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整理 | 自然
手巾把、糖果案子、茶房合稱為劇場中「三行」。三行制度,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一種落後的劇場制度。舊劇場是有錢人消閒解悶的地方,他們來此就是為了享受和消磨時光,還有人把劇場當作社交與交易的場所。為了最好地滿足他們的要求,三行即由此而生。
上圖:聯華電影公司拍攝的《粉紅的夢》之一幕
清代中葉,天津開始有了茶館,初時,單以賣茶為業,其中即有被僱傭的茶房。後來,為招徠茶客,遂請票友等在茶館清唱,以後發展成為茶園,但只收茶資不收票價,仍是以賣茶為主。茶房兼管沏茶,招待茶客,清潔衛生等工作,每月領取固定薪金,茶水收入全歸園主,小費收入歸茶房。後來設立戲園後,經營者見觀眾有此習慣並有利可圖,即沿用茶園舊例,添設茶水,同樣用固定工資僱傭茶房,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手巾把和糖果案子。如最早在租界地成立的春和戲院、下天仙戲院等都曾設有三行。因之相沿成例,舉凡後來成立的戲院影院均設有三行,甚至更有別出新裁者,僱用女茶房以極其卑劣下流的手段招徠觀眾,還美其名曰「女招待」。
手巾把一般為兩個人,一個人負責洗手巾,在一樓的前臺放著一個大盆,盆裡放滿了熱水,用外國香皂把毛巾一條條洗好,再灑上法國香水,綁在一起用漂白布罩著;一個人不停地在觀眾中穿梭,將手巾把強行塞給觀眾,索要小費。兩人在空中以熟練的手法互相傳遞著手巾把。扔手巾把也是個技術活,像演雜技一般,要手巾把的人或在樓下或在樓上,但不管在哪兒,都要求他二人配合默契,扔的要準、接的要穩。戲開演前,觀眾們就看他們的表演,並不時地為他們叫好。如果功夫練得不到家,手巾把散了,他們也有個說法,叫「天女散花」。由於演出開始後,手巾把還在園子上空「嗚嗚」地亂飛,很影響觀眾看節目,觀眾非常反感。所以,這行當在30年代中期就被各戲院、影院取締了,是三行中消亡最早的。
上圖:民國畫報中的女明星
舊時,戲園、影院一進門處均擺放著一個大案子,上面擺滿了糖果、瓜子、水果等食物,夏天還有冷飲。見有大人領著小孩進來,他們就把糖果硬往孩子手裡塞,然後向大人要錢。節目開始後,他們又將小吃放在一個木盒子裡挎在脖子上,向觀眾兜售。觀眾如果不要,他們就軟磨硬泡,實在不要,他們就諷刺說:「土豆子、蒸包子、兔崽子味兒的。」所以,觀眾買票看戲,往往還要花上一些冤枉錢,甚至生一肚子氣。後來由於觀眾反映強烈,一些大園子將糖果案子改成小賣部,觀眾可自由購買。
茶房是劇場存在時間最長的三行之一。將開水放在一個大銅壺裡,在茶碗、杯子裡放好茶葉,有觀眾要時,他們過去把茶水沏好,每個茶杯都用一個帶掛鈎的鐵環套著,正好掛在椅子的扶手上。觀眾喝完茶,茶房收杯子斂錢。壺、碗、茶葉都是茶房自己的,燒水用煤也是茶房自己購買(解放後有的改由劇場負擔一部分),水用院方的,院方不給付茶房任何工資,茶資收入全歸茶房。
上圖:影星黎莉莉在《火山情血》中的草裙舞
因為舊劇場早期不賣票,觀眾也就沒有對號入座之說,誰來得早誰就佔好座,三行的人正是利用這一特點,早早地就把前排的一些座位佔下了,擺上些水果、瓜子,等他們認識的人或是看上去是有錢人來了,就請他們坐,並馬上遞來茶水、手巾把,侍候好了對方就會給小費。跟三行認識的有錢人也會在戲散時告訴他們「明兒個我還來,給我留個座兒。」
三行也擔任著院方的一些工作,如清潔衛生、檢票、找座、對號、維持秩序、看夜等等。三行與院方的經營目的不同,院方只要演出節目能吸引人,臺下坐滿了觀眾,有較高的票房收入就行。而對三行來說,臺下觀眾再多不買茶點他們也沒有收入,只有多賣茶點才能多賺錢。三行也希望劇院營業好,觀眾多,可以多賣糖果、茶水,劇院營業不好時,三行也會和院方爭吵,諷刺謾罵院方。
上圖:影星胡蝶
三行初時與劇場為租賃關係,受劇場領導,1937年天津淪陷後,他們紛紛開始獨立經營,不再受劇場領導,接受戲園電影業同業公會管理。三行頭對工人的剝削很殘酷。三行由把頭承包下來後,就以「進門費」、「大褂錢」、「笤帚錢」、「撣子錢」等等名目繁多的額外費用向工人勒索。由於舊時失業現象非常嚴重,把頭為了多收入,招收了許多失業者做三行,這樣一來,三行工人人均收入少了,而他們的份錢卻多了。工人為了養家餬口必然把過重的負擔轉嫁給觀眾,所以,各戲院向觀眾訛索小費的現象極為普遍。
日偽時期,下天仙戲院的茶房頭張德山,依靠日本人的力量,一次性給戲院一筆錢把三行包了下來。協定以茶資收入取代三行的固定工資,原來的清潔、檢票等工作仍由三行做,同時院方對三行工人仍有解僱權。每個茶房每日要向張德山交「份錢」,這「份錢」也沒有定額,而是由他任意規定。當時茶房為了生存,避免失業威脅,只得忍氣吐聲,任其恣意壓榨,甚至有時日收入還不夠拿「份錢」的。此種制度一經創設,各戲院群起效尤,各戲院的「打手」、「爪牙」相繼成了該院三行的把頭。而後來,又有不少三行把頭一躍成為園主。
上圖:上海明星電影公司女演員合影
1937年,平安電影公司經理馮紫墀和王桂森、辛德貴三人經營小梨園、大觀園時,進行的第一項改革就是取消了三行。專設了小賣部,糖果、瓜子、水果觀眾可以自由選購,小賣部還為觀眾代存衣帽,擺了兩張條凳,為人力車夫提供休息場所。劇院僱傭了若干名十四五歲的茶童,免費為觀眾送茶水。茶童有固定的工資,嚴禁向觀眾收取小費。但由於免費茶水的質量不高,所以,劇院為要喝好茶的觀眾特準備了袋茶,一角錢一袋。
茶房制度存在時間最長,在一些中小戲院、影院一直沿襲到天津解放後。解放初全市共有570名茶房,如大舞臺就有茶房50餘人。當時他們收入較高,一般平均每日在兩萬元(舊幣)以上。為了應付他們,觀眾每人每次要增加近千元的負擔。院方還須為茶房繳納文教費、救濟金和稅款,極不合理。各劇院遂向文化局提出,願在劇場內專設茶水站,免費向觀眾供應茶水。
藝人們在臺上演出,茶房在臺下刷茶碗、向觀眾斂茶資、收茶碗,演出效果大受影響。而只有角兒演出時才最好收到錢,因為觀眾不想耽擱看精彩的表演。茶房為了多賺錢,就必須在臺下串來串去,影響了觀眾視線,破壞了劇情。
劇院、觀眾、演員一致要求儘快取締這存在百餘年的劇場陋習。於是1951年,天津市政府統一部署,勒令所有劇場一律場取消茶房,並給予他們合理的安置。
點擊查看精彩推薦文章:
天津市檔案館,一個值得關注的微信公眾號
關注我,帶你了解天津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
……
投稿交流郵箱:lidekun@qq.com
QQ群:30788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