遵守著這個傳統。所以,現在臺灣有名的小吃「川味紅燒牛肉麵」,就是這些外省人到臺灣以後湊合做出的料理。豆瓣醬加上紅燒湯頭,在放幾塊美援品牛肉罐頭裡的牛肉,在臺灣人們不吃牛、不吃麵的情況下,幾十年後,反而成為了人盡皆知的特色美食。有臺灣人還特意去四川尋找正宗的「川味紅燒牛肉麵」,這怎麼可能找得到,這本身就是臺灣人獨創的美食。

川味紅燒牛肉麵

還有在大陸打出名堂的「永和豆漿」也是一樣,與臺北市一橋之隔的永和,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一群大陸來到了這裡,因為沒有工作,便開始做起了磨豆漿、買豆漿的工作。每天兩三點起來磨豆漿、煮豆漿,早晨在推著小車出來買豆漿。但是當年臺灣人對豆漿的感覺就像是沒喝過老北京豆汁的人聞到豆汁一樣,大家都不喜歡豆漿。過幾年,臺灣的棒球小將屢屢在大賽中拿獎,大夥經常得熬夜看直播,早晨出來,就豆漿店鋪開門最早,所以慢慢的就有越來越多的臺灣人習慣了看完比賽出來喝一碗熱乎乎的豆漿了。後來,看比賽、喝豆漿還成為一個習慣了。

眷村的豆漿

除了眷村的特色小吃,當年跟隨國民黨來臺灣的還有一大批廚師,他們退休以後,紛紛在臺灣各地開館子,也極大的豐富了臺灣當地的飲食。

眷村——有些影視劇值得我們看看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臺灣的一些年輕人的名字響遍了華人世界:林青霞、王祖賢、李安、鄧麗君、羅大佑、龍應臺、郭臺銘……

但是大多數的人們都不知道。這些影視巨星、導演、作家、富商們。都來自臺灣的眷村。關於作家導演有這麼一種說法,眷村素材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的沃土,在她們的作品中也都有所體現;眷村的小孩拉幫結黨,和本省的小孩打群架,街上傳來陣陣香味,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原鄉與客居的差異,這些都能讓村外的民眾慢慢的了解眷村裡的事情,也為二十年代六七十年代的眷村生活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悲歡離合的記錄。

眷村的明星藝人

關於臺灣的影視作品有很多,我推薦大家看看電視劇《光陰的故事》和紀錄片《偉忠媽媽的眷村》,這兩部作品都是臺灣的電視教父王偉忠導演的,當然王偉忠也是來自眷村的孩子。

《光陰的故事》雖然是一部電視劇,但是也是有人物原型和故事原型的,這是08年,王偉忠和王佩華為了紀念他們的青春和已經拆除的眷村拍攝的一部107集的電視劇,故事主要寫了從六十年代到兩千年左右從眷村成長起來的外省人二代的事情。

導演——王偉忠

《偉忠媽媽的眷村》是王偉忠在知道自己的故鄉嘉義建國二村將要拆遷後,用了5年的時間拍出來的紀錄片。記錄片中記錄了從北京而來的媽媽在建國二村五十多年的歲月,再現那個離亂動蕩的年代生活在眷村的人們的生活,不僅能夠讓出自眷村的二代、三代……看到了自己爺爺們、父親們的故事,也記錄下了眷村這一獨特的文化。

不論是電視劇還是記錄片,其中都有很多的感動人心的故事,有每天都在吵架的包子鋪大爺大媽,有眷村孩子吃百家奶長大的故事、有一直相信能回大陸,所以一輩子每買過床的楊媽媽……有太多太多的小八卦和大事件。在漫長的時光中,在那裡有家長裡短、有柴米油鹽、更有對故鄉深深的思念。

結語

離亂之下,時代的浪潮中每個人,命運浮沉,大同小異,卻被捲入亂世之中,身不由己……

有人說,雖然一切的起因都是政治,但是這一刻,我們能不能拋開政治,來用心感受一下這份思念。

相關焦點

  • 眷村味道,兩代人的鄉愁印記
    在臺灣本省人看來,他們是一群外鄉人,一群封閉、不甚與原住民交流、難以融入的外鄉人。但對這群外鄉人而言,身在漂泊心向故土,彷徨失措的內心與日漸泛濫的鄉愁讓他們根本無力應對村外本省人的世界,時代的洪流造就了他們在臺灣獨立卻又疏離集體個性。
  • 四四南村,臺北「最古老」的眷村,承載了第一代移民的鄉愁與濫觴
    很難想像與高樓林立的 信義 商圈只隔了一條馬路的地方,保留了一個極舊的眷村——四四南村。說起 臺灣 的歷史和文化總離不開「眷村」,而關於眷村的故事卻飽含了辛酸與無奈。因為眷村的外省人來自天 南海 北,文化程度普遍較高,這裡長大的孩子從小便見多識廣,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 臺灣 名人都是從眷村裡走出來的,「電影雙雄」楊德昌和侯孝賢,文化界重炮龍應臺、余光中、張大春,標誌性的大美女林青霞、胡因夢、王祖賢,另外還有李安、羅大佑、張雨生、張艾嘉、王偉忠、齊豫齊秦、任賢齊、伊能靜,當然還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鄧麗君。
  • 【小康·中國故事】臺灣眷村背後的流亡與鄉愁
    「有一個眷村第二代,他的媽媽從大陸帶過去很好的皮箱,每年都把皮箱打蠟,把皮保養好,而且那個箱子是空的,不放東西的,為什麼呢?因為她覺得,有一天要回去。」為了編撰《寶島眷村》一書,張嬙搜集了許多眷村人記憶中的故事,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關於皮箱的故事。「你一旦要回去,拎著箱子就可以走了。
  • 臺灣眷村——一個時代的記憶
    他們那濃得化不開的鄉愁和纏得解不開的親情最終是否都得到了安放?現在的人們對他們在那段特殊歷史時期悲慘的命運和走過的艱難歷程還會有記憶嗎?還好,臺灣保留了一些眷村。                                                 三眷村,就是這些當年來臺官兵及家屬曾經聚居生活的地方。
  • 臺灣眷村:一個時代的流離
    第二期開始,眷村逐漸脫離「竹籬笆」形式,代之以磚造平房,主要是由蔣宋美齡出面向各界募款捐建而來,這也是一般老舊眷村的主要形式,房舍空間大小不一,主要依據官階分配,小的可能只有5—7坪(1坪約等於1.818米×1.818米),大的則有15—20坪左右。
  • 臺灣眷村紀實:「丟掉的中國」
    圍起眷村的竹籬笆之內,是整個「丟掉的中國」的縮影,南腔北調,相濡以沬;在竹籬笆之外,卻是另一個臺灣。眷村,一個作為臺灣漸逝的特殊生存背景和社會形態,融合著異鄉人的流離悲愴,摻拌著苦樂交迭的命運行板,暗合著時代變遷的生命軌跡,統統都將成為眷村人閃亮而鮮活的集體回憶。記憶背後所衍生出的文化熱,歸根結底還是鄉愁的聚合。
  • 臺灣戲劇裡「眷村」的真實故事
    800多座眷村,收攏了遠離家鄉的「阿山仔(外省人)」。圍起眷村的竹籬笆之內,是整個「丟掉的中國」的縮影,南腔北調,相濡以沬;在竹籬笆之外,卻是另一個臺灣。眷村,一個作為臺灣漸逝的特殊生存背景和社會形態,融合著異鄉人的流離悲愴,摻拌著苦樂交迭的命運行板,暗合著時代變遷的生命軌跡,統統都將成為眷村人閃亮而鮮活的集體回憶。
  • 眷村裡的人情,餐桌上的臺灣
    在臺灣,無論城裡城外、還是大街小巷,你都可以嘗到地道的美食小吃,這也成了很多遊客來臺旅行的一個重要目的。有人說,臺灣美食小吃的盛行正是與眷村的外省老兵普遍在這個階段退役,閒暇的時間都用來專心搞美食有關。灣哥在這先不深究這個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臺灣的飲食文化和眷村確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眷村飲食,有你吃過的牛肉麵和永和豆漿
    當年軍人津貼不一定能養活一個家庭,為了家計,許多眷村的婦女只好走出眷村,早上賣些豆漿、油條和燒餅,黃昏時兜售自己親手做的饅頭、花卷或各省口味的小吃,漸漸地,這些眷村口味也為一般臺灣本省民眾接受。還有在大陸打出高知名度的「永和豆漿」也是一樣。與臺北市一橋之隔的永和,一向是許多外省籍人士或退伍老兵選擇定居之所。約在20世紀50年代,一群大陸北方人士搬來永和,為了謀生便賣起了豆漿,每天凌晨兩三點鐘開始辛勤工作,磨豆漿、煮豆漿。一開始,臺灣本省人不太能接受豆漿這種東西,就跟現在外地人到北京都覺得豆汁味道噁心一樣,所以很長一段時間經營慘澹。
  • 你知道眷村菜的起源嗎?每一口都藏著深深的鄉愁
    跨越海峽,夢回唐朝,臺灣戲劇大師回鄉追尋千年歷史古都的足跡,追尋父親的鄉愁記憶。 臺北地區最有名的眷村就是信義公民會館,也被稱為「四四南村」,它是當年大遷移形成的第一個眷村。 四四南村匯聚著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家都聚居在此。馮翊綱告訴我們,這裡居民家的門窗多半都是開著的。這是為什麼呢? 說起來也是一段佳話。
  • 三餮專欄|廣州 誼蘭眷村-眷村料理
    ,是大一那年在澳門看了賴聲川的《寶島一村》話劇,這是出源於嘉義眷村的時代大戲,取材自臺灣最知名的製作人王偉忠的眷村成長故事,三代住民,四個家庭的故事,反應了五十年代臺灣移民的生命歷程,當時看完熱淚盈眶,而一直到現在,話劇結束,觀眾都能拿到一個熱乎乎的天津包子,能讓我們置身於話劇,想念家本身的感覺。
  • 桃園眷村:喧鬧中的一抹平靜,被贊為早餐愛馬仕
    突然在網上火起來的桃園眷村,作為開在LV旁邊的早餐店,有著「早餐愛馬仕」的稱號。這使得桃園眷村一度成為網紅品牌,門店排隊的人數一直排著長龍。桃園眷村是一個源自臺灣的品牌。單單一個「眷」字就包含了豐富感情在裡面。
  • 臺灣眷村:1949年後國民黨老兵的卸甲之地
    他們把外省的眷村人稱為「芋頭仔」,因為芋頭不值錢。直到1970年代之後,這種觀念才逐漸得到改變,眷村裡開始出現「臺灣媽媽」。一位嫁到眷村的老太太回憶,當年出嫁時,自己嬸嬸評價說是「剁給母豬吃糞」,白白浪費了一次婚姻,誰知道嬸嬸最後自己也做了外省人的丈母娘。 眷村裡的人來自大陸各個省份,這裡匯集著不同的鄉音和習俗文化。
  • 《倫敦一家人》:一個家庭的日常,時代的縮影,還有濃濃的情懷
    從相愛到經歷熱戀、一起經營婚姻、過小日子、養孩子,最後安靜地面對死亡,就好像是人生的一個縮影,平淡卻又真實。我覺得這種動畫形式就像是布裡格斯在為我們翻閱一本家庭相冊,這本珍貴的相冊裡記錄了一家人在半個世紀中每個有意義的日子,平淡的生活裡也反映出時代背景裡種種重大的歷史時刻:前途灰暗的大蕭條時期、二戰前的緊張局勢、連年不斷的戰事、歡欣鼓舞的歐洲勝利日、戰後的財政緊縮以及六十年代文化新潮流的湧現。
  • 桃園眷村:網紅餐廳是怎樣煉成的
    桃園作為臺灣的地名自不必說,眷村呢,是當年敗退臺灣的國民黨為軍人和家屬專門建設的社區,整個臺灣大概有900個,桃園地區最多。也就是說,眷村的人,並不是臺灣本地人,而是大陸各省各地的人,因此眷村一方面成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匯集處,這種不同文化的融匯又在飲食上突顯了出來,另一方面,又承載著人們的鄉愁,守護和傳承著對過往生活的懷念。眷不僅是家眷的意思,也是一種眷戀。
  • 作為小眾題材的臺灣眷村電視劇的文化內涵:思鄉
    其次,臺灣經過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幾乎消失殆盡,而漂洋過海來臺的這些眷村人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得以在臺灣生根生長,並與本土文化融合之後顯示出臺灣獨特的文化特色。眷村見證了「外省族群在臺灣生活半世紀的縮影」,也是「大陸各省文化在臺灣交融後的再生」。
  • 吳念真的鄉愁
    你可以把它看成舞臺版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但轉眼間聚散鬥轉,當人過中年的阿玲說出那一句:「從你們的房間出來的那一刻起我就老了,我的青春和夢想都不可能了」,剎那時芳華老去,所有段落都洗去了庸常的底色,這不是一個初戀的故事,而是回看往事的淡然,是對人生況味的咀嚼。就像宮二對葉問說「若真無悔,那人生該多沒趣」時並沒有捶胸頓足;就像我們的生活,基本內容都是相似無奇的,可是總有著各自的面貌。
  • 【案例】鄉愁縷縷、情牽兩岸,廈門衛視特別節目《回家》的背後
    特別節目從臺灣老兵的「回家路」切入,用11位兩岸人物的「小故事」做串聯,縷縷鄉愁貫穿始末。憶往昔,有淚水也有歡笑;望未來,美好願景令人期待。廈門、臺北、北京、上海四地演播室連線訪談,深度解讀兩岸開放交流30年的歷史變遷。節目中還首次披露了大量珍貴影像資料,記錄了海峽兩岸親情回歸的漫漫長路。
  • 聚焦《花繁葉茂》觀眾評劇|謝亞鵬:縮影中的縮影
    貴州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鼓舞人心、催人奮進,被習近平總書記讚譽為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大踏步前進的一個縮影。34集電視連續劇《花繁葉茂》以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為「點」,真實地向廣大觀眾講述了該村從「荒茅田」到「小康村」翻天覆地的變化,給我們呈現了花茂村是如何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田園的艱辛歷程。同時,這部電視劇更是由「點」及「面」,更好地反映出貴州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建設新農村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是縮影中的縮影。精準扶貧,花繁葉茂。
  • 《山海情》:90年代的生活,一個女性,可能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張嘉譯老師你也能看到,那時候人們的思想是有多落後。但是像電視劇上這種,很多人穿一條褲子,黃沙漫天飛,住在地窖下面,沒有水,沒有電等等,這些沒經歷過還真的是不敢想像,因為這已經90年代了,還有這麼窮的地方。所以沒有經歷過的人是不會相信的,反正小編一開始完全不相信的。但是資料什麼顯示,當時的西北就是這麼的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