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關羽遇到張遼、樂進、于禁與徐晃

2021-02-13 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關羽,關雲長。名表千秋,如雷貫耳,不多介紹。

諸葛亮寫信哄關羽,誇他逸倫超群,不用跟馬超對著槓的事,天下皆知。

如果覺得自家人吹噓的分量要打折,敵國的讚美更紮實。陳壽《三國志》裡說曹魏那邊,程昱等都說關張是萬人敵。周瑜說關張熊虎之將。

曹魏那邊一向喜歡力排眾議、說話準確的劉曄,更直白了:

「蜀小國也,名將唯羽。」

這一句話,把關羽與季漢諸將,都分開來了。

說到名將,曹魏那邊,有所謂五子爭先,張樂于張徐。

有趣的是,五子裡有四位,跟關羽有很近的交集。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先看地圖——要理解關羽和那幾位的關係,得知道這個地形。

如果您嫌這個地圖麻煩,也可以考慮,就記住從北到南,這幾個地方:

宛城——曹操當年在那裡睡了張繡的嬸嬸,丟了典韋、大兒子曹昂的地方。諸葛亮所謂中原之兵向宛洛,宛。

郾城——多年之後,嶽飛在那裡破了兀朮的拐子馬,之後收了鄭州洛陽,預備直搗黃龍了。這也是關羽北伐最北的地方。

樊城——漢水之北重鎮,眾所周知。

襄陽——漢水南重鎮,荊襄最核心。

江陵——荊南最核心地帶。

當年劉表病死,曹操克襄陽,劉備帶百姓南走。曹操輕騎追,不讓劉備入江陵,遂發生當陽之戰,成就趙雲救主、張飛斷橋的傳奇。

後來曹操赤壁敗北,曹仁守江陵,與周瑜大戰經年,最後丟了南郡,走了。

期間,關羽執行了著名的絕北道:遮絕襄陽與江陵之間。當時曹魏這裡未來的太尉滿寵、五子之一的徐晃、李通們都與關羽作戰過,沒有贏的記錄。

這裡得講《三國志》的一個原則:

誇勝諱敗;且以曹魏為正統,兼蜀漢史料不齊,所以顯得曹魏那邊戰績特別好。勝利在本傳找,敗績得到別的傳裡摳。

記住這個原則,許多事都好推算了:

周瑜擊退曹仁取了南郡,關羽遮絕北道而曹魏打他的諸將均無勝利記錄,意思是啥,不難明白。

關羽vs樂進。

江陵歸劉備所有,襄陽由曹魏佔據,近十年的對峙開始。

劉備入蜀後,坐鎮江陵的,就是關羽。

五子良將之一的樂進,襄陽與關羽發生摩擦。

樂進本傳說,他討了劉備的臨沮長、旌陽長。留屯襄陽期間,擊走了關羽和蘇菲。劉備當時還跟劉璋寫信,說關羽與樂進在青泥相距。

關羽和樂進之戰的勝負如何?不知道。

只說結果:

公元213年前後,樂進去了東線,合肥。

荊州這裡,曹仁行徵南將軍,假節,屯樊

——之前樂進負責荊州方面,但到合肥後,與張遼、李典等七千人屯合肥。沒升職。

——曹仁屯在漢水北的樊,而非漢水南的襄陽。防守重心明顯後撤了。

這意味著啥,也不難猜。

關羽vs曹仁+于禁。

公元218年十月,曹魏的宛城守將侯音反了。曹仁回來討平,繼續鎮著樊城。

之後的記載,就很皮裡陽秋了。

按《三國志》曹仁傳:

「關羽攻樊,時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慾盡,救兵不至。仁激厲將士,示以必死,將士感之皆無二。徐晃救至,水亦稍減,晃從外擊羽,仁得潰圍出,羽退走。」

關羽傳則說:

「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曹仁一個方面總督,賁育弗加之勇,之前大局不利扛周瑜都能扛一年,這時被關羽打到幾千人守城。還虧滿寵鼓勵他。

這兩個曹魏未來的大將軍和太尉,這時就被關羽圍在樊的泥水裡。

曹魏的于禁,左將軍假節鉞軍法威重,當年就在附近的宛城臨亂不敗打出關鍵反擊的男子,被關羽打到七軍皆沒,光降兵就是三萬——三萬!

劉備打陸遜,傾蜀漢之兵,不過四萬。關羽自己在荊州,跟甘寧益陽對峙時,總兵力不過號稱三萬。

關羽這一口吃得,很厲害了。

哪位會說:這都是天災問題——其實不止如此,恐怕還得追溯到樂進。

樂進:媽的,我六七年前就跑合肥去了,這時候都死了,還能怪到我?

關羽之所以能圍樊,是因為他同時還圍著襄陽;他的水軍舟船能直抵樊城城下,說明漢水水路被他控制了

這也多少能解釋,曹仁不屯漢南的襄陽,要退到漢北的樊城了。

而要下漢水,當自揚水入沔,需要控制青泥。

——還記得之前關羽與樂進的青泥相持嗎?

——這時關羽和樂進當年的勝負,就又明顯了一層。

這時候曹魏轄下,亂軍蜂起,曹操都想遷都,關羽威震華夏,真是人生巔峰時刻。

曹操啊,一輩子沒跟困難低過頭,官渡時那麼大的劣勢,都死守不退的老奸雄,從來是人倒架不倒,輸人不輸陣,赤壁敗了都說是自己把船燒了跑路,讓周瑜撈了名氣——這麼個人,居然想遷都。

是他老了病著,還是真的怕了關羽?

當時關羽控制襄樊圍點打援,北邊已到郾城

後來嶽飛襄樊北伐郾城大捷,打得兀朮考慮跑路,也就是這樣了。

關羽vs徐晃。


於是五子良將裡又一位徐晃登場。

徐晃的打法,素來以畏慎為主:謹慎,先自保。

關羽是圍點打援,徐晃也明白,耐心地等,等十二營援兵到了,才打。

徐晃聲東擊西,假裝打圍頭屯,實際打四冢。關羽帶五千人出戰——請注意,徐晃那裡的兵力優勢太大了——關羽退走。

這時徐晃做了一生最險的事:

「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

一個歷來謹慎的人,忽然這麼勇地果斷出擊,真是很出人意料了。

後來曹操表彰徐晃這麼敢打,自己從所未見。

成語「長驅直入」,就這麼來的。

於是就這樣:

曹魏動用了五子之二、未來的大將軍曹仁、未來的太尉滿寵,張遼們也在被調來途中,加上孫權後方捅關羽一刀,才算解了這個曹操晚年的最大危機,讓關羽退走了。

五子之三樂進、于禁、徐晃,再加上曹仁和滿寵,至此都與關羽交戰過了。

——樂進在襄陽,關羽在江陵相持經年。最後樂進無功,東調,關羽掌握漢水。

——曹仁來了,後撤到樊,不敢前壓到襄陽。

——關羽一路往北推,圍襄陽,據漢水,圍樊。

——于禁帶優勢兵力來援,被關羽活捉,三萬人收拾掉。曹仁(和滿寵)被圍在樊。

——徐晃靠優勢兵力,以生平未見的冒險打法,救出了曹仁。

——再加上孫權、呂蒙、陸遜們背後捅刀子,關羽退走。

關羽巔峰到敗亡,不過幾個月。

但說五子之三,兵力巨大優勢,還是防守方,卻沒在關羽身上佔到啥便宜,好像也沒錯。

「名將唯羽」。

這句話的分量,至此更鮮明些吧?

話說五子裡唯一沒和關羽正面打過的,是張郃。

但他曾被「雄壯威猛,亞於關羽」的張飛,打得僅以身免。

所以,大概,說張郃壓不過關羽,好像也沒錯。

關羽vs張遼。


五子最後一位,張遼。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裡,關羽和張遼關係都不錯。也不奇怪:山西人嘛——關羽和徐晃私下關係也不錯,因為徐晃也是山西人。

關羽和張遼有多相似呢?

——都跟同僚關係一般般。關羽跟糜芳關係不好。張遼和李典關係不好。

——都膽子大,私下跟敵將談判。關羽與魯肅「單刀俱會」,張遼獨自去見昌豨勸降。

——都有過傳奇的突陣記錄。關羽萬軍斬顏良,張遼威震合肥。

——都有點自我。關羽不提了,張遼曾擅自解釋了曹操的書函,啟動了合肥八百突擊。

以及,關羽斬顏良那次,其實是他和張遼搭檔去的。倆人一起突擊,關羽斬良成功。

當時關羽是偏將軍,此戰後封漢壽亭侯;張遼後來數有戰功,遷裨將軍,到幾年後封了都亭侯。

說關羽先張遼一步,大概也沒問題。

之後關羽沒回歸劉備,大概,曹操會長期把他倆組個搭檔?那我們說史書的關張,可能就是關羽+張遼了。

這就得說到他們最後的相似點了:都跟孫權是冤家。

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裡,假使關羽沒回歸劉備,而是留在曹操身邊,大概,五子良將,就會變成關張樂于張徐?

當然,在我想像中,也會發生這樣的故事:

關羽、張遼將七千餘人屯合肥。孫權率十萬眾來攻。

羽問斥候,「孫權為人若何?」答:「紫髯,長上短下。」

於是羽、遼夜募敢從之士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

平旦,羽、遼披甲,先登陷陣。遼大呼自名,吳軍奪氣。

孫權恐軍亂,自立麾蓋旗幟,以安眾心。

羽望見權麾蓋,策馬刺權於萬軍之中,斬其首還。權將莫敢當者。

羽以權首示諸軍,顧謂遼曰:

「他媽的,不知道為啥,看到這個渣權就覺得想報仇雪恨,幹他一炮!」

相關焦點

  •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都是怎麼死的?演義和正史中的結局大不相同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五人並稱為曹操的五子良將,在正史中他們的死和演義中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在正史中,他們各自的地位和演義中也是不盡相同的,從這五人的地位和死法,其實可以看到,羅貫中先生的價值觀是和大家有點不同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家都認為大富大貴的生活比較好,比較認可善終的結局。
  • 五子良將在正史和演義中死法有何不同,張郃于禁一致,徐晃最離譜
    五子良是曹操手下的五大大將之一,分別是:張遼、于禁、徐晃、張郃、樂進,因為正史和三國演義的區別,正史是指真實的歷史,三國演義只是這本小說中的描述,同樣也可以和正史一樣,同樣也可以和正史不一樣,這裡就五子良在正史和三國演義中的死亡有什麼區別做個說明。五子良在正史中地位最高的是于禁,其次是張遼,再次是張郃,再次是樂進,最後是徐晃,這是他們的地位和能力的大概排名。
  • 曹魏政權五子良將之殤,張遼樂進張郃等人,正史上到底咋死的
    (曹魏五子良將)至於為何張頜的排位最高,原因也很簡單,他活的最久。(樂進)第三個:右將軍樂進三國演義:這個右將軍樂進,在三國演義中屬於被羅貫中先生遺忘的角色嗎,演藝中最後記載是,曹操南下討伐孫權,東吳軍凌統叫徵,曹軍派樂進迎戰,兩人鬥了五十多回合不分勝負,最後曹操使陰招,讓曹休放冷箭射殺凌統
  • 曹操為何要授予于禁假節鉞?為何不授予張遼假節鉞?
    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將,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子良將個個能徵善戰,統兵打仗都不含糊,曹操都非常重用他們。
  • 古代歷史上的七大名將,張遼第二,趙儼第一
    七大名將,張遼、張郃、徐晃、樂進、于禁、李典、趙儼。
  • 三國第一猛將當是此人,他擊敗關羽勝過張遼,卻因長得太醜被忽視
    此人就是樂進,他雖然跟張遼、于禁、張頜、徐晃同為曹操麾下五子良將,然而樂進知名度似乎不高,我們知道「張遼止啼」、知道徐晃擊敗過關羽,知道張頜拿下街亭,但要說到樂進,似乎好像想不起他有什麼戰功。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樂進的著墨也比較少,自從他被東吳甘寧放冷箭擊傷後,便再也沒有上場,而在陳壽的《三國志》當中,對樂進描寫其實也很少,對此陳壽自己都感到有些慚愧。陳壽說到樂進時,專門提到「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陳壽的意思是說,自己記錄樂進的事跡時,可能有些遺漏,沒能像張遼、徐晃等人那麼詳細。
  • 夏侯淵可以指揮張頜,為何曹休、曹真卻能只會張遼、徐晃
    曹操是統一北方的霸主,他手下有很多大將,但是其中最厲害的不是曹家和夏侯家的人,而是五子良將,五子良將是魏國立國之本,每一位五子良將,功勞都很大,樂進
  • 曹操手下以下十大名將, 張遼未進前三, 第一名卻遺臭千年
    徐晃,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勳,參與官渡、赤壁之戰、漢中徵伐等幾次重大戰役。樊城之戰中徐晃作為曹仁的援軍擊敗關羽。樂進,以膽識英烈而從曹操,隨軍多年,南徵北討,戰功無數。從擊袁紹於官渡,奮勇力戰,斬袁紹部將淳于瓊。又從擊袁譚、袁尚於黎陽,斬其大將嚴敬。
  • 三國著名降將關羽和于禁,如果都留在曹操營中,誰的地位會更高?
    張郃、臧霸、徐晃、張遼四人都是從鄉侯進位縣侯。尤其是張郃張俊乂,他本身就是河間郡鄚縣(今河北省任丘市)人,從都鄉侯進封鄚縣侯,那是真正的衣錦榮歸。因為張遼是帶兵投降,所以是「馬上封侯」,關羽在斬殺顏良後才獲封漢壽亭侯,在白馬之戰中,張遼是正先鋒,關羽是副手:「公(曹操)乃引軍兼行趣(趨)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 【品論三國】關羽VS徐晃,兩位好友曾有過幾次交鋒?
    說起關羽在曹營時的好友,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招降關羽的張遼。而事實上,在曹營中還有一位猛將與關羽建立了不錯的友誼。這個人就是徐晃徐公明。
  • 于禁沒進曹魏太祖廟,後世還對其不斷抨擊,冤情的成分佔了多少?
    唯一沒有進太祖廟的五子良將——于禁于禁在三國歷史上出場的其實很早,在黃巾軍起義爆發的時候,于禁就跟隨鮑信起兵討伐黃巾軍。後來鮑信將兗州獻給曹操,于禁自然也被收編了,屬王朗麾下都伯。見于禁有才,王朗便將于禁介紹給了曹操。
  • 關羽震華夏:關羽、樂進荊襄履歷之謎
    211年底,劉備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帶著兩萬餘兵入益州偷人家房子去了。由於老劉帶走了大量老兵生力軍,荊州防務出現了階段性危機,襄陽樂進開始收復失地,拿下了臨沮和旌陽(當陽縣北,約江陵北二百餘裡),將戰線南推到了當陽前線。(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大破之)後來江夏文聘又和樂進聯合作戰,在尋口(鍾祥西南,漢水東南)和關羽作戰。
  • 過五關時,換成許褚夏侯惇張遼徐晃龐德曹仁守關,關羽能闖過關嗎
    普通將領很難防住關羽,若曹操手下的許褚張遼徐晃龐德曹仁夏侯惇這6員悍將守關,關羽能順利闖過5關嗎?許褚若是堅守不戰,死守關卡,關羽定過不了關,但是三國演義中的設定,大將遇對手後,都會主動出擊選擇單挑,所以此時武功不如關羽的許褚,守不住關卡。二、關羽戰徐晃徐晃在樊城之戰擊敗過關羽,但那時關羽年齡大了,還受傷了,而且荊州被奪,關羽心煩意亂,不在狀態,所以敗給了徐晃,但這不能體現兩人的真實武功水平。
  • 曹操五子良將之:徐晃
    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三國志·魏書·徐晃傳》《三國志:樂進傳》: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漢帝,稱進及于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於是禁為虎威;進,折衝;遼,蕩寇將軍。于禁、張遼、樂進皆受重用,徐晃沒份。
  • 第五十三戰:關羽震華夏(1)關羽、樂進荊襄履歷之謎
    再然後他水淹了曹魏外姓將領之首的于禁,俘虜了和自己體量相當的七軍三萬人,斬殺了馬超當年抵押給張魯的西羌軍頭龐德,將趕來支援的另一個名將徐晃嚇的不敢過來。隨後曹操產生了自官渡鏖戰地獄級僵持後,最大的一次自我懷疑。
  • 張遼:我們五子良將的典故,你了解幾個?
    215年,張遼在合肥一戰真是把孫權打出陰影來了,其實也不是800人破10萬這麼直接,合肥之戰實際上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張遼在夜間徵集了800精銳,凌晨出擊。張遼披堅持銳,親自衝鋒陷陣,正因為張遼這個愛好,曹操老覺得他有失大將之風。但張遼取得的戰果確實讓曹操讚嘆不已,張遼這次出擊逼得孫權登高自守,還挑釁孫權下來一戰,恐嚇完孫權還順利突圍了,你說孫權氣不氣?
  • 三國曹魏名將于禁投降的真相!貪生怕死或是已不得重用?
    他們當中,就在曹操軍中的資歷來說,于禁僅次於樂進,軍職位次低於樂進,高於其他三人。封侯時間也是這樣。于禁最為曹操看重的是徵討張繡之戰。曹操徵討張繡,張繡投降,後來又叛變,並對曹操發起了突然襲擊。這時各軍已經是亂鬨鬨的敗逃,一邊尋找著曹操一邊跑,只有于禁帶著自己手下數百人且戰且退。等到張繡的隊伍追擊稍稍慢了一點,他這才整頓隊伍退了回來。
  • 曹操手下大將武力最強十六人,張遼位居第八,第三名出人意外
    第四名 龐德除了曹彰之外,第四第五名之爭在龐德和徐晃之間展開。關羽未受傷之前和龐德打了一百多回合沒分出勝負,連關羽都說「「龐德刀法慣熟,真吾敵手。」。關羽手臂被龐德射傷的情況下和徐晃打了八十回合處於下風(演義中沒明說,其實是出於下風),兩相一對比,純武力應該是龐德勝過徐晃一籌。
  • 張遼作為「五子良將」之首,在曹營中軍功赫赫,人緣卻不太好
    其實"五子良將"中含金量最高的就是張遼。張遼的戰績與關羽、張飛相比也毫不遜色,甚至猶有過之。就如關羽、張飛有明顯的性格缺陷一樣,張遼也有一個比較模糊的缺點,他在曹營當中軍功赫赫,人緣卻不是太好。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張遼的人緣張遼和關羽的關係不錯,視關羽為"兄弟"。說起來關羽在曹營中的人緣還算不錯,至少和徐晃的關係也不差。不過張遼與曹營中的其他將領的關係就很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