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並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
想做到這一點,需要的大概不是咬緊牙關的勇氣,而是不自覺地向他人求助的弱點。缺陷並非只是缺點,還包含著可能性。如此一想,就會看到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正是因為不完美,才變得如此豐富多彩。」
日本導演、編劇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在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是枝裕和電影中的鏡頭,更多接近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指南針、地圖、電子導航都不能指出我們未來的方向,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會有那麼一些偏差和不完美的地方,我們很難完全按照父母的規劃成長。在遇到困難時也不會有英雄跳出來拯救……
「人生總是有點來不及。」是枝裕和製作完成《花之舞者》的前夕,他的母親去世,這對他來說是巨大的打擊。是枝裕和在筆記本第一頁寫下這句話後,帶著遺憾開始創作《步履不停》。
」即便我看著父母年華老去,我卻什麼都沒有做。我只能不知所措地遠遠看著同樣不知所措的父母……雙親會老,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會死,多半也是無可奈何的。但是,沒能與他們的衰老或死亡發生一點聯繫這件事,對我來說如鞭在喉。」
正是因為生命有裂縫,陽光才能透得進來。本期合集我們將鏡頭聚焦到是枝裕和筆下的溫情世界。
步履不停
該片講述橫山家的次子良多回到久別的老家,一家人因大哥純平的忌日團聚在一起的故事,探究長大後的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係。
「在這段不斷失去的日子中,如果說我還得到過一點什麼,應該就是: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來不及——這麼一種近似於任命的教訓吧。」
奇蹟
拍《奇蹟》的時候是枝裕和的女兒三歲,是枝裕和導演暗下決心要拍一部等女兒十歲的時候能看懂的電影。
想讓她看到,世界如此精彩,日常生活就很美麗,生命本身就是奇蹟,我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拒絕乏味的人生。
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這本小說講了一邊擁抱無能為力的現實,一邊無法捨棄夢想,因此握不住幸福當下的成年人們。
小公寓裡,收音機裡正播放鄧麗君的日文歌曲《別れの予感》(離別的預感)。淑子告訴良多:「我都這把歲數了,卻從不曾愛一個人比海還深。大多數普通人都沒有過,但他們還不是那麼開心地活下去。」
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這本小說要比電影更加近地貼近信代的內心,小說成為了影像留白部分的補充。
如何理解信代,就是這個故事最核心的東西:凜醬是她的童年,她渴望初枝奶奶那樣的母親,接受即使年長只要沒什麼攻擊性就可以的阿治,亞紀是曾經的自己,而祥太是她的希望。
她不願相信生來就有的血緣關係有多牢固,她有恨,很深的對母親的恨意,她想選擇,並且勇敢地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甚至勇敢地放棄自己的選擇。是信代,成為《小偷家族》裡最堅韌的部分。
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是枝裕和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內核是他擅長的家庭關係,故事是抱錯的一對孩子牽扯出的兩對家庭掙扎的親情故事。
是枝裕和的文字如同電影一樣,安靜得仿佛空氣一樣不著痕跡,衝突掩藏在平淡中緩緩揭開。
請打開熊貓看書APP查看是枝裕和專題,在沁涼的麥茶、紅透的西瓜、母親絕手的好料理炸玉米天婦羅,加上外賣的頂級壽司和鰻魚飯之間,閒散地度過看似平凡的一天吧。
【是是枝裕和,不是枝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