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演員「佔領」好萊塢,已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了。
2003年,《衛報》影評人約翰·帕特森曾控訴:「廉價的英國演員們漂洋過海去幹髒活,演些惡人、變態狂,甚至是美國壞蛋。」而短短六年後,他就發表了名為《英國演員席捲美國電視劇》的文章。
2015年「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獲得奧斯卡影帝時,「好萊塢英國化」的討論更是在各大媒體上井噴。
現在的好萊塢電影裡,美國人角色並不一定是美國人來演的,林肯、馬丁·路德·金、超人、蝙蝠俠都曾變成「英國血統」。
從我們熟悉的「荷蘭弟」湯姆·霍蘭德到喬·阿爾文,從弗雷迪·海默到莉莉·詹姆斯,很多都演過美國人,就連領銜美國「國粹」《星球大戰》的,都是黛西·雷德利和約翰·波耶加這兩張英國新面孔。
以上只是我們能馬上拍腦門數出來的,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的數據,早在2013年,英國演員和導演遞交的美國籤證申請就增長了500%。浩浩蕩蕩的英國大軍,正搭乘著新一代的「五月花號」,駛向洛杉磯和紐約,搶走美國演員的麵包。
一
古典戲劇教育是英國演員的必修課。
在眾多我們熟知的英國演員裡,除了幾位童星出身的年輕演員外,其餘幾乎無一例外都在戲劇學校或劇團受訓過。
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每年都會到美國去招生,該校的藝術主任愛德華·坎普說,來面試的學生越來越覺得美國的方法派體系不盡人意。執導過《女王》的史蒂芬·弗裡爾斯也斷言:「美式表演出現了危機。」
過去也有很多美國學生去上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但在好萊塢試鏡時,他們會把這段學習經歷從簡歷中刪除,因為怕選角導演認為「這人去參加了那種搞笑的英式訓練」;現在完全相反,這段履歷會被大書特書。
《娛樂周刊》更是犀利地指出,雖然美國也有傑西卡·查斯坦和馬克·魯弗洛這樣科班出身的好演員,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只是想著出名,他們可以去參加綜藝真人秀走紅,而不必花費時間去學校打磨演技了。Collider.com的一位評論者直言:「我們的明星就想著怎麼娶卡戴珊。」
不過在倫敦戲劇中心系統學習過的「臉叔」科林·費斯並不認為學校就是一切,他曾和一位加拿大演員一同接受採訪,主持人只跟他討論古典戲劇那一套,並沒有想到其實那位加拿大演員和「臉叔」是同窗,也接受過一模一樣的訓練。
或許在人們的眼中,「英國演員」四個字已經和「莎劇」、「古典主義」、「演技紮實」劃上了等號,英國出品就代表了品質保證,這到底是英式魅力的勝利還是英式表演的勝利呢?
二
《辛普森一家》的編劇之一羅伯·拉澤布尼克曾對《華爾街日報》描述過這樣的場景:試鏡間裡,製片人們總被英國演員的口音吸引,這些英國人上一句還在用標緻的倫敦腔聊天抱怨交通,下一秒就可以無縫切換成地道的美音念對白。
在《豪斯醫生》選角時,導演布萊恩·辛格曾強調豪斯一角必須由美國人來飾演,然而英國人休·勞瑞還是寄去了試鏡錄像帶。辛格看過視頻後當即選中勞瑞,還跟其他劇組人員說:「瞧見了嗎?這就是我想要的——一個美國人!」
在討論英國人為什麼總能拿到美國角色時,「口音」問題總是被討論得最多的。與更加注重激發演員情感的美式方法派訓練相比,英式古典戲劇訓練更在意聲音形體的展現。比如在培養出無數名角的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生們每周都有歌唱課,以鍛鍊他們的聽覺和聲音表現力。
除了口音模仿以外,舞臺經歷也很重要。大膽啟用英國人大衛·奧伊羅在《塞爾瑪》中出演馬丁·路德·金的導演艾娃·德約列認為:「英國演員的表演完全沉浸在戲劇裡,他們的角色建立很有深度。」在舞臺上淬鍊過的演技似乎更有說服力。
很多英國演員出身劇團,而即使成為了影視明星,也會定期回歸舞臺。由於英國的文化行業多集中於大倫敦地區,他們完全可以早上去拍電視劇,晚上去西區劇院登臺。幅員遼闊的美國反而不具有這樣的地理優勢。
三
英國演員「席捲」好萊塢,除了說明美國演員的競爭力下降以外,也暴露了英國本土影視行業的問題——當演員賺錢太少。按照Indeed.com的數據,在倫敦,演員一天的平均工資約為153美元,而在好萊塢,演員用五個小時就能賺到這個數字。
有如此可觀的薪資,還有許多成功闖蕩美國的前輩為榜樣,難怪英國新一代演員都如此踴躍。而且,現在他們甚至無需遠渡重洋就能參加試鏡。美國選角導演協會主席理察·希克斯就會用網絡視頻面試演員:「高質量的表演就是高質量的表演,我在千裡之外也能看得出來。」
除了名利,更多元的角色選擇也是英國演員們出走的另一個原因。
2017年,薩繆爾·傑克遜曾經「指責」(非惡意)《逃出絕命鎮》找了英國演員丹尼爾·卡盧亞出演:「丹尼爾的祖國一百多年前就可以跨種族戀愛了,為什麼不找美國哥們兒來演這個角色呢?」而卡盧亞也很委屈,因為他在英國根本演不了什麼「黑人電影」!
大衛·奧耶羅(《《塞爾瑪》》)比卡盧亞更早發覺自己在英國面臨玻璃天花板,他空有一身演技卻找不到什麼有層次有深度的角色來釋放,如果他一直在英國待下去,可能一輩子都演不上《塞爾瑪》。美國有《為奴十二載》這樣的故事,英國有演技精湛的黑人演員,兩相結合,便經由黑人主題電影實現來最大的共贏。
其實現在你也很難找到一部純種的「美國電影」了。發掘出安德魯·加菲爾德的選角導演艾薇·考夫曼認為,英國演員在好萊塢的活躍不一定就意味著他們都比美國演員好,而是好萊塢的大門更開放了。高投資大片的選角導演們,也有預算來花更多精力在全世界找最合適的那個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