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技術和金融是「雙循環」的重要推動力 產業鏈和價值鏈要有效...

2021-01-09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2020服貿會】李耀:技術和金融是「雙循環」的重要推動力,產業鏈和價值鏈要有效連結

摘要

【李耀:技術和金融是「雙循環」的重要推動力 產業鏈和價值鏈要有效連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之下,產業政策與金融政策的結合更加緊密,技術與金融將成為「雙循環」的重要推動力。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IFC)亞洲區首席投資官李耀在「第六屆金融大講堂」上表示,從2008年金融危機後,「雙循環」就已經初露端倪。(經濟觀察網)

  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之下,產業政策與金融政策的結合更加緊密,技術與金融將成為「雙循環」的重要推動力。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IFC)亞洲區首席投資官李耀在「第六屆金融大講堂」上表示,從2008年金融危機後,「雙循環」就已經初露端倪。

  9月9日,由經濟觀察報、經觀傳媒攜手國際綠色經濟協會共同主辦的「第六屆金融大講堂」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

  李耀認為,要把內循環怎麼樣變成一個高層次的內循環,把外循環怎麼樣變成全球高水平的外循環,而且要把內外循環充分結合,這需要通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有效連結,而持續的技術變革則是有效連結的連接器和推動器。

  李耀還表示,金融政策可以看作是龐大的產業政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資本市場一定要考慮雙市場運作,信貸市場在規模控制情況下要推動產品創新,而包容性地推動發展區塊連金融、數字貨幣是對於內外雙循環的一個戰略性布局。

  以下為演講內容:

  大家好,我的演講題目是雙循環新格局下的金融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先講雙循環下的挑戰,探討一下這個挑戰到底怎麼有效解決,有什麼樣的思路,金融在裡面到底起到什麼作用。

  「雙循環」提出有一個大的背景,就是這幾十年的發展,從上世紀開始中西方的交融,到改革開放,再到國際大循環,逐漸提出了國內大循環。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雙循環」很大程度上,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已經慢慢開始了。有一個數據可以顯示出這樣的變化,出口相對於GDP的比重在2008年開始下降,外循環很重要,但是中國內部循環的重要性越來越大,當然「脫鉤」使得這樣一個雙循環的戰略變得更加現實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工廠,疫情使得「雙循環」的戰略性加速。

  內循環和外循環是結合在一起的。中國目前的內循環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第一是凱恩斯流動性陷阱,中國是債務驅動的經濟體。實際上我們債務上升的速度和很多發達國家是非常相似的。還有馬爾薩斯陷阱,我們的老齡化問題已經出現很多壓力,勞動力供給已經在下降,我們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相比已經沒有優勢了,甚至開始出現發達國家的富貴病了。此外,還有長期投資率的問題,長期投資率在下降,這是在內循環過程中要面對的挑戰。而所謂的蓋茨比 /皮克迪陷阱,意味著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收入分配、貧富差距、國際貿易結構等可能會導致投資率下降。

  從依賴外循環變成內外循環並舉,要特別警惕內循環在不好的局面下會出現至少三個問題:一是產能的過剩,二是企業負債增加,三是內捲化。

  所以理想的「雙循環」是內外循環相互影響的良性循環,這應該是成為共識。內循環怎麼樣變成一個高層次的內循環,外循環怎麼樣變成全球高水平的外循環,而且怎麼把內外循環結合在一塊兒?通過技術變革所推動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連結。

  第二方面就來談談,如何以技術創新為核心推動「雙循環」的發展。

  技術創新是「兩個循環」的連接器,技術創新是持續繁榮的助推器。第一,在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當代全球價值鏈中,中國已經擁有了相當中心的地位。世界銀行的一個研究表明,1995年中國處於全球價值鏈的邊緣,而到了2006年,中國的位置已經處於整個全球價值鏈的中心連接位置,而且與眾多其它經濟體的連接關係和經濟交流規模,從研發的支出來看,中國表現是非常好的,中國在世界上的格局也是在慢慢上升。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全球的技術中心在慢慢改變,美國想把中國甩在遊戲規則之外是做不到的。這是逐漸發展的過程,很多的中心在中國已經慢慢發展,這是一個趨勢,尤其是在2010年之後這一趨勢更加明顯。從價值鏈上講,雙循環很難截然分開。美國、中國和德國同屬於最重要的中心連接者之一。

  第二,全球體系中,研究開發中心R&D的一些世界級中心在逐步形成。中國是這個發展潮流中的一個主要參與者。有幾個指標可以參考。中國的科研費用佔GDP的比重,到2018年達到2.18%,這個比例超過了多數發達國家,美國為2.8%;當然,如果考慮每1000僱員中的研究人員這個比例,中國還遠遠低於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從1990年代開始,美國跨國公司所擁有的傳統科技地區中心主要集中在英國、德國、日本、法國和加拿大,而之後發展的30年時間裡,中國、印度、以色列逐步得到美國跨國公司的大規模投資,成為「非傳統的科技中心」。到了2016年,美國跨國公司的科技中心,在傳統型科技中心和非傳統科技中心各為一般。

  第三,從企業活動層面看,技術創新活動在中美之間逐漸形成了競爭態勢。比如年度新增獨角獸數量,2013年美國75%,中國是0%,其他國家25%;2017年,美國為41%,中國為36%,其他國家23%,2018年美國為48%,中國為28%,其他國家為24%。專利授予數量,1995年,中國的數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美國為10萬件,到了2005年中國為5萬件,美國為13萬件;2015年美國為30萬件,中國為35萬件。

  確實中國的很多數字上看,發展趨勢非常咄咄逼人。

  但是我們要非常清楚中國對外循環有嚴重的依賴。從很多指標來看,中國的生產成本以及產業價值鏈在很多核心技術方面高度依賴於美國為首的西方。實際上技術是分好多層級的,最核心的技術,中國完全需要的,大概幾十項,半導體等等都在裡面。

  接下來,我想談談金融所扮演的角色,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談。第一是資本市場,第二是信貸市場,第三是網際網路金融。

  我認為金融產業發展及其核心的金融政策是龐大的產業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按照內外循環來講,產業發展恰恰包含著內循環中的經濟增長,也包含著外循環中的國際貿易平衡和國家競爭優勢。所以大家可以想見,如果國際貿易不平衡,國家競爭優勢必然會出現失衡。產業政策的作用,就是想方設法用一種很巧妙的政策或者用歷史觀去解決不平衡問題、避免激烈衝突。

  20世紀末所興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者說第四次產業革命、技術革命,為所有國家包括後進國家帶來了新一輪的機會,這個無法改變的軌跡,提供同樣的機會,就看哪個國家能夠抓組機會。技術的進步反而導致發展中國家差距越來越大,有些發展中國家被甩出去了。

  在世界銀行公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企業獲得融資是最重要的一個評價指標,也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支持「雙循環」金融部門任重道遠,金融政策和金融部門的有序發展可以充當產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發揮效果。

  第一先看看資本市場。從資本市場的短短歷史發展來看,在資本外循環當中,實際上美國資本市場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國際資本市場率先孕育了一大批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這些大的、科技公司帶動了近年來的經濟結構和經濟模式的持續變革,無論是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小米,都利用了美國或者香港的資本市場,而美國方面自然地把他們與自己的亞馬遜、谷哥、蘋果去對號比較。這意味著中國的外循環發展得到美國市場的正面影響,而中美之間的比較和博弈也從各個層面不經意地展開。

  資本市場一定要考慮雙市場的運作,尤其是要考慮香港市場的重要性。整個過去三四十年香港資本市場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千萬不要把這個市場丟了。我們看到的分析表明,香港在全球的競爭力,如果按照從2000年到2019年的近20年跨度比較看,表現得越來越好。尤其近10幾年時間發展得特別好,無論是貨幣交易、企業融資還是衍生產品都做得非常好,這是中國的窗口。在2014年以來,整個國際資本對中國資本市的參與是慢慢增長的,這是內循環或者是內外循環結合的很好的體現。2014年國際資本在中國國內資本市場的比例是小小的土豆,但是這個比例在每年上升,相信到了2030年中國資本市場一定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國際化大市場。

  傳統的信貸市場也很有意思。剛剛說的資本市場有產品創新和制度創新之外,信貸市場同樣也有產品創新和制度創新,只是由於信貸市場過於成熟,這部分的市場制度創新略顯緩慢,更多的是產品創新。比如近年來,金融科技發展迅速,其中的小微小貸如何支持實體經濟等,綠色債券、綠色金融等等。從貨幣政策比較和統計看,實際上目前的中國信貸市場是有收縮趨勢的。儘管美聯儲心照不宣地推行低利率、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政策,而中國正在適度地勒緊韁繩。

  我們從統計上可以看到,中國的銀行資產在2010年已經超過了美國,銀行信貸產業的規模已經超過了美國。讓我們更加警覺的是,如剛剛提到過的中國整體負債率,這個負債率確確實實比較高了。但是好消息是中國的負債率並沒有那麼危險,通過國際的比較來看,與一些國家相比比如韓國、馬來西亞等,還沒有達到國際最危險的狀況。作為一個大國來講當然不要到那樣的危險境地,我們還有一定的空間。所以,信貸市場適當發展、繼續活躍,很重要的一個推動力就是與科技結合,要進行大量的產品創新,同時不斷調整中長利率、短利率的比例。無論是精準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還是與資本市場掛鈎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等等,都是從產品角度進一步優化信貸服務,降低金融風險。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金融部門與外循環的相互支持連接點。比如一帶一路,中國的企業到全世界去,肯定需要銀行業支持中國的企業,全球布局非常重要。從我們看到的統計數字看,中國銀行業的國際資產比例非常低,按照國際清算銀行的估計,中國的銀行業對於國際產業項目的信貸支持,從2015年才有實質性的起步,到2019年,中國銀行業所提供的跨境借貸規模存量,佔全球存量的比例,也就區區的6-8%左右,遠遠低於歐元區的30-32%規模,也低於日本的25%左右規模,和美國的12%左右規模。所以說,中國銀行業提供跨境融資支持的道路「剛剛開始」。

  最後講一下數字貨幣和網際網路金融問題。大家知道,人類經濟活動的信用演化進程,一方面是從純粹商業信用到金銀本位、美元本位到一超多強到大國信用的競爭,這個過程也是大國博弈的結果。另一方面,信用演進的進程,體現為使用工具的演化,從商品貨幣到重金屬貨幣,到信用貨幣再到電子貨幣,現在出現了數字貨幣。當然,這裡的電子貨幣和數字貨幣是兩碼事情。但是,我們已經看到,從電子貨幣慢慢向數字貨幣變化的進程又在發生了,也許未來的5年、10年就會發生巨大變化。貨幣形式的變化等於內循環、內外循環會產生什麼樣的巨大不可逆的影響?簡單地從宏觀制度上講,數字貨幣大規模出現之後,很大程度會在支付體系、清算體系上帶來不可逆的劇變。當你關起門時,從陝西到河北,從湖南到貴州,在一個統一大市場的內循環裡,金融流通、貨幣交換等都沒有問題。但是在大的全球化的場景下,內循環和外循環之間是否有效率,甚至是否能夠實現互聯互通,所有問題就會立竿見影。所以,我在這裡強調和提醒,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是推動內循環和外循環相互正面影響的重要領域。除了普惠金融已經大力推行之外,對於數字貨幣、區塊聯金融等的試驗和探索,應該具有前瞻性、包容性和戰略性。

  金融改革、金融發展、金融創新離不開大的背景、大的時代,在內循環、外循環的「雙循環」之下,金融一定是為此服務。

  如果外循環轉不起來,內循環的推進出就會有問題,而且是大問題。反過來講,如果把外循環齒輪轉起來,同時再加上一個內循環,我相信全世界都會去買你的東西,依靠你,因為你是中心,技術恰恰是一個很重要的抓手,金融在技術發展的裡面也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資本市場對於大的技術公司的推動是無與倫比的。所以我相信全球價值鏈不會斷掉,外循環不會斷掉,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都是金融在推動。

  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經濟觀察網)

(責任編輯:DF527)

相關焦點

  • 從產業鏈價值鏈優化升級中尋找機遇
    11月初,《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正式發布,其中提到「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為服務供應鏈金融和中小微企業成長的一支金融力量,商業保理行業在新發展格局下將迎來哪些重要的發展機遇,未來的路將向何處去?這成為時下商業保理從業者關心的話題。
  • 朱民:推動國際國內雙循環互動發展,最根本的是持續改善營商環境
    長遠來看,推動國際國內雙循環互動發展的新格局,最根本的是持續改善營商環境,以關鍵技術、工業網際網路等科技推動中國產業鏈的基礎能力和現代化水平提升。」朱民說。但我們在產業鏈的中下遊比例高,上遊高附加值部分佔比少,這也是中國產業鏈的短板。產業鏈能否穩定、規模能否擴增,科技這一維度至關重要。 具體而言,需要加大科研力度,加大上遊產品的趕超,特別是在高端技術上要支持、培育一些基礎產業和重點產業集群。最近提出的新基建,強調5G、工業智能網、物聯網等基礎設施,就是重要的開始。
  • 暢談雙循環下產業鏈 建言「十四五」布好局
    剛剛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變化。全會提出,要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十四五」期間,石化行業需完成五大任務:加快結構調整;提升創新能力;實施綠色化、數位化轉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  推動全行業對標跨國先進企業,重點抓勞動生產率、經濟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等能夠衡量企業真正盈利和企業創造能力的指標。「十四五」期間,要在全行業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頭羊企業。
  • 構建雙循環新格局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書收錄《在危機中變局中構建新發展格局》一文中,對於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他認為,面對困境、風險和挑戰,要從哲學的高度辯證地看待困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篳路藍縷闖出的一條道路。今後,要繼續擴大開放,加快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消費轉化,由製造大國向消費大國轉變。
  • 每經熱評|成渝要加快構建內陸開放新高地 助力雙循環新格局
    但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隨著優質要素向先發展地區不斷加快集聚,我國也必須正視沿海和內陸、東部和西部經濟發展差距持續拉大,發展不平衡程度有所擴大的客觀事實。長期以來,我國西部內陸地區處於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最低端,並落後於沿海先發展地區。新時期,西部地區要加快追趕步伐,必須「跳躍摸高」,通過科技創新、投資強度和結構優化,推動經濟更快增長。
  • 教授觀點 | 餘淼傑:「雙循環」新格局之下,中國企業如何備考答卷?
    事實上,「雙循環」中的內需外需要相互促進,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代表我國要閉門造車,促進「雙循環」格局也不意味著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轉向,更不意味著我國發展的內向化,而是要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和優勢,把發展的立足點更多放到國內,同時通過暢通的國內大循環來推動國內和國際的雙循環,更好地聯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推動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更高水平。
  • 江小涓兩萬字深剖雙循環
    作為全球價值鏈的重要推動者、主導者和有效治理者,近些年跨國公司在海外的資產比例、銷售比例、僱員比例均有所下降。二、新技術推動全球產業鏈升級和拓展在製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有所停頓與減速的同時,在新一代通訊技術和數位技術加持下,複雜技術產品全球分工、服務業全球分工和創新活動全球分工等新型全球化形態快速推進。這些因素同頻共振,推動數位技術和數字產業全球化全面推進和蓬勃發展。
  • 經濟大家談 | 推動長江經濟帶全方位開放,構建開放型雙循環發展格局
    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江經濟帶要堅持全國一盤棋思想,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明確自我發展定位,探索有利於推進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有效途徑。沿江省市要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各自定位,主動向全球開放市場。
  • 史丹:數據要素成本成為全球價值鏈布局新引力
    「從長期來看,全球價值鏈布局的引力從成本引力轉向數據要素成本,而數據要素成本更多依託於市場規模。中國或亞洲地區的超大市場規模優勢將來可能會成為吸引全球製造業的一個高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表示。
  • 雙循環背景下的全球供應鏈機遇與挑戰
    ,供應鏈是產業管理集成,價值鏈是我們從增值的角度上看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過程。 物流是雙循環的一個實現手段的話,那麼供應鏈是什麼?我覺得供應鏈是雙循環實現的一種過程。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是「三位一體」,從生產到流通到消費的一個過程,所以說產業鏈實際上是一種產業方式,供應鏈是產業管理集成,價值鏈是從增值的角度上看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過程。
  • 經濟大家談|面對全球產業鏈調整,中國如何主動布局
    要實施有力有效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穩定,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中國作為國際經濟體系中崛起的新力量,應當主動進行國際布局,促進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良性互動,理性看待當前逆全球化趨勢,推動產業鏈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在全球經濟體系探索新均衡狀態中發揮積極主動的建設性作用,促進全球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實現和平可持續發展。
  • 李曉峰:不斷豐富和發展全方位對外開放實踐
    持續加大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創新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世界經濟諸多複雜挑戰的不二法門。  必須以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改善經濟特區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位置。提高國際產業分工地位是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中之重。
  • 「內循環」「雙循環」主要內容
    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布局「內循環」是會議的重要亮點之一,引發市場廣泛關注。當前正處於「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計劃制定時期,「內循環」或將成為下一階段我國重要的經濟戰略布局。  「內循環」概念並非首次提出,今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提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雙循環」的現實意義:國內為主體與高水平開放高度統一配合
    近十年,隨著國內通訊設備和網際網路企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大陸也陸續誕生了一批以華為為首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隨著中國大陸近年來在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和科研投入佔比的快速上升,使得我國在通訊、電子、集成電路等行業技術水平出現了突飛猛進,國內在相關產業鏈建設上也日趨完善。
  • 數位技術與經濟產業的融合,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徵
    數位技術與經濟產業的融合,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徵2020/9/21 13:15:3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數位技術與經濟產業的融合,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徵。
  • 經濟大家談|以「雙循環」保障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大局,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因此,我們需要兼顧國內外的環境變化,需要兼顧短期和中長期的考慮,保障中國經濟行穩致遠。保持經濟增長要充分發揮國際經濟循環的有利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強調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兼顧關係搞好平衡。這是一種改革開放初期的綜合平衡思想。前不久,黨中央提出實現「雙循環」的想法,具有特殊意義。
  • 眾邦銀行李耀:「POWER」體系引領網際網路銀行科技賦能
    前言:技術的飛速發展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使銀行服務形態產生了巨大變革。如何打好數位化轉型攻堅戰,已成為各家商業銀行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未央網聯合中國電子銀行網共同發起「銀行家談創新」專題報導,並由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作為學術支持機構,聚焦數字經濟時代下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疫情給銀行帶來的改變。
  • 如何理解「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表示,下一步,各級政府和企業要深刻領會、認真貫徹,不斷提高駕馭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以更高效的資源流動和要素配置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血脈」,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國內大循環=「閉門造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