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青年是枝裕和

2021-02-10 WeLens


Lens按:

今天,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在內地正式上映。

五月,這部電影在坎城電影節上摘得「金棕櫚獎」。講述了一個舊住宅區裡,打散工的父親和兒子合作盜竊的故事,是他最擅長的家庭題材。隨著年歲的增長,是枝裕和不斷加深著對記憶與真實人生的體味。(更詳細請點擊:《Lens專訪是枝裕和:看著人們如其所是》)

他常讓人想起家庭、溫情等關鍵詞似乎不會發火,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會生氣。下面的這篇文章,帶你認識一個充滿憤怒、反抗權威的是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高冷門診部(ID: highgossip) ,有刪減

媒體為了便於傳播,總會給公眾人物貼上標籤,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人設。拿電影導演來說,徐克得加上「老怪」,姜文必須提「荷爾蒙」,昆汀·塔倫蒂諾就是「痞子」加「暴力美學」……

至於是枝裕和,常用的標籤有家庭、溫情和小津接班人。採訪大多也會沿著類似話題展開,營造出一位雖然取得很大成就卻依然謙虛溫和的藝術家形象。要拿華語世界的人物比較的話,最接近的應該是李安。

前段時間,讀是枝的回憶錄《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他極為坦承地回顧了創作之路,也直接表達出對政治、歷史、文化、藝術的種種思考。這讓我發覺到他在些標籤包裹之外的另一面,或者說,另一個不那麼熟悉的是枝。

下面要說的,就是另一個是枝,那個不為人知曉的是枝裕和。

贏得大獎卻成了不受歡迎的人

今年5月,《小偷家族》在坎城電影節上摘得金棕櫚獎,是枝裕和成為繼衣笠貞之助、黑澤明、今村昌平之後第五位獲此榮譽的日本導演。

5月19日,是枝從布蘭切特手中領走金棕櫚獎

以首相安倍晉三為代表的政界人物,向來熱衷公開表彰文化輸出的成績,但對《小偷家族》獲獎卻選擇「徹底無視」的態度。媒體分析得出原因——是枝曾多次公開批評安倍的政策。

6月7日,有在野黨議員在國會參議院提出質疑:「為什麼不直接向是枝導演表示祝賀?這可以鼓舞電影界士氣。請向首相提議」。負責教育、科技、學術、文化等事務的文部科學大臣林芳正做出回應:是枝裕和因《小偷家族》在坎城獲獎是值得驕傲的事,想邀請是枝導演到日本文部科學省,當面向他祝賀。

日本媒體分析安倍無視是枝獲獎的原因

看到新聞報導後,是枝裕和當天通過自己的博客,以《關於「祝賀」》為題拒絕了官方的表彰。他說回國後收到眾多祝賀邀請,雖心存感激,但均已回絕。

是枝認為日本電影曾與「國家利益」「國家政策」掛鈎,結果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如果要認真反省過去,即便在和平時期,電影也應該與公權力保持距離。他還指出,當代社會正逐漸被「回收」到掌權者們的「大故事」中去,電影導演要做的應該是創作與之對應的「小故事」,這樣才能保持文化的多樣性。

《小偷家族》劇組亮相坎城電影節

是枝裕和在坎城接受韓國媒體採訪時,批評日本國粹主義抬頭,認為政府應學習德國徹底反思歷史向亞洲鄰國道歉。這是他一貫堅持的政治觀點,經過外國媒體報導及《小偷家族》獲獎的發酵,徹底招來國內右翼勢力的猛攻。有公眾人物出面批判他「抹黑日本形象」,網絡上討伐的聲浪也一直不斷,雅虎日本的搜索關鍵詞甚至出現了「是枝裕和+反日」。

儘管他本人多次否認,是枝裕和在日本的公眾形象就是一位左翼知識分子。他痛恨日本國民狹隘的「島國根性」,公開反對日本向海外派兵、參拜靖國神社、興建核電站,言辭犀利地抨擊過小泉純一郎、安倍晉三、石原慎太郎等政客。

樹木希林與是枝出席《小偷家族》首映式

這似乎跟我們所熟悉的那個是枝裕和不太一樣。

在我們普遍的認知裡,他應該是——拍過《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比海更深》,專注於家庭題材的準大師,小津衣缽的繼承者;在片場從不發火,全日本說話聲音最小的導演;更是因為聽到女兒問「以後是不能嫁給爸爸的嗎」而站上「人生巔峰」並差點哭出來的溫暖父親……

西川美和與是枝裕和

《永遠的託詞》的導演西川美和,從《下一站,天國》開始做是枝的副導演,到現在一起經營公司,共事超過了二十年。她這樣評價亦師亦友的是枝——雖然不發火,但會憤怒,他本身就是一個對政治、體制充滿憤怒的反權威的人。

是枝裕和其實是個憤怒青年,一位溫和又叛逆的憤青,且一直如此。

是枝著作的中文、韓文譯本


逃離東京的職場新人

是枝少年時想當作家,念的早稻田大學文學部。

大學期間,是枝很迷電影,他說自己唯一全勤的一門課是跑去立教大學旁聽評論家蓮實重彥的電影課。而真正讓他立志從事影視行業的,則是電視研究專著《你不過只是現在而已——電視能做什麼》。這本書的三位作者荻原晴彥、村木良彥和今野勉,原先是TBS的編導,後因報導立場而離開電視臺,於1970年攜手創立了日本第一家獨立電視製作公司TV MAN UNION。

《你不過只是現在而已》

1987年,是枝畢業後如願以償地加入了TV MAN UNION,開始了職業電視人的生涯。是枝不想當傳統的企業戰士,更不是那種對上司言聽計從的職場小白,結果進公司不到一年,就遇到了麻煩。

當時是枝參與一檔旅遊節目,劇組為規避政治風險把核爆區排出在外,他提出意見但未被採納。製作人覺得是枝「沒大沒小」,就拿那套職場手段收拾這個新人,還罵他「在現場什麼都沒做」。是枝一怒之下拒絕出勤,以示抗議。

曠工在家的是枝讀到一篇報導,講的是長野縣有一所不使用教科書、實施「綜合學習法」的鄉間小學,老師和小朋友們一邊上課、一邊養奶牛。出於對這個題材的好感,是枝自己貸款買了當時最貴的JVC家用攝像機,沒向公司匯報就一個人跑去長野的伊那小學拍攝。

是枝和伊那小學的孩子們

與其他前去採訪的記者不同,是枝拍攝時沒有播出計劃,總是一個人去,和小學生們一起吃午飯,放學再跟他們一起玩。久而久之,他就成了孩子們眼中「帶著攝像機來玩的叔叔」。

是枝認為,他就是在這段時間學會了怎麼跟孩子建立關係,怎麼用鏡頭捕捉到他們真實的表情。

是枝想把伊那小學的故事拍成紀錄片播出,只好跑回東京,在公司大會上低頭認錯。創始人今野勉當眾把他教育了一番,「今後想成為導演,只是和公司同事起爭執就拒絕出勤,未免也太弱了。所謂的導演是必須和工作人員、演員進行高強度交涉的職業,像你這樣是無法成為導演的」。

是枝說,即便過了三十年,今野先生的話他一個字也不敢忘。

2017年,是枝作為「伊丹十三獎」得主和今野勉前輩做了一次對談

就這樣,是枝一邊在東京上班,一邊抽空去伊那小學拍攝。兩年過去,奶牛配種成功,小朋友們都期待著小牛寶寶降生。不料母牛提前一個月早產,小牛生下來就死了。孩子們哭著給小牛操辦葬禮,還要每天給分泌乳汁的母牛擠奶。有個小朋友專門寫了詩:

咻咻咻咻

今天也來擠奶

發出令人愉悅的聲音

大家一起幫忙擠奶

大家都很高興 也很悲傷

雖然擠了奶

可惜小牛沒了

雖然很悲傷 還是要擠奶

「雖然開心,卻夾雜著悲傷,雖然悲傷,但牛奶依然美味,體驗到這種複雜的心情,不叫成長,又該叫什麼?」是枝認為日後創作中讓他著迷的是「喪」而非「死」,出發點就在這裡。

是枝把積累了三年的拍攝素材剪輯成片,後來獲得富士電視臺認可,《另一種教育-伊那小學春班的記錄》於1991年在紀錄片欄目NONFIX中播出。

在長野的時候,小學的百瀨老師有次請是枝一起吃野豬肉火鍋,老師喝完酒問他,「是枝導演真正要面對的難道不應該到你生長的東京去找嗎?」面對這麼直接的問題,是枝也只好承認自己「真的是來逃避現實的」。

正是那段時間,東京豐島區發生的「西巢鴨棄子事件」震驚了日本上下。一位單親母親為和新男友同居而離家出走,拋棄了四個未成年孩子(除長子外均是非婚生子),造成最小的女兒被長子的朋友虐待致死,最後房東發現報警,這件事才得以曝光。

是枝覺得這四個小孩就是自己在東京必須正視的對象,於是動筆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當時叫《美好星期天》。

各種陰差陽錯,這部電影直到15年後才最終製作完成,在坎城首映並貢獻出電影節史上最年輕的影帝柳樂優彌,片名改為——《無人知曉》。

今年3月,是枝與《無人知曉》主演韓英慧、柳樂優彌、北浦愛重聚


不願造假的真人秀編導

是枝當年在公司裡的「刺頭」表現可不止一次。

1989年,他參與製作TBS一檔名為《地球ZIG ZAG》的節目,首次擔任編導。這是個真人秀節目,從日本徵集年輕人獨自到異國他鄉進行短期寄宿,並接受職業挑戰。比如,到威尼斯去當貢多拉船夫,去北極跟愛斯基摩人一起狩獵,來中國飼養大熊貓等等。

《地球ZIG ZAG》

是枝第一次做的策劃是「斯裡蘭卡·咖喱對決」,有位20歲的大學生認為自家的咖喱全日本第一,節目組就把他送到斯裡蘭卡去做咖喱。節目的要求是有挫折、有挑戰、有成長、有感動,是枝設想的是當地人不認可日式咖喱的口味,會給出難吃的評價。

結果,咖喱竟然在當地大獲好評,學生也很得意,可節目的效果完全達不到預期。是枝當時手足無措,只好偷偷安排一個當地人來故意挑錯,批評炒肉的方法不對,才拍到學生受挫的鏡頭。攝影師為此抱怨是枝,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明確要拍什麼,害他之前拍的三個多小時全都白費了。

捕捉落淚畫面是真人秀的大殺器

這次造假經歷成了是枝的心結,他認為真人秀是紀錄片,當事實推翻設想時,應該保留事實。每當是枝想做出不一樣的嘗試,就會得到「這節目不是讓你用來自我滿足的」「你的個性作者性根本無關緊要」之類的說法。

後來,是枝做了一期「香港飲茶進修」的選題,拍一位擅長包餃子的學生去香港知名茶餐廳學習廚藝。這個學生念的是名牌大學,並已經內定要進大企業工作,性格有些傲慢,心裡很瞧不起餐廳的師傅們。為了節目效果,劇組也默許了他的態度。

做節目編導時期的是枝裕和

有天晚上,香港的主廚提出抗議,認為學生過於無禮,即便是拍節目,也不能留他繼續工作,讓劇組就此結束拍攝。學生開始覺得這是節目安排,主廚最後還會出面挽留。看到學生不以為然的態度,是枝也很生氣,直接告訴他是真的被餐廳趕出來了。

這個學生來香港寄宿在另外一家小餐館裡。老闆上了年紀有些輕微失智,平時就在收銀臺前坐著,生意由兒子打理,劇組又安排學生在這家餐館裡幫忙。是枝想拍出一個傳統家庭簡單融洽的氛圍,他採訪學生的感想,得到的回答竟然是「這家人很可憐,得照顧一個痴呆的老父親」。

《地球ZIG ZAG》總編集裡收入了「火的料理人!香港炒飯修業」,可能來自是枝的這期節目

是枝也被惹毛了,就用這些素材剪完了節目。結果這期沒挑戰也沒感動全是挫折,只有一個令人討厭的主人公。他覺得每期節目都在講一個人如何獲得認可未免太假,偶爾來這麼一期才真實。看完樣片,製作人氣得大罵,「真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這種節目有誰要看」。

就這樣,這期真實的真人秀被束之高閣,是枝裕和也叫節目組給除了名。

這一年,他28歲。

我不發火,但我一直在生悶氣

在是枝看來,他初入職場時的受挫經歷,直接影響到他後來拍電影的工作方式。

他說,年輕的時候做電視節目助理,在現場被踢又被罵,當時就想,有再好的主意也不能跟編導講,只想不要進入他的視線,免得又要挨罵。

是枝在《如父如子》拍攝現場

他還解釋了為什麼從來不在片場發火——

我覺得沒有一個導演是溫順、寬容的,頂多是假裝的。可能我乍看上去很和氣,也不會擺出太露骨的表情,幾乎不會怒吼,不會性騷擾也不會濫權,那也只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役所廣司說是枝是全日本聲音最小的導演

「導演不要太苛刻,工作人員才敢發表意見,工作過程才能順暢,這樣會讓作品更好。所以我選擇不當壞人,並不是出於我的個性,我是作品至上主義,只要對作品好,我要怎樣都可以。罵人或被罵,揍人或被揍,對作品都沒有好處,被大罵的人怎麼會出好主意呢?」

「如果稍微有愛護作品的心情,能打造出大家能自然發表意見的環境是最好。我只是在實踐這個理論而已。然而我個人基本上,永遠是處於生悶氣的狀態……

REF: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是枝裕和 著,張秋明 譯

《有如走路的速度》,是枝裕和 著,陳文娟 譯

《宛如走路的速度》,是枝裕和 著,李文祺 譯

《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茶烏龍 編

《無人知曉的悲傷 是枝裕和》(鏡周刊),黃文鉅 文

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收聽

訂閱後,在公眾號「Lens日課」首頁

點擊菜單欄「好好聽畫2」可直達~~

💡使用說明請戳 → 這裡

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Lens日課

相關焦點

  • 青年電影創作者的是枝裕和「網課」體驗
    日本電影圈內將是枝裕和視為小津安二郎的正統繼承人,是枝裕和的藝術創作與市場遭遇,再次印證了「無限風光在險峰」。 在是枝裕和迄今為止的電影生涯中,紀錄片與劇情片創作交織而行。
  • 青年電影創作者的是枝裕和「網課」體驗
    日本電影圈內將是枝裕和視為小津安二郎的正統繼承人,是枝裕和的藝術創作與市場遭遇,再次印證了「無限風光在險峰」。在是枝裕和迄今為止的電影生涯中,紀錄片與劇情片創作交織而行。這不僅體現在他創作了若干紀錄片作品,而且在他的劇情片中,也時常有較為濃重的紀錄風格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最後一天,電影學堂大師班邀請是枝裕和導演進行現場連線。凹凸鏡DOC作為受邀媒體,參與全程。當我談是枝裕和時,我談些什麼。
  • 深度影評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式的「憤怒」,讓我們淚流滿面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陸芳從《步履不停》、《如父似子》、《海街日記》、《比海更深》,一度以為是枝裕和在溫情感人的家庭戲裡出不來了。然後他又拍了《第三度嫌疑人》,犯罪題材,反映一般。就當我們以為是枝裕和要沉寂幾年,沒想到高產的他,今年5月突然一部《小偷家族》登頂金棕櫚。
  • 成為「是枝裕和」
    ,觀眾們熱烈地表達著對導演麥可·摩爾卓越勇氣的激贊,可身處其中的是枝裕和心中卻泛起異樣感。後來他在《「憤怒更勝格調」的氣魄》一文中,提及這一幕,分析自己的不認同在於,大家「明明最瞧不上布希在看不起對方時露出缺乏教養的輕蔑笑容」;然而,每當影片出現抨擊布希之處,場內就會響起奚落的笑聲。
  • 是枝裕和鏡頭下的侯孝賢與楊德昌
    「另一個是枝裕和」系列已經推送了兩篇——「憤怒青年是枝裕和」以及「他拍出了《小偷家族》,卻被罵成反日分子」。下面是第三篇,跟之前內容僅有鬆散的關聯,完全可以獨立閱讀。這次聊聊對是枝影響巨大的臺灣新電影運動,特別是他25年前和侯孝賢、楊德昌兩位導演的一段往事。
  • 天真是枝裕和 | 新刊
    與院線主流的充斥著廉價煽情套路的商業劇情片相比,是枝裕和的電影尤其讓有類似文化背景的國人感到真實親切——是枝裕和是懂我的,他們在心裡想。或許是無心插柳,但事實證明,是枝裕和影片中所體現的普適性情感、人文關懷,確實賦予了他以某種國際通行證,甚至可以用「牆外開花牆內香」來形容。
  • 憤怒青年的羅曼史
    文 / 趙家鵬「我從此關閉詩和詩的評論區。」4月15日,詩人北島在其豆瓣的頁面上如此寫道。七旬詩人的憤怒,很快在網絡上傳布開來。當天,北島在豆瓣貼出了一首舊作。沒過多久,這首名為《進程》的詩歌貼下,就出現了謾罵的聲音。
  • 是枝裕和專題
    劉先森:(8.5分)「1995年的處女作是否會讓成熟後的是枝裕和大師大驚失色?」但整個觀影下來,可以看出是枝裕和還處在侯孝賢的迷弟期。」編劇: 是枝裕和主演: 阿部寬 / 夏川結衣 / 江原由希子 / 高橋和也 / 田中祥平 / 更多...
  • 是枝裕和金馬大師講堂全紀錄
    非常感人,是枝裕和導演其實今天才被放出來,然後下午已經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的導演工作訪,然後現在就來到現場,他剛才跟大家在一塊一起看影片後半段。我是枝裕和。,其實也幾乎是侯導的朋友,每次來TW都會跟侯導見面,我們很好奇,侯導本人或侯導作品的哪些特質,吸引著是枝裕和導演?
  • 是枝裕和導演,好久不見
    此外,是枝裕和與侯導之間有著很多趣事。 是枝裕和與侯孝賢結緣於一部名為《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的紀錄片,是枝裕和正是該片的導演。「在年代上,楊德昌要比侯孝賢跟我還更近一些,但其實同時代的侯孝賢,反而離我更近。」 由此看來,是枝裕和還是受侯導影響更深。 雖然大家經常將是枝與小津作比較,可他們真的不搭邊,連是枝裕和都否認了這點。
  • 是枝裕和:導演不是上帝和法官
    無疑,繼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等人之後,是枝裕和已經成為世界影壇上最耀眼的日本導演之一。  是枝裕和的朋友曾經對他說,「你是那種外人琢磨不透你在想什麼的人,反而從你製作的節目中能看到更多的情感。」這一次,來到北京的是枝裕和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電影是我唯一的興趣。」
  • 電影《奇蹟》: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至此,JR(日本鐵路集團)交給是枝裕和的任務,他該是出色達成了。除了紮實可延展的故事主幹之外,是枝裕和在人物角色設計和支線處理上也做的極為出色。2個主角航一和龍之介,是枝裕和一方面讓他們在很多細節上保持一種兄弟間的默契。例如喜歡吃同一種冰棍,例如都喜歡吃薯片渣,例如都會和小夥伴玩兒剪刀石頭布。
  • 溫情而克制、細膩卻不沉悶,他就是是枝裕和
    說到小津安二郎,大眾一向稱呼是枝裕和為「小津接班人」,但是枝裕和卻矢口否認。大概兩者都傾向於表現家長裡短,善於展現現實生活。對於這一點,是枝裕和承認只是巧合,他並沒有刻意去模仿小津。對於他的風格與小津風格的聯繫,是枝裕和更是直陳:「海外的影迷們都說我身上有小津的遺傳因子,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奉俊昊《寄生蟲》:美美與共,和而不同
    算上一些小作品,是枝裕和與其合作6部作品,二人既是朋友,又如母子。在是枝裕和以自己母親為原型創作的電影中,樹木希林以其精湛演技俘獲觀眾,而圓滿了是枝裕和對母親的懷念的致敬。樹木希林去世,是枝裕和寫了一封長信表達向她致敬,表達哀思。字裡行間流露出如兒子般對母親的懷念,如朋友般對友人離去的悲哀,更充滿導演對失去老搭檔的無盡惋惜。
  •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奉俊昊《寄生蟲》:美美與共,和而不同
    廣瀨鈴雖然年紀輕,但與是枝裕和已經合作了《海街日記》、《第三度嫌疑人》及宣傳短片的作品,可謂導演的"老搭檔"。不知未來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是否能夠與韓國"實力派"宋康昊合作。我們期待世界範圍內出現更多的這樣組合,為我們帶來更驚豔的視聽盛宴。2.以小見大:從"家族"主題出發,揭示人性的複雜和親情的羈絆是枝裕和之前的《步履不停》《比海更深》等家族電影,展現的場景大多在家中。
  • 是枝裕和與河瀨直美
    △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 ,1962- ):日本著名電影導演。
  • 日本導演: 是枝裕和與今村昌平的區別
    是枝裕和儘管他們拍攝的都是日本的現實主義題材,同是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的他與學長今村昌平(1926-2006)卻截然不同,雖然他們學的還是同一個專業:是枝裕和身上沒有戰爭的創傷,他的內心沒有那麼多的憤怒和仇恨,但是他的作品同樣具有社會關懷,充滿人文主義色彩;而今村昌平卻努力在那裡揭示和表達著一份醜惡的日本人性,以及黑暗的日本政府。
  • 是枝裕和。電影的奇蹟
    後來看電影,總喜歡看慢慢吞吞的,有藝術性的,更接近生活的,就像是枝裕和那樣的電影。是枝裕和在是枝裕和的電影《奇蹟》裡,航一的外公多年之後,仍然不能忘懷兒時的一種家鄉甜品以前的我,在電影面前就是弟弟,總感覺如是枝裕和一般的電影導演太悶,其人悶,其電影悶。
  • 是枝裕和:我願背負電影這一宿命.
    這部講述血緣還是陪伴的家庭倫理類型電影在 2013年創下了票房銷售的高點,除了讓師奶粉絲們拜倒在男神做父親了也是那麼有型的狂熱之外,亦是讓導演是枝裕和捧回了第 66 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在談論是枝裕和時,經常會提及他的兩重身份,一個是電影導演,一個是紀錄片導演。
  • 是枝裕和終於獲得金棕櫚大獎!
    是枝裕和幾部劇情片最初的靈感都來自於他拍攝紀錄片時期的積累。 那位自殺的福利局官員的遺孀,她的挫敗、悲痛、疑慮和孤獨在《幻之光》中迴蕩。不同的是,是枝裕和在紀錄片中直接追究了這起死亡悲劇的肇因,當他採訪東京市政廳一位將責任推給下級政府機構的高級官員時,畫面停在一座冰冷生硬的建築物上,整個灰暗無名的權力體制遭到了是枝裕和鏡頭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