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眾題材的臺灣眷村電視劇的文化內涵:思鄉

2021-02-17 影視強音

↑ 點擊上方「中國電視」關注我們

王利麗,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人文學院訪問學者。

     眷村,是臺灣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1949年前後,國民黨軍隊及其家屬撤退到臺灣,在依傍軍隊駐地而興建的村落中生活,這些村子統稱為眷村,居住在這裡的人被臺灣本地人稱為外省人。眷村對臺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居住在眷村中的外省人逐漸成為臺灣社會族群中的重要一員。據不完全統計,現在每7個臺灣人就有1個眷村出身。第一代外省人中有一些曾是國民政府的要員,他們在上世紀50-60年代的臺灣政治經濟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並在艱苦的環境中培育出許多優秀的第二代外省人,例如活躍在當今政治界的郝龍斌、宋楚瑜、蘇起,文化界的龍應臺、朱天文、李安、蔡琴等。其次,臺灣經過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幾乎消失殆盡,而漂洋過海來臺的這些眷村人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得以在臺灣生根生長,並與本土文化融合之後顯示出臺灣獨特的文化特色。眷村見證了「外省族群在臺灣生活半世紀的縮影」,也是「大陸各省文化在臺灣交融後的再生」。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臺灣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社會的發展,臺灣開始實行眷村改造計劃,幾百個眷村逐漸被拆除,曾經見證臺灣當代社會歷史文化的眷村瀕臨消失的命運。為了保留眷村和眷村文化,保存臺灣這段特殊的歷史軌跡,一些社會文化人士紛紛呼籲並積極展開眷村保護工作。在保存眷村的同時,許多在眷村出生長大的外省第二代也開始用各種方式回憶和記錄這段特殊的歷史,創作了許多以眷村為主要表現對象的文藝作品。如小說《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炎夏之都》《臺北人》《孽子》,電影《搭錯車》《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竹籬笆外的春天》,舞臺劇《寶島一村》,電視劇《再見,忠貞二村》《光陰的故事》《閃亮的日子》等。

    相比之下,新世紀以來才集中出現的眷村題材電視劇不僅創作時間較晚,數量也不多,卻將臺灣表現眷村生活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思潮推向高潮。就《光陰的故事》來說,該劇播出期間的平均收視率高達5.8,分段收視率還一度衝破6。雖然該劇高收視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臺灣的經濟低迷、眷村的消失、全民的懷舊等,但其受到臺灣觀眾的廣泛歡迎和認可是毋庸置疑的。除了藉助大眾傳播媒介進入千家萬戶更易於接觸到更多普通觀眾以外,眷村題材電視劇獨特的敘事方式和文化內涵才是引發新世紀臺灣眷村藝術文化熱潮的主要動因。在眷村本身即將消失殆盡、海峽兩岸已實現「三通」交往的背景下,「眷村」已然成為臺灣人的集體記憶和文化符號。此時,作為大眾文化表徵的電視劇在表達普通民眾的集體情感時,家園情懷和思鄉主題必然成為其主要文化內涵。與注重個人思考和表達的眷村文學和電影相比,日常化的眷村題材電視劇通過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散文化的情節設置、富有象徵意味的細節展示傳達出濃重的思鄉情懷,因而也更能使廣大臺灣觀眾引發強烈的共鳴,並且成為臺灣電視劇發展過程中不可複製的文化景觀。

在臺灣眷村題材電視劇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都鮮明體現出生活在眷村的第一代外省人濃重的思鄉情懷。他們雖然有著不同的背景、性格、經歷、職業,卻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思鄉。

    《光陰的故事》中,在河南出生長大的老兵孫玉章的經歷極具代表性。只因母親叫他去打醬油,他在街上就被徵兵的國民黨軍隊帶走,從此幾十年再也沒能回家。來到臺灣後的孫玉章心灰意冷,本已放棄結婚的打算,卻在看電影時無意中認識了投緣的臺灣本地人陳秀好,並與她共結連理生兒育女。雖然在臺灣的他一家和樂已屬十分幸運,但他一直難以忘懷故鄉和母親,想盡各種辦法試圖和老家聯繫。陶氏夫妻是典型的北方人,1949年方萍跟隨丈夫來到臺灣,因生活所迫兩人在戲院門口擺了一個小麵攤為生。方萍年輕時曾是有名的京劇演員,在臺灣無法重操舊業,只能閒來無事唱兩句,那嘹亮婉轉的聲音是她思念故鄉親人的特殊表達。出身於大戶人家的馮太太年輕美麗多才多藝,在逃難時被父親所逼嫁給馮先生,無奈地跟他來到臺灣。從小嬌生慣養、學識淵博的她心高氣傲又極度依賴母親,來臺後因思鄉過度和生病高燒而精神失常,時而清醒時而糊塗,一心盼望回家見母親。在眷村的日子裡,她每天都濃妝豔抹地帶著一個小包裹到村口等船,總希望有一艘船,像帶她來到臺灣一樣再送她回大陸。她逢人就問:「船到了嗎?你也來等船啊?」因為思家心切,她還被別有用心的壞人以「帶你去坐船回家」為名義帶走欺辱過,但這一切都未能讓她清醒。馮太太這一人物設置雖然略顯極端,卻是那個特殊時代眷村人思鄉至極的代表之一。

《光陰的故事》劇照

這些電視劇的人物個性鮮明,每個人身上都凝聚著眷村人的共性,將那幾百萬人的故事與情感濃縮在一起。他們雖然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卻代表了眷村一段沉重的歷史和對故鄉一腔難以割捨的情感。

眷村題材電視劇創作者來自眷村的身份決定了此類電視劇特殊的觀照角度和表現形態。出生並成長於眷村的外省第二代在中年後有機緣回望曾經的青蔥歲月時,在電視劇中並不試圖構建宏大的歷史敘事,也不刻意設計極具戲劇化的情節,而是信手拈來親歷的真實事件和家長裡短,並採用第一人稱的旁白敘事,通過「我」的視角講述個人或鄰裡間的眷村人的故事。這種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和真實事件的選取使眷村題材電視劇呈現出散文化的情節設置特點,更讓思鄉的文化內涵表現得自然而真摯。

《光陰的故事》開頭就通過創作者的旁白將故事的背景和基調做了明確交待,坦然親切的直抒胸臆不僅把觀眾直接拉回到幾十年前的劇情中,更將眷村曾經的善良、親密這些美好情感和盤託出,懷念和珍視故土家園的創作主旨和文化情懷也展露無遺。在《光陰的故事》和《閃亮的日子》中,除了在開篇旁白中運用聲音元素奠定全劇抒情化的格局,旁白解說也貫穿眷村題材電視劇的中間劇情,並穿插剪輯了當年真實的新聞報導和圖片畫面。這樣的藝術方式構建出的劇情鬆散甚至不完整,但並不影響觀眾對歷史的探究和解讀,而情緒的抒發才是創作主旨。

《閃亮的日子》劇照

比如在《光陰的故事》中,孫玉章的家書是貫穿全劇的一條重要線索,但電視劇並未通過戲劇化的衝突來極力展示特殊歷史時期給家鄉寫信回信過程的艱難曲折,而是通過人物的表情、音樂的薰染表達每個人內心深處最隱秘、最真實的情感。劇中有兩次重點展示主人公收到家信時的情感:一次,孫玉章託張澤民通過他的日本朋友給河南老家寄信,並收到了朋友捎回來的回信。孫玉章接到信,還未打開,神情立即變得嚴肅,抒情的音樂隨之響起,氣氛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在他讀信的過程中,張澤民和陶建安都神情複雜,長嘆一聲,將滿腹的話隨酒深埋。看著看著,便泣不成聲。還有一次,孫玉章收到老家來信,得知自己的母親患病去世之後,這個五十多歲的男人痛哭失聲。他告訴妻子,自己當年離家買醬油時,灶頭上還蒸著自己最愛吃的包子,母親一再囑咐他快去快回。只是誰也沒想到,他此生再也未能吃到母親做的包子。眷村題材電視劇創作者意在捕捉和渲染那些最觸動心弦的情感,只有在面對千思萬想的遙遠的故鄉來信時,才會讓這些曾在戰場廝殺的剛硬男兒情不自禁。在思鄉這一點上,每個眷村人的心情都是相通的。

注重情感表達和抒發的臺灣眷村題材電視劇不注重戲劇化的衝突,往往通過細節展示來塑造形象以及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將凝聚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色的故鄉地方美食融入到劇情中。《閃亮的日子》中來自陝西的向光正在歌廳偶遇同鄉歌女蘇曼,兩人熟識後蘇曼特意為他做了一桌子家鄉菜,吃到正宗羊肉泡饃的第一口,向光正便潸然淚下哭得像個孩子,說:「我從來沒想過,三十一年了,我還能嘗到這個味……」類似這樣家鄉美食觸動心扉的細節還不少。飲食除了在舌尖和內心牽動著遊子們的心,也在眷村中葆有和發揮著特殊的文化意味。《光陰的故事》中陶復邦從警察局釋放出來,孫媽媽特意為他做了一碗去晦氣的豬腳面線,百感交集的復邦在家門口鄰居們的督促中吃完了這碗面線。這一細節的設置生動而準確地表達了聚居於一方的眷村人「都是同根人」的深厚情感。

除了飽含鄉情的飲食,音樂也或顯或隱地穿插在眷村題材電視劇中來抒懷表意。《光陰的故事》中,有一個音樂表現的細節:方萍最喜歡唱京劇《四郎探母》,時不時哼上幾句。劇中並未對她喜愛這部京劇的背景做過多鋪陳,但眾所周知,這是一個表現英雄男兒楊四郎在愛情與親情、政治立場與民族大義之間艱難取捨的歷史故事。在電視劇中,方萍看似無意哼唱的此劇的細節,正是眷村人內心濃厚思鄉情感的真實流露。

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臺灣政治環境的寬鬆,這些眷村第一代終於在相隔近40年後回到故鄉。在臺灣眷村題材電視劇的結尾,基本都真實再現了當時的返鄉熱潮。《光陰的故事》中孫玉章、陶建安、馮先生和馮太太一起回鄉探親。陶建安捧著妻子方萍的骨灰,要將其葬在老家。孫太太給孫玉章老家的親人們準備了一箱子禮物,西裝革履的孫玉章卻隨身帶著兩瓶醬油回家。馮太太則梳了兩條麻花辮,穿著學生裝,一如當年來時的模樣,滿臉幸福的微笑,一再嘟囔著:「回家了,小君要回家了……」在《再見,忠貞二村》裡,老曲和老簡等人也終於能回大陸探親。如劇中所表現,兩岸一開放,老兵們紛紛穿上最好的衣服「衣錦還鄉」,他們中的很多人即使在臺灣過得很辛苦,也要帶著電視機、洗衣機等大包小包的禮物光鮮地回家,有人還帶上故去親友的骨灰回去安葬,他們揣著一顆激動而緊張的心,頂著滿頭風霜白髮回到魂牽夢縈的故鄉,圓了自己的夢。

    回家固然是令人欣喜的,然而,對回鄉者而言,他們在臺灣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在故鄉生活的時間,在不知不覺中,異鄉越來越熟悉,故鄉則越來越遙遠。正如《光陰的故事》裡,孫玉章出發回鄉臨行前,陳秀好擔心丈夫一去不歸,孫玉章安慰她說:「那兒是我的故鄉,這裡才是我的家。」許多人像孫玉章一樣,在臺灣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家庭的牽絆與幾十年的生活已經使他們融入異鄉。這些外省第一代雖然難捨骨肉情深,卻終究還是回到了風雨同舟的臺灣妻子身邊。「無處是故鄉,無處不他鄉」,這種模糊的身份認同使他們成為一群無家可歸的歷史遺孤,處於迷茫和矛盾之中。但這些微妙而無奈的心理變化在電視劇中沒有得到充分展現,出於大團圓基本敘事結尾的需要,更多只是呈現這些眷村人「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喜悅和欣慰,對「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心酸迷茫則相對表現甚少。

《光陰的故事》劇照

眷村作為兩岸歷史隔閡的產物,是鄉愁的實體化體現,而眷村曾經的歷史也就是一段思鄉史。無論是表現眷村題材的文學作品,還是電影、舞臺劇、電視劇,思鄉與尋根是其中最根本的文化內涵。這是兩岸共同的記憶,而消除悲劇、撫平隱痛則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願望,正如舞臺劇《寶島一村》的結尾所說:「希望你這輩子永遠不知道什麼叫戰爭,永遠沒有顛沛流離。」

《中國電視》微信公眾平臺依託《中國電視》雜誌、《中國電視》理事會、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等資源,突出品位性、權威性、服務性的「三性」基調,拒絕庸俗、媚俗、低俗的「三俗」話題,致力於提供業內需要的最權威信息!

《中國電視》微信公眾平臺投稿郵箱:Tvlishihui@vip.sina.com 

雜誌訂閱、圖書購買可長按二維碼或掃一掃進入「中國電視」微店哦!

相關焦點

  • 電視劇《原鄉》央視熱播 眷村再次走進觀眾視野
    眷村作為臺灣文藝領域的寵兒,一直被大批來自眷村的文化名人,從文學、影視、戲劇、音樂各個領域,挖掘著它豐富的文化財富。而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不斷擴大,臺灣文藝作品在大陸受到了廣泛關注,眷村題材屢屢登上大陸影視劇螢屏,成為寄託兩岸親情的新紐帶。
  • 漫說臺灣「眷村文化」:一首《橄欖樹》,唱盡離別愁
    飲食文化上因為村民大多來自五湖四海,湖南、四川、山東、河南等各地人雜居,所以慢慢形成了很多美食,直到現在臺灣的美食文化仍然很出名。不過早期因為大多數眷民都沒錢,物資也匱乏,所以吃不到什麼好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好多演藝圈大哥成名後仍然對美食有很深的執念。
  • 眷村,大陸文化在臺灣的延伸
    當這些人拖家帶口、背井離鄉來到臺灣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想到,被當做臨時安置場所的眷村,會成為他們白頭終老的地方「仇恨」,是眷村文化在融合之外的又一個關鍵詞。村民把眷村當成他們暫時的落腳處,以為再過不久就會殺回老家。「隨時反攻大陸」是當年使用頻率最高的口號。
  • 臺灣行腳:留裝眷村」(圖)
    眷村外牆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鄧麗君、林青霞、龍應臺、楊德昌、胡志強、朱立倫……這些臺灣文化、政壇的明星們有一段共同的經歷  「眷村」,1949年大陸遷臺人家的臨時聚居區,木板隔間,竹籬圍牆,全臺曾有800多處之多,本來是短期應急所建,沒想到孩子在此成人,父母在此白頭。上世紀70年代起,富裕起來的臺灣社會大規模的城市改建,村級標準的「眷村」陸續被推倒,陋室寒窗、泥牆窄巷被方便舒適的現代化公寓取代。  一切順理成章,因為「眷村」不是天堂。
  • 春節思鄉:臺灣眷村裡的青島人
    而在高雄北部的左營區,曾經也有眷村裡住著大部分青島人,這是國民黨1948年在青島招收的一批海軍的集中住所。在背井離鄉、回家無望的很長一段時間,眷村裡這些來自同一個城市、說著青島口音、習慣吃麵食的小夥伴幾乎是各自最親的人。半個多世紀以來,如逃離到臺灣的其他省人一樣,背負著外省人稱號的青島人或娶妻生子、或孤身一人,但大多難融入當地生活,只有帶著家鄉印記的眷村才是他們最為依靠的家園。
  • 眷村裡的人情,餐桌上的臺灣
    品種繁多、口味豐富的美食小吃,一直都是臺灣的驕傲。在臺灣,無論城裡城外、還是大街小巷,你都可以嘗到地道的美食小吃,這也成了很多遊客來臺旅行的一個重要目的。有人說,臺灣美食小吃的盛行正是與眷村的外省老兵普遍在這個階段退役,閒暇的時間都用來專心搞美食有關。灣哥在這先不深究這個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臺灣的飲食文化和眷村確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臺灣眷村紀實:「丟掉的中國」
    圍起眷村的竹籬笆之內,是整個「丟掉的中國」的縮影,南腔北調,相濡以沬;在竹籬笆之外,卻是另一個臺灣。眷村,一個作為臺灣漸逝的特殊生存背景和社會形態,融合著異鄉人的流離悲愴,摻拌著苦樂交迭的命運行板,暗合著時代變遷的生命軌跡,統統都將成為眷村人閃亮而鮮活的集體回憶。記憶背後所衍生出的文化熱,歸根結底還是鄉愁的聚合。
  • 臺灣戲劇裡「眷村」的真實故事
    作為臺灣近代歷史的一個文化符號,眷村越來越多地成為文學影視作品的背景和發生地。最近又有一部以眷村為背景的臺灣果陀劇場的舞臺劇《接送請》,將在上海上演。觀劇之前,先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真實的眷村故事吧。。。
  • 臺灣眷村:1949年後國民黨老兵的卸甲之地
    上個世紀50年代,眷村裡的房子基本都是用稻草蓋屋頂,泥巴做圍牆,十分簡陋。 當年前往臺灣的不少國民黨軍人都是孤身一人的未婚小夥,眷村的生活安定下來後,他們就面臨成立家庭的問題。眷村軍人和臺灣本地姑娘的聯婚給眷村故事增加了不少有趣的情節。因為語言、風俗習慣不同,臺灣本地人很少和眷村人往來,加上外省老兵的生活條件大多不好,臺灣本地家庭很反對讓自己的女兒嫁到眷村去。
  • 【春節特輯】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作為歷史見證,臺灣眷村難逃在都市圈地潮下消失殆盡的命運。其衍生的副產品「眷村菜」,卻未隨之成為絕響。
  • 臺灣眷村:一個時代的流離
    然而,不論是1984年犯下臺灣第一起銀行持槍搶案的李師科,或是1997年因為抗拒遷離十四十五號公園而上吊自殺(因此強烈衝擊陳水扁連任臺北市長選情)的翟所祥,他們的故事必須另外為文探討。具體言之,眷村不能與外省人劃上等號,它是一種「外省人」的次文化,而且是「能見度」很高的次文化。我們可以透過眷村了解「外省人」,但不應將「外省人」簡化為眷村。
  • 王偉忠籌拍眷村電影
    本報訊(記者金力維)臺灣電視製作人王偉忠的新書《我住寶島一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日前在京舉行新書首發式,王偉忠透露正在籌備拍攝一部眷村題材的電影。王偉忠在臺灣被稱為「綜藝教父」,他是《康熙來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熱門電視節目策劃製作人,也是賴聲川風靡兩岸的話劇《寶島一村》的策劃製作人。
  • 《舌尖上的中國》:臺灣眷村牛肉麵
    ,讓觀眾不僅見識到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而且讓觀眾從中了解到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        麵條是美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舌尖上的中國》裡佔有重要一席,兩部紀錄片15集內容,根據我們逐集統計,共介紹了16種地方麵條,分別是重慶小面、蘇州頭湯麵、上海陽春麵、杭州片兒川、安徽蝦子小刀面、湖北熱乾麵、陝西褲帶面及臊子麵、山西麵食、河南抻面、臺灣眷村牛肉麵、蘭州拉麵、廣州竹升面及雲吞撈麵、中原地區手擀麵、北方燜面
  • 我與臺灣的故事(一):你不可不知的眷村文化
    關於臺灣,總覺得我應該滿腔真摯地說點什麼,兩次深刻的環島之行,親歷了很多的事情,也收集了很多的故事,有關歷史,有關文化,有關那些鮮少有人觸碰卻始終鮮活燦爛的點滴. 我很願意在旅行的過程中去主動地了解與之相關的文化,就像去西藏,絕非只是想讓那神山聖湖驚豔一下疲倦的雙眸,我更期待那不俗的藏族文化可以來感化一下塵封的內心。
  • 聽綜藝教父王偉忠聊聊 「 眷村醬面 」 !
    在電視劇《戀愛先生》中,顧瑤說過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你知道人類最有效的記憶體是什麼嗎?是味蕾,所有的思鄉之情都是從胃開始、從味蕾結束的」。
  • 我們臺灣這些年臺灣眷村:沒有血緣的家人
    上頭都這樣想的,下面也就充滿期望,可想而知這些眷舍通常建得也不太好,直到後來,發現似乎「反攻大陸」好像沒什麼希望(當然不能明著講出來),才統一安排興建好一點的紅磚屋瓦,一些基礎建設才慢慢做出來。眷村的形態有千百種,外省軍公教人員都有自己的宿舍區,現在指的眷村還是以軍人眷村為主,在全臺灣的部隊附近幾乎都有眷村,但在本省人的眼中,外省人的群居地通通都叫眷村。
  • 那些美味有內涵的臺灣小吃
    臺南蚵仔煎、迪化街紅面線、十八王公肉粽、度小月擔仔麵、深坑臭豆腐、阿里山花粉子……這些臺灣最有名的風味美食,要轉遍臺島才能吃全!如果僅僅能滿足你的味蕾,你就太小看臺灣小吃了。你吃的不是小吃,而是文化。臺灣小吃,文化融合地有人說,對於臺灣人而言,吃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尤其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使得飲食文化更加多元化。不僅各地的中華菜餚在此發揚光大,更匯集來自全球各地的精緻飲食,包括美、歐、亞熱帶地區、地中海等世界美食,都可以在臺灣吃到。
  • 我們臺灣這些年:省籍情結和眷村文化
    其實在臺灣社會,誰比誰更高明都還不一定。 當然,不是所有1949年以後來臺的外省人都是當官的,大部分都還是軍方人員及其警屬,有一大部分都住進所調的「眷村」。眷村是臺灣社會現象中相當特殊的族群與人文現象。因為在眷村裡的「外省人」使用的語言、生結習慣、文化很少受眷村外「本省人」環境所影響。
  • 細數臺灣眷村名人「那點事兒」
    此劇乃臺灣「話劇大師」賴聲川和「綜藝教父」王偉忠共同「記憶」的創作結晶,將近來在臺灣興起的「眷村文化熱」帶到大陸,並持續延燒。  眷村在臺灣形成於1949年後,不單是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落戶、居住處,更是包含了根植於臺灣本土文化孕育而成的族群文化。當下,臺灣眷村都面臨著凋零化的命運,但它孕育的人才影響力,卻成為臺灣軟實力的亮點。
  • 眷村
    我知道臺灣眷村是從臺劇《一把青》開始的。作為臺灣的一個文化符號,眷村是許許多多的文學影視作品的背景和發生地。眷村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光明晚報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之時,第一批抵達臺灣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就已經搭建了最初的簡陋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