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清宮劇的朋友們,應該都見過這樣一幕:大臣在叩拜皇帝前,要先拍打兩邊的衣袖,或者甩下兩邊胳膊,再單膝或雙膝跪拜皇帝,行跪拜之禮。這個現象在其他朝代很少見,幾乎沒有,而為什麼到了清朝卻成了日常操作了呢?
在滿人入關之前,以狩獵為主,喜歡騎馬射箭,是馬背上的民族。但是皇太極入關後,為了方便管理國家,減少民族矛盾,進行民族融合,就掀起了一波改良,其中服飾是必改之一。改良的服飾採取明朝的箭袖,在滿族特有的服裝袖口前,再接上一個半圓形的「袖頭」,因形似馬蹄,故稱「馬蹄袖」,在滿語中稱為「哇哈」,而拍打衣袖,再兩手扶地行跪拜之禮,是清朝特有的禮節稱為「放哇哈」。
馬蹄袖平時是挽起的,在打獵行軍時放下,具有護腕的作用;因其質地比較硬,在打獵,行軍作戰時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在冬季,更是有禦寒保暖,防止手被凍壞的作用。「放哇哈」稱為清朝特有的禮節,不僅因為皇太極改良服裝,而且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大臣們拍打衣袖,或者甩胳膊,可以將身上的塵土甩去,並對衣服進行了稍稍整理,使衣服看著整潔、順然,保持好的儀態,體現了大臣們對皇帝的尊重和敬畏。在古代,人們十分注重儀態,如果君前失儀是會被責罰的,輕則次責次責幾句,重則可能失去帝心。
其二,馬蹄袖,形似馬蹄,將馬蹄袖放下,表現了大臣們願意向馬兒一樣,為皇帝所用,效犬馬之力,表現了大臣們的忠心。
其三,拍打衣袖,證明大臣們袖中沒有暗器,保證皇帝的安全。在古代,皇帝時常保持著高度警惕,擔心皇位被他人覬覦,時常防備著宗室搶奪皇位;實力過強的大臣們,逼宮造反;皇帝殺了那麼多人,少不了有人尋仇。所以,檢查身邊人的安全性很重要。
其四,大臣們拍打衣袖,表示身上沒有多的銀兩,以示自己兩袖清風,這種說法,雖然有點掩耳盜鈴,但也不失一種皇帝檢查大臣們的方式。
其五,為了體現皇帝的尊貴和獨特之處。在古代社會,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尊卑有序,皇帝是九五之尊,時刻都要體現皇帝的體面和高高在上的地位。
「放哇哈」是清朝特有的禮節,雖然動作有些滑稽,但在當時,是有一定存在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