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危機的陰霾並沒有散去。華為的鴻蒙作業系統 2.0 開始適配用戶群最為龐大的消費電子產品:手機端。
2019年逆全球化趨勢開始蔓延,谷歌成為科技壓制的先鋒,禁止華為使用其目前世界移動市場佔有率最高的移動服務 - 谷歌GMS的時候,作業系統作為國產生態短板,被揭示的淋漓盡致,換來的清醒認知就是:我們不能沒有自主可控的國產作業系統,不能沒有我們的以作業系統和晶片SOC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軟硬體生態!
華為生態產品
當今世界的移動消費級市場,只有兩個主要參與者,即谷歌的Android和蘋果的iOS。iOS僅用於Apple產品,而Android已被更多的智慧型手機OEM商使用,受谷歌的生態規則制約。
而在PC市場,除了象徵開源的標誌linux 作業系統,基本也被windows + x86架構把持。但隨著蘋果的M1自研CPU的發布,蘋果首次擁有了作業系統和CPU晶片的雙定製能力,被強化的蘋果生態繼續領跑全球科技界。
而作為大陸科技領頭羊的華為,早幾年,已經陸續推出自主研發的麒麟、鯤鵬,這是世界級的CPU產品,也推出華為自己的移動服務HMS。前幾天,華為HarmonyOS2.0手機開發者Beta版發布,這標誌著華為數字生態的拼圖接近完成,這也是國產生態發展的又一重要裡程碑。
亦如蘋果,華為也是擁有作業系統和SOC晶片的雙定製能力唯二科技公司,雖然用戶粘性和群範圍比起蘋果,差距較大,但在某些技術細節,比如5G通訊、AI上,華為已經開始獲得相比蘋果和谷歌的優勢。
作者本人認為:華為是最接近蘋果,或者說是最具相似性的生態存在。
什麼是數字生態
蘋果目前的生態鏈內的產品和服務,已經很好的詮釋了什麼叫數字生態,並且蘋果的不斷踐行、科技創新,也一直在持續升級生態的概念定義。
回顧蘋果20年的神奇發展:
20年前,蘋果100%的收入都來自Mac(包含配件);
15年前,蘋果收入50%來自Mac,50%來自iPod;
10年前,蘋果收入43%來自iPhone,23%來自Mac,7%來自iPod;
5年前,蘋果收入63%來自iPhone,13%來自Mac,8%來自iPad,10%來自蘋果服務,5%的"其他"(包括iPod,穿戴產品,配件等)
2020財年第一季,蘋果收入61%來自iPhone,10.8%來自穿戴設備,13.8%來自蘋果服務,7%來自Mac,6%來自iPad。
一度,我們甚至覺得蘋果創新性已不再如原來,但2020年,隨著蘋果發布M1,以替代合作多年的Intel ,其終極目的就是為了強化生態,這源自作業系統和SOC帶來的雙向定製的控制能力。
數字時代的生態是什麼?硬體、軟體、系統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客戶粘度沉澱。儘管蘋果某些單品與競品相比,體驗優勢不明顯,技術甚至可能落後,價格高昂,但依託強大的生態,蘋果產品依然擁有廣大的受眾。
數字生態的基礎是作業系統和Soc 主晶片的定製能力,延伸到消費類的眾多產品和服務,及其它先進電子設備,其核心是技術驅動加科技創新。
這裡插入一個比較明感的問題:小米生態是數字生態嗎?
小米更像以手機產品為敲門磚,其最終目的是贏得小米品牌的提升,服務於小米品牌體系下的眾多OEM產品,推動市值發展,其核心是營銷策略,這種產業生態,與蘋果和華為以軟硬體結合為基礎、不斷地巨量研發投入、以消費類電子為主的生態體系,性質是非常不同的。
從這個角度講,小米手機硬體利潤率不到5%的策略,更像是把手機作為一個利潤犧牲品,小米手機的終極使命,就是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最大化市場影響。
為什麼說最接近蘋果生態的是華為?
CPU晶片是偉大生態的基石,這也是蘋果拋棄沿用了15年Intel的重要原因,只有自主和可控,才能更好自定義和推動生態發展。
在蘋果官方正式報導裡,很少談及ARM,而稱之為Apple Silicon。這不光是為了突出差異。
ARM只是提供了CPU的內核IP,最大的意義在於提供了可標準化技術底層的操作。而Apple Silicon、華為麒麟和鯤鵬最有價值的改造,是實現SOC,集成那些應用和體驗直接關聯的功能,其中包括:高效音頻處理,低功耗視頻播放,高級電源管理,高性能存儲控制器,機器學習加速器,Secure Enclave,性能控制器,高品質攝像頭處理器,加密加速,神經引擎,GPU和統一的內存架構。
這些微軟和谷歌是做不到的,甚至X86 體系下的英特爾和AMD也難以全面做到,因為他們不是應用與體驗最後的輸出者,高通三星可以做到,但是因為作業系統和應用層的設計缺失,使得體驗與硬體之間的隔閡無法彌補的盡善盡美。
所以,就有最近谷歌和高通的合作,通過晶片級的配合也就是Project Treble計劃,來解決安卓因為碎片化帶來的安卓升級複雜化、周期長的眾多惡劣體驗的問題。這個作者會另外行文講述。
所以,鴻蒙2.0開始進入手機端,使得華為也具備了蘋果模式的生態雛形。儘管由於先發因素、資源配給優勢、地緣因素影響,蘋果無疑在生態對標中,佔據較為全面的上風。
當然數字生態的範圍仍然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被華為和蘋果以科技創新形式在無限的延伸。比如下一個重要的生態節點將極可能,在汽車電子和自動駕駛領域展開,憑藉與生俱來的通訊領域內的深耕細作,華為生態會不會展示出另類生機呢?
相比蘋果,華為也有自己的生態優勢點
毫無疑問,我們必須利用全球第一的消費電子市場,來推動國產數字生態的發展。這是華為生態最大的優勢!
通訊領域內會讓華為生態保持5G時代的穩定優勢。iPhone 12 將會是2020-2021年度唯一的外掛基帶的手機旗艦產品,而且已經顯現出滯後狀態的高通x55晶片,反而是蘋果手機最貴的部件(90美金),高於三星LED面板和A14處理器。
蘋果正在加速晶片獨立的步伐,自主研發基帶晶片,消滅短板。但是在2019年7月就收購了英特爾手機基帶晶片業務的蘋果,能快速實現先進5G的Soc嗎?
正在涅槃的鴻蒙是華為的另一個優勢,感到驚異吧?
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總裁王成錄表示:「劃時代的HarmonyOS重構了人、設備、場景的關係。未來不再是產品限制用戶的使用場景,而是用戶所處的場景定義設備的形態。HarmonyOS不但將為用戶帶來更多獲得應用服務的設備入口,也將帶來全新的超級服務、超級應用,為我們的生活創造顛覆式體驗。」
具備面向萬物互聯的先進性,鴻蒙也是全球第一個可實現大型軟體全解耦的系統,這也是後髮帶來的優勢,我們自己的某些人為什麼要妄自菲薄,甚至非理性地評價這個初生,但志在打破壟斷的生態根基呢?
蘋果華為模式的生態發展和老牌科技大鱷的危機感
谷歌正在開發自己的移動CPU
除了定製化手機Pixel手機,Google正在通過跨平臺應用程式支持和Google Assistant,來部分統一Android和Chromebook生態系統。下一步也可能採用最新的計算平臺,例如:谷歌面向未來的作業系統Fuchsia OS,以筆記本電腦的形式提供增強的機器學習,網絡和安全功能。
隨著數位化進程推進,安卓有它的致命性的架構之殤,而谷歌重構的Fuchsia OS還能帶來安卓這樣的統治力嗎?這樣的背景下,自Pixel2以來,Google一直計劃在其智慧型手機中搭載自己的配套晶片Soc,以強化生態。
據稱,谷歌正在與三星合作開發一種晶片組,該晶片組最早可在明年支持Pixel手機。該晶片組的代號為Whitechapel,最終也有可能會出現在Chromebook中,新處理器是由Google基於ARM設計的,將採用三星的5nm工藝製造,並引用熟悉Google在這方面計劃的消息來源。報告的其他技術細節包括八個ArmCPU內核,Google自己的機器學習晶片以及專用於Assistant的始終監聽技術的硬體。
眼饞與蘋果目前的晶片生態系統,谷歌自研晶片一定會有很重要的價值,但谷歌能否在當前的格局下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微軟的晶片之路漫長嗎
微軟正在研發一款自製晶片,為其Surface系列電腦提供動力。報導援引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話稱,除此之外,這家科技巨頭還在探索運行微軟雲服務的伺服器電腦的處理器設計。
X86的不思進取,讓穩固的 Wintel 開始動搖起來,蘋果的M1晶片的成功開始帶來業界衝擊力,除了微軟開始積極適配ARM的仿真windows,微軟也打算開始為未來的Surface系列以及其伺服器都將定製CPU晶片。
微軟的很多Surface機型都採用了英特爾處理器,只有Surface Laptop 3推出的是AMD晶片。不過,這家軟體巨頭確實改用了與高通合作的基於ARM的晶片,名為SQ1,推出了便攜和高端的Surface Pro X,可惜的是,Surface Pro X的軟體優化乏善可陳。
蘋果的5nm M1晶片不僅僅是省電,在性能方面也能有相當的表現。它擊敗了裝備8核英特爾晶片的16英寸MacBook Pro,而且它還戰勝了像2019年iMac Pro這樣採用專用AMD GPU的高端工作站。
這些都是微軟下大決心研發自己的CPU的重要推動力。
就是不知道,SOC晶片訂製商如高通、英特爾有沒有開發OS的計劃了!
寫在最後
鴻蒙2.0完成了最後的生態拼圖,其時正是華為遭遇晶片危機的陰霾之下,麒麟9000這樣卓越的生態體系產品失去了供應鏈代工的支持。
但數碼生態發展大計的方向是沒有錯的,甚至是沒有選擇的。可幸的是,華為生態的完整性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至於如何在神州大地深耕開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單獨的依賴眾多科技企業的責任擔當也許是不夠的,只有依賴導向性質的推廣策略,有組織地深化國產生態,也許才是有效的自主生態開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