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有料有趣又專業」的科普期刊《百科知識》
由於疫情的緣故,2020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沒有像往屆那樣在哈佛大學桑德斯劇院舉行,而是開了一個盛大的視頻會議。搞笑諾貝爾獎創立於1991年,是一項對於諾貝爾獎的善意的滑稽模仿秀,入選搞笑版諾貝爾獎的科學成果必須不同尋常,能激發人們對科學和技術的興趣。與其他學術獎不同,搞笑諾貝爾獎得主不會拿到任何獎金,更不可能使科學出現革命性進步;但是,所有獲獎的研究都曾在著名學術雜誌上發表。
人吸入氦氣後,發聲腔裡的空氣共振頻率變高,使得高頻泛音被放大,聲音聽起來就顯得又高又尖,就跟唐老鴨似的。那麼,如果讓鱷魚吸入氦氣,它會變成「唐老鱷」嗎?一項研究發現:會的。
鱷魚及其他爬行動物都非常會發聲,並時常大聲吼叫,尤其是在交配季節。研究人員很好奇,這些聲音是否可以作為一種顯示其體型大小的手段(有研究表明,雌性更喜歡與比它們大的雄性交配)。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人員挑選了一隻成年揚子鱷做實驗。這隻揚子鱷經常吼叫,通常是對附近圍欄裡40隻美洲短吻鱷的叫聲做出回應。因此,研究人員設置了兩種實驗條件——呼吸正常空氣或呼吸混合氦氣的空氣——並通過回放錄製好的鱷魚吼叫聲,使它適時地發出吼叫聲回應。
將這隻揚子鱷放在一個密閉的小倉內,分別注入空氣或混合氦氣的空氣,並記錄下了兩種情況下鱷魚發出的聲音。結果顯示,吸了氦氧混合氣體的鱷魚確實出現了和人類類似的變聲效果:隨著氣體成分的變化,聲譜中的共振峰頻率也變高了。
聲腔共振的頻率與共鳴腔尺寸相關,而共鳴腔尺寸又與動物的個頭呈正相關。因此,共鳴音應該能透露有關動物體型的信息:個頭大的動物的聲音聽起來會更渾厚低沉。對鱷魚來說,這些信息在挑選配偶和爭奪領地時就非常有用了。
研究者在發表於2015年的一篇論文中寫道:「由於鳥類和鱷魚與所有恐龍都有一個共同祖先,更好地了解它們的發聲系統也可能加深對已經滅絕的主龍類(Archosauria)動物的了解。」
自戀的人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積極的,他們看起來「外向、活潑、友好」,因而可以在初次見面時就成功博得他人的關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充滿侵略性和敵意的本性暴露無疑。與自戀自大者相處的可怕之處便在於此:畢竟,初期被騙的概率如此之大,而「日久見人心」的時間成本又確實太高了。
那麼,有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就將那些自戀者識別出來呢?心理學家認為,有。
今年搞笑諾貝爾獎的心理學獎就頒授給了一項與此有關的研究:通過觀察眉毛來識別自戀者的方法。
在心理學家看來,自戀是一種「陰暗」的人格特徵,以自私、自負和虛榮等為特徵。儘管自戀者經常在表面上表現得很迷人,有些人卻幾乎能在第一眼就識別出他們——這是一種寶貴的社交技能,能使我們避免陷入自戀者的人際關係網中。
研究人員想要找出這種技能背後的機制。之前的研究表明,人臉是我們在認識新朋友時首先注意到的一個特徵。因此,研究人員招募了39名大學生,讓他們在擺姿勢拍照時保持中性的表情,然後讓他們填寫「自戀人格量表」。
隨後,研究人員用這些照片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參與者被要求根據他們的自戀程度來評價每一張臉。結果發現,眉毛是面部最具表現力的特徵之一,人們在觀察眉毛的過程中,通常會注重三個指標:男性化/女性化程度、眉毛的整齊程度以及獨特性。只有獨特性會和判斷準確度明顯相關:那些自戀者的眉毛往往辨識度很高,例如,比別人的更厚實、更濃密、更稜角分明或形狀更獨特。人們會根據眉毛的特點,準確地挑出最浮誇的自戀者。
事實上,儘管眉毛不像五官那樣具有更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其在社會功能上有著巨大的作用。相比於其他面部器官,眉毛不僅具有更高的識別度,而且對面部識別具有重要作用,其對身份感知的影響甚至超過眼睛。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視覺神經科學教授發現,人們可以準確地識別出沒有眼睛的名人面孔,但無法識別沒有眉毛的名人面孔。
2020年搞笑諾貝爾獎的物理學獎頒給了逼著蚯蚓「蹦迪」的兩位研究者,獲獎理由是:通過實驗確定了活蚯蚓在高頻率振動時其形狀所受到的影響。
研究者使用活蚯蚓做了一個實驗:將幾隻蚯蚓平放在塑料板上,並通過一個音頻放大器,對塑料板施加垂直方向的正弦波振動信號,讓放置在上面的蚯蚓也隨之振動起來。
很顯然,這個實驗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蚯蚓「跳舞」,而是探測活體生物在外部刺激振動下產生的波動情況。蚯蚓經處理後被放置在塑料臺上,利用雷射位移檢測裝置檢測振動過程中蚯蚓的運動情況。通過後續的數據處理,實驗人員不僅可以得到運動過程的頻率譜圖,還能夠通過進一步的建模,詳細分析運動中的具體情況。實驗結果表明,蚯蚓振動的狀態類似於法拉第波。當池水受到振動時,如果超過特定的頻率,水面就會形成駐波的波形。在氣液分界面上,這些駐波被稱為法拉第波,以麥可·法拉第的名字命名,他在19世紀上半葉研究了這種現象。
獲獎者研究推斷,由於許多生物主要是由液體組成的,可以認為類似於液滴,其生物體在適當的條件下應當會呈現駐波形態。他們選擇蚯蚓作為實驗對象,是因為蚯蚓「有流體靜力骨架和靈活的皮膚以及充滿液體的體腔」。
當然,這個實驗並不是為了搞笑而做的。兩位研究者認為,他們的研究結果是一項「可以用於開發探測和控制活生物體內的生物物理過程(如神經衝動的傳播)的新技術」。
搞笑諾貝爾獎的經濟學獎往往會頒給兩種人:第一種是「竟能憑一己之力製造出如此大的經濟災難」,第二種是「經濟學研究居然還能發現這種事情」。今年的獲獎者屬於第二種,其獲獎理由為:試圖量化不同國家國民收入的不平等與嘴對嘴親吻平均數量之間的關係。
都說「談錢傷感情」,但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不僅談了錢,還聊了感情,然後發現,錢和感情關係大著呢。此處的感情主要體現在——接吻。
獲獎者熱衷於研究與「浪漫的嘴對嘴接吻」有關的文化差異,試圖了解這種行為是否可能是維持長期伴侶關係的一種手段。因此,他們從世界各地招募了3109名參與者進行在線研究。參與者需要回答一系列問題,例如,接吻有多重要,什麼樣的吻才算好以及自己和對象接吻的頻率。
研究者發現,接吻通常在戀愛關係的後期階段更為重要,尤其是對年輕的參與者,而且收入不平等與接吻頻率呈正相關。
獲獎者總結道:「在資源競爭可能更激烈的國家,人們親吻伴侶的頻率更高,這對在特定惡劣環境下維持長期穩定的伴侶關係可能起著重要作用。」
通過這個圍繞著接吻展開的項目,研究者還發現,一個吻好不好,技巧是挺重要的;但關鍵還是取決於感官因素,例如,體味、口腔味道是否宜人。換句話說,至少得沒有體臭、口臭。和男性相比,女性在判定一個吻好不好的時候,更加在意對方的口氣是否清新。
猜你想看:
2019搞笑諾貝爾獎(上) (下)
2018搞笑諾貝爾獎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0.11B
關注《百科知識》官方抖音號
918587080
獲取有趣又靠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