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官隱居鄉裡卻被餡餅砸中是一種什麼體驗?竹林七賢中的山濤知道

2020-12-28 騰訊網

山濤的父親是宛句縣令,不過在山濤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不在,因此家中貧困如洗。即使這樣也沒能壓垮山濤,《晉書》中記載他很早就展現出非凡的器量,隱居鄉裡每日研習經書,一直到後來同嵇康、阮籍結為莫逆之交。

山濤第一次踏入仕途是在四十歲的時候,一開始只擔任郡裡面的主簿、功曹,到後來被舉為孝廉在州裡面從事。後來山濤甚至猜到此時太傅司馬懿稱病臥床的用意為何,果然沒多久司馬懿就清除了大將軍曹爽的集團。

司馬氏一家獨大之後,山濤便就歸隱鄉間,不再理會世間雜務。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山濤的「從祖姑」,也就是他父親的叔伯的姐妹,居然好巧不巧是司馬懿老婆張春華的母親,沾親帶故之下偶然同手握大權的司馬師相遇。

司馬師還把他當作是以直鉤釣魚的姜子牙,問他想不想要當官,接著山濤就被舉為茂才,成為驃騎將軍王昶的從事中郎。儘管身份比以前高俸祿也多,但山濤依舊保持著往日裡的簡樸生活。

接著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山濤又被拜為趙國國相,遷升為尚書吏部郎。此時大將軍司馬昭甚至還寫信稱讚山濤清明高雅的節操,又送來錢二十萬、谷二百斛解決家中貧困。而司馬師得到皇帝賞賜的衣物之後,也轉贈給山濤,還特別為山濤母親送來一根藜杖。

頗受重視

在鍾會擁兵叛亂之後,此時大將軍司馬昭準備親自率軍平叛,臨行前將後方的事情委託此時身為大將軍從事中郎的山濤,特為其調派了五百親兵鎮守鄴城,可見此時山濤在司馬氏中頗受重視。

司馬昭曾經在兩個兒子到底立誰為世子之間為難,司馬炎是長子理應被立為世子,但司馬昭的事業都是繼承於司馬師,他有意將曾過繼給大將軍司馬師的司馬攸立為世子。

一天司馬昭以此事詢問山濤的意見,山濤以違背禮制為由認為不可,否則必然會危及國家的安危。於是司馬炎就被確定為世子,也就是後來的晉武帝,後來司馬炎親自登門道謝,沒多久司馬炎就受禪即位建立晉國。

在山濤擔任冀州刺史期間,無論是士人還是百姓,都對其治理有方而大加稱讚,山濤還在當地先後挑選出三十多位隱士進行表彰或者任命,這些人在後來都頗有些名聲。

不過當山濤母親年老之後,一心想親自侍奉老母的他接連上奏數十次,司馬炎才同意放山濤回家贍養老母。司馬炎知道山濤一向節儉度日,特別為其找來一位負責往山濤府中送去每日飯菜的人,這份待遇在當時無人能比得過山濤。

長期以來,很少有人關注竹林七賢裡的山濤,只因其作品未能留存於世,而山濤卻是竹林七賢當中除開嵇康、阮籍之外最重要的一位成員,其餘四人則作為陪襯。

再度入仕的原因

對於山濤為什麼棄官歸隱之後又再度步入仕途,古今學界內一向有兩個觀點存在,一是說山濤貪圖富貴,二是說他迫不得已才入仕為官。

不過第一種觀點的可能性極小,無論是從任何記載山濤的史料上查看,均都記載著他不管是在棄官歸隱之前,還是身居高位之後,勤儉度日的生活就沒變過,因此很多時候還需要別人「救濟」。

也不是山濤俸祿不夠,他一生也只娶了一位妻子並沒有妾室,晉書上記載他所得的那些俸祿賞賜大多都散給了親朋好友,如此這般的為人,說他貪圖榮華富貴實在有些不靠譜的樣子。

至於第二種司馬氏逼著他為官也缺乏史料考證,雖然如今再看竹林七賢事跡頗有些反司馬氏的味道,司馬要拿他殺雞儆猴當代表人物,不過竹林七賢只不過是存在了很短時間的鬆散學術組織。

由於山濤依附司馬氏的行為,讓他在後世遭到許多非議,不過在山濤勸嵇康的兒子嵇紹入朝為官時,我們或許能從他勸嵇紹為官的一段話中窺得一二,他說天地四時都在變化當中,又何況人呢。

可能這時山濤便明悟了朝代的更替自有定數,應當順應時勢通曉變化,歷史上由隱而入仕的例子很多,諸葛亮不也先是隱居,之後才效力於劉備帳下。若還有一點便是他對愛妻的承諾,或者說是戲言。

一開始山濤沒做官前家徒四壁,他的妻子韓氏對此一直沒有怨言。有一天山濤也感到不好意思,對韓氏說再忍一忍,他以後一定會位列三公,就是不知道到了那個時候韓氏能不能做得來三公夫人。

三公之位豈有那麼容易獲得的,只是令人沒想到的是,雖然晚了一點,當日安慰妻子的戲言日後竟然成真。山濤去世時享年七十九歲,晉武帝司馬炎下詔先後賞賜錢百萬之巨,用來準備喪事用品及各項用度。山濤死後留下的只有老宅中十間屋子,但是子孫眾多,晉武帝司馬炎得知後便又為其子孫重新建造了住宅。

相關焦點

  • 從竹林七賢到朝廷三公,山濤卻說:我的人生沒太多有意思的故事
    原創 手揮五弦 時拾史事東晉文人孫綽對西晉名士山濤很有成見,認為山濤官員不像官員,隱士不像隱士,兩頭不靠不倫不類。這一評價似乎不大公允,有故意黑山濤的嫌疑。其實山濤前半生隱居,躋身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賢;後半生出仕,最後官拜司徒,也是位極人臣。
  • 【玄妙雲臺】竹林七賢之山濤
    山濤(205—283年),字巨源,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陵)人。竹林七賢的「老大」。
  • 《竹林七賢》合集
    竹林七賢01聚會竹林七賢02入仕竹林七賢03才情竹林七賢04絕響竹林七賢05餘韻人物介紹嵇康
  • 嘉寄閒情 七賢為何要在竹林中聚會
    《晉書·嵇康傳》記載: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鹹、琅邪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認為這些人不是在竹林中聚會,而且也未必就是7個人。
  • 【紀錄片】《竹林七賢》合集
    與阮籍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魏氏春秋》:"(嵇康)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 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他的朋友山濤(巨源),後來投靠司馬氏 當了吏部尚書,曾勸他出去做官,他遂寫了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加以拒絕。因"非湯武而薄周孔",且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集團,遭鍾會誣陷,為司馬昭所殺。
  • 竹林七賢:中國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徵
    據說,他們在竹林中開懷暢飲、放歌長嘯、撫琴賦詩、談玄論道,過著瀟灑愜意的生活。隨著時光推移,他們被視為中國士人精神理想的一個象徵,讓後人津津樂道並紛紛效仿。 「竹林七賢」雖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卻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也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
  • 「竹林七賢」其實既非七人也無竹,到底是誰命名的?
    (嵇康)七人已經來歷清晰,為什麼又說「不是」呢?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琊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這段資料告訴我們:這七個人以嵇康為首,常在嵇康居住的河內山陽縣(今河南省修武縣)一個叫「竹林」的地方雅集。東晉隱士、又是當時名畫家戴逵,與嵇康是同鄉,特意寫了一篇《竹林七賢論》,讓「竹林七賢」之名得以廣泛流傳。
  • 竹林七賢「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無論是狂是狷,大抵都表現出一種與當權統治者不合作的態度,超越出統治者的權力圈,或則任性自為,或潔身自好,或二者兼而有之。在中國文人中,狂者狷者不乏其人。但以狂狷為共同品性且組成一個集團,最著名的莫過於竹林七賢。這種名士集團與侍從文人集團,一為在野,一為在朝,前者是異端,後者乃正統。竹林七賢是曹魏末年特定社會矛盾的產物。漢魏之際,社會動蕩不安。
  • 酈波評說魏晉風流之《竹林七賢》全集
    與阮籍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魏氏春秋》:"(嵇康)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 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他的朋友山濤(巨源),後來投靠司馬氏 當了吏部尚書,曾勸他出去做官,他遂寫了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加以拒絕。因"非湯武而薄周孔",且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集團,遭鍾會誣陷,為司馬昭所殺。
  • 素材人物「山濤」:知己+出仕+伯樂
    知己什麼人:山濤是西晉時期的政治家,竹林七賢之一。什麼事:他從小孤貧,少年時就顯現出卓爾不群的氣度。平時喜好研究老莊哲學,一直隱居鄉裡,不顯露自己的志向和才能。山濤為人厚道,侍母至孝,待友真誠。他與嵇康、阮籍等名士都是好友,彼此志趣契合,為莫逆之交。他曾經因為舉薦嵇康做官而惹惱舊友,收到了一封辭色嚴厲的絕交書。後來嵇康獲罪,他卻不計前嫌,將其子嵇紹撫養成人。什麼點:嵇康與山濤的友情被傳為千古佳話,向來為後世所津津樂道。
  • 薦讀 | 竹林七賢:越名教而任自然
    作為玄學人士,「竹林七賢」各有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特立獨行。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竹林七賢」的飲酒,「竹林之遊」的因緣就是以酒相會。《魏紀》云:譙郡嵇康,與阮籍、阮鹹、山濤、向秀、王戎、劉伶友善,號「竹林七賢」。《世說新語·任誕》云: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
  • 神評:竹林七賢究竟有多奇葩?個個都是大酒鬼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7 阮鹹阮鹹原為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南)人。 魏晉時期名士。
  • 山濤:傳說中的老大
    在竹林七賢中,山濤年齡最長,但其沉穩也與年齡成正比,今天依然隆重記得他的名字,可能與嵇康的那篇《與山巨源絕交書》不無關係,倘僅憑標題
  • 竹林七賢:汙濁的世界,救不了絕望的七個人
    他們就是「竹林七賢」,具體的成員有嵇康、阮籍、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壹、一群放蕩不羈的人竹林七賢常常聚會,酒自然是必備之物,嵇康不喜歡狂飲,他常常和不愛喝酒的向秀坐在一起;山濤能喝八鬥,超過八鬥就主動不喝了。阮籍喜歡喝好酒,他聽聞步兵營中有三百斛美酒,便主動到步兵營去服役,只圖能喝上一杯。阮鹹比較瘋狂,他在參加宴會時,竟然和豬一起狂飲。
  • 中國歷代名家竹林七賢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由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分為兩幅,嵇康、阮籍、山濤、王戎4 人佔一幅,向秀、劉伶、阮鹹、榮啟期4 人佔一幅。人物之間以銀杏、松槐、垂柳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現出一種最能體現個性的姿態, 士族知識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這塊畫像磚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現。我們來結合「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的個性特徵來看磚畫中的人物。嵇康為「七賢」之首,是一個豁達而有文採的人物。據文獻記載,稽康「博綜伎藝,於絲竹特妙」,且常「彈琴詠詩,自足於懷」。磚畫中的稽康正在撫琴,微微揚頭舉眉,有「手揮五弦,目送歸鴻」的神情,給人一種旁若無人之感。
  • 魏晉男團竹林七賢:愛酒成痴的男人也會放蕩不羈愛自由
    今天來聊聊竹林七賢,七個煙雲水氣而又風流自賞的男子,他們身懷絕技,才華橫溢。他們也放蕩不羈愛自由。竹林七賢指的是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 竹林七賢都是誰?一人寫下《廣陵散》傳世,一人街邊賣李子
    甚至清朝的黃帝乾隆還曾賦詩一首《御製七賢詠》來讚賞七賢的風骨,七賢憑什麼能讓乾隆都對其讚不絕口呢?要想了解竹林七賢,就要知道這七賢分別指的都是誰。竹林七賢是指生活在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他們分別是稽康、阮籍、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
  • 竹林七賢的抉擇和魏晉名士的真相
    由上至下,從左至右分別為榮啟期(春秋時代隱士)、阮鹹、劉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濤、王戎。竹林七賢,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據說他們「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陳寅恪先生認為,所謂「竹林」,取義自佛教著名的「竹林精舍」(Venu-vana)。
  • 山濤:亦道亦儒,圓融一哥
  • 唐朝末年畫家描繪「竹林七賢」的故事的《高逸圖》
    作者:孫位創作年代:唐代規格:45.2cm×168.7cm材質:絹本設色唐朝末年畫家孫位的《高逸圖》描繪「竹林七賢」的故事。由於年代久遠,這幅《高逸圖》只是殘卷,畫面上只有山濤、王戎、劉伶和阮籍四位人物,而嵇康、向秀、阮鹹三位人物的畫面,在北宋時就已缺佚。圖右的第一位人物是山濤。山濤在「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大,與嵇康、阮籍是好友。他善於飲酒,但從不失態。畫面上,山濤袒胸露腹,披襟抱膝,豐腴的軀體,倚著華麗的花墊,頭微微仰起,雙目凝視前方,那恢弘曠達的儀態,呼之欲出。山濤身旁的侍者,正在將一張古琴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