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如此喜愛是枝裕和?

2021-02-21 幕味兒

提起現今日本電影,是枝裕和導演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他早已成為了繼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和成瀨巳喜男等巨匠之後,承載日本偉大電影傳統與榮耀的希望所在。

是枝裕和拍的作品,多數是文藝片,但又相當賣座,是商業與藝術融合的典範。他也早已成為國際電影節尤其是坎城的寵兒:早在2013年,其導演的《如父如子》就曾獲得坎城評審團大獎,而《海街日記》《無人知曉》《距離》等亦均曾入圍主競賽單元。

2018年5月20日,《小偷家族》獲得了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昨天是是枝裕和導演的58歲生日,我們用這篇文章,祝他生日快樂。不出意外的話,我們將在今年的北影節上,看到他的最新作品,與凱薩琳·德納芙、朱麗葉·比諾什、伊桑·霍克合作的《真相》,這也是他第一次執導外語電影。

希望我們能夠早日和他在影院重逢。

在我眼中,是枝裕和的電影有一種淡如春雨的美妙——淅淅瀝瀝,輕盈細碎,卻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他將城市、鄉村中芸芸眾生最普通的家常瑣事,悲歡離合,演繹出了詩意的生活流,切膚醉心。

在他的電影中,演員是主角,環境也是主角。

「電影編導只要用心開掘,每一件瑣碎的事都將變成一個金礦。」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倡導者、著名導演柴伐梯尼曾這樣說。是枝裕和正在做的,就是把細節拍成宇宙,讓人在平凡中洞見人生的哲學。

海街日記 海街diary (2015)

於我來說,是枝裕和是一位極具匠人精神與氣質的導演。他自始至終都在用如詩般的電影語言,像輕盈細碎的風鈴,耐心地記錄著歲月流逝的痕跡。他的作品不多,但每部都是經過精心打磨的傑作,有著此處無聲勝有聲的無窮餘韻,所表達的情感更為雋永悠長。

他細膩地刻畫每一個角色的內心變化,並將其由內而外地升華為所有人的情感共通點。在他的電影中,影像仿佛可以呼吸和流動,有了一種十足的韻律感。著名影評人木衛二也說,對於如今的中國影迷來說,「是枝裕和的電影就是日本或日本的想像,我們很難找到其他替代者。」

步履不停 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 (2008)

他就像是一位明心見性的智者,用一幅幅連續的浮世繪描繪著典雅的城市與鄉村畫卷,用簡潔冷靜的鏡頭,如春雨般描摹出別樣的生活情調。

那舒緩清新的敘事手法,那滿含溫情的電影調性,那「靜態裡追逐動態,動態裡強調靜態」的張弛有度的美妙韻律,還有那娓娓道來的講述……

他的作品仿佛始終帶著一種春天般的氣質,滿含香氣卻又不濃烈,有溫度卻又不熾熱,不經意間,已讓觀者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在他的講述中,春天就這麼來了。

是枝裕和的典雅和詩意,在於他對景色捕捉的獨特視角和對環境的重現與雕琢塑造。在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是枝裕和說他非常喜歡臺灣導演侯孝賢說過的一句話:「天地有情。」

正如他最喜歡的電影——侯孝賢的《戀戀風塵》中那傾注著少年心事與往事的綿延山脈一樣,在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中,萬事萬物也都被賦予了靈性。

戀戀風塵 戀戀風塵 (1987)

《比海更深》中,狂風暴雨的夜晚,一家三口在歡笑中尋撿著彩票,也將彼此的夢想捆綁在了一起。老母親窗前的那棵樹「沒有開花,也沒有結果」,卻在無聲中告訴我們:不盡如人意的人生,也可以發現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在這個小格局的故事中,是枝裕和動情地描繪著自己生活了十九年的家鄉,綿延的情感早已超出了時間與空間之外。

《比海更深》

 

《下一站,天國》中,掠過飛機的雲彩和吹入車窗的夏風巧妙還原了逝者的生之記憶,靜默地見證著人們的一生。含蓄平緩又揮灑自如的鏡頭記錄著歲月留痕,生與死的話題在舒緩而溫情脈脈的鋪陳中變得不再沉重。

《下一站,天國》劇照

《無人知曉》中,四季的交疊記錄著孩子們的成長,清新與髒亂並存的小巷子又暗合了影片溫柔中帶著殘酷的基調。

在季節的變幻中,是枝裕和用整整一年的時間,以日本傳統的文學形式,如俳句,如散文般,用細緻幽微的生活細節充滿感情地描繪著時光的流逝。

《無人知曉》中的小巷子和孩子們

《步履不停》中,先後三次掠過的黃蝴蝶,蘊含了母子二人對於生命的思考和對逝者的追思,拾級而上的山間小路象徵著人生路上跋涉不輟,步履不停,共同走過的歲月。

這部電影中,是枝用雲淡風輕卻滿含深情的清新而潔淨的畫面告訴我們,原來那些無法忘卻的失去,那些細微的刺痛,那些大大小小的遺憾都讓我們在平凡的人生中學會了珍惜與愛。

《步履不停》中的黃蝴蝶

 

《奇蹟》中,藍天白雲映襯著少年的意氣風發,飛馳而過的新幹線列車承載了他們對於美好願望的憧憬與期冀。兩輛列車交匯,三十個急速閃現的空鏡頭還原了孩子們的願望,更告訴觀眾:生活雖總是難如人願,世界卻不乏精彩美妙。

《奇蹟》劇照

 

《海街日記》中,蔚藍的大海傾聽著四姐妹的歡笑,五十五歲的老梅樹彰顯著家族的傳承與執念。

四姐妹看著夜色中的梅子樹,聊著,笑著,所有的煩惱仿佛被瞬間拋卻,生活中只留下了平凡質樸的美好。物候輪迴,時間流轉,是枝裕和在淡然中道出了生命的真諦:人心不老,歲月永恆。

《海街日記》中海邊的四姐妹

是枝裕和曾經說,電影本身是與世界的交流,拍電影便是一個「發現世界」的過程。於是,在他的電影中,紀錄片與劇情片的界限被打破,真實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以安靜而迷人的方式觸及到了電影的天性。而這樣的「萬物有靈」,讓他的電影有了一種「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通透與豁達。

他的達觀天下,還在於他對於生活的深入體悟。他將這樣的體悟和深情融入了電影,於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真摯而走心。

《有如走路的速度》中是枝裕和與母親

在談及《步履不停》的創作背景時,他說:「對於如何接受母親去世這一事實的思考,促使我拍攝這部電影。」

後來,《步履不停》被拍成了一部明朗的電影,它沒有刻意描述母親生命枯竭的過程,而是通過一家人兩天內的短短相處,聚焦於她生命中的溫暖瞬間。

是枝說,這種感覺就像是最後一次目送母親的背影,她高高興興地揮手說再見時,他心中泛起的波瀾。

在阿亮與母親一起為哥哥掃墓的歸途中,一隻黃蝴蝶翩然飛過。母親說:「我聽說,如果粉紅色的蝴蝶能夠在冬天倖存下來,它們就會變成黃色。」阿亮不以為然。

後來,母親去世後,阿亮帶著妻子和孩子去給父母親掃墓。歸去的途中,又一隻黃蝴蝶飛過。阿亮對女兒講起了母親說過的話。女兒問:「爸爸,這是誰和你說的呀?」阿亮說:「讓我再想想。」影片就在這樣的父女對話中戛然而止。

這樣巧妙的前呼後應,簡單的兩句話,蘊含著阿亮和是枝對於母親深深的眷戀,以及親情的傳承。我想,這樣的念想,在幾代人的生命中,會被當作延長的記憶,代代相傳,融入了家族的血液之中。

《步履不停》劇照

而是枝裕和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的《如父如子》,同樣源於他的親身經歷。

為了拍攝《奇蹟》,他很長時間沒有回家。後來當他有一天終於回到家,發現女兒在他面前表現得很拘謹。第二天早晨出門,女兒禮貌地對他說:「下次再來啊。」這樣的客氣讓他倍感難過,也讓他意識到,原來親情不能僅僅只靠血脈關係來維持。

於是《如父如子》中,他通過對於「時間」與「血脈」的深入探討傳遞給觀眾這樣一個信息:父親是一項無人能夠取代的偉大事業,而孩子其實也教會了父親很多。父親在與子女的同步成長中,也逐步走向了成熟。

《如父如子》劇照

2018年初,是枝裕和的新片《第三度嫌疑人》在世界範圍內上映。與之前的家庭題材不同,這部由福山雅治和役所廣司主演的電影,是一部法律題材的懸疑片。

筆者曾於倫敦的電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在本片中,真相到底如何仿佛已經變得不再重要,是枝用留白引發觀眾對於人性善惡的深入思考。

筆者收藏的《第三度嫌疑人》是枝裕和籤名海報

為拍攝這部電影,是枝親自造訪了律師和檢控官們,還邀請他們按片中設定進行模擬審判,然後根據在場諸人的真實反應進行實錄並創作劇本。而「真實」,也正是他一直以來拍攝電影的宗旨。他說,導演的職責就是呈現人們生活的世界的真實樣貌。

而在2018年5月獲得金棕櫚的《小偷家族》中,是枝裕和又聚焦於通過偷盜來補充微薄薪金的一家人。坎城評審團評價道:「本片是對日本底層社會家庭深入而感人至深的刻畫。」《衛報》評價本片「美麗而震撼人心」。

不論拍攝什麼題材,是枝裕和都會在電影這條路上秉持著他的初心。就像他在介紹《步履不停》時所說的:「關註腳下,雖然道路狹窄,但只要堅定不移地前行,電影中表達的東西自然會傳達給它應當傳達到的人。」

步履不停

是枝裕和認為電影應當不直接言及悲喜,而是把它們呈現出來,讓觀眾自己去體會。

在他的電影裡,導演的角色仿佛被隱去了,他更像是一位克制的旁觀者,以從容淡然的視角和姿態去審視人類的情感。

他又像是一個不動聲色的領路人,引領觀眾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之中,以「走路的速度」探尋著平凡的美好和生活的真諦,從中提取出生命的本質。

《比海更深》劇照

是枝裕和曾說,「人」永遠比「故事」更重要,而電影就是要對日常生活進行豐富的描述,並且把它真實地再現給觀眾。

於是,在那看似散漫卻神韻俱在的平鋪直敘裡,他將生活的細枝末節娓娓道來,讓觀眾在這樣的瑣碎中參照著自己的人生,欣然面對生命中的相聚與別離,得到與失去,歡喜與哀傷……

這隻蝴蝶就是《有如走路的速度》的插畫

就像他的隨筆集書名——「有如走路的速度」一樣,他的作品能夠讓躊躇前行的芸芸眾生走到心都出其不意地靜下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電影的這條路上,是枝裕和一定會永遠不疾不徐地走下去,溫暖踏實,步履不停。

相關焦點

  • 成為「是枝裕和」
    ,觀眾們熱烈地表達著對導演麥可·摩爾卓越勇氣的激贊,可身處其中的是枝裕和心中卻泛起異樣感。是枝裕和在母親去世後,抱著「沒能為母親做點什麼」的悔意,創作了《步履不停》;《奇蹟》裡輕羮的味道源自年輕時為追尋喜愛的女孩進行的一場刻意的鹿兒島之旅;成為父親之後,懷著「不稱職」的心情審視這個身份,拍出了《如父如子》;為了拍攝《海街日記》,找到一家三姐妹,了解她們泡澡的順序,因為什麼事吵嘴。
  • 深度影評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式的「憤怒」,讓我們淚流滿面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陸芳從《步履不停》、《如父似子》、《海街日記》、《比海更深》,一度以為是枝裕和在溫情感人的家庭戲裡出不來了。然後他又拍了《第三度嫌疑人》,犯罪題材,反映一般。就當我們以為是枝裕和要沉寂幾年,沒想到高產的他,今年5月突然一部《小偷家族》登頂金棕櫚。
  • 是枝裕和:成長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蹟
    放眼整個亞洲電影圈,如此高產卻又保持著如此高水準的電影導演,很難找出第二人。9月,第66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授予他終身成就獎。回顧30餘年的創作生涯,是枝裕和用8年時間,寫下首部自傳性隨筆集《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透過這本書,我們清晰地看到——一個行走在時間之後、姿態不疾不徐的世界級導演,從賒帳拍片到斬獲世界各大電影節獎項的勵志旅程。
  • 是枝裕和帶給我們的歲月靜好
    是枝裕和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專業。1995年的導演處女作《幻之光》,當年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在隨後的20年穩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細膩而不失力度。UP「電影最TOP」在對是枝裕和做的一期視頻裡說到:「是枝裕和不是那種不是人間煙火的純藝術片導演,他的作品雖然大多衝突性不強,但絕不乏味。在家長裡短間充滿濃鬱的人文氣息,讓人心生親近」。
  • 是枝裕和:導演不是上帝和法官
    無疑,繼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等人之後,是枝裕和已經成為世界影壇上最耀眼的日本導演之一。  是枝裕和的朋友曾經對他說,「你是那種外人琢磨不透你在想什麼的人,反而從你製作的節目中能看到更多的情感。」這一次,來到北京的是枝裕和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電影是我唯一的興趣。」
  • 致敬:賈樟柯與是枝裕和
    1998年的法國,賈樟柯的長片處女作《小武》入圍第20屆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是枝裕和也正巧攜新片《下一站,天國》來到南特。2015年,兩人又在多倫多相見。是枝裕和與賈樟柯我也在最近的機緣巧合中,穿插著把兩位導演的主要作品看了一遍。
  • 憤怒青年是枝裕和
    下面要說的,就是另一個是枝,那個不為人知曉的是枝裕和。樹木希林與是枝出席《小偷家族》首映式這似乎跟我們所熟悉的那個是枝裕和不太一樣。她這樣評價亦師亦友的是枝——雖然不發火,但會憤怒,他本身就是一個對政治、體制充滿憤怒的反權威的人。是枝裕和其實是個憤怒青年,一位溫和又叛逆的憤青,且一直如此。
  • 天真是枝裕和 | 新刊
    我們心照不宣地各自藏身於電影院的黑暗裡,為沒有成為更好的大人而哭,為已然永遠錯過無法補救的遺憾而哭,為溜走的幸福、未曾好好把握的過往而哭——是枝裕和一次又一次打動人的,總是不圓滿,總是錯過與缺憾。而拍出那些難以承受之憾的是枝裕和,歸根到底,是在為自己尋找洩洪之口。他把自己所有的遺憾、身為兒子的失敗與悔恨藏在配樂裡,藏在故事和臺詞裡。
  • 豆瓣8.6分《比海更深》:治癒系導演是枝裕和鏡頭下的家庭美學
    2016年,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憑藉《海街日記》摘下了日本電影學院獎之後,在同年5月又推出了自己的治癒新作《比海更深》。電影名來自鄧麗君《別離的預感》中一句歌詞:「那時比海更深/比天更藍/要超過如此般的愛你/我也做不到了。」
  •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簡說
    據稱,是枝裕和電影在本屆電影節上的套票在網上46秒鐘即被搶光。    那麼,是枝裕和在中國影迷中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號召力呢?    《幻之光》是是枝裕和的劇情長片處女作,講述了一個女人要弄清楚丈夫自殺的原因方可度過心理劫難的故事。是枝裕和耐心地描繪了這個女人的日常生活,將精力放在呈現她的心理變化上,並將她的心理變化通過風景不斷外化。    佐藤忠男在《日本電影史》中這樣評價:「比起故事,更關注一個人的內心,這種傾向形成了日本電影最具野心的一個流派。」
  • 電影《奇蹟》: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所以我才如此迫切地想要和大家推薦這部影片。看完之後,你一定會跟我有一樣的感嘆:啊......他可真是個寶藏導演啊!是枝裕和在宣傳「新幹線開通」這個命題作文之下,挖掘了一個我們常人根本想不到的角度。他巧妙地把本該是主角的「新幹線」融入到背景中,若隱若現,讓觀眾在觀影的時候根本不會注意到這是一部鐵路宣傳片。
  • 是枝裕和 談侯孝賢和楊德昌
    聞天祥:我們也很開心導演出關了。言歸正傳,今天我們看到這部片,《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與楊德昌》的拍攝企劃是如何成形的? 是枝裕和:其實這個算是電視節目,是在富士電視臺深夜播出的紀錄片專題節目。我想順著侯導的讚美請問導演,當初為什麼會選擇這些東西,您是怎麼發現它們的?有人特別介紹嗎?這些即將消失的建築、行業,或者是關於電影的一段記憶。 是枝裕和:我希望可以拍到電影的很多面向。露天電影,是我在正式拍這部紀錄片之前,有先來臺灣場勘,那時候我就看到有人在搭露天電影放映,看到的時候,我想:這不就是《戀戀風塵》的場景嗎?
  • 李安對談是枝裕和:電影有自己的生命
    而是枝裕和則稱自己是李安影迷,謙虛地說:「他的作品非常細膩,很遺憾我們不曾一起工作,但當他邀請我參加柏林對談,我非常高興的答應了」。是枝裕和講李安影片的細膩,一個亞洲導演去拍歐美的片子並不多見。二人都有跨越本土文化拍攝電影的經歷,談到第一次走出日本,到法國和比諾什、德納芙合作拍攝《真相》,是枝裕和回憶語言一直是自己的障礙,因為不會說外語,很長時間都很懼怕到國外去拍攝。
  • 是枝裕和:清淡如水,才是至味
    是枝裕和與賈樟柯是枝裕和的摯友、中國著名導演賈樟柯,在觀賞了是枝裕和導演的《下一站,天國》之後,非常興奮。他說:「我一直想,如果一個非常現實的東西,現實到極點,會不會出現某種表現主義、抽象的東西,但我一直沒能做到,看到是枝的影片,他做到了。」
  • 是枝裕和專題
    劉先森:(8.5分)「1995年的處女作是否會讓成熟後的是枝裕和大師大驚失色?」但整個觀影下來,可以看出是枝裕和還處在侯孝賢的迷弟期。」是枝裕和➕李屏賓➕裴鬥娜。毫無說服力的充氣娃娃變真人設計真是夠奇幻,比喻淺顯易懂的宅男類型片。」
  • 日本導演: 是枝裕和與今村昌平的區別
    但學校的法語老師喜愛學習西洋文學的今村,不僅是因為他身上有一種叛逆的姿態,也因為他能從這個學生那裡買到緊俏的黑市香菸。正因為今村的經歷,所以他老是要說:「對於我們這些在黑市上長大的一群人來說,根本沒有見過小津電影裡那樣的家庭。」今村昌平在自己的自傳中還提到,「要說榻榻米,我們也只是看過黑市中那些又小又髒的而已。我的作品裡,怎麼都拍不出像小津那些白白的乾淨的高雅的日本客廳。」
  • 是枝裕和曾說:和侯孝賢有戀愛的感覺
    我在20多歲時,與侯導的電影相遇,因為如此,我意識到這裡也是我父親的故鄉。我對臺灣及臺灣電影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也愛上了這裡。之後,見到了侯導本人,被他的個人魅力深深吸引,也想與他更靠近一些,於是我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個電影導演。當然,我們兩個沒有血緣關係,但我始終認為,我就是他其中一位兒子。
  • 是枝裕和摘走金棕櫚,白開水一樣的《小偷家族》為何直擊人心
    「是枝裕和熱」是這幾年在中國瀰漫起來的現象,去年,北京國際電影節推出是枝裕和回顧展,八部電影的套票46秒就被搶光,足見其影響力。是枝裕和算是坎城電影節常客。七次徵戰坎城,2004年的《無人知曉》就讓14歲的柳樂優彌拿下坎城最年輕影帝桂冠。
  • 薦書丨是枝裕和導演:請少吃甜食,好好拍電影!
    全日本甜點最多的劇組 我們知道,中國劇組探班一般時興送燒烤、飲品之類的,但去是枝裕和劇組探班,送禮只能送甜點。在一棟很威武的武士宅邸裡,他遇到一個在賣兜襠布的印度人(不明白為什麼是印度人在賣)。印度兄弟熱情地拉著是枝裕和推銷,「日本的兜襠布超級棒,你看你看……」最終,日本人是枝裕和架不住印度兄弟的安利,在西褲外頭套上兜襠布回了家。畫面太美,不敢想。
  • 是枝裕和導演,好久不見
    相較之下,電影話題卻始終缺席,「影院不開門,倉庫裡飲料零食快過期了」,不久前看到這樣的新聞真的非常失落。身處這冰火兩重天的處境,無論對於影迷還是從業者都是件無奈又遺憾的事情,我們能適應沒有影院的日子嗎?每天靠追網劇和綜藝就能過活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急需與電影相關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