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的原創個人公眾號
0-3歲的育兒百科全書
教你像美國媽媽一樣輕鬆帶娃
▲
上一篇裡,關於問寶寶肌張力的問題被點讚很多,於是擇日不如撞日,就今天說說這個問題吧,其實材料也收集得差不多了,一直也要寫的。
開了公號之後,經常被提問關於寶寶肌張力的問題,很多媽媽說,寶寶被兒保醫生判斷肌張力高,著急得不得了。
我本來對這個概念不是很熟悉,但是架不住問的人多得有點不太正常,於是去研究了一下。
什麼是肌張力高?
其實「肌張力」這個概念解釋起來比較複雜,簡單的比喻一下,人的肌肉就像彈簧一樣,肌張力,指的就是這根彈簧的原有的鬆緊程度,也就是,你更容易拉開,還是更不容易拉開。
如果肌張力高,就是彈簧很緊,「更不容易拉開」的情況。
說一個寶寶肌張力高,不是指他力氣大,或者我們傳統說的「硬實」,而是指他的肌肉特別緊,就像一個難以被拉開的彈簧。
肌張力高的寶寶,表現會和正常寶寶有明顯不同的。
肌張力高是什麼表現?
看到一個美國的肌張力高的寶寶的典型案例,他的媽媽形容他"硬得像塊板子"。在孩子剛滿月的時候就能看出來,不是很正常,因為如果不幹預,這個孩子總是會維持這樣的一個姿勢。
像圖中這樣,兩隻胳膊總是平端在胸前,不舉起來,也不放下。如果強制牽拉舉過頭頂,他就會感到疼痛而大哭不止。當抱他起來的時候,他的雙腿不會垂下,而會交叉起來,這個孩子也從來不會主動彎曲或者轉動身體。
這個樣子就是很典型的肌張力高。
當然,這是個例,具體到每個寶寶表現會有差別。有些會症狀輕一點,但是肌張力高的寶寶的總體特點就是:只要是清醒著,肌肉就會不自覺的時刻在繃緊狀態,讓他們做動作,或者給他們拉伸四肢,會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如果你百度「肌張力高」,會有一套判斷肌張力高的方法。大體上算靠譜,但是只能作為參考,不能因此來確診,因為做這個判斷並不是讀幾百個字那麼容易的事情,確診需要專業有經驗的醫生來做詳細的評估,親生父母一沒有經驗,二關心則亂,容易誤判。所以我也不建議家長們參照這套判斷標準。
有早產或者難產經歷的媽媽,如果寶寶有以下兩個表現,就可能是肌張力有問題,建議儘早去看專業的醫生做詳細評估。
一,感覺到寶寶身體不同尋常的僵硬或綿軟(綿軟可能是肌張力低的表現)
二,寶寶的大運動發展極其滯後
是什麼引起了肌張力高?
肌張力這個看起來是肌肉的問題,實際上是腦神經出了問題,大腦神經對肌肉傳導的神經信號處理的不正確,導致肌肉總是不必要的過於繃緊或者過於鬆弛。所以肌張力的問題都是伴隨著腦部神經不同程度的損傷。
所以,肌張力高的寶寶中,有一半是腦癱患兒,另一半裡也有一部分有著視力或者其他能力殘疾的問題,當然,也有一部分純是肌張力高,其他一切正常的情況。
所以,早產(少於37周),生產中缺氧,腦出血,宮內或生產過程中感染,中毒,都可能會引起肌張力高,如果你的寶寶有這些經歷,那就要格外注意一些。
如何治療肌張力高
既然肌肉的彈簧比較緊,不好拉開,無法改變,問題又出在複雜無比的大腦裡,所以治療肌張力高沒有其他的辦法,只能通過各種鍛鍊,增加孩子的力量,克服肌張力高所帶來的運動障礙。
如果確診是肌張力高,18個月以內的嬰兒的治療方法只有一種,就是物理治療,康復中心的專業康復和在家中日常的訓練,缺一不可。訓練的內容其實就是訓練引導孩子做各種各樣的動作,鍛鍊拉伸肌肉力量。譬如,鼓勵孩子去接一個球,孩子就拉伸了手肘的肌肉。
在日復一日的重複訓練中,孩子會慢慢摸索到對抗肌肉異常張力的方式,最終可以自由自主的運動。
瑜伽(拉伸肌肉)和按摩,也可以增加肌肉的延展性和柔韌性。
而這些物理訓練本身,也會刺激大腦重新建立通路,一定程度上修復大腦受損的情況。
因為越小的孩子,大腦可可塑性就越大,所以越早進行科學的康復訓練,康復的情況就會越好。
18個月以後,有一種療法是注射「肉毒桿菌毒素」,這種毒素可以麻痺肌肉,讓肌肉放鬆,產生幾個月的窗口期,讓孩子有時間可以鍛鍊出對抗緊張肌肉的肌肉群。這種療法主要是對那種肌張力高到非常嚴重的腦癱患兒,一般程度的肌張力高,物理治療就足夠康復而不需要藥物的介入。
注意,治療肌張力高,只有上述方法,各種其他的療法:電療,遊泳療法,打「腦活素(什麼鬼……)」,針灸或者吃藥,都完全不靠譜。相關學術文獻中根本沒有關於其他療法的論述。
真正肌張力高的康復是持久而且枯燥的,很可能要堅持三四年,孩子的大運動才能勉強追上正常的孩子,而且依然需要不間斷的進行下去。並不是打個針吃個藥,隨便在家做做被動操,就可以好起來的。
避免過度診療
其實這一部分才是我重點想說的,國內現在有一個很不好的問題就是,借一個國外研究出來的嬰幼兒疾病的概念,然後把症狀描述得似是而非,讓本來甚是罕見的疾病泛化,本來正常的孩子中槍一大片,家長焦慮不已,然後趁機賣相關的產品和療法。
我從中文網頁中看到的例子來說,絕大多數都是這種,兒保醫生捏了捏,就說肌張力高,讓買書和光碟回家做被動操。這種可以確定是在騙人。
首先,肌張力高的診斷不是兒保醫生的水平就能看出來的,他頂多發現一些異常,然後應該建議你找專業的醫生做更詳細的評估。
其次, 判斷肌張力也不是隨便摸摸,一次就可以診斷的,因為寶寶在陌生環境,或者情緒緊張的情況下,都容易繃緊肌肉,造成誤判。
最後,只是做做被動操是治不好肌張力高的,前面說了,治療肌張力高需要持久的系統的康復訓練,被動操能「治好」的寶寶,肯定本來就沒有什麼異常。
我還看到一個例子說,寶寶被醫院診斷肌張力高,還需要住院治療什麼的,但是寶寶所有大運動發展都很正常,這種我也是無力吐槽。
首先,肌張力高並不需要任何住院治療,只需要定期的康復理療+家中的日常訓練,國外也沒有住院治療的。
其次,肌張力有問題的寶寶不可能大運動發展正常,無論是抬頭,翻身,對他們來說都是艱難的挑戰,甚至連轉個頭都不容易。很多肌張力高的寶寶在從小接受訓練的情況下,依然七八個月都不會翻身。治療肌張力高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寶寶可以正常的運動。既然運動發展正常,又需要什麼治療呢?
事實上,肌張力的問題(包括過高和過低),並不是一個普遍現象,在美國每年約有20000例肌張力異常的診斷,可是美國每年新生兒出生是四百萬左右,大概是千分之二三左右的發病率,其中還有一半是腦癱患兒。
但是我感覺在國內這個問題出現的頻率如此之高,已經遠遠的超過了這個概率,相信很多寶寶是被過度診療的。
國內亂象很多,希望媽媽們擦亮眼睛,不被忽悠。
如果你沒有經歷早產難產等特殊問題,寶寶的大運動發展一切正常,抱起來並不感覺十分僵硬,大可以把心放在肚子裡,讓那些賣光碟的無良醫生見鬼去吧。
作者|橙子
教育碩士,旅居北美
曾經是學理科的女文青
現在是愛碼字的全職媽媽
6歲大寶毛頭難養難搞
3歲二寶果果天使乖乖
ID:mykids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