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向來有些憚於寫那種通俗形式的旅行攻略,因為在我看來,那些僅以時間軸為依託而堆砌起來的文字是缺乏感情的,雖長篇累牘,碼得煞費苦心,卻無不透露著文字掩蓋下筆者的刻板與無情。
關於臺灣,總覺得我應該滿腔真摯地說點什麼,兩次深刻的環島之行,親歷了很多的事情,也收集了很多的故事,有關歷史,有關文化,有關那些鮮少有人觸碰卻始終鮮活燦爛的點滴.
我很願意在旅行的過程中去主動地了解與之相關的文化,就像去西藏,絕非只是想讓那神山聖湖驚豔一下疲倦的雙眸,我更期待那不俗的藏族文化可以來感化一下塵封的內心。
在西藏的時候,我會很樂意去聽各種人給我講述神秘的藏傳佛教,會很虔誠地去看辯經與轉經,去觀摩天梯與天葬,躺在青旅裡細細拜讀倉央嘉措與瑪吉阿米的那段野史。
旅行跟文化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抽離了文化浸潤的旅行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次沒有靈魂的出走。
而關於臺灣,無論從情感,還是從文化,抑或單純地從美食和美景的層面,想說的都太多太多了,多到你若與我秉燭夜談,我可以樂此不疲地講到天明又天黑。
遂腦筋一轉,不妨來個連載吧,第一篇就寫曾經心心念念想要探尋的眷村,以後每一篇也會推薦相應的景點。初步想了下,第二篇大概就寫「探尋民國文化的印記」。
應微博粉絲的要求,也曾嘔心瀝血寫過一篇極為詳細的臺灣環島攻略(非常有誠意的九宮格長圖),在此就不粘貼過來,如有興趣,可以去微博看,最近兩周都會置頂這篇。(或在我微博搜索關鍵字:臺灣環島)
其實,在第一次去臺灣之前,我對它的嚮往也僅限於那些別人鏡頭下的自然美景與讓人垂涎的地道美食,但是第二次去之前,我就發現自己環島的目的不再單純對美食與美景的奔赴,而是摻雜了很多的個人情感,例如:迫切地想去尋訪眷村遺蹟,想去深度感受民國文化的印記,想去窺探臺灣人眼裡的兩岸關係。
在花蓮,有一個陸客常去的景點叫太魯閣,那是一個森林公園,其實景色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甚至可以說跟大陸的很多森林公園相比要遜色太多。但是,來這裡最值得參觀的是一條光禿禿的巖石隧道,在隧道裡穿行還必須要戴上景區提供的安全帽。這條隧道是臺灣第一條東西向的公路,雖看上去平庸無奇也毫無吸引力,但是你聽完它的來處,一定會為之動容。
當年蔣公帶著幾十萬的國軍來臺灣,其中很多都是國民黨在倉皇退守前在各省抓來的壯丁。大部分的士兵也是孤身來臺,從此與家人斷了聯繫。
於是,在蔣觀摩戰情卻遲遲未發動與大陸的戰爭,這群士兵就群起抗議,要求立即返回大陸。蔣介石為了安撫軍心,就承諾如果他們能將這條東西方向的公路鑿通,能方便軍隊輸送兵力的話,就帶領大家反攻大陸。
然後,這群歸鄉心切的士兵就真的僅憑手中的鐵錘在這堅硬的大理巖中敲出了一條長長的巖石隧道。在這一年多裡,犧牲了很多的士兵,終於,倖存的人等到了隧道修建完成,但是,他們始終沒有等到反攻大陸的那一天……
也記得第一次到花蓮的時候,那是一個下著毛毛細雨的早晨,三月初的天還夾雜著些冬日未完全消褪的寒冷。買好了早餐正準備坐上離開大巴車離開,在車下碰到了一位走路顫顫巍巍的老者,看上去他至少八九十歲了,連呼吸都顯得極度微弱。
當他一看到我,就拄著拐杖向我走來,邊走還邊伸著另一隻顫抖的手。當時下意識地以為他是向我乞討,於是就掏出了買早餐剩下的臺幣零錢。老人似乎看到是臺幣之後,就立馬邊搖著頭邊揮著手,嘴裡還嘟噥著我聽不清的話。
我一臉茫然地收起錢,也實在不明白他的意圖,這時候,旁邊的一位經常在這裡帶團的當地導遊告訴我,老人是想用他的臺幣跟我換人民幣。
原來這位老人就是當年跟隨國民黨來臺的山東籍士兵,後來「反攻大陸」一直沒能成功,他就這樣被困在臺灣,之後也因為各種原因尋親無果也未能回去,目前住在花蓮的退役士兵療養院,他每次一看到大陸遊客便會湊過去聽一聽鄉音,或是跟遊客換一些大陸的物件留作念想……
不禁想到于右任的那首悲愴的《望大陸》: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如今,那些當年撤離大陸退守臺灣的國民黨老兵已經寥寥無幾了,其中最年輕的都九十多歲了,倘若再過個十年,這群承載了太多歷史記憶的國民黨老兵真的要徹底載入史冊了。不知道兩岸血脈相連的親情會不會從此也愈發稀疏,想到這裡,居然有些不忍繼續想下去。
聽完了這些後,你肯定想問,到底這跟眷村有什麼關係呢?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釋,眷村在臺灣,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間,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
對於臺灣驟增的這一百多萬人,蔣姓政府只好在桃園,臺北,臺中,新竹,嘉義,臺南,高雄等地大量興建住所。
眷村大多都屬低矮擁擠的城中村,條件較為艱苦,小小的一片房子往往匯聚了來自大陸很多個省市的人,這大概算得上歷史上中華文化相互交融最為深刻的地域了吧。
那個年代,臺灣還沒有政黨之爭,不存在藍綠之分,眷村的日子大多清苦,但是相處極為和諧。來到眷村的這群人絕對沒有想到這個臨時的落腳處居然成了很多人養老送終的地方,因為大部分人在踏上了這片土地後,就再也沒能回去心心念念的大陸。
大部分的國民黨士兵在被帶去臺灣的時候是孤身一人,沒有攜帶家眷,也沒有娶妻生子,這裡大約三四成的家庭都是外省男人與臺灣本省女人的結合,因此眷村又被人戲稱為「芋頭與番薯的結合」。
甚至有些在大陸已經成家的人,由於多年未開放大陸探親,也重新娶了臺灣本省女人,在眷村裡另立新家。
那個年代,眷村裡那群被迫離鄉的人們總是在互訴衷腸,無時無刻不在等待著對岸的消息。那裡出生的孩子,幾乎都是吃著眷村的百家飯長大的,他們固然不懂長輩額上爬滿的憂愁,他們的成長雖然遠離了戰爭的動亂,卻怎麼都撫平不了父輩心頭的離殤。
臺灣的眷村雖然已經是一段有些褪色的記憶,但它的地位一定是不可撼動的,甚至可以說是特殊時期臺灣文化軟實力的代名詞。
眷村裡走出了很多的名人,有我們熟悉的宋楚瑜,李安,侯孝賢,鄧麗君,張雨生,林青霞等。
如今眷村大多地方已經被拆建,被改造成了現代化的高樓,有關眷村的烙印也逐漸被遺忘。
其實它才是歷史最有力的見證啊,眷村的存在正如現存的國民黨老兵,他們用軀體和情感印證了兩岸本是一家親,這種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親情是不容任何心懷不軌的政黨來挑釁的。
我曾經聽過一個臺灣本地人講述了眷村裡發生的故事,有一位當年孤身被帶來臺的士兵,來的時候才剛滿十五歲,是被抓壯丁強行帶來的。這麼多年,他一直失去了與所有親人的聯繫,在臺灣這邊也沒有成家。
直到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宣布開放臺灣居民到大陸探親,兩岸關係終於破冰,在島上生活了四十多年後,這個年紀將近60歲的老人終於在1988年踏上了回鄉尋親之路。
等他千裡迢迢飽含熱淚地找回了從小住的那個村子,他才發現,原來自己的歸來並沒有受到任何人的歡迎。當時,他被國民黨帶去臺灣後,家裡人便因此遭受了迫害,哥哥當時就因此而死,後來的幾十年裡,親人相繼離世,如今物是人非,這個村子竟然沒有一個人認識他,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卻再也沒有人聽。
後來,他只好回到臺灣,從此也沒有再回來過。
還有一位老人,因為在國民黨軍隊裡算是比較大的官員,因此第一次回國探親的時候,便帶去了大量的值錢物價。等他將攢下的金戒指,金條,玉佩等陸續分給家裡的親戚,卻發現那些人完全毫無感激之情,甚至覺得理所應當。
因為他們只看到這個老人獨自在資本主義的臺灣穿金戴銀,生活富裕,覺得是他當年拋棄家裡人獨自去那邊享清福,而大陸的親戚卻相繼經歷大饑荒,經歷文革等磨人的苦難。這是他欠我們的!!!
老人心寒了,在連續探親幾年後,他最終還是狠心地與大陸的親那幫戚斷了聯繫。
其實,不管歷史的真相是什麼,我們的重心從來都不在於批判前人,而是要藉助遠去的歷史,認清未來的路。
第二次去臺灣,主要就是想要尋訪眷村文化,奈何相關的資料太少,甚至在地圖上都難找到它們的身影。匆匆環臺,還好去了兩處較為有名的眷村遺址。
推薦景點:
一是位於臺北的四四南村。它就坐落在101大廈腳下的繁華商圈裡,只是很小的一片地方,目前被當作眷村文化紀念館,雖然早已沒有人居住,也只剩兩排矮矮的平房,但是也可以管中窺豹,想像到當年眷村清貧的生活樣貌。
第二處是位於臺中的彩虹眷村,當年國軍來臺的時候,有一位名叫黃永阜的香港人也來這裡當飛行員,後來因為負傷就一直獨居眷村。晚年生活苦悶,時年86歲的她,拿起畫筆將整個灰暗破敗的眷村變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童話世界,彩虹眷村因此得名。如今94歲高齡,被大家親切地「彩虹爺爺」。
畫法雖然稍顯幼稚,但是充滿了童趣。
村子規模很小,但是彩虹爺爺還住在村子裡,年紀太大,身體不大好,可以前去拜訪。
仔細看,其實畫裡面藏匿了許多來自彩虹爺爺的祝福。
彩虹眷村此前也面臨著被政府拆掉的危機,後來是眷村旁邊的嶺東科技大學的一群學生聯名上書,保住了這個村子。
或許,現在有些模糊的歷史並不足以支撐我們去判斷孰是孰非,但請始終堅信,歷史終將會明朗起來。
下一篇:《我與臺灣的故事(二):探尋民國文化的印記》
作者介紹:
微博/公眾號:CC的行攝日記
旅行玩家、微博籤約自媒體
樂途專欄作家、 旅遊雜誌供稿人
一個不專業的攝影師
一個不稱職的旅行家
一個不務正業的法律人
一個不安分的93後姑娘
一個堅定的世界愛好者
旅行是信仰,行走是修行。
好的風景、美食、故事都願與你分享。
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