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我願背負電影這一宿命.

2021-02-13 知日



本文節選自《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特集

林血血 / illustrate

當福山雅治把廣告歌《成為家人吧》(家族になろうよ)唱遍島國之後沒多久,他首次在電影《如父如子》中出演了一位父親。這部講述血緣還是陪伴的家庭倫理類型電影在 2013年創下了票房銷售的高點,除了讓師奶粉絲們拜倒在男神做父親了也是那麼有型的狂熱之外,亦是讓導演是枝裕和捧回了第 66 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

在談論是枝裕和時,經常會提及他的兩重身份,一個是電影導演,一個是紀錄片導演。是枝出生於日本戰後經濟騰飛的 60 年代,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文藝學科,本是夢想著以後能以文字為生的他,在大學期間逛遍了學校周圍的劇場與電影院,從而產生了製作影片的念頭。畢業後進入製作公司 TV MAN UNION 擔任節目 AD 及紀錄片導演。在電視臺工作十年之餘, 1995 年憑藉改編自宮本輝原著的電影《幻之光》電影出道,出道當初便入圍威尼斯影展的競賽單元,並因此片捧紅了當時的新人演員江角真紀子。

說到是枝裕和的電影觀,無法分裂開的是他從事了二十多年的電視行業經驗。引用他在自傳中的比方,電視節目就像是爵士,爵士是一個圓周行,製作者自身就處在這個圓周的中心。而爵士並沒有作曲,僅僅靠重音與節奏隨意盤旋即興演奏,是一種聽起來時而悽厲而幸福的演奏行為。也就是說,電視節目應該保持其內容的自然本性,是共有那特定時刻的人們共同創造的表現,而記錄方式只是這個表現物的一個載體。是枝也曾受大島渚導演對於紀錄電影觀點的影響,即「對拍攝對象的愛與強烈的關心」「持續過程的時間」作為前提,然後是「通過採訪引起拍攝者的波瀾,並將其作品化」。

而這一思考方式影響了是枝導演的電影創作,在拍攝1998年《下一站,天國》時他會堅持紀錄片式的手持攝像機拍攝,在街頭採訪了500人的生活經歷,並挑選素人進入劇組,讓人分不清故事的虛實界限。2004年的《無人知曉》是一部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講述了被母親拋棄了的兄妹四人在面對殘酷生活時,作為孩子其實更為冷靜地面對著殘酷的現實。他在電影畫面分割、光影聲學的構思上,也是受小津安二郎導演以及成瀨巳喜男導演的影響,因此他在敘述人物的時候總會透出一種冷靜與客觀,讓人意識不到導演風格的存在,影片中人物,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時間的溫吞流淌之下隱藏著暗火,讓觀眾不會有爆發式的情緒,但是卻被其真實性撓得內心痒痒,繼而痛哭流涕。

《下一站,天國》

自2010年以來,膠片拍攝逐漸失去了其在拍攝方式中的主導地位。對是枝導演來說,拍攝電視劇的時候可以依賴數碼技術,但在拍攝嚴肅情節的時候,他更偏向於能夠通過自己確認的膠捲拍攝。比如說,數碼技術就無法滿足拍攝怪談的要求,暗處無法太黑,也無法讓被拍體周圍很虛化,特別是在處理日式房屋蚊帳與夫婦在拉門上投影這類影像的時候,不讓房屋過暗就出不了預設的效果。當然在拍攝紀錄片的幾十年來,導演也是一路見證著影像載體從迴轉的膠捲帶到錄影帶,再到現在使用的晶片,這一技術上的變化讓他有點不適應,但是他並不拒絕各種嘗試。

數碼技術可以多次修改的特性,讓他覺得似乎少了那一發勝負的使命感,拍攝更加平民化迅捷化似乎也讓攝影師失去了其專業性。膠片拍攝出的影片在上映時,影片與放映會有些自然的錯位,使得畫面會有自然的3D感,而讓是枝導演更為在意的是膠片放映時的聲音效果。製作一部電影,編輯畫面兩天後要後期加入音聲及人物配音需要一個星期;而一個小時的電視劇編輯畫面需要一天加上配音只用一天時間。因此電影需要的是更為立體的音效,同時還要考慮的是電影劇場的格局對音效的迴響。

全膠片拍攝的《海街日記》

從是枝的出道作品《幻之光》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開始,他徵戰日本國內外電影節20餘年,累計參加了120多場電影節。陸續捧回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獎(2015年《海街日記》)、第6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坎城電影節評委會獎(2013年《如父如子》)、第5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2004年《無人知曉》)等等。在他看來,電影節就是一個集結了製作人、買手、演員的國際集會,將電影新作推廣並銷售給各個放映公司,公開博弈與社交的一個場所。世界三大電影節分別為法國的坎城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以及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其中法國坎城是電影人們的夢想之地,威尼斯影展更偏向藝術性,在日本因為1951年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在威尼斯得獎後,日本導演們對於威尼斯更心生嚮往。北美市場以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最為有名,是枝導演除了《距離》以外的作品都收到過多倫多影展的邀請。

是枝覺得相較於日本電影節的評價體系,國外影展的更為健全。例如電影評審團的意見並非唯一的,影評人、記者的意見與評審團會有出入,相互之間會有批判;而且因為電影節是為各路買手準備的市場,因此買手們如果對影片沒有興趣,在開場15分鐘之內他們就可以離場,到其他的放映廳去觀摩。而且放映場上,作為導演的立場要更為明確。因為日本的電影導演多數都是電影專業院校或是藝術大學出身,在談論電影時可以全心投入,然而弱勢是跟其他類似政治、音樂、建築之類自己非專業的話題時候則會啞口無言,而國外的導演出身確實有著多樣的背景,在法國據說能夠進入電影院校比通過司法考試還要困難。因此在歐洲作為一名導演的具有的社會地位遠遠超越在日本本土。


是枝導演和《如父如子》中的主要演員在坎城國際電影節


賈樟柯、侯孝賢與是枝裕和

而日本本土的東京國際電影節沒法成為「亞洲最大電影節」的理由,是枝覺得是因為首先它沒有競賽單元,沒有形成一個能將本土導演介紹向世界的連續性的場所。其次在電影節舉行期間,地域區間內的聯動性如衣食住行的接應能力也不夠受重視,沒法像歐洲那樣成為一座城市慶典的氛圍。

電影節不應該負擔宣傳國家文化的功能,它應該是讓電影人認識到「什麼是電影,而我們能夠為它做出什麼」。正如是枝導演自己所言,「近百年歷史的電影長河在我的面前悠悠地流淌,我時常有疑問,在電影業經歷了鼎盛時期的 80 年代度過青春期的我現在是否有資格說自己真的在製作電影。但是,我願背負這一宿命,以及電影人的相承血脈,化為這長河中的一滴也在所不惜。」

在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語言裡,觀眾很少能感覺到極端的憤怒、宣洩、嘶吼,他總是在平靜地述說著一個一個人所背負的命運,他們也都是生活在灰色地帶的普通人們,投身於那叫做生活的靜默燃燒著漫長而無助的火焰中。正如導演自己,也是義無反顧地投入了電影這長河中化為一滴無為,但是確實地,真實地存在著。

TEKI / text

本文節選自《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特集

【點擊關鍵詞,直達往期精選】

是枝裕和/增田宗昭/蔦屋書店/beams/昭和顏

日本酒/山口組/庵野秀明/ 腦洞

現代霓虹藝術力 / 小野洋子 / 天明屋尚

火花 / 上田義彥/ 岡崎京子/ 樹木希林

雜誌研究所/J-POP進化論/日式笑點/富士山攻略

工匠達人/吃茶店/字體設計/動畫與卡通的區別

太宰治/是枝裕和/天野喜孝/川上量生/橫濱瑪麗

志村健/北野武/三谷幸喜/倫敦靴子/又吉直樹

「知日ZHIJAPAN」招募指南 

編輯 / 攝影 / 插畫 / 撰稿人…click!

知日ZHIJAPAN 成都站 內容編輯招募中 !

《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特集,

是枝裕和案內書 / 是枝裕和への案內!



[亞馬遜、當當網、天貓] 正在!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下單連結!

長按二維碼可直接下單 





相關焦點

  • 是枝裕和專題
    以後的電影愈發細膩嫻熟,卻未能超越這一部。」劉先森:(8.5分)「1995年的處女作是否會讓成熟後的是枝裕和大師大驚失色?」Johnny:(7.5分)「這是是枝氏風格電影的開端之作,導演通過大量的符號在時間軸線上反覆的出現來刻畫記憶的深度,然而最後會發現這是一部關於孤獨的電影。影片中讓我最驚喜的地方是老媽桑出海安全歸來那場戲,導演做出了反自己在這部電影裡的套路來。
  • 是枝裕和。電影的奇蹟
    後來看電影,總喜歡看慢慢吞吞的,有藝術性的,更接近生活的,就像是枝裕和那樣的電影。以前的我,在電影面前就是弟弟,總感覺如是枝裕和一般的電影導演太悶,其人悶,其電影悶。起先覺得味道淡淡的,可是後來竟然越嚼越香,這就是我愛是枝裕和的電影的緣故。電影《奇蹟》是為了慶祝日本JR(日本鐵路集團)博多到鹿兒島中央的九州新幹線全線通車的命題之作,於2011年在日本上映。
  • 【影評】「幾分鐘」看完《奇蹟》/是枝裕和導演,一個離異家庭的故事
    為什麼一部拍離異家庭的電影能讓人感到無比的清新呢?請打開視頻從頭到尾的看完,看看是枝裕和是如何把兩兄弟的世界用新幹線列車連接起來的吧!(下面是文字介紹,請先看視頻再往下翻噢!最下方閱讀全文看高清版影評。)
  • 奉俊昊×是枝裕和:日韓電影「家族故事」
    前段時間,日本電影頻道將奉俊昊和是枝裕和(《小偷家族》導演)這兩位剛剛獲得金棕櫚獎的亞洲導演放在一起,進行了一場富有影史意義的珍貴對談。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寫劇本到指導演員,奉俊昊以迷弟的姿態不斷向是枝裕和討教創作方法。
  • 成為「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拍攝的紀錄片涉獵廣泛,《但是……在這個扔棄福祉的時代》(1991)調查了一位社會福利局官員的自殺之謎;《另一種教育》(1991)記錄了一群小學生餵養小牛的經歷;《我曾經想成為日本人》(1992)講述了一個五十年來冒充日本人的朝鮮人;《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1993)記錄了他熱愛的兩位臺灣導演;《沒有他的八月天
  •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盤點
    因為各種瑣事,拖了一個多月沒有更新,看了一下後臺收到很多消息,多半是找電影的,首先表示抱歉,由於假期還有其他事,我還是沒時間回復。關於文章,我打算抽空寫寫,正常的話每周至少一更。 好了,廢話就說這麼多。本期算是正式回歸,關於內容呢,就聊一下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吧。
  • 重溫《步履不停》,悟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中的父子人生哲思
    《步履不停》中對於父子相處生活的書寫和細節刻畫,溫暖又不溫情,平實中蘊含著矛盾和衝突的暗流,戳中了我內心的痛點,喚起了我對於家庭關係和生活的反思。這部電影也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最滿意的一部,可以說是他的巔峰佳作。影片獲第3屆亞洲電影大獎,是枝裕和也因此獲得最佳導演,豆瓣評分8.8分。
  • 青年電影創作者的是枝裕和「網課」體驗
    日本電影圈內將是枝裕和視為小津安二郎的正統繼承人,是枝裕和的藝術創作與市場遭遇,再次印證了「無限風光在險峰」。 在是枝裕和迄今為止的電影生涯中,紀錄片與劇情片創作交織而行。
  • 青年電影創作者的是枝裕和「網課」體驗
    日本電影圈內將是枝裕和視為小津安二郎的正統繼承人,是枝裕和的藝術創作與市場遭遇,再次印證了「無限風光在險峰」。在是枝裕和迄今為止的電影生涯中,紀錄片與劇情片創作交織而行。這不僅體現在他創作了若干紀錄片作品,而且在他的劇情片中,也時常有較為濃重的紀錄風格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最後一天,電影學堂大師班邀請是枝裕和導演進行現場連線。凹凸鏡DOC作為受邀媒體,參與全程。當我談是枝裕和時,我談些什麼。
  • 電影《奇蹟》: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葵曉曉第56篇原創文章是枝裕和是我非常喜歡的日本導演。如果有人沒看過電影《奇蹟》,那前段時間他執導的另一部大熱影片《小偷家族》你一定有所耳聞。不得不說,能把這2個角色做到如此出色的,目前整個日本僅此一位。是枝裕和為這次「命題作文」編寫的故事,我認為是相當完美的。首先,我們先來說說故事的主幹。整部電影的故事圍繞著2個親兄弟,航一和龍之介展開。航一和龍之介因為父母分居而被分隔兩地。航一跟著媽媽回到了媽媽的娘家鹿兒島,龍之介跟著爸爸在福岡生活。
  • 是枝裕和20年沉澱電影美學,離不開這四個男人
    ——近藤龍人近藤龍人是一名電影攝影師,擅長拍攝紀實題材,曾負責電影《橫道世之介》、《桐島要退部》的攝影工作。這是是枝裕和第一次與近藤龍人合作,在他看來,近藤龍人總能捕捉到最到位的演出、最核心的情感。▲《小偷家族》拍攝現場是枝裕和在拍攝這部電影前,去了一家兒童收留所採訪,那裡都是被父母虐待的孩子。有一個小女孩堅持讀完繪本《小黑魚和他的朋友們》,這令他印象深刻,可以說這部電影拍的就是她。是枝裕和在電影裡也設計了小男孩讀這個故事。
  • 第十七屆法國電影展映 |是枝裕和《真相》
    《小偷家族》摘得金棕櫚大獎後,導演是枝裕和接受朱麗葉·比諾什的邀請,執導他的第一步外語也是法語電影,也就是這部《真相》。影片邀請了凱薩琳·德納芙、朱麗葉·比諾什和伊桑·霍克三位作為主演,有前作金棕櫚加持,又是乘熱打鐵作品,對他來說還是第一部外語電影,自然受到多國媒體和影迷矚目。
  • 是枝裕和:電影要和權力保持距離
    反省過去,但即便是在和平時期,電影也要和權力(無論是保守還是自由派)保持距離,雖然聽起來比較誇大,但我覺得這才是正確的做法。在這裡,我絕對不是想引起爭論,所以沒有用「拒絕」的言論,因為這種話題總是沒有完結,今天我想在這裡向公眾表態。希望圍繞這個問題,大家能停止爭論,而繼續對電影本身的評論。……最後說一句,《小偷家族》收到了文化廳的資金贊助,這筆錢幫了忙,特此表示感謝。
  • 致敬:賈樟柯與是枝裕和
    1998年的法國,賈樟柯的長片處女作《小武》入圍第20屆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是枝裕和也正巧攜新片《下一站,天國》來到南特。2015年,兩人又在多倫多相見。是枝裕和與賈樟柯我也在最近的機緣巧合中,穿插著把兩位導演的主要作品看了一遍。
  •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簡說
    :《幻之光》《下一站,天國》《無人知曉》《步履不停》《奇蹟》《如父如子》《海街日記》和《比海更深》。據稱,是枝裕和電影在本屆電影節上的套票在網上46秒鐘即被搶光。    那麼,是枝裕和在中國影迷中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號召力呢?
  • 是枝裕和:我在樹木希林身上看到了神性
    這給以血緣為上的國人上了極有啟發意味的一課,維繫親子關係的究竟是血緣,還是時間?是枝裕和從人與人相處的困境出發,在普通而平靜的假象下探討人性的出路。從《下一站,天國》到《小偷家族》, 是枝裕和在電影之路上一路走來,風格愈發沉穩,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我們總是能看到一位溫柔的女演員的身影。她就是日本實力派女演員樹木希林。
  • 是枝裕和斬獲坎城金棕櫚,對他影響最深的9個人是?
    本文節選於《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特集是枝裕和第一次與坎城電影節結緣,是來自於2004年入圍主競賽單元的電影《無人知曉》,14年後,56歲的是枝裕和憑藉最新電影小偷家族  中文預告是枝裕和說他自己在成為父親之後,似乎更加溫和了,憤怒也不如從前外露。2008年,是枝裕和在電影《步履不停》遭遇了票房滑鐵盧,自己視作父親的製作人安田匡裕也在次年去世,之後又是父母的相繼離世……此後的他放下了「作者電影」的驕傲,成為「電影料理人」。
  • 李安對談是枝裕和:電影有自己的生命
    而是枝裕和則分享,自己包辦所有剪輯,「我自己寫劇本,然後去拍,自己做剪輯。所有的剪輯都是我自己做,我頭一天寫劇本,第二天拍攝,拍攝一結束就開始剪輯,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環狀,因為我自己做所有這一切。這是一個疲憊的過程。這樣你有三個元素要處理,不單單是剪輯,這樣做當然很艱難,也不是最好的工作方式,所以我會邀請創作團隊和我一起來思考,也會重複檢驗。」
  • 兒童節,推薦枝裕和導演的《無人知曉》
    每每看到這個年輕男孩露出這樣的眼神,我只能感到觸目驚心。甚至於,即使看到他的笑容,都只會覺得心疼。在上揚的嘴角裡,他也總是流露出一絲小心翼翼,讓人只覺得對他虧欠太多。他真的背負了太多成人世界的責任。是枝裕和幾乎就像在拍一部紀錄片一樣處理這部電影。他設身處地地按照片中媽媽的要求,選擇了一處隱蔽的公寓,對附近地區進行考察,便利店、車站、公園、學校……把各處的生活設施都詳細地畫好了地圖。
  • 命題電影拍成這樣,是枝裕和太牛皮了
    在看《奇蹟》這部電影之前,我並不知道這是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是在看著看著的過程中發現的,這部電影具有非常明顯的是枝裕和的氣息,非常的生活化,瑣碎,有時候並沒有明顯的意義。這部電影的時長有兩個小時,其實講的內容很簡單,是一對兄弟或者說是哥哥想要分開的一家人再次生活到一起,並為此努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