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奇蹟》: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2020-08-29 葵曉曉

葵曉曉第56篇原創文章

是枝裕和是我非常喜歡的日本導演。如果有人沒看過電影《奇蹟》,那前段時間他執導的另一部大熱影片《小偷家族》你一定有所耳聞。

電影《小偷家族》

如果你喜歡《小偷家族》,那你也一定喜歡《奇蹟》。

這兩部影片都沿襲了是枝裕和一貫的風格:從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出發、細節紮實、價值觀聚焦、鏡頭語言從容和緩但充滿力量。

曉曉甚至私心認為,《奇蹟》這部電影比《小偷家族》更加動人。

電影《奇蹟》

《奇蹟》其實是日本鐵路集團交給是枝裕和的一次命題作文,用以紀念博多到鹿兒島中央的九州新幹線全線通車。

電影中對於新幹線通車的宣傳

如果是我們常人拿到這種命題作文,那肯定是著眼於鐵路本身唄,挖掘幾個在建設中的真實事件,還原一下,重點突出貢獻精神,中規中矩,但也算是交了作業。

而是枝裕和的表現,怎麼說呢,幾乎是完全超出我的想像的。

所以我才如此迫切地想要和大家推薦這部影片。看完之後,你一定會跟我有一樣的感嘆:啊......他可真是個寶藏導演啊!

是枝裕和在宣傳「新幹線開通」這個命題作文之下,挖掘了一個我們常人根本想不到的角度。他巧妙地把本該是主角的「新幹線」融入到背景中,若隱若現,讓觀眾在觀影的時候根本不會注意到這是一部鐵路宣傳片。

同時,他又將「新幹線開通」設置成串聯起整個故事的重要一環。影片結束後,那火車呼嘯而過的畫面伴隨著孩子們的呼喊聲將永遠留在每一個觀影者的腦海裡。至此,JR(日本鐵路集團)交給是枝裕和的任務,他該是出色達成了。

孩子們衝著新幹線許願

而最令我驚嘆的是,是枝裕和在完美完成新幹線宣傳的同時,為我們呈現出一個非常「是枝裕和風格」的故事。

他讓我們看到一個優秀導演的堅持,不論是為誰而拍,因何而拍,是枝裕和都會為影片打上自己的戳記。以至於每一個看完的人都會瞭然:噢,這就是是枝裕和,這就是他的影片。

是枝裕和同時擔綱了《奇蹟》這部影片的導演和編劇。不得不說,能把這2個角色做到如此出色的,目前整個日本僅此一位。

是枝裕和為這次「命題作文」編寫的故事,我認為是相當完美的。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故事的主幹。

整部電影的故事圍繞著2個親兄弟,航一和龍之介展開。航一和龍之介因為父母分居而被分隔兩地。航一跟著媽媽回到了媽媽的娘家鹿兒島,龍之介跟著爸爸在福岡生活。哥哥航一對父母分開這件事很是介懷,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一家人可以和好如初。

而弟弟龍之介則相對神經大條一些,認為維持現狀也不錯。

故事就圍繞著航一和龍之介對待父母分居,家庭分崩離析這件事情的態度而展開。

你看,是枝裕和的設置多麼巧妙。

家庭、孩子,都是他最擅長駕馭的題材。他把這兩個題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並從家庭這個龐雜的大話題中抽離出一個非常棘手但又普遍存在的小話題:父母感情出現問題。當然,如果只從這個話題出發,未免過於沉重,也很容易陷入雞零狗碎的家庭細節中去,所以是枝裕和獨闢蹊徑,從孩子的視角來觀察和處理這一問題。

如此一來,既避免了將觀者一下子帶入成人家庭生活中的瑣碎和矛盾,又豐富了整個故事的延展性,因為孩子的心理變化和成長本身就是一個可以無限深挖的話題。同時還給整部影片定下了一抹輕鬆的基調。

除了紮實可延展的故事主幹之外,是枝裕和在人物角色設計和支線處理上也做的極為出色。

2個主角航一和龍之介,是枝裕和一方面讓他們在很多細節上保持一種兄弟間的默契。例如喜歡吃同一種冰棍,例如都喜歡吃薯片渣,例如都會和小夥伴玩兒剪刀石頭布。

這些小設計通過是枝裕和蒙太奇式的鏡頭展現在連續的畫面中,讓觀影者可以很直觀地看到他們兄弟間確實「被一根看不見的線串聯著」。

但是另一方面,是枝裕和又戲劇性的讓2個親兄弟在對待父母感情破裂這件事情上有截然不同的態度,從而引發觀者不自覺地對這2種態度去探尋、去反思、去理解、去抉擇。

除了主角之外,是枝裕和還在影片故事中設置了大量角色鮮明的小配角。例如航一的2個小夥伴以及龍之介的3個小夥伴。和我們常見的一些影片中,只為了突出主角,配角則近乎透明的情況完全不同,是枝裕和為每一個配角小朋友都精心編寫了一段小故事並通過幾個簡短有力的鏡頭表現出來,以至於觀影者在回味這部電影的時候,每一個人物包括配角的臉會清晰地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裡。

除了幾個孩子配角之外,影片中還設置了一些大人的角色,同樣也是性格鮮明的,但又不會鮮明到把孩子們的光芒覆蓋掉。

比如航一和龍之介的媽媽,一個希望過普通家庭生活的女人,一個不得已和丈夫分開,但又異常思念自己孩子的母親;比如爸爸,一個地下音樂製作人,一個對音樂的重視超過家庭的丈夫;比如姥姥,一個愛孫子愛生活的樂天派;比如姥爺,一個可以和孩子做朋友的老人,一個成天琢磨著怎麼把輕羹(日本的一種糕點)發揚光大的手藝人;再比如學校裡看似嚴厲,實則暖心的男老師等等。

航一和龍之介的媽媽

這些大人配角們都是由日本的知名演員出演的,像小田切讓、阿部寬、樹木希林等等。他們在影片中的鏡頭雖然不多,但基本只要一出鏡,就貢獻了極佳的表演張力,也大大增強了影片的可看性。

學校老師 阿部寬飾演

你看,我僅僅是跟大家盤點了部分主角和配角的設置,大家其實已經能看出這部片子裡的角色是相當繁雜的了。

很多導演為了突出主幹,根本不會設計這麼多的角色。或者即便是設置了這麼多的角色,也很容易落入「主線模糊,重點缺失,不知所云」的境地。

但是是枝裕和的導演和編劇的功力就體現在這裡。他能有主有次,特色鮮明地設置了這麼多角色,並且為這些角色抽離出一個共同的主題——「煩惱、願望和成長」,用這條主線和價值觀串聯起所有的人物,使得所有角色相得益彰地融合在一起,彼此獨立但又彼此成就。

所以看是枝裕和的電影是需要耐心的,因為他對故事和人物的巧妙設計太多,他需要通過鏡頭一步一步地把這些驚喜放出來。是枝裕和的電影不是典型的爆米花電影,一上來就一個一個地放猛料,把觀眾們震得血脈噴張,腦袋嗡嗡的才算完。

看是枝裕和的電影就像是等待一壇好酒慢慢釀成,也像是等待一朵花慢慢盛開,更像是品嘗一道柔和的甜品,剛開始覺得食之無味,但慢慢的便有一抹甜香在口中久久回甘。

而如此精心的故事設計和角色設置,使得是枝裕和的影片越往後看,越覺得心驚。就像是不斷打開的潘多拉的盒子,驚喜一個接著一個,寶藏鏡頭接踵而至,直到故事的某一個點,所有的鋪墊和積累凝聚在一起,噴湧而出,迸發出震撼心靈的力量。

那麼是枝裕和究竟是如何將這些故事情節和角色生動巧妙地展現出來的呢?這就離不開他卓越的鏡頭語言了。

是枝裕和的電影鏡頭有2個非常鮮明的個人特色,第一個特色是善用長鏡頭。

在是枝裕和的電影裡,我們鮮少看到同一場景的多鏡頭切換,是枝裕和常常用一個長鏡頭展現故事的流動和人物的運動。這使得他的影片格外的清澈、純粹、帶著特有的和緩寧靜的味道。

第二個特色是空鏡,即鏡頭中沒有人物,鏡頭有時靜止得仿佛像一副平面畫。

在《奇蹟》這部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枝裕和專門剪輯了幾十個空鏡,看似雜亂無章、毫無意義,但卻把觀者一下子又帶回到過往的故事裡,過去經歷的種種和即將達成的心願交織在一起,陡然間引發出無限感慨,才會讓那一刻的情緒飽滿而動人。

除了這一處空鏡之外,其實整部片子中,空鏡頭也無處不在。比如孩子們跑過後空無一人的街道,比如吃飯後留下的碗碟等等。

是枝裕和的鏡頭常常會在人物過後多留幾秒給背景,就像是故意留出時間給觀者回味,也像是音樂彈奏後留下的長長的尾音,在空曠的鏡頭裡繞梁徘徊。

此外,除了運鏡和剪輯的技巧之外,是枝裕和的鏡頭是充滿細節的。這種小細節多到可以令觀者覺得備受尊敬和寵愛。

舉幾個例子來感受一下是枝裕和鏡頭背後的極致細節吧。

影片開篇的2個鏡頭,哥哥航一愁眉苦臉地望著遠處的火山,引發出哥哥後續對現有生活的不滿。而影片的最後,同樣是哥哥航一和火山,甚至連鏡頭的方位也基本一致,而這時的哥哥已經是釋然的狀態了。首尾鏡頭呼應了人物成長的完整性。

哥哥航一在參加學校遊泳訓練時無意中看到別人在跟自己的妹妹招手,訓練結束後立刻就給弟弟龍之介打電話,注意弟弟拿的還是跟哥哥一樣的冰棍兒。

哥哥航一吃飯總是剩下捲心菜,引發媽媽對弟弟龍之介的思念,因為弟弟也不愛吃捲心菜。之後的劇情中弟弟每次跟媽媽或哥哥通話,總是急急地強調說「自己可以吃捲心菜了」。這比直接說「我長大了」,可更有說服力了吧~

還有哥哥準備出門見弟弟時,瞥見桌上和弟弟的合照,特意換上合照上的黃短袖。

姥爺知道哥哥要去見弟弟,特地前一天晚上多做了輕羹,但又沒直接說讓哥哥給弟弟帶去,而是一大早擺好了放在桌上。

還有孩子們旅途中偶遇好心的爺爺奶奶,得知孩子們想要吃馬肉刺身,雖然已經沒有外賣了,但爺爺還是立刻拿起電話聯繫。後續劇情中一閃而過的鏡頭,讓我們知道原來爺爺給孩子們買了馬肉刺身味兒的餅乾。

經常為了搶薯片渣而吵架的航一和龍之介,再次見面時也可以相互謙讓了。成長就這麼悄然而來。

還有那些一閃而過的配角小朋友們的鏡頭。深夜獨自練習棒球的鏡頭、跑到便利機旁看看又跑走的鏡頭、低頭繪畫的鏡頭、獨自一人在洗手間練習跳舞的鏡頭、跟著爸爸和妹妹回家,爸爸卻半路離開的鏡頭。

這些細節鏡頭有些甚至只有幾秒鐘,但卻非常精準地將人物立了起來。尤其是在後續劇情中,當孩子們終於衝著2列交匯的新幹線許願的時候,我們才會突然發現:噢,原來這些願望早就在他們心底了。

類似的細節鏡頭在《奇蹟》這部電影中還有很多很多,留待大家後續發掘吧~

這些鏡頭有些是前後呼應的,必須得看到後面的劇情才能理解前面的鋪墊。有些則是用一種克制、內斂的手法來表現某種主題,比如成長、比如親情。

這部2小時的電影,我甚至可以講,沒有哪怕一秒是浪費的。每一秒的鏡頭是枝裕和都賦予它某種任務或者意義。

看是枝裕和的電影就像是一個尋寶的過程,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鏡頭中埋著一顆一顆的彩蛋。

最後,我們來聊聊這部影片究竟在講什麼。

之所以放在最後聊,是因為這部影片想要傳遞的價值觀其實始終都是非常清晰的。

「人是會成長的」,這就是是枝裕和想通過這部影片告訴我們的。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只要是活著就會遇到問題,就會有自己的煩惱。

就像哥哥航一煩惱一家人不能在一起;弟弟龍之介煩惱爸爸沒有創作出新的歌曲;小夥伴們有的煩惱自己的小狗去世了、有的煩惱爸爸總是去賭場、有的煩惱自己跑得沒別人快、演戲演得沒別人好等等等等。

大人們也有自己的煩惱。媽媽煩惱因為年齡問題不好找工作,煩惱見不到小兒子;姥爺煩惱吃輕羹的人越來越少;路上遇到的爺爺奶奶煩惱見不到自己的女兒。

活著這件事情,本身就伴隨著煩惱。但影片中的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應對這些煩惱。

對於孩子們來講,因為相信只要向兩列擦肩而過的新幹線許願,願望就能實現。所以他們自己攢錢、找路線、出遠門、最終許願成功,這件「了不起」的事情會一直激勵著他們。所以回程的路上,喜歡畫畫的女孩又一次拿起了畫筆,喜歡演戲的女孩鼓起勇氣說要去東京演戲。

而對於大人們,媽媽在努力找工作,融入新的環境,爺爺也在不斷地嘗試做新的輕羹。

你看,每個人都在努力應對著這些煩惱,而這個過程就叫做「成長」。

不過,如果整部影片都是這種一針見血的「成長」,總感覺還是少了點什麼。當然,是枝裕和是從不令人失望的,他在影片中對「成長」進行了一次更深層次的探討和反思。

哥哥航一一直希望父母可以和好如初,但是他的爸爸媽媽是不是還可以在一起?是不是還想在一起呢?他的這種願望是不是又過於自我了呢?

小小的航一一開始是沒想這麼多的,他只是單純地希望自己的家庭可以完好如初,但是現實又跟他的期望有差距,所以他失落、憤怒、充滿疑問。

影片中有很多航一發問的鏡頭,他總是不甘地詢問:「為什麼啊?」「我不明白!」

成長的路上必然會遇到很多我們不明白的事情,但是發問又何嘗不是成長的開始呢?

別太著急,就像爸爸在電話裡跟航一說:「你很快就會明白的」。

當孩子們終於可以向新幹線許願的時候,伴隨著其他小夥伴們此起彼伏的呼喊,只有航一一個人陷入了沉默。

那時的他,終於明白爸爸口中的「除了關心自己,也關心他人,關心世界」是什麼意思了。

至此,成長這個話題在是枝裕和的鏡頭下變得如此豐滿、如此迷人。

在航一裝病倒下前,在課堂上前念的那首詩是詩人谷川俊太郎的《活著》。

所謂現在活著

那就是口渴

是枝丫間射下來耀眼的陽光

是忽然腦海裡響起的一支旋律

是打噴嚏

是與你手牽手

活著

所謂現在活著

那就是超短裙

是天文館

是約瀚·施特勞斯

是畢卡索

——摘自谷川俊太郎《活著》

其實,他還有一句沒念出:

活著,是與一切美好事物的邂逅。

-

END

-

感謝大家花這麼長時間讀完此文。

我叫葵曉曉,喜歡一切美好的事物,尤其是閱讀和寫作。我會在這個號裡跟大家聊聊一些好書和經典的影視。

長文創作不易,如果文章有打動你,希望能關注、轉發鼓勵一下,也歡迎點讚留言互動!感謝你的支持!^_^


相關焦點

  • 是枝裕和。電影的奇蹟
    後來看電影,總喜歡看慢慢吞吞的,有藝術性的,更接近生活的,就像是枝裕和那樣的電影。是枝裕和在是枝裕和的電影《奇蹟》裡,航一的外公多年之後,仍然不能忘懷兒時的一種家鄉甜品以前的我,在電影面前就是弟弟,總感覺如是枝裕和一般的電影導演太悶,其人悶,其電影悶。
  • 電影|《奇蹟》是枝裕和
    天真的航一便篤定:如果火山爆發,人們必須搬走,那麼我就可以和媽媽搬去爸爸那,一家四口就能團聚了。航一決定帶著這個「火山爆發」的願望,去追逐列車交匯時「奇蹟」的發生。這樣他和媽媽可以搬回福岡,一家四口就能團聚。而此刻,他沉默了。這個帶領著夥伴們來到熊本追逐「奇蹟」的孩子反而無言。
  • 是枝裕和同名電影小說《奇蹟》成長故事讓人落淚
    近日,日本大師級導演是枝裕和與獲得過新人獎的日本當紅治癒系作家中村航合作的作品《奇蹟》在中國首次引進出版。這個故事最初是是枝裕和拍攝的同名電影,在推出電影版《奇蹟》之後,他與中村航合作,用文字的力量再一次讓讀者感受到《奇蹟》無與倫比的魅力。 是枝裕和為日本著名電影大師,坎城國際電影節獲獎者。
  • 日本大師級導演是枝裕和同名電影小說《奇蹟》出版
    近日,日本大師級導演是枝裕和與獲得過新人獎的日本當紅治癒系作家中村航合作的作品《奇蹟》在中國首次引進出版。這個故事最初是是枝裕和拍攝的同名電影,在推出電影版《奇蹟》之後,他與中村航合作,用文字的力量再一次讓讀者感受到《奇蹟》無與倫比的魅力。  2011年,是枝裕和應邀為紀念九州新幹線開通而拍攝專題電影。
  • 【影評】「幾分鐘」看完《奇蹟》/是枝裕和導演,一個離異家庭的故事
    年導演的《奇蹟》,如同我昨天所說,看完這部電影後,仿佛往靜脈注入了一針管陽光,有微微的刺痛,但身體內的血液霎時變得暖烘烘的了。為什麼一部拍離異家庭的電影能讓人感到無比的清新呢?請打開視頻從頭到尾的看完,看看是枝裕和是如何把兩兄弟的世界用新幹線列車連接起來的吧!(下面是文字介紹,請先看視頻再往下翻噢!最下方閱讀全文看高清版影評。)
  • 是枝裕和:成長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蹟
    是枝裕和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峻,開始有些焦慮。但最終,他們等來了奇蹟——新人女演員被TBS的製片人提拔出演新劇;東京劇場的製片人看好這部作品,願意擇期上映;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的入圍通知函漂洋而至。所有人喜極而泣!「三十二歲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紀,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如果第一部電影有任何閃失,那第二部就毫無可能了。」
  •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盤點
    他的新電影《小偷家族》將於8月3日在大陸上映,憑藉這部電影,是枝裕和贏得了第71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當時就想寫一篇關於他的文章的,後來一直拖著,這次算是補上吧。 怎麼說呢,是枝裕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挺陌生的,他的作品我看過幾部,有點侯孝賢和楊德昌的感覺,挺生活化的,他的作品題材多具社會關懷,充滿人文主義色彩。
  • 是枝裕和:生命本身就是奇蹟,世界因你而火熱
    電影《小偷家族》劇照是枝裕和電影中的鏡頭,更多接近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指南針、地圖、電子導航都不能指出我們未來的方向,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會有那麼一些偏差和不完美的地方,我們很難完全按照父母的規劃成長。在遇到困難時也不會有英雄跳出來拯救……「人生總是有點來不及。」是枝裕和製作完成《花之舞者》的前夕,他的母親去世,這對他來說是巨大的打擊。是枝裕和在筆記本第一頁寫下這句話後,帶著遺憾開始創作《步履不停》。
  • 是枝裕和溫情片《奇蹟》 10人明星陣海報曝光
    是枝裕和溫情片《奇蹟》 10人明星陣海報曝光 時間:2011.01.2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編譯/姬忠鵬 分享到:
  • 是枝裕和導演新片《奇蹟》 榮獲西班牙影展大獎
    是枝裕和導演新片《奇蹟》 榮獲西班牙影展大獎      電影網訊(編譯/姬忠鵬)西班牙當地時間9月24日,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新片《
  •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簡說
    回顧是枝裕和的家庭劇,從《步履不停》《奇蹟》《如父如子》《海邊日記》,一直到《比海更深》,其電影中的日本家庭往往出現裂痕或重大變故,而是枝裕和一直在做的正是在破裂的家庭中修復或重建家庭倫理關係。    □居無間    4月16日拉開帷幕的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目前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 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的電影,深邃而波瀾不驚
    直播中,是枝裕和對影院觀影與網絡觀影的區分及對前者的期待,喚起不少影迷的同感;對《刺客聶隱娘》的推崇、對影迷提問的回答,坦率中透著獨到觀察——正如他那些「有如走路的速度」的電影。如果看過是枝裕和迄今為止的17部電影,會發現他並非一位只關心、只會表現親情的導演,他的影像風格也並非一直是平淡溫馨的。
  • 推薦日本是枝裕和童年溫暖電影《奇蹟》豆瓣8.8分
    《奇蹟》是日本GAGA製作發行的128分鐘劇情影片,由導演是枝裕和編劇而又執導的,於2011年6月11日在日本上映,這部電影原本是JR(日本鐵路集團
  • 成為「是枝裕和」
    在改編自宮本輝小說的電影處女作《幻之光》中,緩慢平靜的固定遠景和長鏡頭,不動聲色的處理著一位喪夫女子的個體之殤。是枝裕和坦言深受侯孝賢的影響。在拍《奇蹟》的時候,是枝裕和想著這是等女兒十歲時觀看的電影,想要對她說:「世界如此精彩,日常生活就很美麗,生命本身就是奇蹟。」
  • 是枝裕和冷門之作,橋本環奈螢屏首秀,向你傳達生命的奇蹟!
    當然,小編不否認是枝裕和的代表作是這兩部電影,但是提起是枝裕和,小編第一件想起的卻是9年前的老電影《奇蹟》。《奇蹟》是一部以孩子為主題的勵志影片,影片講述了原本幸福的一家四口因為父母的離異,導致哥哥航一和弟弟龍之介天各一方。航一跟著媽媽住在鹿兒島老家,弟弟龍之介跟著父親到了福岡博德,兄弟兩人十分想一家四口再次重聚。
  • 這裡有關於是枝裕和電影的全部秘密
    這種對日常的關注,能夠帶來某種頓悟,就像是在《奇蹟》(2011)高潮段落的那組蒙太奇一樣。大量來自日常生活的影像,讓那位年輕的主角拋棄了他的幻想——這種幻想讓他踏上了一段堂吉訶德式的冒險之旅,為了尋求某種奇蹟的發生,藉以重組自己分裂的家庭。
  • 看完是枝裕和所有電影,仿佛過了一生!
    紀錄片導演出身的是枝裕和,1995年首次執導了改編自宮本輝小說的電影《幻之光》,獲得威尼斯影展的競賽入圍以及其他影展獎項,開啟了劇情片創作之途。當上父親之後的是枝裕和繼續探討「家庭」這個主題,為了探討究竟是血緣重要,還是陪伴重要,是枝裕和借用兩個錯位家庭的故事,有了《如父如子》。
  • 治癒這回事,交給是枝裕和就可以啦!
    《比海更深》等電影大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是枝裕和」和一部最愛的是枝裕和電影出鏡:是枝裕和 《光陰的故事-臺灣新電影》是枝裕和是該得到這樣關注和矚目1995年至2018年從處女作《幻之光》到《小偷家族》23年導演生涯,13部電影從來沒拍出一部爛片
  • 青年電影創作者的是枝裕和「網課」體驗
    日本電影圈內將是枝裕和視為小津安二郎的正統繼承人,是枝裕和的藝術創作與市場遭遇,再次印證了「無限風光在險峰」。 在是枝裕和迄今為止的電影生涯中,紀錄片與劇情片創作交織而行。
  • 青年電影創作者的是枝裕和「網課」體驗
    日本電影圈內將是枝裕和視為小津安二郎的正統繼承人,是枝裕和的藝術創作與市場遭遇,再次印證了「無限風光在險峰」。在是枝裕和迄今為止的電影生涯中,紀錄片與劇情片創作交織而行。聯繫我自身,我曾經讀過電影製作與電影理論兩個專業,但真正把創作當做靈魂的一部分的時刻,跟我在院校所學的內容和課程設置並不相關,都是自我體悟的結果。紀錄片創作的視角讓是枝裕和導演有著更強悍的與拍攝對象(採訪對象)的溝通能力,而這些也成了他日後作品裡被人稱道且有別於一般導演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