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又絕望,又清醒.

2021-02-15 象外

懂不懂藝術都能看懂的⇡象外


Lovemaking

埃貢·席勒

Egon Schiele


1890.06.12 - 1918.10.31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席勒都符合我們對(男)「藝術家」的想像:

天賦異稟

桀驁不馴

敏感脆弱

彷徨苦悶

英年早逝

以及最重要的:就算沒跟女模特們搞在一起,也一定要三天兩頭畫幾張裸體像才算合格。

Reclining Woman

生於1890年,席勒是20世紀初期重要的表現主義畫家。跟他同一年出生的人,有中國的氣象學家竺可楨,加拿大醫生白求恩,越南領導人胡志明,美國總統艾森豪和法國總統戴高樂。

不過席勒比他們死得都早——1918年在自己28歲上就死了——很難想像,他已經是100年前的人物了。

席勒15歲喪父(作為奧地利國家鐵路局火車站站長的父親死於梅毒),16歲就讀高大上的維也納藝術學院(希特勒就被這家學院拒絕過),19歲在「維也納分離派」的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克裡姆特(Gustav Klimt)的提攜下,與梵谷、愛德華·蒙克等前輩一起參加展覽,然後再過兩年,他與17歲的女孩維拉妮·威利·諾依齊(Valerie Wally Neuzil)相識並同居。

席勒的諸多畫作都可以看到來自克裡姆特的影響,對比一下,便可發現如後者最著名的那張《Kiss》和席勒這張《Cardinal and Nun (Caress)》的相似之處

諾依齊既是他的模特,也是他的情人。他們從維也納搬去席勒母親老家所在的捷克克魯姆洛夫小城,但並沒能待多久,原因是:當地人無法容忍席勒僱傭了數名十幾歲的少女擔任模特。

於是他們轉而遷往維也納西邊的小鎮紐倫巴赫,結果再一次被趕走——更糟糕的是,憤怒的當地居民直接把警察帶到了他工作室——1912年春天,席勒因「勾引未成年少女」而被逮捕。

Valerie Wally Neuzil的肖像

雖然誘拐少女的罪名被判不成立,但由於「在幼童可接觸的公共場合展示色情圖像」,席勒被判有罪。在被收押了21天後,22歲的這個年輕人被判入獄3天。

再過兩年,席勒拋棄了他的繆斯諾依齊,原因是他勾搭上了住在工作室對面的漢斯姐妹——是的,你沒聽錯,是姐妹——到了1915年,席勒跟姐姐愛迪絲·漢斯(Edith Harms)結婚。

Edith Harms的肖像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一戰」爆發前夜,結婚三天後,席勒就被陸軍徵召,先於布拉格服役,擔任監獄的守衛,而不是上前線打仗;1917年,他回到維也納,並創作出大量風格成熟的畫作,甚至還在1918年受邀參加維也納分離派的第49屆展覽,展出了足足50件作品。

再然後,在同年的10月31日,他死了。

死因是西班牙流感。在他去世的三天前,懷有六個月身孕的愛迪斯去世;而在此前的2月6日,席勒的精神導師克裡姆特去世,死因同樣是西班牙流感。

你看,短短幾百字,席勒的一生就被寫完了。

和克裡姆特一樣,席勒喜歡刻畫女人體,其中許多——毫不意外地,是充滿情色意味的裸體。

不知道席勒的風流是否及得上他的前輩——據說後者的工作室裡永遠少不了裸體的模特行走坐臥,而他幾乎和每一個女模特都上過床,或者傳過緋聞,甚至,她們還為他一共生下了14個私生子!而克裡姆特終生未婚,一輩子和自己的媽媽以及兩個姐姐生活在一起。

而年輕的席勒呢?當有人指責他畫作中的情色意味時,他回應說:

I do not deny that I have made drawings and watercolors of an erotic nature, but they are always works of art. Are there no artists who have done erotic pictures?

Schiele with Nude Model before the Mirror,1910

和鏡子前的裸體模特同框的席勒

時至今日,很多藝術家恐怕還要面對這樣的指責。我們沒法在這件事情上賦予過多的道德考量,不過席勒的另一句自辨可以算是另一種回答:

To restrict the artist is a crime. It is to murder germinating life.

「去限制藝術家是一種犯罪。那是扼殺萌芽生命之舉。」

接下來,就讓你們自己看畫,自己體會吧。

Ps:在象外公眾號後臺回復「席勒」,送你 150 張席勒以及克裡姆特的作品圖。

也歡迎喜歡和不喜歡他們的讀者在評論區說說你們的看法。我知道應該有不少讀者在國外看過他們的原作的。

我覺得,談論作品本身,好多讀者都比我們說得好太多了。

自畫像

作於1906年的自畫像,那時候席勒16歲

仍是青春期的自畫像

到青年時代則開始有攬鏡自憐的傷感氛圍了

這張最陰鬱,也最有力

一個畫家的自畫像,似乎最能透露其心境的變化

單人肖像

Edith with Striped Dress, Sitting——席勒的妻子

Portrait of the Artist's Sister-in-Law, Adele Harms, 1917

上面這兩張都是席勒夫人的妹妹——也就是他當年一起勾搭上的姐妹裡的妹妹

豎長的人物造型,多彩而呈幾何造型的衣服,仍是來自克裡姆特的影響

裸體畫作

Schwarzhaariger Mädchenakt,1910

未成年的骨感少女,畫家對性徵明顯的部位做了額外的著色

Black Haired Girl with Lifted Skirt

一個模特願意以什麼樣的姿勢呈現在畫家面前,或許暗示了她對畫家的開放程度和信任感

Crouching Woman with Green Headscarf

The Dancer

看上去似乎是席勒的自畫像。這種瘦骨嶙峋的身體造型處理法,既表現出他對線條的控制能力,也的確具有「表現主義」的天生魅力——更容易引起觀者的情緒反應;而他對線條的應用,對形體的塑造,時至今日仍在影響著很多學畫的人。

Naked Girls Embracing

席勒畫了大量擁抱姿勢的雙人肖像,這也許透露出他對安全感的渴望

其他肖像

Mourning Woman, 悲痛的女人,留意她的眼睛

Mother and Child

Schiele's Wife with Her Little Nephew

Lovers

Seated Couple, 1915

Levitation (The Blind II). 「漂浮」。

Dead Mother I,死去的母親,一張令人悲傷且心悸的畫

家庭肖像

風景及其他


可以說,席勒嶙峋扭曲的樹,是西方式的「骨法用筆」

對梵谷的致敬之作?

這些風景,素描的筆法,變化又協調的用色,別有趣味的透視,以及耐人尋味的筆觸,都需要看大圖才能更好地欣賞,所以,記得去後臺提取。

「Art cannot be modern.

Art is primordially eternal.」

哪裡有現代藝術?

藝術從來就是不朽。

.

END

.

把藝術拉出圈外

最後 Ps

有好些讀者說

你們現在老發圖不發文

是不是變懶了?

咳咳

我們並不會公開承認這一點的

倒是你們,應該多看看書

別老玩手機了

比如我們前陣子發的這套三卷本

《文藝復興三傑》

就很值得你們買來看

具體文章看這個

這套畫冊在歐洲是奢侈品,能拿去銀行貸款

要買的

直接點擊下面的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席勒:否認「性」的人,才是真正的淫穢.
    席勒大量作品帶著陰暗、情色和絕望。人人都畫胖女人的時代,席勒偏愛排骨精,在人物像中他會刻意忽略背景,所以模特呈現出各種身材扭曲的姿勢和手搭在空中,沒有畫人物以外的東西。——埃貢·席勒並將最親的家屬一欄,填了席勒的名字。可惜還沒見到席勒,就患了猩紅熱,死在了軍營裡。為此,席勒遺憾終身。
  • 諾獎得主席勒:大衰退不會在美國再次上演
    以下是這位權威經濟學家的主要觀點: 新冠疫情拋售是全球現象席勒指出,股價陡峭下挫,是一個全球現象。正因為如此,導致拋售的原因,很可能不是美國經濟特有的重大弱點。席勒表示,「根據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情況,股市下跌的幅度不應該這麼大。」更有可能的是,大規模拋售是對新冠疫情危機嚴重程度的過度反應。他說:「人們開始認為,新冠疫情將導致市場崩盤。看到超市空空的貨架,他們會感到恐慌。」 席勒認為,這些源自日常生活中的絕望跡象弱化了人們對經濟前景的看法,並削弱了他們對股市的信心。
  • 席勒:愛與死的藝術
    儘管席勒有著無窮的波希米亞氣質,卻沒有把沃麗視為合適的妻子類型。席勒的父親是個謙遜的火車站站長(年輕時因患梅毒而發瘋),席勒本人則希望既能探索黑暗的情慾藝術,又能享受安逸的小資家庭生活。所以他需要一位出身中產的妻子。  伊迪絲和阿黛爾住在席勒維也納畫室的對面。他經常對著窗戶曬畫、做鬼臉,吸引了姐妹倆的注意。
  • 名家 | 埃貢·席勒的畫
    席勒受到弗洛伊德、巴爾等人的思想影響,其的作品特色是表現力強烈,描繪扭曲的人物和肢體,且主題多是自畫像和肖像。他的畫最初受學院派和印象派影響,打下了造型基礎。受克裡姆特和科柯施卡之後,他的作品具有明顯的裝飾風格,這表明他受到新藝術派——青年風格阿拉伯式圖案的強烈影響。如果說克裡姆特的藝術是從象徵主義走向表現主義,而席勒則已走進純粹的表現主義天地。
  • 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和席勒的《歡樂頌》
    貝多芬選擇席勒的《歡樂頌》作為「貝九」的結尾和高潮,是因為他認同席勒的理念。席勒是偉大的德國戲劇家、詩人和哲學家,他舉世聞名的大作有《陰謀與愛情》、《威廉·退爾》和《歡樂頌》等等。《陰謀與愛情》被改編成無數戲劇和影視作品,而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改編的歌劇《威廉·退爾》,也因其恢弘的序曲音樂而聞名遐邇。
  • 初戀,死亡與性 席勒短暫輝煌的一生
    席勒15歲時,父親死於梅毒,他的舅舅奧爾成為他的監護人;奧爾對席勒不願接受高等教育感到難過,但他也認同席勒對藝術的熱情的天賦。死亡對於席勒來說從來都不陌生,但父親的死對他打擊很大,席勒很長時間都幻想父親還在身邊,常常與之交談。他與母親的關係也漸漸淡漠,因為他認為母親對死去的父親缺乏應有的思念和緬懷。死亡成為他後來畫作中常常表達的意味。
  • 埃貢·席勒一生 初戀,死亡與性
    席勒15歲時,父親死於梅毒,他的舅舅奧爾成為他的監護人;奧爾對席勒不願接受高等教育感到難過,但他也認同席勒對藝術的熱情的天賦。死亡對於席勒來說從來都不陌生,但父親的死對他打擊很大,席勒很長時間都幻想父親還在身邊,常常與之交談。他與母親的關係也漸漸淡漠,因為他認為母親對死去的父親缺乏應有的思念和緬懷。死亡成為他後來畫作中常常表達的意味。
  • 初戀,死亡與性 埃貢·席勒一生
    席勒15歲時,父親死於梅毒,他的舅舅奧爾成為他的監護人;奧爾對席勒不願接受高等教育感到難過,但他也認同席勒對藝術的熱情的天賦。死亡對於席勒來說從來都不陌生,但父親的死對他打擊很大,席勒很長時間都幻想父親還在身邊,常常與之交談。他與母親的關係也漸漸淡漠,因為他認為母親對死去的父親缺乏應有的思念和緬懷。死亡成為他後來畫作中常常表達的意味。
  • 德國傑出的詩人:約翰·克裡斯朵夫·弗利德裡希·席勒
    約翰·克裡斯朵夫·弗利德裡希·席勒是德國傑出的詩人、戲劇家,狂飈突進運動文學和古典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席勒生於符騰堡公國的馬爾巴赫城,父親是個外科醫生,後來在卡·歐伊根公爵軍隊裡任小軍官,母親是一個麵包師的女兒。
  • 怪作家:喜歡爛蘋果味道的席勒,站著寫作的納博科夫
    對於發現的垃圾,歌德自然很好奇,但席勒的妻子夏洛特提供的實情只能令人咋舌:席勒有意將蘋果放壞。這種「芳香」不知怎的,能帶給他靈感。而據他的配偶說,「沒有它,他就沒法生活或寫作」。多年以來,席勒與歌德金石相契。他們就各種話題進行談話和通信,互相砥礪,甚至合寫了一些作品。然而,在兩人第一次見面時,席勒卻堅信,他們永遠不會莫逆於心。這次相遇發生在1788年9月。
  • 藝術Talk | 藝術天才席勒一生簡史【環球觀築】
    在這期間,他主要得到了古斯塔夫·克裡姆特的鼓勵(美術史上通常把席勒視為克裡姆特的學生)。克裡姆特邀請席勒將他的作品和自己以及梵谷、蒙克等人的作品一起展出。梵谷與蒙克作品中豐沛的情感給席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席勒的作品偏愛描繪消瘦的身體和飽受折磨的心理狀態,在這一點上,他可說是遠遠超過了梵谷、蒙克以及他的同時代人。
  • 席勒丨我心甘情願被這樣的渣男傷害一百遍
    警方在席勒的工作室裡翻出了上百幅「淫穢作品」作為呈堂證供,事後警察們還把這些畫作給燒了!給燒了!埃貢·席勒,《三個少女》,1911年Egon Schiele, Three Girls, 1911如果當時哪個警察有先見之明,保留一點罪證,現在肯定發達了。而得知消息的維拉妮,第一時間為他奔波聯繫。最終席勒只拘留了21天,判入獄3天。
  • 曹雪芹與歌德:絕望並夢想著(下)
    席勒在給歌德的信中說:「我如此強烈地感受到,面對卓越沒有自由,只有愛。」而歌德則對席勒說:「您使我青春復得,讓我再次揮動幾乎已擱置的筆,又成為一個詩人了。」可是,這兩個住得近在咫尺的摯友,席勒去世之時,歌德竟然沒有參加席勒的葬禮,而且,「不聞不問」。1805年5月9日,下午三點,席勒停止了呼吸。
  • 歌德和席勒的傳奇友情:死也要葬在一起的男人
    席勒和歌德兩人所建立的深厚交誼,可以從保留下來的兩人書信集中看得出來。然而兩人並非一開始就「一見傾心」的。在兩人第一次相見時,年輕的詩人席勒,對他的老前輩歌德的印象,簡直很不好,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失望,大有「見面不如聞名」之慨。
  • 席勒 | 他的畫與愛有關,未滿18歲禁入
    席勒向古斯塔夫·克裡姆特(Gustav Klimt)尋求指導。古斯塔夫·克裡姆特購買席勒的畫作,或是用自己的作品和席勒交換,還幫席勒安排模特,為席勒引介買主。席勒認識了居住在工作坊對街的漢斯姐妹--愛迪絲·漢斯(Edith Harms)與艾德蕾·漢斯(Adéle Harms)。1915年,席勒與較活潑、善社交的愛迪絲訂婚。
  • 哈佛教授坎貝爾:席勒當年指導我論文
    和席勒的研究領域類似,坎貝爾的理論貢獻體現在創立了「金融計量經濟學」以及對長期資產配置實證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貢獻。55歲的坎貝爾1979年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此後前往美國求學並於1984年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彼時,席勒正是坎貝爾的論文導師。在1994年前往哈佛大學教學之前,他在另一常春藤名校普林斯頓大學供職10年。
  • 長期營銷負責人席勒卸任
    在席勒離職之前,過去幾年時間裡蘋果公司還發生了幾起引人注目的離職事件,其中包括設計負責人喬尼-艾夫(Jony Ive)、公關負責人史蒂夫-道林(Steve Dowling)和零售負責人安吉拉-阿倫茨(Angela Ahrendts)等。
  • 諾獎得主席勒:疫情恐慌會使美國經濟陷入蕭條
    來源:金融界網站北京時間13日消息,耶魯大學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警告稱,對新冠肺炎大流行病的恐懼可能使美國經濟陷入不應有的蕭條。作為一位研究人們的情緒如何驅動財務決策的專家,席勒發現新冠病毒引發的有關衰退風險的喋喋不休的討論可能會嚴重損害經濟。 席勒在接受美國財經媒體CNBC採訪時稱:「這與大蕭條不一樣。 大蕭條持續了10年。 直到那10年結束,美國的失業率才低於12%。這是一個流行的敘事。 但這是一種流行病。 不應該持續十年。
  • 友情,席勒使歌德這個偉大的詩人復活,雙人組合成後世楷模!
    1788年,席勒29歲,歌德39歲,兩位詩人在耶那相識。再重新相會,是五年以後,他們開始了深度交往。歌德受到席勒那種從不受環境影響,而專注創作的鼓舞,他「作為詩人而復活了」。在友情的精神家園裡,歌德一氣呵成了敘事長詩《赫爾曼和竇綠蒂亞》,修改了《·馮·利欣根》,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而席勒則完成了最後一部偉大的作品《威廉·退而》。
  • 席勒市盈率升至31.1倍高位:美國股市的分水嶺
    文|崑崙在美股歷史上,席勒市盈率升至31.1或更高,一共只出現過四次。其中,第四次就發生在上周三的8月5日。從前三次的歷史看,美國股市隨後的表現大不相同。那麼,第四次觸達這個市盈率高點之後,美國股市將會出現怎樣的走勢呢?《財富》刊文分析了席勒市盈率前三次升至31.1倍的情況,並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