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分鐘通過心理學實驗製造愛情?| 我親自實驗到底有沒有效果

2021-02-18 華東師大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

 

本文共3957字,建議閱讀時間10分鐘

■■■

佩妮和謝爾頓玩了一個遊戲,據說只要雙方輪流回答36個問題之後,再對視四分鐘,就可以愛上彼此。謝爾頓和佩妮結束這個遊戲之後,雖然沒有愛上彼此,但是都表示跟對方的關係變得更親密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趣的是,劇中出現的這個遊戲在現實生活中是有原型的。

 

這套「愛情魔題」由紐約大學石溪分校的社會心理學教授亞瑟·艾倫(Arthur·Aron)在設計,研究曾被刊載在2015年1月份的紐約時報上,編輯起了個極具誘導性的題目:《一個遊戲可以讓你和任何人墜入愛河》(To Fall In Love With Anyone, Do This)。

 

這套「愛情魔題」在當時風靡一時。但是亞瑟·艾倫的目的可不是為了當千千萬萬單身男女的月老。他設計這套題目是為了在實驗室的情境下可控地創造親密感,這樣可以將人際親密感作為一個可以控制的因素加入到實驗室中去。

 

這36道題目的內核是讓雙方進行一個深度的自我暴露和交互,藉助雙方的自我暴露和交互,在流程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讓實驗雙方感受到人際親密感。為了讓大家先感受一下,這裡放幾道題給大家看看:

 

例如:關於友情觀的:「一段友情中你最珍視的是什麼?」

 

還有關於死亡觀的:「你曾經預感過自己會怎麼死亡嗎?」等系列問題。

 

完整的36道題目都已經放在文章結尾處~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亞瑟研究的早期,他招募了一些異性陌生人參與完成這套題目的原始版本(完成時長90分鐘),在之後的幾個月的回訪中,亞瑟驚喜地發現:參與實驗的大部分被試成為了情侶,甚至其中一對被試步入了婚姻(他們在參與這項實驗之前還只是陌生人!)。

 

這些事情讓亞瑟深受鼓舞,他改進了這套實驗程序,讓它的時長縮短為45分鐘,並且參與對象不再僅僅適用於異性,還適用於同性。最後,亞瑟在一個心理學課堂上招募了被試測驗這套題的最終版,實驗結果證明這套題的效果非常好。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雖然我們知道了這套問卷並不會直接讓兩位答題者產生愛情,但是就之前的結果來看,完成這套題目對於愛情的產生是有積極作用的,因此,作者邀請自己的女朋友進行了這套實驗,實驗報告如下:

> > 實驗目的 < <

通過亞瑟的問卷,提升參與者之間的親密感。

> > 實驗對象 < <

作者和女友,目前在一起2年,感情穩定。

> > 實驗材料 < <

亞瑟教授的問卷,一個舒適的空間,可口可樂2聽。

> > 實驗流程 < <

先按照順序互相提問問卷上的問題,回答完之後互相凝視4分鐘。

> > 實驗結果 < <

雙方沒有覺得自己在完成實驗後與對方變得更加親密,不過這是口頭報告,沒有進行親密度量表測試。


> > 討     論 < <

在做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問題:作為已經在一起兩年的情侶,這份問卷中的很多內容都已經探討過了,雙方都已經互相了解,所以並不需要作答。

因此,雙方沒有變得親密可能是由於以下兩點:

1)雙方對於彼此的人格暴露水平已經相當高了,完成問卷不能夠再對彼此的人格暴露水平進行提升;

2)雙方已經對於一些問題有過深入的交流,所以在遇到這些題的時候選擇了跳過,導致問卷設置好的結構被破壞,沒有產生效果;

綜上,這份問卷對於關係本身關係就已經很親密的情侶大概並不會產生明顯的效果

 

那麼這份問卷現在對於那些關係沒有那麼好的情侶、或者是陌生人來說,會產生效果麼?如果想知道答案的話你們自己去試,反正我不敢。

@圖片來源於網絡

顯然,這份問卷不具備產生愛情的魔幻作用,但是這篇文章奪得了當周《紐約時報》的閱讀量第一名,愛情是一種很奇妙的情感,它不像親情一樣由血緣維繫,也不像友情一樣可以分給不同的人。愛情是朦朧的,我們在若干個夜裡糾結對方是否喜歡自己;愛情是清晰的,我們清楚地知道那種見到對方時的喜悅。

 

人們試圖尋找出愛情的要素,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羅伯特·斯滕伯格說:愛情由「激情」、「承諾」、「親密」三種基本成分構成,缺少了哪一個成分的愛情都不完美(Sternberg, 1986)。而科羅拉多大學的人類學家海倫·菲希爾則認為愛情由生物系統控制,在愛情中的欲望、依戀、吸引都是由人體的某種神經遞質控制的(Fisher, 2004)。但是不管大家如何解構愛情,仍然沒有一位研究者聲稱自己已經研究出了愛情的本質,可以通過一套程序產生愛情。

 

所以,大家不必希冀通過這套題,抑或是任何一種固定的套路去製造愛情,因為在你讀罷這篇文章,想著拿這套題目去問問ta要不要做做看的時候,愛情的萌芽已經冒尖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後,我想試試這套題目對同性之間(友誼)的效果,於是我邀請了我的好朋友門寶進行測驗。實驗報告如下:

 

> > 實驗目的 < <

通過亞瑟的問卷,提升參與者之間的親密感。

> > 實驗對象 < <

作者和室友門寶,目前在一起住了3年,互相嫌棄。

> > 實驗材料 < <

亞瑟教授的問卷,沒打掃過的寢室。

> > 實驗流程 < <

先按照順序互相提問問卷上的問題,回答完之後互相凝視4分鐘。

> > 實驗結果 < <

門寶覺得沒意思,中途打斷了實驗並且邀請我一起玩遊戲。遊戲的時候我坑了門寶,雖然沒有進行量表測試,但是從門寶的表情可以推知:顯然,門寶沒有跟我變得更親密。

> > 討     論 < <

做實驗的時候不要玩遊戲。

@HIROAKI YAMADERA

*請注意,這裡我們使用的中文版本由作者手打牛丸進行了翻譯,修正了一些可能造成歧義的用詞,該中文問卷的信效度並沒有經過檢測,並不能保證和英文問卷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請使用者儘量在安靜,無打擾的環境下使用。當然,我們也十分歡迎您將完成後的體驗感想分享至文章的評論區,讓別人看到您做完的效果。

 

【使用說明】(請雙方在遊戲前認真閱讀):

 

這裡有三個模塊的題目,共計36題,你們會從第一模塊的第一題開始答題,你們中的其中一個人將大聲將題目讀出來,然後兩人輪流向對方分享自己的答案,請認真且充分地思考你的答案。當你們都完成了這道題,繼續以同樣的流程完成下一道題,請注意,一定要按照題號的順序來作答,不要跳過任何題目。當你們完成了所有題目後,請雙目對視4分鐘,在這期間不要有其他的行為。

 

現在,請確認雙方都已經知曉規則,並從第一道題開始。

@Ning Lo

Set 1

1、如果可以跟世上任何人共進晚餐,你會選擇誰?

2、你想出名嗎?如果想,是以什麼樣方式出名呢?

3、在打一通電話之前,你會先排演要在電話中說什麼嗎?為什麼?

4、你心中最完美的一天需要包含什麼要素呢?

5、你上一次唱歌給自己聽是什麼時候?上一次唱給別人聽又是什麼時候?

6、如果你可以活到90歲,並能在30歲過後讓身體或大腦一直保持30歲的狀態到死,你會選保持身體還是大腦呢?

7、你曾經預感過自己會怎麼死亡嗎?

8、舉出3個你與你對面這位先生/女士的共同點。

9、你對自己的人生最感激的部分是什麼?

10、如果你能改變你的成長過程,你會想改變什麼?

11、用四分鐘的時間分享你的生活,越詳細越好。

12、如果你明早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獲得了某種能力,你希望是什麼能力?

Set 2

13、如果一顆魔法水晶球能預測有關你的人生,你的未來,或任何事情,你會想知道什麼?

14、你有已經夢想了很久的事情嗎?你為什麼還沒去做?

15、你人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麼?

16、一段友情中你最珍視的是什麼?

17、你最珍貴的一段回憶是什麼?

18、你最糟糕的一段回憶是什麼?

19、如果你知道你會在一年後突然死去,你會想改變任何你現在的生活方式嗎?為什麼?

20、友情對你來說代表什麼?

21、愛與喜歡在你的人生中有著什麼樣的地位?

22、你覺得你的戀人應該具有的五項好品質?

23、你的家庭親密溫暖嗎?你覺得你的童年有比別人幸福嗎?

Set 3

24、你覺得你跟你的母親的關係怎麼樣呢?

25、用"我們"做主語造三個肯定句,比如「我們都在這個房間裡」。

26、完成以下句子:「我希望有一個人,我能與ta分享…」

27、如果你會跟你對面的人變成親密好友,分享一下你覺得對方必須知道的事情。

28、告訴你對面的人你喜歡ta什麼,老實回答,說一些你通常不會告訴剛認識的人的答案。

29、與你對面的人分享人生中尷尬的一刻。

30、你上一次在別人面前哭是什麼時候?上一次獨自一人哭是什麼時候?

31、告訴你對面的人你已經喜歡上ta的哪些特徵?

32、有什麼事情是太嚴重,以至於不能隨便開玩笑的?

33、如果你將在今晚死去,沒有任何再與他人交流的機會,你最後悔沒有把什麼事情跟別人說?

34、你的家著火了,裡面有你所擁有的一切事物、在救出你愛的人,你的寵物後,你還有時間最後再衝回去一趟拯救最後一樣任何東西,你會救出什麼?為什麼?

35、你家庭中的所有人裡,誰的離世會讓你最感到難受?為什麼?

36、分享一個你的生活中的困惑,並詢問你對面的人會怎麼處理。之後再請ta回答,對於你選這個問題,ta有什麼看法?

■■■

Aron, A. , Melinat, E. , Aron, E. N. , Vallone, R. D. , & Bator, R. J. . (1997). The experimental generation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a procedure and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4), 363-377.

Fisher, H. . (2004). Why we love: the nature and chemistry of romantic love (book). booklist, 190(1), 179–191.

Sternberg, R. J. .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快拿上這套題目,去和ta一起嘗試吧!記得把你的期待和結果一起分享給小丘哦!

相關焦點

  • 影響兒童教育的心理學實驗
    在上世紀20年代,心理學家就開始嘗試通過實驗幫助、發展兒童,為教育做指導。這些實驗通過特定的情境設置來獲取兒童的真實反應,並對其反應、行為背後的動機、原因作出分析。因此,對於老師、家長們,了解這些實驗,才能找到更適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相親實驗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相親實驗。美國有一個心理學家,他組織了一次很有趣的相親實驗。這個測試設計了幾十個問答題,這些問題內容即對一個人的生活歷史的調查,而且調查的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關鍵事件,比如你什麼時候上的小學,你在小學中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當時的你有著什麼樣的感覺等等。
  • 《幸福實驗室》:體驗心理學實驗,尋找你的幸福
    也許,心理學能給我們一點啟示。 近日,優酷視頻獨家上線了一檔大型真人實驗體驗類節目《幸福實驗室》,以「實驗+觀察」的方式,聚焦時下大眾關心的情感議題和社會現象,重現經典心理學實驗,在科學的指引中尋找幸福生活的答案。
  • 十項兒童心理學實驗,值得你細細品讀!
    如果你知道巴普洛夫和他那隻流哈喇子的狗,那理解這個實驗應該沒什麼問題。這個實驗就是看看嬰兒可不可以對踢腳讓小車移動產生條件反射。研究者首先記錄嬰兒踢腳次數的基礎水平(小車沒有連到腳上),之後和有激動結果(風鈴動了!)的踢腳次數進行比較。Rovee&Rovee發現八周大的嬰兒就可以掌握踢腳和風鈴轉動之間的關聯。在45-55分鐘之後,這種概念依然不會削減。
  • 盤點瘋狂科學實驗——小艾伯特實驗【內附實驗視頻資源】
    一記響亮的「咚」聲嚇到了小艾伯特,他「劇烈地抽搐」,但沃森沒有停止,他又敲響鋼棒,小傢伙開始「緊閉嘴唇,身體顫抖」,這還沒完,沃森冷靜地第三次敲擊鋼棒,小艾伯特終於趴倒在坐墊上,哇哇大叫。這些看似惡作劇的行為,是心理學史上最出名也最富有爭議的實驗之一。
  • 《幸福實驗室》預告中出現過的實驗,一些背景資料整理,都是寶藏實驗啊……
    》中, 是心理學與經濟學跨學科研究的一個經典實驗猜想。 這個失戀實驗的靈感來源於心理學上著名的「白熊效應」理論, 是經典的白熊實驗在愛情心理學領域中的拓展。 【發表平臺】《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在《人際親密感的產生:實驗程序及部分初步發現》一文中,Arthur Aron博士設計了一個實驗:他讓參與實驗的陌生人,兩兩分組坐在一起,在45分鐘內,讓他們彼此提問並回答36個問題,回答之後讓彼此凝視4
  • 心理學實驗中發現了這個原理,運用好它,你愛的人也會不由自主的愛上你
    怎樣去製造一場一見鍾情的愛戀?如何讓喜歡的人愛上你?談到這個話題,首先我們要明白愛情是怎麼來的?愛情是前世修的還是今世緣分?愛情有沒有規律?其實,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是突然發生的,羅密歐原本要追的是另一個女生,可是在宴會上看到朱麗葉後,兩個人竟互相看上了。這是典型的一見鍾情。而有些愛情又是慢慢生長的,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
  • BBC扎心實驗: 每天跑步45分鐘, 竟不如每周鍛鍊2分鐘?
    我是個幾乎不會鍛鍊的人,對我來說站著就是最大強度的鍛鍊。雖然早就知道鍛鍊有數不清的好處,一直想邁出第一步,但一看到周圍苦逼鍛鍊的人,每天在健身房汗如雨下地度過一、兩小時,任誰都想打退堂鼓吧?但是,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竟然讓我邁出了鍛鍊的第一步,因為它讓我知道,鍛鍊根本不是一件苦差!
  • 心理學內容影視化的一次「實驗」丨《幸福實驗室》幕後談
    緊接著鏡頭切換,號碼牌心理學實驗開始。身著橘、黑兩種顏色衣服的20位男生和20位女生,每人擁有一個隨機分配的號碼,他們需要在15分鐘說服一名異性與自己組合,從而共同分享十倍於兩人號碼之和的獎金。實驗者在追逐和尋找目標中的差異化舉動和衡量標準,實則對應著現實生活中的各項婚戀選擇。
  • 中國首部心理學實驗紀錄片,刷新三觀 | 好的愛情,從來沒有「對的人」
    「我也想和 Ta 白頭偕老,但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走下去了。」 每當親密關係出現問題時,我們總會懷疑對方,懷疑自己,懷疑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好的愛情,好的婚姻。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冷門寶藏節目,叫《幸福實驗室》,是中國首檔大型心理學真人實驗體驗類節目。
  • 心理學常考實驗大匯總
    在整個心理學的學習過程中,對於很多學生而言除了那些晦澀難懂的心理現象之外,最令學生們頭疼的便是五花八門的心理學實驗了,對於實驗部分很多同學表示記不住哪一種理論匹配哪一個實驗,所以今天就給大家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希望對於備考教師招聘的考生有所助益:1.深度知覺:吉普森與沃克的「視崖實驗
  • 大型心理學真人實驗體驗類節目《幸福實驗室》首映禮在京舉行
    心理學在過去是奢侈品,今天已然成為了必需品。以積極心理學為切入點,通過對經典心理學實驗的重現,觀察幸福感在個人成長和社會變遷中的重要作用,進而引發關於如何獲得幸福的廣泛探討。無論是新穎的節目製作形式,還是承載人文關懷的節目內容,《幸福實驗室》無疑都是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探索實踐。
  • 中國首部心理學實驗紀錄片
    《幸福實驗室》是由雅迪文化與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聯合推出,攜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及中國科學院等知名機構的專家學者共同打造的國內首部心理學紀錄片。紀錄片旨在以最前沿的心理學研究聚焦當下熱門社會話題,從而用科學的方法來關注和闡釋幸福。雅迪文化總裁周豔、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及多位心理學領域相關專家學者出席儀式並致辭。
  • 班杜拉的著名實驗——波波玩偶實驗
    那時候,有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項實驗,以確定孩子們是如何通過觀看暴力影像而學會攻擊的。有一個著名的,也是最有影響的實驗,叫做「波波玩偶實驗」。阿爾伯特·班杜拉和他的同事成功地演示了兒童是如何學會攻擊性的方式的。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提出,學習是在觀察和與其他人交往之中形成的。
  • 《斯坦福監獄實驗》第3次登上大銀幕,史上顫慄人心實驗大盤點
    這是該實驗故事第三次被拍成電影登上大銀幕。這部電影一經發布即獲得了聖丹斯國際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的「最佳科學影片獎」。任何只要學習過心理學的人,一定都聽說過「斯坦福監獄實驗」——它是津巴多教授在1971年夏天設計的一個很小的實驗,但沒想到成為了心理學歷史上一個很偉大的實驗。除了「斯坦福監獄實驗」之外,還有哪些顫慄人心的實驗呢?
  • 邪惡是個無底洞:斯坦福監獄實驗和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
    了解了這些,我們不禁要問,難道人類和自己有仇嗎?人類的本性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這裡可以跟大家分享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實驗一:斯坦福監獄(1971年)實驗步驟: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希望研究監獄生活如何影響其中的警察與囚犯。這聽起來夠愚蠢的,問題在於,這會有什麼問題嗎?
  • 最具爭議的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一記響亮的「咚」聲嚇到了小艾伯特,他「劇烈地抽搐」,但華生沒有停止,他又敲響鋼棒,小傢伙開始「緊閉嘴唇,身體顫抖」,這還沒完,華生冷靜地第三次敲擊鋼棒,小艾伯特終於趴倒在坐墊上,哇哇大叫。當小艾伯特每次伸手想去摸小白鼠,就會換來華生用力敲擊鋼棒的巨響。一開始,「孩子嚇了一跳,臉向前趴在坐墊上,但沒有叫喊」,但在持續的巨響後,他「開始嗚咽」,在第7次白鼠和噪聲一同出現後,他只要看到白鼠就會尖叫。
  • 權威服從實驗
    一、心靈暗室(米爾格蘭姆與服從權威)1961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米爾格蘭姆進行了一次關於權威服從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 實驗動畫「實驗」什麼?
    歷史的看,遇有重大事件發生一般會產生兩個方面的重要反應,一是促使人類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找到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法,二就是引發我們對於人類命運的思考,我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等等。因為疫情,我們被動的守在家裡,而同時也給了我們安靜下來思考問題的機會。因此,我突發奇想的建了這個群,沒有目的,沒有訴求,只是想嚴肅的聊一些與我們內心有關的話題。可能是藝術、也可能是其它。
  • 扒一扒「謝耳朵」和「胖妮」做的愛情實驗|36 Questions for Intimacy
    ▲ 兩人在進行4分鐘「深情對視」這到底是是一個什麼實驗?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依據又是什麼?答案是:當然有,而且非常有借鑑意義。那我們就來扒一扒!每組一共有12個問題,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花費在每組問題的時間為15分鐘,過了15分鐘後,就轉向下一組問題,時間一共是45分鐘。結果怎麼樣呢?回答以上問題(私密程度越來越高)的參加者感知到的關係親密程度明顯比對照組的高。在對照組中,參與者只是被要求回答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比如「你去年生日收到了什麼禮物?」,參與者不用袒露自己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