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1V1改編戰這期,我人在現場,也因此見證了一次音樂圈關於「流量與口碑」的真實即興討論。
臺上樂迷間唇槍舌劍爆發之突然,和爭論話題之接地氣,讓包括我在內的一眾人內心直呼,這可太real了。
from《樂隊的夏天》
緣由是今晚播出的《樂隊的夏天》中,面孔和痛仰同時選擇了改編王菲的歌,而在場的專業樂迷對此評價不一。
from《樂隊的夏天》
聽完他們的感受後,音樂人張亞東坐不住了,一向內斂沉穩的他,也迅速加入到了討論中。
「因為資源的配置不公平,給樂隊的機會就是太少了,而且每一個平臺都是大明星、流量藝人,非常俗。但是這是現實,大家就是要流量、流量。
from《樂隊的夏天》
舉例說,你在中國推廣10年鋼琴,都不如出一個郎朗。只要有一個人,比你做再多努力都要多。
我當然希望能夠出現大明星那樣的,像我們最早的唐朝、崔健這樣的人,未來我們還是需要這樣的人,就是有年輕的去跟上去,對。」
張亞東一口氣既談了資源配置對樂隊發展的影響,又表達了需要(樂隊屆)大的流量明星來帶動整個行業。
可能沒有哪個場域,比《樂隊的夏天》更適合聊這些了,因為節目本身就呈現出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現象。?
一方面是節目在音樂圈裡激起的廣泛推薦:像老狼,看了眼他的微博,都快成《樂隊的夏天》宣傳委員小號了,還會帶關鍵詞tag呢。
在朋友圈更是直言「看完想重組青銅器。」
還有創作型歌手毛不易,也悄默默當上了觀眾;
音樂人常石磊專門連帶視頻發文說被感動,
大鵬、蘇芒、吳夢知、常遠等等都第一時間發給了我們觀後感;
吳昕也分享了刺蝟樂隊在節目中的歌曲;
甚至半個娛樂圈通通吃下了這顆安利;
不同於音樂圈一面倒的力挺和支持,圈外一些歌迷的聲音分成了兩派:
一些樂迷評論說:我要自己一個人偷偷看《樂隊的夏天》,不想我私藏的寶藏樂隊被大家發現;
節目播完後,livehouse的票漲價怎麼辦?
我喜歡的樂隊上這個綜藝幹嘛,能不能保持一下自己的小眾啊!
另一邊也有支持者微博直接要求馬東「請馬東多為這個綜藝買點熱搜!喜歡!!!」(團隊心裡苦,她們選擇把經費用在了音樂本身上,像場地、音響、舞美等等)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讓我們也想到了「東七門」之前想寫的一道辯題,就是自己喜歡的小眾事物,到底應不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關於「不應該」的一方,有一種心態很常見,就是擔心失去自己的小眾優越感。比如一旦自己喜歡的某個小眾樂隊被大眾所熟知後,就覺得自己不是唯一擁有獨特品味的那一個了。
或者認為獨立創作就應該完全的去商業化,一旦跟錢沾上了邊,就髒了。
每當聽到這些觀點,持「應該」一方的人就有一肚子話等著反駁。首先,真正優質的內容創作,無論知道的人多還是人少,它本身的價值都是切實存在的。某些人的小眾優越感關心的根本不是創作者,而是自己的裝x姿態;
再者,那些小眾的內容創作者本來就因為資源少受到限制了,沒有宣傳經費沒有營銷途徑,好不容易有了粉絲,結果粉絲還不當自來水,那他們只得旱死;
其次,被更多的人關注、喜歡後,才可能有更多的物質、群眾基礎,才可能有更好的創作條件、創作內容;
最後,就像張亞東所說的那樣,在這個圈子裡只要能出現一個人、一個超級巨星,比你做再多的努力都管用。這是推動整個行業發展的好事兒。
from《波西米亞狂想曲》
選秀鼻祖李宇春,養成系偶像團TFBOYS,嘻哈圈GAI……都是引起了某個行業的風尚之人。
當然,這裡面個人是獲利最大的那個,但不可否認,正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才讓更多的人願意了解乃至加入到這個圈子裡,唯有源頭活水來方有希望成為常態。
from《波西米亞狂想曲》
真的,沒有哪個創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我想你喜歡的樂隊也一樣。
我希望我喜歡的人,她們站著賺盡世間銀錢,才華都浪費在該得的聲名上。我不要她飽嘗時代的狹隘和困苦,生前無人問津,徒留身後名。
畢竟對後人來說,他們寂寂無名的歲月可以是追憶鄉愁式的黃金時代,但對他們本人來說,那更多的是個遺憾的時代。
所以別再猶豫了,你可以盡情安利給你的朋友,更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來支持自己喜歡的樂隊,在微博搜索討論#樂隊的夏天#,讓更多人看見這些寶藏樂隊。告訴全世界,你喜歡的人值得一個熱搜。
他們該有的光芒不會因為支持的人多而黯淡,反而會因為擁護的人少而輻射範圍更狹窄。這是他們本身的遺憾,也是觀眾的損失。
馬東在這期節目最後說,「我們想通過一個節目的形式,讓大家感受到中國樂隊,在這些年來其實還是一個巨大的存在,雖然他們沒有那麼大的市場,但是他們不應該被忽視。」
from《樂隊的夏天》
《樂隊的夏天》豆瓣評分從7.1漲到7.9,我們的團隊時刻在努力、時刻在反思,希望這些在理想匱乏時代,還依然保持純真的樂隊人,能夠被更多的目光所關注、所支持。
所以請喜愛這些樂隊的你們,也發出最響亮的訊號,讓這些樂隊可人兒看到,自己是真的有被欣賞著的,自己所做的事情,真的是有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