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和官員都帶什麼樣的佛珠?

2020-12-19 騰訊網

歷史上,除了清朝皇帝沒有哪朝皇帝戴佛珠的。

清朝乾隆皇帝穿朝服佩戴紅珊瑚朝珠標準像

乾隆皇帝慧賢皇貴妃冬朝服像

佛珠裡面大有學問

佛教傳入中土,發展至隋唐才進入繁榮期,佛珠也開始被大量用於中土佛教中。基於因地取材的需要,製作佛珠的菩提子被香木、硬皮樹的樹籽所取代。按照制式,佛珠通常可分為持珠、佩珠、掛珠三類。持珠,就是佛教徒手中持念的佛珠。這種珠串在文玩圈中俗稱手持,其珠數為18-54顆不等,常配有雍容大氣的墜飾和流蘇;佩珠,即戴在手腕上的佛珠,也就是上面我們說後來發展成手串的念珠。佩珠在文玩界俗稱手串,珠數以18顆子珠最為常見,這也與當今文玩手串的珠數相差無幾,由佛教佩珠演變而來的手串在清代宮廷裡就已經開始流行了。掛珠,即掛在脖子上的佛珠,通常由108顆子珠穿成,並配以佛頭、隔珠、弟子珠。

根據史料記載可知,清代的朝珠源於藏傳佛教的佛珠。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清朝政府就已經開始奉行支持藏傳佛教的政策,並經常把佛珠賞賜給屬下,各級官吏將領也把佛珠當做禮品進貢。後來作為清廷冠服佩飾標準的朝珠,其樣式就脫胎於藏傳佛珠。

由較為常見的108顆子珠組成的上品掛珠發展而來的朝珠,是清代宮廷服飾的標準佩戴品。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清代帝後朝服像中可以看到,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帝沒有佩戴朝珠,但順治帝的皇后卻佩戴了朝珠。順治帝的母親孝莊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自康熙帝以後,歷代帝後的朝服像顯示均佩戴有朝珠。

隨著滿清入關後國家輿服制度的不斷完善,宮廷創製了森嚴的著裝等級制度,它逐漸被賦予禮樂教化的功能,而朝珠也逐漸成為宮廷冠服佩飾的定製。朝珠的製作和佩戴規範也載入乾隆二十八年編纂的《欽定大清會典》中,可見官方的重視程度。清代朝珠由身子、結珠、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七部分組成,周長大約在130-170釐米之間。身子由108顆珠子組成,意寓12月、24節氣、72候為一年的說法,總數定為108。還有一種說法,即佛教認為人生有108種煩惱,舊時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鐘108下,稱為「醒百八煩惱」。

清代皇帝以及后妃、在朝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其命婦還有侍衛等,均可佩掛朝珠。場合不同,皇帝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也要佩戴不同顏色的朝珠。皇帝祭天壇時,穿藍色朝服,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壇時,穿明黃色朝服,佩戴琥珀或蜜蠟朝珠;在日壇朝日禮時,穿紅色朝服,佩戴紅珊瑚朝珠;在月壇夕月禮時,穿白色朝服,佩戴綠松石朝珠。四種顏色分別代表天、地、日、月。當時官員佩戴的朝珠也分為不同等級,官階越高所佩的朝珠材質越是高貴。清代皇帝賞賜給文武百官的朝珠各式各樣,朝珠材質有東珠(珍珠)、翡翠、珊瑚、瑪瑙、琥珀、蜜蠟等,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裝飾。有封號的命婦也有朝珠,她們在穿著吉服參加祈谷、先蠶古禮時,只需佩掛一盤朝珠;若遇重大朝會如祭祀先帝、接受冊封時,必須穿著朝服並佩掛三盤朝珠,歷代皇后和太后的畫像中也是如此。皇帝、官僚、命婦這一龐大群體都佩戴的朝珠,似乎與現在文玩手串文化中不同材質的珠串一脈相承。

清 沉香木團壽108數

這串數珠以一百零八顆褐色沉香木珠和四顆紅色珊瑚珠精製而成,沉香色澤呈亮褐色,打磨光滑,每顆沉香木珠周身都雕刻團壽紋,每二十七顆沉香木珠之間穿入一顆紅色珊瑚珠,共有分珠四顆。四顆分珠珠身亦透雕團壽紋,紋理細膩清晰,精細華美,做工之精巧令人稱讚。「佛頭」、「佛塔」亦以紅色珊瑚珠製成,透雕團壽紋,「佛頭」下飾有盤長結雙墜流蘇,整串數珠以沉香木珠、紅色珊瑚珠相配而成,素樸靜雅中隱著華貴的氣息。

清 翡翠108子數珠

翡翠材質,108粒數珠,珠體均勻飽滿,光澤明麗,細膩溫潤,富有生氣,配有四粒珊瑚隔珠,下接珊瑚佛頭,以大粒珍珠、黃色碧璽,藍色碧璽及珊瑚、珍珠米珠為結珠,其間飾有珊瑚雕牌,後以粉色碧璽為墜角。整器色彩豔澤,材美藝精,保存良好,包漿潤澤自然,手感柔滑。乃隨身禮佛、驅穢闢邪之佳品。

清乾隆 御製東珠朝珠

這串東珠朝珠長140釐米,主體由108顆圓潤晶瑩的東珠組成,間以深紅緻密的上等紅珊瑚佛頭四枚,每一佛頭兩側各附青金石伴珠一枚。頂端佛頭下連繫綴東珠綠松石佛頭塔,塔下以明黃色絛帶穿系橢圓形金累絲嵌青金石背雲,背雲上下各有綴東珠及紅珊瑚製蝙蝠形結1個,背雲尾端垂綴東珠和金累絲託紅寶石墜角。三串記念由綠松石組成,每串10粒,尾端垂綴東珠及金累絲託紅寶石墜角。

朝珠是清朝皇帝和官員著禮服(朝服、衰服)、吉服(龍袍) 和常服時佩戴的一種裝飾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是顯示身份和地位高低的重要標誌之一。朝珠的主體自108顆珠貫穿而成,材質多種多樣,有珠石、木質和角牙質等,多為貴重材料。

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朝珠的材質除常見的青金石、蜜蠟、珊瑚、綠松石、碧璽外,還有東珠、藍晶石、翡翠、瑪瑙、金珀、唬珀、伽楠香、菩提子、檀香、沈香木、椰子木、扎古扎牙(西藏所產木質貢品,能解毒)、硨磲、象牙、牛角等數十種材質。

清中期 珊瑚朝珠

珊瑚珠108顆,青金石結珠、佛頭、佛塔,黃絛系銀鍍金點翠背雲,嵌紅寶石,碧璽墜角。綠松石紀念三串,碧璽墜角。按清《會典》規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方可配掛朝珠。此件朝珠所選珊瑚珠一百零八顆大小如一,顏色鮮豔,圓潤而有光澤,是按12各月,24各節氣,72侯,為一年的說法,總數定為108顆。

紀念左二右一,應為宮廷嬪妃使用,記念又稱「三臺」,一說天子有三臺,即靈臺,以觀天象;時臺,以觀四時施化;囿臺,以觀鳥獸魚龜。同時,「三臺」又將朝珠與念珠分別開來,寓意尊貴。佛頭為青金石,略大於珊瑚珠,色彩沉穩,造型大方,有嚴肅莊重之感。

背雲系銀鍍金點翠,呈花瓣狀,頂端和底端鑲蝴蝶,所嵌紅寶石橢圓形,圓潤華貴。碧璽墜角紫色透明,鵝卵形,上嵌珍珠,晶瑩剔透。清朝對朝珠的製作及佩戴有著嚴格的規定,是身份等級的象徵。

清 蜜蠟108子數珠

以108顆蜜蠟珠精製而成,蜜蠟色澤亮麗、珠圓色潤,打磨光滑,品相完好,每27顆蜜蠟珠之間穿入一顆綠松石珠,分珠共有4顆。四顆分珠珠身鏤刻團壽紋,紋理細膩清晰,極為華美,做工之精巧堪稱經典。此數珠上方兩顆結珠呈葫蘆形,是數珠的佛頭和佛塔,復飾以紅珊瑚背雲。能以整套數珠全美流傳至今,彌足珍貴。

清 雙桃紅碧璽、翡翠十八子

碧璽取材顏色極品,乃碧璽中最尊貴之雙桃紅,粉豔濃鬱。翡翠隔珠、佛頭,配有盤長紋翡翠牌及墜角,大粒珍珠及珊瑚、珍珠米珠為飾。此串取材精美,通身色澤濃豔,璀璨奪目。明豔動人,琢磨油潤,配色富麗不失典雅,造型細膩而無損大氣,乃萬中挑一之珍品。

清朝皇帝穿龍袍或吉服袍時,腰間系佩「吉服帶」。皇帝的吉服帶有多種製作工藝及裝飾手法,一般為明黃色,上有嵌珠寶的金帶板裝飾。帶端設帶扣,左右有二環,用以佩帶帉(摺疊起來的綢條)、囊(荷包)、燧(火鐮)、觽(音:觽,解結的錐子)、鞘刀等物,後來還有帶表及搬指的。佩帶囊和帉,清代馬上得天下,荷包用以儲食物,途中可充飢;帉可以代替馬絡帶,馬絡帶萬一斷了,就以帉續之。帉起初都用布帶,後來用於禮服,便改用絲綢製作了。

清 海藍寶十八子手串

藍寶石晶瑩明亮,工藝細緻,琢制精心。「佛頭」、「佛塔」由紅色碧璽珠製成,下端有白色米珠結,一淺黃色絛帶穿藍寶石背雲,絛帶下端以黃色碧璽為兩墜角。是款手串材質極為珍貴,晶瑩透徹,明潔無瑕,濃豔華美,令人驚嘆。

清 黃碧璽十八子手串

此款手串由十八顆黃色碧璽珠組成,碧璽碩大,顆顆飽滿,打磨光潔,色澤溫潤古樸,頗為難得,間以紅色珊瑚珠相隔。「佛頭」以紅色珊瑚珠製成,佛頭下飾有雙墜,墜角以藍色碧璽製成,靜雅豔麗,古樸中顯華貴。手串以十八顆意同一百零八顆數珠的功能,是便於攜帶,寓大於小的手串型念珠。其既可以握在手中,也可以掛於衣襟的鈕扣上,為誦經念咒時計數之用,持不同材料的數珠誦經,所獲功德徑相不同。

清乾隆 伽南香金粟壽字十八

系用伽南香打磨成珠,通體雕刻一「壽」字,後鑲以金粟,其工作量比普通伽南串珠多數倍。迦南香之古樸與金粟之輝煌交相輝映,華美而不失質樸。珊瑚結珠、佛頭、佛塔。佛頭內中空,透雕雲紋,刀法圓潤,線條渾厚,富有立體感。佛塔葫蘆狀,頸部雲紋上線刻「壽」字,墜飾晶瑩,起地透雕龍作「S」狀,飾以雲紋,動感十足,中部刻「壽」字。佛塔頂部、玉佩頂部及底部、墜角頂部均綴以束狀珍珠,每束十粒左右。此手串應為皇室成員祝壽時所贈禮物,雕琢一絲不苟,獨具匠心,其精美的材料和高超的工藝體現著主人的身份與地位。

清中期 翠玉蓮子形十八子手

系十八粒蓮子形翠玉穿成,碧玉打磨光滑,大小基本一致,溫潤自然,沁色隱約可見。蓮子象徵佛祖和不受塵世垢染的心境。碧璽結珠、佛頭、佛塔。結珠雕成蓮子狀,略大於碧玉蓮子,晶瑩剔透,幾可見穿線。佛塔系有暗橙色葫蘆。黃絛系有橢圓形碧璽背雲,浮雕雲狀紋飾,富有動感,深刻壽字,刀工圓潤。碧璽材質較純,天藍色墜角,色澤亮麗。是串選材上等,多色並用,打磨雕刻技術爐火純青,寶石、珍珠、玉石並用,做工配色皆極為精彩。

清中期 珊瑚十八子手串

此件手串由十八粒珊瑚珠製成,青金石佛頭和佛頭塔。黃絛系一碧玉佩,淺雕祥雲。又綴有一對墜角,晶瑩剔透。間綴有米粒珍珠,更添華美。手串原為佛家消除煩惱障和報障的佛珠,其特定手串顆數有特定佛法含義,「十八子」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此件手串所選珊瑚飽滿鮮豔,其它配石亦為上等,是吉祥富貴的象徵。

清中期 象牙珊瑚十八子念珠

取材象牙,質地細密,18子,間有兩粒珊瑚質隔珠,接珊瑚佛頭,配珊瑚、珍珠米珠及明黃色絲絛。珠體琢磨規整有度,通體茜綠色,色澤深豔,其上刻有壽字紋、瓜稜紋,紋飾繁複,瑞意逼人,為典型清代工藝風格,雕刻流暢,茜色精細,包漿肥腴。且保存完好殊為難得。

清乾隆 伽楠香大吉牌

質感溫潤,富有光澤,為上等伽楠香而制。形狀扁平,刻枝葉茂密,纓蔓勾連,質感強烈,呼之欲出。枝葉掩映處結有兩隻葫蘆,造型拙樸,刻「大」、「吉」二字,甚為可愛。牌的邊緣為自然交錯而出,打磨光滑。牌的頂部及底部綴有纓絡裝飾。是件刀工嫻熟,線條富有彈性,構圖設計和畫面層次都獨具匠心,典雅大方,高貴而不失質樸。

相關焦點

  • 清朝大臣為何都要佩戴一串佛珠?可別小看這串佛珠,作用極大
    因為清朝是從馬背上打下來的,打仗又以男人為主,所以,男子的服飾都是長袍馬褂,這一點和清宮劇中所呈現出來的服飾基本相同。不過,清宮劇中女子所穿的衣服卻是經過改良的,清朝女子雖然穿旗袍,但是樣式並沒有影視劇中那麼好看,整體非常寬鬆,女子穿上以後完全看不到身形。不管在什麼朝代,身份越高的人,穿著越有講究,清朝亦是如此。
  • 清朝官員的服飾為何都是青色?這和流行有關嗎?
    在很多清朝的電視劇裡,清朝官員或者貴族的官服顏色都很統一。無論是貝勒親王還是六九清,朝服的顏色都是藍色,就連各家的朝服也不例外。清朝入關前,官員和貴族的長袍色彩鮮豔,分為幾種顏色。但是清朝入關後,為什麼清朝的皇家官服要用石青色呢?這有什麼講究?
  • 歷代官員都自稱「臣」,為什麼唯獨在清朝稱「奴才」
    清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因為是由少數民族主政,所以清朝的很多禮儀制度同中原王朝有很大的差別。臣子的稱謂便是如此,看過電視劇的讀者相信都有發現,在清朝以前的各個朝廷臣子們都自稱為「臣」,而清朝就不是這樣了,清朝的很多官員都叫自己「奴才」。
  • 清朝皇帝的作息時間表,皇帝一天都做什麼,看以後你還想當皇帝嗎
    做皇帝聽起來是一件很美的事情,每天只要批奏摺,看看書,想吃什麼山珍海味都有。那麼在清朝當皇帝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一個字——累,兩個字——無聊,三個字——不自在。其實在清朝當皇帝是一件很沒有自由的事情。身為帝王,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被人注意著,一言一行都需要幾經斟酌之後再說出來。
  • 怎樣區分清朝官員的品級
    其實,滿清入關後一直沿用明朝的「九品中正制」,官員的等級制度非常嚴密,尊卑非常明顯,這在官員的帽子和服裝上都有體現,不同等級的官員穿戴是不一樣的,文官與武官也有區別。同時清政府規定:官員上朝和辦差時必須按級別穿戴官服,如有違反就要治罪。怎樣來區分清朝官員的品級呢?下面詳細介紹,讓我們增長一點文史知識。清朝官員戴的帽子叫作」朝冠」,俗稱「頂戴」或「頂子」。
  • 清朝的正一品和超品官員有哪些?其實裡面有很多官職都是虛職
    眾所周知,官員是有等級之分的,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等級最低的是九品芝麻小官,等級最高的是一品大官。不過,清朝一品官員擔任的官職可能和大家心裡想得有點不太一樣,這到底咋回事呢?比如,一品官員又可以劃分為正一品和從一品,很顯然,正一品官員一定比從一品官員的等級要高,那他們分別擔任哪些職位呢?這裡要提前說一下清朝所有官員的簡單分類,首先,按照官職性質來劃分,可以分為文官和武官;按照工作的地理位置來劃分,可以分為京官和地方官。
  • 真實的清朝官員
    歷任太常寺少卿、內閣學士、禮部侍郎、軍機大臣、戶部侍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兩廣總督、文淵閣大學士等等重要官職。這是和珅的真實畫像,與電視劇中的和珅差距非常大。眾所周知,和珅是清朝最大的貪官,但和珅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 清朝入關以後,官員和貴族的朝服上,為何必須使用披肩?
    在眾多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對於清朝的服飾,相信大家都有很深的印象。在影視劇中,無論是皇帝,還是后妃、命婦、貴族、官員,穿朝服的時候,都會出現披肩。但是,請注意,在清朝入關之前,中原王朝的男性們,並不佩戴披肩。無論是文武官員、皇親國戚、朝廷勳貴,都沒有佩戴披肩。清朝入關之前,前身是崛起於東北地區後金政權。公元1616年,後金政權在瀋陽城建立。 起初,後金各方面的制度都非常簡單。與龐大的明朝相比,後金政權的實力非常單薄。因此,如何擊敗明朝的進攻、擴大勢力,才是後金政權的主要工作。
  • 在清朝時期,官員在叩拜皇帝前,為什麼都要拍打衣袖,再行跪拜?
    看過清宮劇的朋友們,應該都見過這樣一幕:大臣在叩拜皇帝前,要先拍打兩邊的衣袖,或者甩下兩邊胳膊,再單膝或雙膝跪拜皇帝,行跪拜之禮。這個現象在其他朝代很少見,幾乎沒有,而為什麼到了清朝卻成了日常操作了呢?
  • 清朝官員帽子最高處的那顆小珠子,到底有啥講究?
    清朝的官帽,最高處有一顆小珠子。這顆小珠子可不是隨便裝飾上去的,而是大有講究。小珠子俗稱「頂珠」,不能不戴,也不能亂戴,要按清朝官員的品級,選擇不同的材質。九品:陽紋鏤花鎏金頂六品官帽六品官員的頂珠,一般為硨磲材質。硨磲是海洋中最大的雙殼貝類,內殼潔白光潤,白皙如玉。將其尾端最精華者進行切磨,可作佛珠及寶石。五品:水晶頂
  • 清朝皇帝賞賜黃馬褂是什麼意思?為何侍衛和大臣都可以穿黃馬褂?
    圖片:穿黃馬褂上街劇照清朝就更不用說了,君主專制到達了巔峰,什麼都是皇帝說了算,就算是位及宰相或是皇家貴胄,也不能穿黃顏色的衣服,除非此人立下大功,專門得到了皇帝的賞賜,否則與皇帝撞色就是大罪。因此,黃馬褂原則上只規定給皇帝用,除了賞賜等特殊情況。因為如果人人都穿上黃馬褂,那場面一定會非常壯觀,全國各地的官員只要見到黃馬褂,便會立刻跪拜下來磕頭,雖然這些事並沒有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但是老百姓們還是堅持跪拜黃馬褂。
  • 清朝官員的頂戴花翎,代表不同意義,誰可以獲得花翎?
    ,清朝分為兩種,一種是像鬥笠樣的涼帽,沒有帽簷,款式向喇叭,一般是用藤、篾席製作,外面裹上白色或者黃色綾羅,頂上有紅纓、頂珠在上面,這種帽子一般都是夏天戴的。以上就是「頂戴」的種類,和不同官員佩戴不同的「頂戴」,那麼下面讓我們來了解「花翎」。
  • 如此勤勉的嘉慶皇帝,為何挽救不了當時清朝的局面?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經歷了十二個皇帝後的清朝,有過繁華的康乾盛世和在衰敗中的同治中興。嘉慶皇帝作為清朝的第七位皇帝,承接著繁華的康乾盛世。當時的情況看,按理來說,在嘉慶皇帝統治下的清朝,或許比不上之前的康熙和乾隆,但也可以使清朝保持現狀。
  • 為何清朝皇帝不管多繁忙,每年都要去當一天農民?
    看過大清王朝的都知道,雍正在當時還是雍親王的時候,曾經送給過一幅畫給自己的父親康熙帝。這幅畫是一副 農耕圖,而這幅農耕圖裡,每一張雍親王都在裡面扮演者著農民耕地的角色,甚至自己的家人也在裡面耕種這還不夠,雍親王還一展才氣,在這幅圖上題了很多詩。
  • 清朝官員服飾講究多,穿戴需按官銜和品級,不容發生僭越錯誤
    清朝王公貴族和文武官員在宮廷朝會及筵宴活動中,要跟隨皇帝穿著禮服、吉服、行服等不同的服飾。同時,由於清朝文武品官自上而下均實行九品官階制,其佩戴的冠帽、穿著的服裝也必須按照各人官銜和品級戴用,不允許發生僭越錯誤。官員服飾實際成為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標誌。
  • 清朝第一捐糧售官貪汙案 甘肅全體官員參與 60位官員被砍頭
    都是乾隆惹的禍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也是清王朝巔峰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乾隆給我們最大的印象應該就是其奢華的作風和對和珅的放縱,更使其成為了天下第一貪官,留下千古罵名。在乾隆時期發生的一起震驚大清朝的貪腐案件。這個案件牽連甚廣,幾乎一個省的官員都深陷其中。
  • 為何清朝皇帝如此信任御前侍衛,還允許他們帶刀?
    除此之外,御前侍衛能夠在宮中活動,能夠被允許佩刀,這些都是普通人一輩子也無法獲得的特權。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侍衛應該是一個地位比較低下,僅僅負責一些基本守備工作的職位,但作為清朝獨有的一種制度,"御前侍衛"的地位和人們普遍認為的不同。
  • 清朝皇帝出行,難道真的是去獵豔,真相在這裡!
    小時候受這些影視作品的影響較深,以為清朝的皇帝尤其是康熙、乾隆這兩位經常出行,南巡北巡之類的就是去多管閒事順便和美女調情的,自己當時就覺得這皇帝的位子也太好做了吧。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真實的情況是一個皇帝出行就算是真的比較精簡的話,那也不可能是真的只帶幾個人的,這明顯就是找死嘛。
  • 清朝時抬旗對官員不僅是一種榮譽,也會享有一定特權
    清朝的政治、軍事和社會體系,都與「旗」有著密切關係,甚至賞功罰過也會涉及到改旗、抬旗和出旗。可以說,學習清史,勢必要理解清朝的八旗制度。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曾提到:「滿洲各族內有旗分移易者」,所指便是「調整改換」了旗分,也就是改旗和抬旗。
  • 被賜予三眼花翎七個人,和珅沒姓名,清朝官員頂戴花翎有什麼講究
    縱觀清朝從乾隆皇帝到宣統皇帝,被賜予三眼花翎的只有七個人,分別是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這裡面沒有大權臣和珅,也是正常,畢竟論文論武,他都不夠格。皇帝賞賜花翎到底有什麼講究,什麼樣的人才能得到皇上御賜的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