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買時說是商鋪,現在為什麼成了住房?」3日上午,貴陽市民羅師傅看著自己購買的「商鋪」時傻眼了,當時購房時,房開銷售人員說是商鋪,單價高達2萬多每平米,可現在只有一個小門和一小扇窗子。
業主胡女士也透露到,她們繳納房款時,房開的銷售人員竟讓她們把房款打到兩個帳號上,如今想退房,房開說他們只收到一筆錢,另外一筆沒收到。聽了對方回復,胡女士差點氣昏過去。
承諾是門面 結果變住宅
6月3日上午,在貴陽市白雲區優品道·現代城小區33棟樓下,業主羅師傅指著樓下臨街一樓直搖頭:「騙子,說好的商鋪怎麼變成了住房?」
順著羅師傅指的方向,貴州都市報記者看到32、33棟臨街負一樓,確實沒有看到商鋪大門,只有一面面牆壁,每戶牆上只開了一扇小門和一扇小窗。
不過,也有幾戶人家私自把牆面敲開改成了商鋪,水果店和超市可以正常營業,餐飲店大門則貼著白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下發的封條。
業主羅師傅說,2018年5月,他們購房時,房開銷售顧問跟他們說30—34棟負一樓是商鋪,當時的單價每平方米高達2萬多,而且還承諾贈送面積。
到了 2019年10月,他們來看房時卻發現30—34棟樓下的負一樓(臨街)並非門面,而是住房,並且門和窗都特別小。
「我們都一樣,都被忽悠了。」除了羅師傅外,和他一樣購買臨街門面的還有幾十位業主。
業主餘師傅也表示,他們的遭遇和羅師傅一樣,當時購買時房開的銷售顧問都給他們承諾的是門面,而不是住房,因為當時的住房單價大約只在七八千每平方米,而他們購買的卻是每平方米兩萬多。
付款入兩個帳號 退錢遇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業主們在付房款時也懵圈了。
咋回事?業主胡女士回憶說,當時談好價錢後,房開銷售人員把他們帶到售樓部二樓辦公室,讓他們把錢打入兩個帳號。
覺得意外,胡女士當時還問其原因,對方竟稱是為了避稅,想到都是房開收款,她也按照銷售人員的要求,將10萬打入一帳號,把另外的40餘萬打入另一個帳號。
「如果不要求退房,我們啥都不知道。」胡女士說,得知商鋪變成住宅後,她準備和房開退房款,沒想到,房開稱只能退她打入房開帳號的那10萬,另外40餘萬他們無法退還。
「為什麼不能退另外的40餘萬?」胡女士問。對方稱,他們只收到她的10萬元,另外40餘萬是另一家公司收,如果她要退錢就得找另外一家公司退。
沒有提前告知 是否存在欺騙?
事後,胡女士將自己的遭遇詢問其他業主,結果大家和她一樣,付房款時都把錢打進了兩個帳號:一個帳號是貴州興禾誠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另外一個帳號是優品道房開帳號。最關鍵的是,他們打入貴州興禾誠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的錢都是大筆資金,分別在30—60萬之間,這筆錢稱為「團購活動服務費」。
「起初,我們還以為這兩個帳號都是房開公司的。」業主餘師傅也表示,在打款時銷售顧問並沒告知他們,所謂的團購活動服務費是打給貴州興禾誠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如果提前告知,他們肯定會拒絕。
餘師傅還說,現在他們想退房,肯定是找優品道·現代城的房開退錢,至於貴州興禾誠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之前跟房開有什麼關係,他們無心過問。
另外,業主們也表示,如果在買房子時,銷售顧問說負一樓是住房而不是商鋪的話,他們根本不會花高價購買,這是涉嫌欺騙消費。
對於大家目前的訴求,業主們表示,他們購買的30—34棟負一樓的房子要麼改成商鋪交付給大家,要麼把繳納的房款給退了。
房開回復 建議走司法途徑維權
就業主們反映的問題,優品道·現代城項目部一負責人盧先生做出了回應。
針對商鋪問題,他說,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規定,允許申請人將滿足一定條件的住宅用房作為市場主體住所(經營場所)使用。
「但是不能從事帶有汙染的行業。」盧先生說,業主們要想改成門面是可以的,但只能從事電子商務、諮詢代理、諮詢策劃等無汙染,無安全隱患的行業,如涉及容易產生環境汙染的行業,如餐飲、洗浴、五金加工等行業,肯定不允許經營。
另外,對於業主們繳納房款為何會打入兩個帳號的問題,盧先生解釋說,之前他們確實和貴州興禾誠商業管理有限公司有外包協議,但是對方怎麼收取業主的這筆錢他們並不知情,而且他們也已經和對方終止了合同。
「現在業主要退房款,我們只退房開收到的房款。」盧先生說,至於貴州興禾誠商業管理有限公司收取業主的團購活動服務費,業主只有自己去跟對方退回,如果遇到困難,可以通過司法途徑進行維權。
事後,對於盧先生的回覆,業主們表示不認可,大家稱這是房開的「甩鍋」行為,他們只知道錢是交給房開商,退錢也應該由房開商退還。
記者 田儒森
編輯 申凌
審校 廖波
籤發 趙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