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那些電影主角精神分裂了以後

2021-02-08 覺知之道

「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每到這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準備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宣傳、拍攝促進精神健康的錄像片、開設24小時服務的心理支持熱線、播放專題片等等。今天,北青藝評分別邀請電影、美術、戲劇、文學等不同領域的作者,分別談談藝術與精神的那些事兒。

翻開藝術史,總有一些繞不過去的偉大名字與精神疾患相關。在我們談論這些名字時,一個問題總是無解:究竟是藝術導致了藝術家的精神出離,還是精神問題成就了他們藝術?當我們看一幅畫或讀一本書或欣賞一部電影,實際上是觀看創作者的精神世界並試著觸碰其靈魂,正是因為有了那些與眾不同的靈魂,才能有令人驚訝的藝術作品。

文|圓首的秘書

按照國際上衡量健康狀況的指標進行評價,精神疾患在我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中已居首位,超過了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及惡性腫瘤等疾患。各類精神問題佔全部疾病和外傷所致殘疾及勞動力喪失的1/5。這些數據似乎已經相當驚心動魄了,然而我還沒說,這只是1996年的數據。面對巨大的生活壓力、工作壓力、學業壓力、住房壓力、環境壓力……2014年的人們的精神狀態又是怎樣的呢?2046年呢?我們不得而知。

好在人們從來沒有忘記精神疾病對人類的種種傷害,除了一年一度的精神衛生日之外,從二十世紀上半葉開始,包羅萬象的電影藝術就一直深深凝視著精神分裂、解離型人格障礙、阿斯伯格綜合症、卡普格拉妄想綜合症、強迫性緊縛症候群等等這樣連名字都如此富於挑戰性的題材,試圖用迷幻的光影表現病人的種種痛苦,用驚悚的腔調嚇斷觀眾的肝腸。精神疾病千千萬,精神病電影更是萬萬千,筆者也只能鬥膽選取幾部有關人格分裂的影片,走進精神病人的頭腦,一探究竟。

代表作:《驚魂記》《蜘蛛夢魘》《搏擊俱樂部》

對弗洛伊德稍有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俄狄浦斯情結」無疑是人格分裂最重要的成因之一。在其著作《圖騰和禁忌》一書中,弗洛伊德認為男人皆有的「俄狄浦斯情結」,並稱自幼年開始,男子便會愛上了自己的母親,並以此作為今後擇偶與反感的對象指標。他分析了古希臘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哈姆雷特》,然後指出,「我們所有人的命運,也許都是把最初的性衝動指向自己的母親,而把最初的仇恨和原始的殺戮欲望針對自己的父親……但是,我們比他要幸運些,因為我們並未變成精神症患者,我們既成功地擺脫了對自己母親的性衝動,同時也淡忘了對自己父親的嫉妒。」儘管後世的耶勒、榮格等心理學大師都對這種「泛性慾主義」持否定態度,但毋庸置疑,弗洛伊德的理論對很多電影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由此也深刻地影響了電影創作。比如在堪稱最經典人格分裂作品(沒有之一)的《驚魂記》裡,編導就把這一套「情結」原封不動地運用到自己的作品當中。

雖然《驚魂記》裡諸多部分都被反覆拉片分析,人們更是認為「浴室驚魂」一段的每一個鏡頭都使懸念得到疊加,這部片子本身蘊含的精神分析原理和其中對人格分裂的經典表現卻在某種程度上被忽視了。在片中,由於無法接受母親已經死去的事實,男主角便將自身精神分裂成了諾曼和母親兩個獨立的部分,通過扮演自己的母親尋求內心的慰藉,以此達到欺騙自己的效果。這種因為對母親依戀甚至崇拜而產生的分裂傾向,通常就被稱為俄狄浦斯情結,或者俄狄浦斯情意綜。有趣的是,在試圖描述這種情結時,弗洛伊德沒有用「戀母」二字表達他的觀點,而是用「俄狄浦斯」四個字表明了這一精神問題的淵源,由此也暗示了精神問題的普遍性和永恆性。

同樣在「俄狄浦斯情結」上下過苦功的,還有影壇怪咖大衛•柯南伯格的作品《蜘蛛夢魘》。影片中,拉爾夫•費因斯飾演的精神病人不斷回憶著痛苦的往事,腦海裡出現了父親和他的情人殺害母親的場景。主人公自小認為自己的母親像聖母般純潔,所以便在腦子裡構想了一個妓女來解釋母親天天出去偷歡的事實。而當主人公意圖為自己的母親報仇,用蜘蛛網一樣的機關打開了自家煤氣,毒死「妓女」時,他毒死的其實是自己的真實的母親。影片中出現的「蛛網」,一則用來比喻影片中出現過的重重繩索機關,另一方面也隱喻了主人公錯綜複雜卻又糾結無解的精神和邏輯。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戲劇和電影都在試圖表現「俄狄浦斯」或者「戀母情結」這一母題,但二者卻往往呈現出非常不同的特質:通常情況下,戲劇似乎更偏好表現精神分裂或者人格分裂之前的「原因」和「過程」,因為就戲劇的本質來說,衝突和矛盾是戲劇存在的必然條件,人格分裂只是衝突的悲劇性結果,無論如何並不是問題的核心與重點;而電影則恰恰相反,它往往喜歡體現這種結果而忽略人格分裂形成的原因部分,因為唯有展現病人如何殺人或者如何呈現出異於常人的狀態,才有驚悚和懸疑的效果,才有揭示原因的必要性。

當然,在《驚魂記》上映五十年後的今天,「俄狄浦斯情結」或者「童年經歷」這些古老的鑰匙已經打不開很多門鎖了。今天的人格分裂已經變得越來越簡單,因為生活變得越來越複雜了,只要生活的壓力足夠大,睡眠障礙等等精神問題就會紛至沓來,長此以往人格分裂自然不是一件難事。

比如一直為大量影迷津津樂道的《搏擊俱樂部》,其實就來自於這種顯而易見的條件。來自工作、生活的巨大壓力通常使人格分裂為兩種——一種屈從,一種叛逆;一種傾向於認為自己無辜、孱弱和膽小怕事,而另一種則成為前一種眼中的英雄和惡魔,似乎總想逼迫自己的兄弟人格滑向自由和放蕩。於是,這種恐懼又迫使軟弱的人格變得更加軟弱,從而使兩種人格產生更加明確的界限和分野,雙重人格往往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變得愈發嚴重起來。

代表作:《黑天鵝》《美麗心靈》

人格分裂電影到底選擇何種視角進行敘事也是創作者必須要考慮的、攸關生死的問題。視角選擇一旦成功,不僅能夠增加影片的張力和懸念,更能夠使觀眾切身感受到精神疾病給人帶來的痛苦,讓觀眾產生極強的共鳴。通常情況下,如果一部人格分裂電影選擇用客觀視角進行描述,那麼觀眾所能感受到的就是一種由旁觀精神病所帶來的恐懼和驚悚;如果是主觀視角,那麼電影一般就會選擇其中一個人格作為主角,從而使主角的惶恐、吃驚得到放大,同樣能夠達到使觀眾泥足深陷、無法自拔的效果。

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的電影《黑天鵝》其實就是選擇了從頭到尾運用主觀視角進行敘事,講述了一個芭蕾舞演員如何通過不斷折磨自己,由善轉惡卻達到了藝術之完美的故事。有人批評女主角妮娜的扮演者娜塔莉•波特曼是「從頭哭到尾的影后」,表演缺乏應有的層次,這樣的說法其實不無道理,但如果公正地看,這一主觀視角下的人格就是在忍受著自己身上發生的種種不公和壓力,比如同事的冷眼、上級的性侵和家人的不解,而妮娜身上一直處在反抗狀態的、充滿暴力傾向的人格只在很少的情況下才會侵入了這一人格的感知範圍。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娜塔莉•波特曼恰恰是準確捕捉到了這個人格當中存在的、甚至近乎片面的性格特質,故而其表演也實在不應該成為指責的對象;這種對無助的精神的表現,就是編導的目的所在。

在影片結尾,妮娜實際上還是沒有毀掉自己的另一重人格,因為對於她的暴力傾向,妮娜根本就處在不自知的狀態中,不過兩個人格已經有了向「惡」的方向融合的趨勢;為此,妮娜很有可能搭上自己的一條性命。在我看來,這樣的視角設置是有非常獨特的意義的,因為獵奇地展現多重人格、獵奇地表現精神病人的痛苦掙扎已經脫離了人道的要求,轉而想單純的蒙太奇、純粹的「好看」的方向發展開去;堅持運用主觀視角雖然顯得有些膩歪,但卻恰恰體現了對人性本身的脆弱性、對現代人痛苦處境的關注和對表演藝術本質的探討。

除了主觀視角以外,也有一些影片也會選擇主客觀視角並用,從而達到另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美麗心靈》也是一部關於人格分裂的電影,然而這部電影卻與大多數同類電影截然不同。導演朗•霍華德非常大膽地在影片中段就揭曉了謎底,繼而又用大量篇幅來展現主人公納什如何面對並克服自己的多重人格。在這之中,影片運用了大量的視角轉換,在同一場景前後表現納什眼中存在的「朋友」和旁人眼中並不真實存在的人格,視角的轉換實際上是將旁觀者的驚異和參與者的痛苦進行疊加,從而一方面使觀眾對人格分裂者極強的破壞力產生恐懼,另一方面也使觀眾對納什的遭遇深表同情。其後,隨著納什的主人格對其他人格掌控力不斷增強,生活逐漸回歸正軌,納什的主觀視角和客觀視角開始逐漸趨同,他的「朋友們」也只能縮在角落裡盯著納什的一舉一動,反倒給人一種「與天地人共鬥其樂無窮」的感動。

代表作:《死亡之夜》《三面夏娃》《致命ID》

儘管《驚魂記》成為了人格分裂電影中的一大經典之作,但它卻不是最先描述人格障礙的電影。早在弗洛伊德去世的1939年之後的幾年間,大量電影就已經開始向這位精神分析大師致敬了。1945年,英國的四位導演聯合拍攝了一部關於夢境的影片《死亡之夜》,將五個短小精悍的故事串聯在一起,最終又形成完美的首尾相接的環形結構,比為人熟知的《低俗小說》和《暴雨將至》早了將近五十年。更有甚者,片中還出現了腹語型多重人格的故事(由前不久剛剛去世的導演理察•阿滕伯勒執導、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的影片《傀儡兇手》就是借鑑了《死亡之夜》的創意),片中的男主角由於多年從事木偶表演,加之又對自己的表演缺乏自信,內心漸漸分裂出強勢的木偶人格。影片結尾,男主角自身的人格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直以來希望擺脫其操控者的木偶的人格,於是男主角張口說話便是木偶的腔調,著實讓人心驚。

這個故事明顯影響了希區柯克,以至十五年之後的《驚魂記》基本直接套用了這個結尾,只是把「木偶」替換換成了「母親」,而後者的人格完全佔據了諾曼的身體。無論是《死亡之夜》還是《驚魂記》,二者都非常討巧地避免了副人格通過演員身體開口說話。演員其實只需要展現單一人格,另一重人格則往往是以簡單的錄音手段加以解決。

除了這種故意規避另一重人格的影片,用單一演員來表現不同的人格也是精神分裂電影的一大特點。這種影片非常強調演員功力,希望通過同一演員表現性格完全不同的幾個人格。比如在1957年的影片《三面夏娃》中,喬安娜•伍德沃德就過足了戲癮,一人分飾三個有著完全不同性格的人格,而且往往是在同一場景裡。醫生一下命令,病人就瞬間就從一個人格轉換到另一個人格,因此這部電影也被人戲稱為關於「系統切換」的「科幻」電影。儘管這種切換在現在看來固然是荒謬可笑的,但去除了各種特效和蒙太奇的單一長鏡對演員無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是對同題材影片敘事方式的極大顛覆。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對人格分裂研究的不斷深入,電影的編導開始越來越傾向於用一個演員展現一個人格,亦即用一群演員展現一個精神病人的精神世界。《致命ID》就是迄今為止描述人格最多、各個人格表現最複雜的影片之一。整部電影用雙線交叉敘事的方式把現實世界和精神病人的思維世界聯繫在一起,且不論現實世界當中出現的醫生、法官等人,僅在病人頭腦中就已經出現了10個面貌各異的男男女女,他們分別擁有自己的人格,同時出現在一家偏僻的汽車旅館,經歷同一起離奇詭異的兇殺案。人與人之間各有矛盾、各自發聲、各打自己的算盤,這樣的設置首先是極大地增加了影片的娛樂性,把原來可能略顯單調的獨角戲化為一場春節晚會般熱熱鬧鬧的大型綜藝類節目,其次也可以把每個人格都塑造成一個立體的、真實的、不同的人,在引入更多的職業和性格的同時但又不讓影片顯得雜亂無章,最後更是可以藉此方法把每個人格的可信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結結實實地把觀眾吸入影片設置的漩渦裡去。如此「一箭三雕」過後,我們也不得不感嘆,精神病人啊,你可真是越來越聰明了。

值得一提的是,每到電影技術突飛猛進的年代,強調氛圍和技術的精分電影也會在數量上急劇增加。然而人類的精神還是存在太多未知的領域,作為解釋變態心理和精神障礙的排頭兵,電影也只是能「猜測」問題的根源,不能給出合理的答案。所以,如果說精神疾病是病人和醫生之間的對決,那精分電影恐怕也不過就只能算是製作者與觀眾之間玩兒的小遊戲罷了。畢竟,電影院裡觀眾爽在心頭、樂在眉間,而真正的病人卻需要直面他們慘澹的人生。我想,這才是精神病電影存在的意義——也是我們在此刻討論精神病電影的意義。

☞【海文學院】-全球領先心靈成長學府。在東方偉大哲學智慧的引領下,將西方近代包括心理學、哲學、行為科學的最頂尖的研究實踐成果系統化地帶進中國,實現中文化、本土化,為中國人民的精神和人文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源。

☞「wanglin8353」添加個人微信號了解更多資訊

相關焦點

  • 盤點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的那些電影
    【四】 《致命ID》:分裂、分裂、還是TMD分裂【八】《美麗心靈》:力挽狂瀾的力量這是一部根據同名傳記改編的電影,主人公約翰-福布斯-納什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以驚人的毅力和天分克服了精神幻覺,在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領域獲得突破,並與其他兩位此領域的專家一同斬獲了1994
  • 那些看完忍不住懷疑人生的精神分裂電影
    single的前18年一直妄圖分裂一個妹紙出來和自己談戀愛,失敗Orz...個人第一次主講電影沙龍的主題是「精分小能手養成計劃」,啊摔...入選標準:在某個精神分裂分類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為一部電影,至少得好看吧,不然怎麼讓人懷疑人生。開始碼電影,前方高能預警,極度燒腦,謹慎mark!
  •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
    電影裡的主人公分裂出來了11個完全不同的人格,每一個人格都有完全不同的形象,具有其特有的的氣質,邏輯思維,情感認知等等一系列的特點。可以說如果這11個人格如果不是同時出現在了一個身體身上,那麼這11個人格就會是11個截然不同的個體。
  • 精神分裂並非人格分裂?
  • DID: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
    我們經常在電影或小說中見到的「人格分裂」,如一位主角身上出現幾種完全不同的人格的情節——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中其實是指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D),又稱為多重人格,是一種常見的分離障礙。較早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版本將其命名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後來才改名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 DID具體表現為: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截然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狀態。
  •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下)
    昨天我們跟大家一起聊了聊人格分裂,今天我們來詳細地說一說多重人格和精神分裂。
  • 結局出人意料的電影——五部精神分裂電影推薦
    精神分裂一直是電影比較喜歡表現的主題,因為精神分裂本身就比較具備戲劇性,在電影的表現中更利於表現其中的戲劇衝突,也更利於表現電影中的戲劇反轉。通常讓人看完以後,驚呼原來是這麼回事啊!能帶給觀影者極佳的觀影體驗。
  • 影視評論 | 瘋狂的護衛者──美國恐怖電影中的精神分裂
    《驚魂記》《閃靈》《致命ID》等經典恐怖片中均出現了「護衛者」因精神分裂而化為「加害者」的敘事,這實則呈現著美國國家自身的精神分裂。經典恐怖電影《驅魔人》(The Exorcist,1973)告訴我們,要祛除對邪惡的恐懼、維護常態秩序,宗教的力量不可或缺。
  • 認識精神分裂——電影推薦(14)
    所有的電影導演都是心理專家?這肯定不是真的。所有的好導演都懂點心理學?這肯定是真的。因為不管是電影,還是心理學,關注的都是人心。電影撩撥人心、安撫人心,心理學分析人心、治療人心。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就是有關精神分裂的電影——《美麗心靈》。內容簡介本片是關於20世紀偉大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的人物傳記片。
  • 科普丨精神分裂≠人格分裂≠多重人格
    如果你看過電影《致命ID》,我想你會接觸到一個詞,就是人格分裂。
  • 影藏 | 詹一美精神分裂三部曲
    電影名簡單粗暴,叫作《分裂》。而在這23個人格間來回切換的演員,是我們熟悉的腐國男神——詹姆斯·麥卡沃伊他讓主角在經歷掙扎後進化成野獸,同時不斷閃回那個孤僻少女的悲慘童年,嘗試著把不潔的靈魂與苦難掛鈎,似乎都是為了說明:凡不能摧毀我的,都必使我更強。這也因此讓本片多了幾分難能可貴的人文關懷精神。
  • 精神分裂:埋伏在基因裡的家族詛咒
    我隔著客廳的門帘偷窺,看眼前的一切驟然升級到面目猙獰的高潮,仿佛是一場電影。就在此時,祖母從她的房間裡衝出來,眼神如母狼一般的兇狠憤怒。她向父親嘶吼。她比他更加狂暴。她的雙眼如煤炭一般閃耀著怒火:你竟敢動他。
  • 「推薦」闡釋精神病、精神分裂的十部電影
    首先電影能將抽象、混亂的東西視覺化;其次電影能賦予視覺流動性;再次電影能通過文學、鏡頭語言、蒙太奇等手法對人的思維進行闡釋。以下推薦十部電影裡的主人公有精神分裂的,有失憶的,有雙重人格的,也有變態犯罪的……總之,當這些人的內心被用電影的形式講述出來時,你會發現,那個世界是如此的奇幻、豐富、神秘、陰暗……而這些內心的東西,沒準在你我的夢裡、腦海裡,都有!
  • 《奇異博士》彩蛋 精神分裂的世界什麼樣
    作為一個正經的心理學公眾號小編,當我看到:天翻地覆、色彩繽紛、奇幻魔法……要不是因為我知道這是科幻片,否則職業病會讓我,下意識地以為,這是部心理疾病電影。正文開始……隱藏的彩蛋——異次元世界電影中「卷福」奇異博士和莫度,在被「漢尼拔」卡西利亞斯,追擊時撞上了一輛公交車。
  • 心理知識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如果你看過《致命ID》這部電影,我想你會接觸到一個詞,就是人格分裂。
  • 《未麻的部屋》作為精神分裂海洋中唯一的錨點——幻象的未麻
    通過一種巧妙的敘事的詭計(非常抱歉的把偵探小說名詞挪用至此)將觀眾捲入電影之中缺乏了觀眾與電影的距離,而在結尾又如同偵探小說一般揭露迷題將觀眾放回了凝視點上,今敏又一次展現這般巧妙的手法帶觀眾入夢。三個人多多少少有些歇斯底裡,而他們三人對未麻的幻象投影卻驚人的一致,使得想像流入象徵這般精神分裂以後,這個幻象反而成了一個在無法衡量距離以後得一個錨點,而直到最後你才會發現這個錨點自身反而才是分裂的通過這樣一種精神分裂式的手法,電影取消了一個固定的凝視點——也就是觀眾的位置,是的,觀眾也被捲入進了電影裡面。
  • 言情推薦 主角人格分裂
    《三百六十種夫君》作者:杏遙未晚文案:穿越到古代成了女強人,蕭樂每天過著忙碌的生活……直到在古代呆了兩個月以後
  • 精神分裂的早期症狀?
    精神分裂的早期症狀?日常生活中,只要人們提到精神分裂這個詞,基本上都會投來怪異躲避的眼光。那麼這作為一種嚴重的精神障礙,在早期的一些症狀表現中,要儘早去正規的醫院進行診治。比如早期會出現反覆的言語性幻聽,出現思維被插入的情況。還會出現幻覺妄想。
  • 五大項精神分裂的《何以》評論續集 作者:劉定堅
    劉定堅沒時間告訴他們,《何以笙簫默》是精神分裂的電影,這種狀態是會廣泛傳染的,所以觀眾也禁不住精神分裂起來,這是很合理的事。  這電影共分五大項精神分裂,只要你是精神病人,一定樂在其中。從前我搞漫畫時碰到過太多精神分裂的所謂創作人、藝術家,他們都有一定的才華,但永遠活在自己痴迷的創作世界,對影自憐又自我膨脹。
  • 史上9部最精彩人格分裂電影,主角最多竟然有24種人格
    關於人格分裂類的電影,想必很多同學都很感興趣,特別是之前國內難得的一部人格分裂好片《催眠大師》(哈哈哈哈個人意見,情節還不錯),人格分裂類的電影也慢慢被國人所接受,今天Bella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歷史上最精彩的10大人格分裂題材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