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諾貝爾獎(the Ig Nobel Prizes)是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其名稱來自Ignoble(不名譽的)和Nobel Prize(諾貝爾獎)的結合。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評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
北京時間2014年9月19日早6:00,第24個「首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如期舉行。這個歷時已久的獎項,並不僅是一個大型喜劇匯演。
「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又譯「幽默諾貝爾獎」,是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但「搞笑諾貝爾獎」自起始就不僅局限於學術圈的象牙塔內,其調侃對象是現實世界中的任何人,畢竟現實生活就是學術成果實踐和應用的終點。例如2009年的「數學獎」授予辛巴威央行及該行行長,因為他們「使辛巴威鈔票面額小至1分大到100萬億元都有,大大提振民眾掌握計算極大數值的能力」。
嘲諷金融機構:2008年後,「經濟學獎」多在挖苦金融危機中的重要角色
自從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後,「搞笑諾貝爾獎」多次挖苦了危機中的重要角色。例如2009年的「經濟學獎」授予冰島四間銀行的行政總裁、董事及審計師,理由是他們「發明如何將小銀行變成大銀行,又變成小銀行的方法」——也就是金融機構惡性投機與破產。2010年的「經濟學獎」由高盛、美國國際集團、雷曼兄弟、貝爾斯登公司、美林證券的行政高管和總裁們獲得,理由是「創造並推行了一種新的引資途徑——將財政收入最大化,並將世界經濟(或僅是其中一部分)中的金融風險最小化」——這是對這些金融機構助推了經濟危機的反諷說法。
「搞笑諾貝爾獎」的「和平獎」不同於正統諾貝爾獎的同類獎項,其中的刻薄冷嘲意味更加辛辣。例如2001年的「和平獎」頒給了立陶宛的馬裡諾斯卡斯。他開設了一個「史達林主題公園」,內容全部仿照立陶宛被蘇聯佔領時期的勞改營配置。公園望塔上有機關槍指著遊客,咖啡吧販賣的則是當年勞改營犯人吃的粗陋食物。遊客在這裡能參觀囚禁勞改犯的破陋營房,仿佛重回冷戰時期的鐵幕國家。2013年頒給的是「最像蘇聯的原蘇聯國家」白俄羅斯的總統和警方。因為該國總統盧卡申科規定了「在公共場合鼓掌是非法行為」,而警察又以鼓掌之罪名逮捕了一名獨臂男子。
嘲諷官僚體制:「搞笑諾貝爾獎」頗有嘲笑官僚體制蹣跚臃腫的具體獎項,例如2009年的「文學獎」頒給錯發50張交通違規罰單的愛爾蘭國家警署、2012年的「文學獎」頒給發表「報告關於準備報告的成本所需措施的報告」的美國政府審計署「搞笑諾貝爾獎」牽涉時政的也頗有嘲笑官僚體制蹣跚臃腫的諧趣獎項。例如2003年「和平獎」授予印度北方邦的男子拉?巴哈裡,因為他被政府錯誤宣告「已死亡」並且奮力與之抗爭。2009年的「文學獎」頒給愛爾蘭國家警署,因為他們連續對駕駛者「Prawo Jazdy」發出超過50張的交通違規罰單,後來才發現,「Prawo Jazdy」不是姓名而是波蘭文的「駕照」。2012年的「文學獎」頒給美國政府審計署(GAO),因為該部門發表了一份正式公文,主題是「報告關於準備報告的成本所需措施的報告」。
嘲諷政府監控及陰謀論:「搞笑諾貝爾獎」典禮上既有諷刺政府監控的「國安局頻道」,也有諷刺恐懼政府「腦控」的陰謀論者的「錫帽子聯盟」除了具體獎項外,頒獎典禮的各種儀式中也有貼近時事的冷嘲。例如從2013年開始,「搞笑諾貝爾獎」也像正規諾貝爾獎一樣發放獎金——100萬億辛巴威元,約合人民幣24.5元。同一年開始,「搞笑諾貝爾獎」的官方直播還另設一個幾乎全部空白的「國安局頻道」,官網簡介戲稱這是「這是託世界各安全部門的福,為方便它們監視而設。至於內容大部分空白是否源自安全部門的屏蔽,出於法律或其他原因我們不予置評」。典禮除了嘲笑政府的監控活動,也嘲笑盲目恐懼政府監控的陰謀論者:今年典禮上的觀眾互動內容裡,就有模仿並譏諷美國「腦控」陰謀論者的「錫帽子聯盟」在觀眾席上站起來並反時針自轉三圈。
嘲諷菸草公司老闆:1996年美國大菸草公司高管們因在國會作證「尼古丁不具備成癮性」獲得「醫學獎」
1996年的「醫學獎」頒布給一群大型菸草公司的高管和老闆們,理由是「根據他們在美國國會做出的宣誓證詞,『尼古丁不具備成癮性』,這一發現在醫學界的地位難以被撼動!」,當然,得主們並無一人出現在領獎臺上。「搞笑諾貝爾獎」的官網上說「每年頒獎前都會私下邀請得主前來參加領獎活動,令人喜悅的是,大多數獲獎得主都有雅量領獎並出席典禮。」雖說如此,被挖苦的獲獎得主有不少未去領獎。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