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多人的八路軍主力,裝備152挺機槍,這是個什麼水平?

2020-12-20 騰訊網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統計實力的時候經常是以步兵團為標準的,各大戰略區在不同時期均對步兵團的編制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以適應不同時期的作戰環境。

所以,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戰略區中,八路軍步兵團的編制和實力數也不一樣。本文我們重點來聊一聊1943年初,山東八路軍步兵團的編制標準及實有人員、裝備情況,以加深對抗日戰爭的認識。

山東八路軍主要是由山東縱隊及115師主力一部合編而成,其中115師在全面抗戰之初的步兵團是非常標準化的,即每個團下轄3個步兵營,每個營轄1個重機槍排及4個步兵連,此外團還直屬偵察、特務等連隊。

不過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115師不斷分兵,下屬部隊的編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1940年10月,115師進行了整編,將主力部隊編為了教導第1到教導第6旅,下屬作戰團番號為第1到第18團。

1941年到1942年,敵後抗日根據地遭到了空前困難,八路軍總兵力從40萬減少到了30萬人。到1943年,敵後抗日根據地形勢雖整體有所好轉,但山東根據地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當時日軍在山東駐有第32、第59師團全部,第65師團一部,獨立第5、6、7混成旅團,合計兵力達4萬多人。山東另有偽軍高達17萬人,其中多數為國軍正規軍投敵部隊,比一般的烏合之眾戰鬥力更強。此外山東另有偽警察3萬人及偽政府組織的數十萬保甲自衛隊。

這些日偽軍在山東建有2182個據點,控制了6926公裡公路,建封鎖溝、封鎖牆4274公裡。由於偽軍的大量存在,並幫助日軍控制佔領區,為數4萬多人的日軍竟然能抽出1萬多人的機動部隊,這些日軍機動部隊與大批偽軍配合對我根據地實施殘酷的「掃蕩」,僅冀魯邊一區在5個月內就遭日偽軍合擊8次,損失1650人。

在這種形勢下,八路軍整合山東所有力量,成立了新的山東軍區,將主力部隊精簡為13個團,其餘主力實施地方化。

這13個團分別是軍區直屬特務團,魯中軍區第1、2、4團,濱海軍區第4、6、13團,魯南軍區第3、5團、膠東軍區第13、14、16團、渤海軍區(冀魯邊和清河區合併)直屬團。

其中前7個團為115師主力部隊編成,後6個團為山東縱隊主力部隊編成,除了這13個主力團外,二級軍區下屬的軍分區有基幹團,而山東軍區還直屬有教導1團和教導2團。

其中教導1團是115是教導大隊及抗大一分校合編的,教導2團是在膠東的抗大第一分校第三支校改編的,因此教2團就近歸膠東軍區指揮。

歷史資料留下了1943年7月,教導第2團的人員及武器實力:計有戰鬥人員1388人,非戰鬥人員580人,全團合計1968人,另有83匹馬。

武器方面有長槍973支、短槍162支、輕機槍11挺、迫擊炮1門、機關炮2門、訊(信)號槍1支、步兵炮2門、擲彈筒1具。

在彈藥方面平均每支長槍有27發子彈、短槍82發、機槍135發、訊(信)號槍3發、迫擊炮彈1發、機炮彈13發、步兵炮彈6發、擲彈筒彈150發,另有槍榴彈13發、其他彈藥322發。

這一時期山東八路軍的教導團確實帶有教導性質,即培訓部隊幹部、骨幹,而不是之前教導旅時代的純戰鬥部隊了。

如教2團裝備中短槍比例高、機槍配置少、而機炮、步兵炮、迫擊炮、擲彈筒等八路軍的「重武器」反倒是都有。這個配置其實就是教導部隊的性質,即特殊武器我們雖然很少,但人員培訓卻絕不能落下。

當然了,以教導2團的人員武器配置來說,這肯定不是一支純粹的戰鬥部隊,不過在有需要時亦可參加戰鬥。

那麼回到本文要講的核心問題,當時山東八路軍正規的作戰主力團是什麼配置呢?

1943年3月1日,山東軍區在調整部隊編制的文電中規定:

每個步兵團直轄司、政、供、衛及團直特務連共計456人,作戰部隊轄3個營,每個營534人,全團共計有2058人。

具體到每個營的編制,營部及重機槍排共計有72人,裝備2挺重機槍,每個營轄3個步兵連,每個連共計154人,裝備長槍120餘支、輕機槍4挺。

在相關文電中,步兵連裝備另有「重機三」的字樣,但以八路軍當時重機槍的配置情況,步兵營直屬尚且只有2挺,步兵連又如何裝備3挺呢?不僅從裝備數量上無法實現,人員編制上亦無法配齊,故而此記載不確實。

簡單計算,這種步兵團編制下不含團特務連的話,3個戰鬥營保守裝備是長槍1080支、輕機槍36挺、重機槍6挺。團特務連一般可視為是加強版的步兵連,不過不會裝備重機槍,輕機槍的裝備一般要多於4挺,另外迫擊炮、擲彈筒等「重武器」也會集中於團直屬部隊。

以上為主力團的編制標準,我們再對照下當時主力團的實際人員、裝備配置。

到1943年7月,八路軍濱海軍區統計軍區直屬單位及第4、6、13團的人員及武器實力數。其中戰鬥人員合計4853人、非戰鬥人員2427人,合計7280人,有馬412匹。

除去軍區直屬人員外,下屬3個主力團平均每個團的人員肯定是能滿足2058人編制數的,但是多也多不到哪裡去,基本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

在武器方面,濱海軍區及3個主力團共計7000餘人的兵力,有長槍3386支、短槍735支、輕機槍137挺、重機槍15挺(輕重機槍合計152挺)、訊(信)號槍3支、迫擊炮1門、擲彈筒14具。

軍區直屬多為機關、後勤單位,大約只有1000人左右,他們裝備的短槍較多,只有少數警衛分隊裝備長槍,輕機槍可能少量配備,重機槍和其他「重武器」是不裝備的。

如此來計的話,濱海軍區的3個主力團基本每個團可裝備至少1000支長槍、40餘挺輕機槍。

基本上每個戰鬥力連(含團直特務連)都能裝備100支以上的步槍,但達不到每個連120餘支長槍的編制標準(不過基本也夠用了);每個戰鬥力裝備4挺輕機槍肯定也沒問題,團直特務連可能裝備6到9挺輕機槍。

但是重機槍就有些不富裕了,按照編制,每個步兵團應該裝備6挺重機槍的,但是以濱海區實際的重機槍數量來看,3個主力團中必然都有1個營只能裝備1挺重機槍。

而在「重武器」的配置上,1個二級軍區就1門迫擊炮,顯然不夠3個團分的,加上14具擲彈筒,也只不過是平均每個團裝備5具擲彈筒(其中1個團裝備1門迫擊炮,4具擲彈筒)而已。

在彈藥方面,步槍平均每支有38發子彈、短槍有12發子彈、機槍有392發子彈、迫擊炮有12發彈、擲彈筒平均每個12發彈,另有1065枚槍榴彈和12818枚手榴彈(戰鬥員平均每人2個)。

以上我們主要談了一下濱海軍區主力團的基本狀態,其他幾個軍區主力團大體上也都是如此。

從武器裝備配置上不難看出,八路軍的重武器可以說是奇缺無比。

一個主力團只有少數迫擊炮或擲彈筒,而且彈藥還極少;重機槍連每個營2挺都配不全——別說與日軍相比了,就連那些投敵的國軍非精銳部隊的重機槍裝備都比八路軍要好,而中央軍當時的一個步兵營機炮連都能裝備6挺重機槍,比八路軍山東軍區一個主力團裝備的重機槍還多。

比較好些的是輕機槍和步槍,起碼每個連有4挺輕機槍,步槍基本上算是配齊了,雖然這一點也與日偽軍相差很多,但好歹不像重武器相差得那麼多。

但無論何種武器,最要命的是彈藥問題。

步槍平均不到40發子彈,機槍不到400發子彈,重武器彈藥幾乎忽略不計——這還是全軍區主力部隊所有彈藥的統計。

而在實戰中又不可能將彈藥全部下發下去,除了必要的訓練彈藥,還要有必要的儲備彈藥。因此實際上每名戰士手中的步槍子彈不到10發,輕機槍也只有幾個彈匣,重機槍那是團營直接控制,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使用。迫擊炮彈等更是要首長批准,才能使用。

武器彈藥的窘迫直接限制了八路軍的作戰,所以八路軍在敵後必須得使用遊擊戰與日偽軍周旋。

以上是山東八路軍精簡後的主力部隊,主力部隊裝備如此,地方部隊的武器就更差了。這倒不是說槍枝不夠用,主要還是重武器和彈藥太少的問題。

如濱海軍區地方部隊當時有5090人,有長槍3669支、短槍326支,這個人槍比其實還是可以的。但是這大致一個旅的地方部隊僅有輕機槍22挺、重機槍1挺,彈藥方面長槍平均只有18發、短槍11發、機槍205發,除去訓練及儲備彈藥,這顆真就是三槍八路了。

地方部隊之下還有民兵武裝,他們的武器裝備和彈藥,大家基本靠想像都知道該有多麼窘迫了。

這已經是1943年7月了,是八路軍在山東堅持抗戰的第6個周年,前輩們要用這樣的武器裝備對付4萬多日軍,約20萬偽軍和偽警察,日軍的武器裝備自不必說,偽軍好多都是之前的國軍正規軍攜械投降,武器裝備也遠超八路軍,想想這個壓力該有多大。

但是,堅持就是勝利,僅僅一年之後,山東抗日局面就完全改善了;兩年後,山東抗日軍民便迎來了最終勝利。抗戰的八年時間是八路軍與山東民眾浴血奮戰的八年,而山東也成為了我軍最堅強的根據地之一,鍛造出了我軍的多支主力部隊,並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中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關焦點

  • 1940年,一支八路軍主力有多少挺機槍?這張照片給出不同答案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浴血奮戰,多次與日軍血戰從而繳獲了不少機槍。要知道1937年八路軍剛改編的時候,很多部隊甚至連一挺機槍都沒有裝備。那麼,到了1940年經過近三年的繳獲,一支八路軍主力能擁有多少挺機槍?有人說起碼有20多挺,也有人說有50多挺,還有的人說有100多挺,然而真實的答案可能令你意外。
  • 全面抗戰8年,八路軍繳獲機槍7499挺,這有多麼不容易?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的武器裝備極差,火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最主要的火力支援兵器就是輕重機槍了。因此八路軍各級對於輕重機槍的繳獲、使用、維護是非常重視的,實戰中不少幹部戰士為了保護機槍而失去了生命。
  • 什麼叫運輸大隊長?機槍被繳獲319958挺,可裝備百萬大軍
    據統計,中央紅軍主力長徵時全軍有8.6萬人,但僅有357挺重機槍、322挺輕機槍,如果將當時的衝鋒鎗也勉強算作機槍的話,也只不過有271挺而已。平均折算一下,基本上每100人才有1挺機槍/衝鋒鎗。到全面抗戰爆發時,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南方紅軍合編為新四軍。
  • 抗日劇中亂用輕機槍,真實的八路軍中,可沒這麼「富裕」
    想要完整地繳獲1挺輕機槍,經常要犧牲十幾人,甚至幾十人才能得手。鬼子兵在戰敗前往往都要將機槍砸壞,而偽軍則龜縮在炮樓內,除非到抗戰末期出現了大崩潰,否則打這種偽軍也不順手。可以說八路軍手中輕機槍的每一個零件,都是浸滿了烈士鮮血的,要是明白了這一點,就該明白輕機槍對於八路軍來說得有多珍貴。
  • 12挺輕機槍,4具擲彈筒。八路軍的「超級」警衛連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連隊類型有很多種。其中,步兵連是最常見的。一個配置比較齊全的主力團最多可以有12個步兵連。最常見的團是9個步兵連,後來的小型團有5個步兵連。除步兵連外,其他八路軍連還包括機槍連,炮兵連,工兵連,偵察連,特勤連和衛兵連。其中,炮兵和工兵屬於技術兵種,受當時條件的限制,這種配置的連隊很少。
  • 抗戰中我軍機槍最多的團:調出100多挺後,仍然還有上百挺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已編成的八路軍最理想的步兵連編制是裝備6挺輕機槍,但由於國府當時不發槍械(後來補充了極小一部分),因此在八路軍開赴戰場時,各步兵連僅有3挺左右的輕機槍,每個營大約有3挺左右的重機槍,每個團約有輕重機槍40餘挺(當時八路軍每個團有12個步兵連)。
  • 《亮劍》獨立團的武器裝備在抗日軍隊中處於什麼水平?只排第三檔
    但是很多人也是疑問,獨立團的武器裝備在抗日軍隊中處於什麼水平?其實只能排在第三檔。,而整個129師有將近一萬人的部隊,其中有四個主力團,如果將這批武器裝備分發給四個主力團,那麼每個主力團平均能分派步槍800多支,輕重機槍20多挺,至於迫擊炮基本分派不下來,畢竟上級要考慮化零為整,集中主要炮火。
  • 李雲龍的獨立團,一共有20挺機槍,在當時屬於何等水平?嚇人!
    因為太多了,所以真正能看的,質量好的沒幾個,但《亮劍》絕對算得上是很不錯的一部電視劇了,相信很多人都看了好幾遍。    那個時候的李雲龍也是很有名氣的,那麼李雲龍的獨立團有20挺機槍,在當時是什麼水平?看完太嚇人!
  • 《亮劍》李雲龍的獨立團,共有20挺機槍,抗戰時期是什麼水平?
    ,這讓其他團團長很驚訝,同時也各種羨慕。為什麼僅僅有二十挺機槍就讓其他團長那麼羨慕呢?其實放在那個時代,一個團或者一個連隊能擁有一挺機槍都是非常珍貴的,因為那時抗日戰士們非常缺武器。當時,即便是日軍,好幾個連隊裡最多也只有30多挺機槍
  • 抗日戰爭時期,川軍的裝備到底是什麼水平?
    在抗日戰爭時期, 八路軍的武器裝備可謂是非常落後。 一方面,當時我國的東北兵工廠被日軍佔領, 沒有足夠的生產能力製造武器裝備。 另一方面, 我國當時經濟落後、生活水平低下, 工業實力更是十分薄弱, 沒有足夠的技術進行軍備武器的生產。
  • 抗戰時中日兩軍的主力輕機槍,捷克式PK歪把子,哪款更有殺傷力?
    l李三萬摘要: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裝備主力輕機槍分別是捷克式zb26和大正十一式歪把子,那麼這兩款輕機槍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到底哪款更有殺傷力?圖1:捷克式ZB26輕機槍圖2:大正十一式歪把子輕機槍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的主力輕機槍是捷克式zb26,日本軍隊裝備的主力輕機槍是大正十一式,槍託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所以俗稱「歪把子」機槍。
  •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但在繳獲武器上就只有步騎槍1122支、輕機槍101挺、重機槍13挺、手槍9支、擲彈筒20個、炮11門、刺刀29把、炮彈131發、子彈45095發。而鋼盔呢?一共只繳獲了260頂。平型關之戰繳獲的鋼盔除一部分用於展示之外,其餘應該是裝備給警衛連、偵察連、特務連等精銳分隊了。如平型關之戰後不久,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的一個排就用繳獲的日軍鋼盔、軍服及槍械化裝成日軍,夜襲代縣。
  • 八路軍一個連被日軍包圍,團長集中24挺機槍營救,血腥決戰
    由於八路軍在敵後不斷進行地騷擾,給日軍的補給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日軍在八路軍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蕩,甚至還在一些地區實行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為了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八路軍發動了著名的「百團大戰」。1940年初,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5團攻擊日軍佔領的娘子關,成功收復娘子關,震驚全國,所有的報紙都在對此進行報導。這場戰鬥有個細節,在5團主力攻擊關隘和碉堡的同時,5團1營奉命攻擊日本兵營(約200人)並破壞鐵路。
  • 1940年的八路軍:步兵團平均彈藥量,不及日軍大隊十分之一
    當時八路軍總計約170個團的實力,平均每個團有馬步槍532支、手槍29支、輕重機槍9挺、手提機槍4挺、迫擊炮不到1門。以日軍一個步兵大隊為例,其裝備有2門92式步兵炮、8到12挺重機槍、36挺輕機槍、36具擲彈筒、600多支步槍。
  • 1937年,剛改編的八路軍一個團,大約有多少武器和兵力?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主力也迅速改編為八路軍,編制兵力約45000人,下轄115師、120師、129師三個作戰師,作戰師採用丙種團編制,每師轄2旅4團。以此來說,八路軍當時所轄的3個師共計有12個作戰團。
  • 八路軍中的「鐵帽子」部隊:繳獲了日軍鋼盔,憑什麼不用?
    其實想要還原一些細節並不困難,通過很多老照片便能知曉當時的八路軍是什麼形象;而通過一些專門的研究書籍或文章也能對當時敵我兩軍的裝備配置有個大體的認識。不少劇組其實是有這個財力做相關工作的,但凡是認真些,其實都能做出成績來。很具有華北特色的八路軍主力我們這裡簡單提一個點,那就是八路軍戰士使用鋼盔的問題。
  • 抗日戰爭時,八路軍有哪些武器裝備,我軍兵工廠生產能力如何?
    可以這麼說,當時在亞洲戰場上出現過的所有槍械,八路軍基本上都裝備過。尤其張作霖在東北的軍功基礎,在當時可是全國最好的,自產加外購整出了令人眼饞的大炮、飛機等裝備,只可惜崽賣爺田心不疼,最後九一八事變都糟蹋在了日本人手裡。 軍閥部隊好歹名義上,還是有蔣介石國民政府財政支持的,都不能保證武器的供應,就更不用說是被國民黨排擠壓制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了。
  • 一寸河山一寸血:抗戰初期,八路軍主力師兩個人才1支槍
    我們知道,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8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到了9月底,八路軍3個師的主力陸續開赴山西前線抗日。當時,八路軍抗戰的主戰場在山西境內,按照當時國民政府的戰區劃分,隸屬於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就是閻錫山。
  • 八路軍3個主力團,一度僅裝備1門迫擊炮,還只有12發炮彈
    當時在敵後活動的國軍也不少,他們裝備更好,人數更多,但大多投降了;八路軍裝備差,卻依然還在堅持,在這種情況下,敵後的老百姓支持誰也就不用多說了。有人說八路軍在敵後遊而不擊,但要知道日軍在正面戰場的全面進攻結束之後,八路軍的傷亡率要遠超國軍平均水平。
  • 捷克輕機槍,原來研發如此不易
    性能出眾的捷克式輕機槍我國先後外購及仿製了120000多挺,成為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的主力輕機槍,甚至連日本軍隊也將繳獲的捷克式輕機槍重新裝備部隊。 1920年,捷克槍械設計師哈力克在布拉格軍械廠設計了一款新式輕機槍,這就是後來著名的ZB-26型7.92毫米輕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