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循環是什麼?「內循環」「雙循環」主要內容

2020-12-18 綜投網

  一、「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將成主基調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對下半年政策以及工作目標定調。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布局「內循環」是會議的重要亮點之一,引發市場廣泛關注。當前正處於「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計劃制定時期,「內循環」或將成為下一階段我國重要的經濟戰略布局。

  「內循環」概念並非首次提出,今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提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首次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概念。

  5月24日,領導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確立了「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基調。

  在7月22日的企業家座談會上,再次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二、「內循環」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來逆全球化趨勢明顯,在疫情影響疊加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加大的大環境下,「內循環」的提出是應對當前形勢的必然選擇。在逆全球化趨勢之下 ,「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不僅可以有效緩解我國對外圍環境的依賴,也能夠推動全產業鏈的發展,在全球化分工中擁有更強的話語權,對國內經濟的穩定也將起到一定提振作用。

  (一)逆全球化趨勢倒逼經濟「內循環」

  我國經濟近些年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外循環」模式:在改革開放初期,憑藉勞動力數目和成本上的競爭優勢,我國的出口產業鏈初具規模,外需的提振使上下遊產業鏈逐步完善;2000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標誌著我國正式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成為「世界工廠」。

  在「外循環」的模式下,中國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較高,根據數據顯示,在2007年之前,我國的進出口佔GDP的比重整體呈現震蕩上升的趨勢。

  2008年,次貸危機席捲全球的主要金融市場,中國也未能免除波及。在這一階段,中國的外貿環境整體走弱,自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長達一年的時間進出口數據均持續負增長。由於中國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較高,經歷過次貸危機後,中國無法通過外部市場消化過剩產能,進出口走弱帶來對經濟的衝擊較為明顯,我國意識到要逐漸降低對外貿的依存度。在「十二五」提出擴大內需戰略以尋求改革,即由投資和出口拉動轉向消費和投資拉動,並把消費作為主要著力點,主動化解過剩產能。之後的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央進一步提出優化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指導意見。

  經濟結構方面,自2008年以來雖然外貿佔GDP的比重有所回落,但整體的外貿依存度依舊較高。從中國進出口金額佔全球進出口的份額來看,並未出現明顯拐點,外貿依存度有待進一步降低。

  產品結構方面,雖然出口產業正在轉型升級,但對於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依舊較為敏感。我國當前的出口產業正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機電產品的出口規模也有所提升,2000年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規模約為482億美元,出口規模佔比約為42%,2018年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規模約為14603億美元,出口規模佔比提升至了58.73%。但這種通過貿易順差實現資本積累和再投資的「外循環」模式對國際經濟環境的波動較為敏感,全球產業鏈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對出口大環境產生影響,產品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二)經濟復甦仍需內需發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7月公布的最新宏觀經濟數據,上半年我國GDP為45.7萬億元,同比-1.6%。單季度方面,相較於一季度-6.8%的增速,二季度GDP增速由負轉正,達到3.2%。在疫情的有效控制下,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等經濟數據的單月增速逐步回暖,經濟得到了明顯修復。

  投資、消費和出口作為GDP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反映我國目前的經濟復甦程度,總體來看,儘管二季度GDP增速由負轉正,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三者的增速,也基本都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但經濟仍處在持續修復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激發內需潛力,升級需求體系。投資方面,截至6月底,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28.16萬億元,同比-3.1%,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為15.79億元,同比-7.3%。消費方面,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7.23萬億元,同比-11.4%,6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35萬億元,同比-1.8%。

  出口方面,數據同樣回暖,6月份出口累計同比-6.2%,較5月份累計降幅收窄1.5個百分點,6月單月出口同比增速0.5%,再度由負轉正。但從具體的出口品類來看,增長大多集中在防疫產品、在線設備等品類。

  (三)推進全產業鏈長期布局

  在「外循環」模式下,我國在生產環節一直具有比較優勢,所涉及的行業類別也非常豐富。但我國具備比較優勢的產品都集中於低附加值品類,如服裝、家具類產品,而對於晶片、半導體等高附加值產品,產業鏈並不完善,在核心技術方面仍面臨較大的技術壁壘。此外,考慮到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只有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力,突破技術壁壘,才能參與全球產業鏈重塑,真正實現全產業鏈布局。

  根據此次重要會議提出的「鍛長板,補短板」思路,在「鍛長板」方向上發揮自身的成本優勢,在服裝、食品飲料等產業加大布局,面對外需不足或出口過剩等情況,則通過「內循環」承接,激活內需市場。而對於「補短板」方向,其核心就是突破相關產業的技術壁壘,這需要大量研發投入和尖端人才的培養,才能將「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最終實現技術自主可控和全產業鏈布局的長期目標,半導體、通信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將不再受制於人,達到「國產可替代」水平。

相關焦點

  • 經濟內循環與脫貧防貧:正向反饋、相輔相成
    在此種形勢下,我國提出要立足於國內大循環,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提出國內大循環,多線作戰似乎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壓力。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經濟內循環與全面脫貧工作緊密相關、相輔相成。經濟內循環將在未來的防貧、防返貧工作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全面脫貧也是經濟內循環得以實現的重要前提。
  • 經濟內循環是什麼意思?你該如何看待?
    最近,國內經濟領域最熱門話題是,經濟內循環。所謂經濟內循環,就是 「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主要是指,擴大內需,擴大消費。因為,在未來出口預期不好的情況下,我國可以通過內需的動力,而不靠外力,來拉動經濟增長。也就是說,過去生產在國內,銷售到國外。而現在是,產供銷都在本國完成。
  • 通信行業專題報告:經濟「內循環「,通信「鍛長板「,維持「推薦」評級
    機構:長城證券 評級:推薦 貿易爭端加劇,「雙循環」戰略全面應對:近期「乾淨網絡」等貿易爭端加劇,應對世界多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供給及需求端設立障礙,中國經濟轉向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內循環經濟將基於兩條脈絡展開。
  • 張平:經濟內循環是什麼意思?你該如何看待?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張平最近,國內經濟領域最熱門話題是,經濟內循環。所謂經濟內循環,就是 「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主要是指,擴大內需,擴大消費。因為,在未來出口預期不好的情況下,我國可以通過內需的動力,而不靠外力,來拉動經濟增長。也就是說,過去生產在國內,銷售到國外。
  • 內循環就是回封閉老路?黃奇帆:絕不是,5年前就已醞釀
    結合昨天高層對於目前的判斷,關於「內循環」,在當前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近來,經濟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風,越是這樣我們越是要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堅定不移維護和引領經濟全球化。
  • 張瑋:內循環為主絕不是封閉運行!投資機會有這些
    針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表述首次出現在5月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5月23日,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再次強調,要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政信投資集團副總裁董峰:內循環升級就是要打造品牌,同時關注市場...
    那麼未來中國經濟怎麼走,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世界的帶動、對中國人到底有什麼影響?近日,政信投資集團副總裁、政達投資集團總裁董峰在參加2020政信產業高峰論壇暨第五屆中國PPP投資論壇時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未來中國經濟怎麼走值得我們投資人好好去研究、關注及判斷。
  • 「內循環」是非常好的風口 房企跨界融合要這樣玩
    尤其是今年在疫情以及「雙循環」格局影響下,很多行業的發展模式悄然生變。隨著中國即將進入「十四五」新階段,跨界融合也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那麼如何將不同維度的產業融合到一個維度,找到契合點和盈利點?跨界融合如何達到深度、寬度和高度?
  • 新加坡經濟暴跌42.9%,宣布啟動旅遊「內循環」
    受疫情重創的行業主要是哪些呢?是航天太空、民用航空和旅遊業。從今年9月至明年3月,受疫情重創的這三個行業,將在政府刺激計劃下,獲得50%僱傭補貼。這三大產業目前獲得補貼比率為75%。新加坡啟動旅遊「內循環」為了應對疫情,新加坡繼續加大救助經濟的措施,其中啟動旅遊「內循環」,是政府力推的新措施。
  • 雙循環的學習和思考
    肺屬金、肝屬木、腎屬水、心屬火、脾屬土,氣血在五臟之間的循環,才能維持我們生命的體徵,才能保障我們身體的健康,這就是內循環。按照我們先民的哲學思想,無論身體的內循環,還是大自然的外循環,都是五行的相生相剋,是統一的,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按照《黃帝內經》的中醫理論,按照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內循環為主體,內循環和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有機一體。
  • 如何解讀疫情下城市私域經濟內循環?
    2020年渠縣阿里巴巴支付寶智慧城市縣域經濟標杆她又是商業模型主創的擔當,「雙十一」渠縣夜經濟網際網路+本地文化的城市名片完成商業體升級的第一步,支付寶雲MALL領銜私域平臺對接政府數據中心「城市智慧商圈+政務服務」形成城市經濟內循環商業模式,同時整合資源培育自營社區智慧門店「大健康、網紅直播、夜經濟、沉浸式高端娛樂」等新型業態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升級需求,首探城市私域流量平臺下的經濟內循環商業模式。
  • 沈明高:雙循環兩者不可分割,外循環帶來穩定增長,增量在內循環
    主要觀點: 「我們的經濟已經不可能只靠外循環或者內循環,任何一個單一的循環來維持未來可持續的增長。所以說雙循環不是一種選擇,我認為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今年2021年全球經濟的復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美兩個國家的復甦力度。」
  • 「國內大循環」不是封閉「內循環」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一些人宣稱的「內循環」嗎?如何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和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
  • 《神鵰俠侶》:裘千尺和公孫止的夫妻感情內循環是怎麼出問題的?
    「經濟內循環」這詞最近比較熱,《神鵰俠侶》裡有個神秘美麗的絕情谷,不少戲份都在這裡發生,絕情谷就在小範圍谷內做到了經濟內循環。公孫谷主在谷中宛若小國皇帝一般,倒也自在,可是,公孫谷主和夫人裘千尺的夫妻感情可是內循環的不大順當。
  • 李耀:技術和金融是「雙循環」的重要推動力 產業鏈和價值鏈要有效...
    李耀還表示,金融政策可以看作是龐大的產業政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資本市場一定要考慮雙市場運作,信貸市場在規模控制情況下要推動產品創新,而包容性地推動發展區塊連金融、數字貨幣是對於內外雙循環的一個戰略性布局。  以下為演講內容:  大家好,我的演講題目是雙循環新格局下的金融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 「內循環」30年前日本已經走過,效果如何?
    至此,一場浩浩蕩蕩的「內循環」大轉型,正式在日本拉開了帷幕。經濟轉型並不容易。為了切實達成國民經濟由「外循環」向「內循環」轉變的目標,日本祭出了一整套「組合拳」,涵蓋領域涉及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招招直擊要害:第一招,促進居民消費潛力的釋放。
  • 汽車的內循環和外循環的使用環境,你搞清楚了嗎?酷斯特玩車
    一般車輛默認的就是外循環,內循環要自己手動開啟的。內外循環鍵就在空調鍵旁,有小車型圖標。夏天開車,汽車空調是車主們的救命法寶。所以,內循環只能短時間使用,如果長時間使用的話,還是要定期打開一下外循環,或開一點車窗,以保證車內的氧氣充足。
  • 百頁報告深度解析「內循環」經濟,詳解十三個受益行業 | 智東西內參
    每一輪牛市都有其主線或者「成長故事」,在新冠疫情進一步催化全球政經環境變化之後,「金融供給側慢牛」的主線更清晰:即泛化的自主可控「內循環」。「內循環」需要深刻理解四個問題:為何強調內循環?循環什麼東西?如何循環?概括來說,內循環的本質是「456」:4大環節,5大要素,6大方向。
  • 創新場景激活「內循環」常州實體商業以「新供給」促進「新消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新發展格局下,常州實體商業從供給側進行結構調整,一系列提高人們生活品質的新消費場景、新業態應運而生,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下為市民提供更具個性化、多元化服務,釋放內需潛力,激活市場活力,助力打造「內循環」經濟體系。
  • 劉尚希談「雙循環」:全球格局很難回到過去 我國要戰略調整
    發展戰略的調整,也就是中央提出的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現代發展格局」。劉尚希指出,我國過去是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現在轉向內需導向型的發展戰略,這種戰略的調整實際上是為了對衝外部不確定性和外部風險上升的戰略舉措。那麼內循環和外循環的含義、短期的關係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