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率先實現了全面復工復產,國內經濟先降後升、穩步復甦,二季度以來經濟運行逐月好轉,主要指標恢復性增長。
市場預期持續向好,社會發展大局穩定,成果來之不易。這其中,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以更大力度宏觀政策對衝疫情影響,真正發揮了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
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措施,概括起來主要是發出一個「信號」,做好四個「對衝」。
積極的財政政策,肯定要向市場發出積極信號。這個積極信號就是:適當提高赤字率,將財政赤字率從2.8%提高至3.6%以上,赤字規模比2019年增加1萬億元,穩定並提振市場信心。
四個「對衝」主要包括:加大政府債券發行力度,增加政府投資,對衝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對衝企業經營困難;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對衝基層「三保」壓力;加強預算平衡,對衝疫情減收影響。
上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執行效果如何?財政運行收支情況怎樣?8月6日,財政部調研小組發布了首份財政政策執行報告,對上半年財政政策執行情況進行分析總結,裡面的乾貨很多,咱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問:減稅降費,上半年力度有多大?
減稅降費直接惠企惠民、公平有效,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重大舉措。《2020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顯示,上半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5045億元。其中,今年新出臺的政策措施,新增減稅降費8941億元;2019年已出臺的政策,在2020年翹尾新增減稅降費6104億元。
如此大的減稅降費力度,有效對衝了疫情影響,對紓解企業困難、支持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咱們來看看「細帳」:
支持疫情防控物資保障,截至5月,對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累計退稅102.02億元,增加了企業現金流,鼓勵擴大保障物資生產;
3月1日起實施的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增值稅政策,截至5月底新增減稅104.86億元,享受增值稅減免的企業和個人191萬戶,有力地幫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
1月1日起實施的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生活服務等行業免徵增值稅政策,截至5月底新增減稅110.54億元,28.18萬戶企業受益;
減免企業社保費,緩解企業資金壓力。2-6月,三項社會保險共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5769億元,緩繳431億元,有效緩解了企業資金壓力。
1月1日起,實施減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政策,截至5月,新增降費39.11億元;實施免徵文化事業建設費政策,截至5月,新增降費13.96 億元。
2019年,我國減稅降費是2.36萬億元,而今年上半年,減稅降費就達到了1.5萬億元,這個力度又加碼了。一項項政策為企業減負送暖,推動了經濟社會平穩發展。
二問:減稅降費這麼多,政府財力會受影響嗎?
財政收入,是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保障民生主要資金來源。很多人關心,今年上半年減稅降費力度這麼大,政府的財力會不會受影響?重點支出還能不能保障?
對於財政收入的影響肯定有。《報告》顯示,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6176億元,同比下降10.8%,這個降幅確實不小。不過,從4月起,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降幅開始逐月收窄,呈現持續向好態勢;6月份當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3.2%。增幅由負轉正,開始實現月度正增長。
這樣的結果令人欣慰,也與上半年的經濟增長走勢大致相當。財政收入增長「轉正」的背後,有兩大推動力:一是隨著推進復工復產和助企紓困成效持續顯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具備了「造血」能力,稅收收入降幅收窄;二是地方多渠道盤活國有資源資產,帶動非稅收入增長。
在財政減收緩收的情況下,脫貧攻堅、基本民生等重點領域支出,仍然得到了有力保障。其中,衛生健康支出中與疫情防控直接相關的公共衛生支出增長67.8%;農林水支出增長7.9%,扶貧支出增長18.3%,住房保障支出增長8.3%。
今年,中央財政還下達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665億元,支持各地統籌開展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和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把民生「底線」兜得牢牢的。
一些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加大,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存在困難。為增強基層財政保障能力,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增長12.8%,重點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及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傾斜;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確保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及其他資金直達基層直達民生,6月底前已將具備條件的直達資金全部下達地方。
財政部調研小組表示,這部分直達資金除了用於基層「三保」,還直接用於減免企業房租、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援企穩崗等方面,支持保市場主體和居民就業, 積極發揮資金對產業鏈、投融資、就業等撬動效應,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惠企利民效應逐步顯現。
三問:抗疫特別國債,發行使用進展如何?
無論是抗疫特別國債,還是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速度都明顯加快,目的就是要早使用早見效,更發揮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報告》顯示,截至7月31日,抗疫特別國債累計發行10000億元,順利完成1萬億元發行任務。抗疫特別國債資金,已有5769.93億元落實到2.97萬個項目,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
截至7月31日,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已發行22661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60.4%。剩下的部分,力爭在10月底前發行完畢。
《報告》顯示,財政部門優化債券資金投向,嚴格專項債券用途。資金支出的重點,主要是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交通基礎設施、能源項目、農林水利、生態環保項目、民生服務、冷鏈物流設施、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等七大領域,同時積極支持「兩新一重」、公共衛生設施建設中符合條件的項目。這些都是既能形成實物工作量,又可以有效拉動社會投資,促進產業、消費「雙升級」的領域。
在穩定和擴大就業方面,用好用足抗疫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重點支持帶動就業能力強的補短板項目,開發更多就業崗位。
同時,嚴禁將新增專項債券資金用於置換存量債務,決不允許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白景明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一方面,體現為通過適當擴大政府債務規模增加,增加財力保障,為經濟增長注入確定性;另一方面,也盯住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鍛長板」,做強做大優勢產業,以更好應對新挑戰、迎接新機遇。
四問: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財政政策如何發力?
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在著眼當前重點難點的同時,加強中長期戰略謀劃,有針對性地支持對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具有牽引性的重大規劃、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在應對危機中掌握工作主動權、打好發展主動仗。
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肯定是重點。
在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開始投入運行,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央財政對偏遠農村、重點邊疆地區試點項目的4G基站建設運維給予補貼支持,彌合城鄉數字鴻溝。
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是「難點」中的重點。
中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體,也是產業鏈暢通的重要環節。今年以來,財政部門多措並舉,包括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支持力度,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增信作用等,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題,撐過去、活下來、再上臺階。
還有,支持脫貧攻堅「補短板」。認真落實黨中央關於打好三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統籌資金政策,加強財力保障。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財政資金進一步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掛牌督戰地區和受疫情影響較重的地區傾斜。通過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