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時期,官員在叩拜皇帝前,為什麼都要拍打衣袖,再行跪拜?

2020-12-20 我是小金書

看過清宮劇的朋友們,應該都見過這樣一幕:大臣在叩拜皇帝前,要先拍打兩邊的衣袖,或者甩下兩邊胳膊,再單膝或雙膝跪拜皇帝,行跪拜之禮。這個現象在其他朝代很少見,幾乎沒有,而為什麼到了清朝卻成了日常操作了呢?

大臣們為何要甩甩袖子在跪拜?

在滿人入關之前,以狩獵為主,喜歡騎馬射箭,是馬背上的民族。但是皇太極入關後,為了方便管理國家,減少民族矛盾,進行民族融合,就掀起了一波改良,其中服飾是必改之一。改良的服飾採取明朝的箭袖,在滿族特有的服裝袖口前,再接上一個半圓形的「袖頭」,因形似馬蹄,故稱「馬蹄袖」,在滿語中稱為「哇哈」,而拍打衣袖,再兩手扶地行跪拜之禮,是清朝特有的禮節稱為「放哇哈」。

馬蹄袖,衣袖前加個半圓形的袖頭

馬蹄袖平時是挽起的,在打獵行軍時放下,具有護腕的作用;因其質地比較硬,在打獵,行軍作戰時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在冬季,更是有禦寒保暖,防止手被凍壞的作用。「放哇哈」稱為清朝特有的禮節,不僅因為皇太極改良服裝,而且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馬蹄袖,具有護腕的作用

其一,大臣們拍打衣袖,或者甩胳膊,可以將身上的塵土甩去,並對衣服進行了稍稍整理,使衣服看著整潔、順然,保持好的儀態,體現了大臣們對皇帝的尊重和敬畏。在古代,人們十分注重儀態,如果君前失儀是會被責罰的,輕則次責次責幾句,重則可能失去帝心。

拍打衣袖,去除塵土,使衣服整潔

其二,馬蹄袖,形似馬蹄,將馬蹄袖放下,表現了大臣們願意向馬兒一樣,為皇帝所用,效犬馬之力,表現了大臣們的忠心。

其三,拍打衣袖,證明大臣們袖中沒有暗器,保證皇帝的安全。在古代,皇帝時常保持著高度警惕,擔心皇位被他人覬覦,時常防備著宗室搶奪皇位;實力過強的大臣們,逼宮造反;皇帝殺了那麼多人,少不了有人尋仇。所以,檢查身邊人的安全性很重要。

「放哇哈」,可監察大臣是否帶暗器

其四,大臣們拍打衣袖,表示身上沒有多的銀兩,以示自己兩袖清風,這種說法,雖然有點掩耳盜鈴,但也不失一種皇帝檢查大臣們的方式。

其五,為了體現皇帝的尊貴和獨特之處。在古代社會,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尊卑有序,皇帝是九五之尊,時刻都要體現皇帝的體面和高高在上的地位。

皇帝有皇帝的尊嚴和體面

「放哇哈」是清朝特有的禮節,雖然動作有些滑稽,但在當時,是有一定存在意義的。

相關焦點

  • 清朝官員下跪叩拜為什麼要甩一甩衣袖?其中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喜歡看清宮劇的朋友,一定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但凡官員跪拜皇帝或跪拜上官時,叩首之前大臣們總是要先拍拍衣袖,甩一甩朝服衣袖。很多朋友都不明白,為什麼清朝官員跪拜之前要甩衣袖,這其中有什麼講究嗎?回答這個問題前,要先了解清朝官服的由來。
  • 清朝臣子叩拜皇帝為什麼要先甩袖子?
    在清宮戲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鏡頭,一個大臣"啪啪"甩兩下胳膊,然後撲通一聲跪在皇帝面前。那麼,在跪拜之前為什麼要甩兩下袖子呢?
  • 別被影視劇所誤導,千年之前的官員上班,根本不用跪拜皇帝
    現在的影視劇,只要是古裝戲,無論哪個朝代的,官員上朝見皇帝時候,必定要跪拜,觀眾都能預知接下來的臺詞: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然後皇帝接一句:眾愛卿平身!那麼在千年之前的唐宋,官員上朝真的需要大禮跪拜嗎?答案是否定的。
  • 清朝官員下跪前要拍兩下袖子,你知道是為何?原來裡面這麼多門道
    想必大家在看清宮劇的時候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官員進宮拜見皇上或者是比自己高几級的官吏時,總是先拍兩下自己的袖子,然後再單膝下跪或者是雙膝跪地。那為什麼在行禮的時候先拍袖子再跪地呢?相信很多細心的觀眾都和我一樣有著這樣的困惑。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拍袖子裡的門道,還有拍袖子的原因吧。
  • 歷代官員都自稱「臣」,為什麼唯獨在清朝稱「奴才」
    清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因為是由少數民族主政,所以清朝的很多禮儀制度同中原王朝有很大的差別。臣子的稱謂便是如此,看過電視劇的讀者相信都有發現,在清朝以前的各個朝廷臣子們都自稱為「臣」,而清朝就不是這樣了,清朝的很多官員都叫自己「奴才」。
  • 清朝官員被判斬首,行刑前信誓旦旦稱死不了,為何如此有信心?
    生命是一段不斷探索的旅程,面對未知,人們便是虔誠的叩拜者。在這條荊棘密布的道路之上,沒有人永遠屹立於巔峰。永懷敬意,始終仰望星空,永遠腳踏實地。清朝時期有這樣一名官員,他官至一品,也曾經是隻手遮天的人物。因為在工作上犯錯,他被判斬首。在行刑之前,他信誓旦旦地讓兒子回去打包行李,還聲稱:"我死不了"。一品大員為何如此有信心?他最終是否如願求生呢?這個人就是清朝的官員柏葰。
  • 清朝官員的服飾為何都是青色?這和流行有關嗎?
    在很多清朝的電視劇裡,清朝官員或者貴族的官服顏色都很統一。無論是貝勒親王還是六九清,朝服的顏色都是藍色,就連各家的朝服也不例外。清朝入關前,官員和貴族的長袍色彩鮮豔,分為幾種顏色。但是清朝入關後,為什麼清朝的皇家官服要用石青色呢?這有什麼講究?
  • 清朝皇帝賞賜黃馬褂是什麼意思?為何侍衛和大臣都可以穿黃馬褂?
    清朝的黃馬褂真的很神奇嗎?為什麼大臣都喜歡穿著它炫耀?穿上一件褂子怎麼就高貴了?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這個問題。觀察漢代以前的服飾顏色,可以發現皇室一直都沒有統一的顏色,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各樣雜七雜八的顏色都有。直到漢朝,黃色成了皇家的專用色後,皇帝們就不允許任何人穿黃色,如若穿了,便是犯下大不敬之罪,即便是經濟文化發展繁榮的宋朝,也將此事作為原則性問題,哪怕是皇帝非常寵愛的大臣,也不能穿黃色。
  • 為何清朝皇帝不管多繁忙,每年都要去當一天農民?
    看過大清王朝的都知道,雍正在當時還是雍親王的時候,曾經送給過一幅畫給自己的父親康熙帝。這幅畫是一副 農耕圖,而這幅農耕圖裡,每一張雍親王都在裡面扮演者著農民耕地的角色,甚至自己的家人也在裡面耕種這還不夠,雍親王還一展才氣,在這幅圖上題了很多詩。
  • 清朝大臣為何都要佩戴一串佛珠?可別小看這串佛珠,作用極大
    那麼,清朝大臣為什麼要戴著那麼大串珠子呢?這些珠子到底有什麼作用?是不是所有大臣都必須佩戴?清朝皇族是由女真族演化而來的,女真族的人個個都習慣在衣服上掛一串珠子,每當誦經的時候便把珠子取下來捏在手裡轉圈圈數數。努爾哈赤在位時期,清朝開始信奉佛教,經常把佛珠當作賞賜品,賜給手下的有功之臣。朝中大臣有樣學樣,把朝珠當作貢品進貢給朝廷,逐漸抬高了佛珠的地位與價值。
  • 清朝皇帝和官員都帶什麼樣的佛珠?
    歷史上,除了清朝皇帝沒有哪朝皇帝戴佛珠的。 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清朝政府就已經開始奉行支持藏傳佛教的政策,並經常把佛珠賞賜給屬下,各級官吏將領也把佛珠當做禮品進貢。後來作為清廷冠服佩飾標準的朝珠,其樣式就脫胎於藏傳佛珠。
  • 罕見老照片:清朝奴才伺候「洋妞」抽大煙,清朝官員「跪拜」洋人!
    這是當時的美國洋妞,據說當時這個地方到處都是鴉片配送中心。上圖可以看出兩個美國洋妞躺在床上抽菸片,地上跪著一個中國男子。兩個女子還是上下鋪,可見那時候的外國人在中國的地位是多麼高。
  • 嘉慶繼位四年沒掌控大權,為什麼乾隆還讓他跪拜九歲孩子的墓地?
    嘉慶繼位四年沒掌控大權,為什麼乾隆還讓他跪拜九歲孩子的墓地?大家應該是對清朝是有一定的了解吧!因為這個朝代離我們大家是很相近的一個時代,但是在清朝的時候出現過很多愛民的好皇帝,就比如說乾隆跟康熙這都是大家知道的皇帝,今天我們就說說乾隆的兒子,這是他的第十五個孩子,就是大家熟知的嘉慶。嘉慶皇帝在位時候,乾隆還活著的,這個大家應該是知道的吧!那麼今天我們就說說,嘉慶為什麼會跪拜一個九歲的小孩子。畢竟是一個幼小的孩子,嘉慶還是一個皇帝。
  • 清朝的「請安」是由何而來?男女行禮各有什麼不同?
    跪拜禮是清朝最隆重的禮儀之一,從臣子拜謁到晚輩請安,大多都是行跪拜禮。若遇重大節日還要行三叩九拜大禮儀。甚至別國使臣覲見皇帝,也要行跪拜禮。清朝初年,有外國使臣遠渡重洋來到京城,因敬畏清朝富強國力,使臣行跪拜禮。到了乾隆年間,使臣卻頻繁藉口其國家並無跪拜禮儀,最終乾隆帝讓步,免去使臣的跪拜禮,只需行單腿屈膝禮,並對朝中百官說:「西方蠻夷,不知禮數。
  • 嘉慶也不算庸君,為什麼他統治時期清朝開始衰敗?
    這句話相信很多朋友都不認可,因為大家都覺得,明君就是明君,即使時候不對,也能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改變這種局面。誠然,有這種皇帝,如秦始皇與唐太宗等,但這種皇帝幾乎是千萬裡挑一,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皇帝都跟他們一樣(不算昏君與庸君的話,那也只能算明君了)。而且如果真的將秦始皇與唐太宗放到嘉慶所處的那個位置,他們或許也並不會做得特別好,畢竟時代變了。
  • 乾隆時期,每逢年節賞賜官員的豬肘子,為什麼很多人直接就扔了?
    提起豬肘子這樣美食,很多人都是食指大動,垂涎欲滴。但在乾隆年間,卻曾發生過這樣一件怪事。乾隆賜下豬肘子之後,官員們非但不吃,反倒避而不及!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知道,在古代,對於皇帝的賞賜,不管是官員還是百姓,那都是要感恩戴德的。
  • 清朝最慘官員俞鴻圖:科考洩題被判腰斬,死前以手蘸血連寫七個慘
    中國自古以來為了懲治犯人曾經制定了很多殘酷的刑罰,樣目繁多,有增無減,從商周時期的炮烙之刑再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五馬分屍,各種名目繁多的酷刑讓人聞之變色,
  • 清朝第一捐糧售官貪汙案 甘肅全體官員參與 60位官員被砍頭
    都是乾隆惹的禍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也是清王朝巔峰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乾隆給我們最大的印象應該就是其奢華的作風和對和珅的放縱,更使其成為了天下第一貪官,留下千古罵名。在乾隆時期發生的一起震驚大清朝的貪腐案件。這個案件牽連甚廣,幾乎一個省的官員都深陷其中。
  • 1840年,一枚五十年前的謊言爆雷了
    他們國家的風俗,雖然「俱用布扎縛不能拜跪」,但在叩見時,「何妨暫時松解」,是可以把綁腿布解開的嘛;行完三跪九叩之禮後,「再行扎縛亦屬甚便」,再把綁腿布捆回去,也很方便嘛。你們在接待時,要如朕這般好好開導他們。
  • 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給允禩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頒布詔書,恢復允禩等人的宗室身份,至此在「九子奪嫡」中一敗塗地的八阿哥允禩,終於恢復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份。看到這裡很多人要問,既然給允禩改名和剝奪允禩宗籍是雍正皇帝的決定,乾隆皇帝為什麼要違背父親的意思,為允禩平反冤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