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求賢令之辯:或比秦孝公漢武帝高明,郭嘉于禁嶄露頭角?

2021-01-14 白馬晉一

文:芥末老生(作者原創授權)

建安十四年(209年)冬,曹仁終於完成了他打阻擊的戰略任務,在從遙遠的汝南(今河南汝南縣)趕來的友軍接應下撤離了江陵城(今荊州區)退往襄陽(襄陽市襄城區),至此,孫劉聯軍與曹軍之間的戰鬥,在東西兩線都暫時停止了……

建安十五年(210年)正月,曹操頒布了一道《求賢令》: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篇政令,文採飛揚,情真意切,求賢若渴之情溢於言表,引經據典地講述了曹操對「賢」的看法:不能是只有德行而缺乏才幹的人,同時又宣告了他會更多地面向中下階層來選拔任用賢能。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就是要把更多的有才能的幹部提拔到更重要的工作崗位上去,同時還要打破階級固化,給寒門庶族提供更多的上升渠道和空間,這都是滿滿的正能量啊!然而,這政令一出臺就引起了軒然大波,以至於此後千年一直被很多人詬病不已。

(曹操:哥就是要唯才是舉)

因為什麼呢?關鍵就在「唯才是舉」這四個字。司馬光在後來就說過: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愚蠢的人儘管想作惡,但是因為他們才智不足,就翻不起大浪,好像是小奶狗要咬人,一腳就能踹飛了它。而心地險惡的小人,既會玩兒陰謀詭計又有足夠的力量來逞兇施暴,就像插翅的猛虎誰也扛不住啊,這危害就特麼大了去了!(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 )

(司馬光:你瞎說,才能超過品德的就是小人、是禍害)

司馬老先生這說的確實有道理,因為如果只注重人的才能就確實容易導致有才無德的人上位,孔子很早以前就說過:德薄而位尊,鮮不及矣。居高位者無大德,世道就會從此變壞,歷史上有太多能力卓著卻品德低劣、為達一己私利不擇手段、幹盡了禍國殃民惡行的人,古今中外發生的人禍和災難,很多都是由這種人造成的。

那麼問題來了,曹操是真不知道德才兼備的重要性嗎?這麼顯而易見的道理他不明白嗎?怎麼可能呢,不能夠啊。那究竟是什麼原因才讓他想出來「唯才是舉」這個政策的呢?

這還要先要從當時的選官制度說起。

東漢時期選拔官吏,基本是通過察舉和徵辟這兩種途徑。所謂察舉,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轄區內進行考察,發現了人才,就以"孝廉"、"茂才異等"、"賢良方正"等名義,推薦給朝廷,通過考核以後,可以就任官職;所謂徵辟,就是由皇帝或州郡的地方長官直接聘用。州郡的地方長官都有人事權,朝廷在地方上只任命部分高級官僚,在此之下官吏全部由州郡長官自己徵招任命。西漢以孝治天下,故特置孝廉科,孝廉重品行,所以應選的人很少(漢初詔舉賢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但是東漢中期以後,選舉之政已失其實,流弊甚大,各郡所察舉的孝廉,只是徒有虛名而已,甚至後來還有了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這樣的醜聞,以至於曹操當時面對的情況就是,從地方上選拔上來的人,大多數都是官員的子女,既不孝也不廉,有德無才甚至是無德無才。

治理國家是需要知識的,然而在那個年代,知識恰恰被士族和權貴們壟斷了,只有他們自家的晚輩才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像太學這樣的政府所設的學校,只有六百石以上官員的子女才有資格入學,否則就必須要有郡級官員的推薦信。普通人是連受教育的資格都沒有的,既然都沒接受過基礎教育,不識字不會寫文章,又怎麼能去管理地方呢?

如此一來,高官門第必然世代都是高官,只要這個循環不被打破,士族門閥就會這麼一直存在下去,而且會越來越龐大。而同時士族門閥之間又會不斷地強化自我認同,之間相互推舉、不斷聯姻、互為依仗,勢力盤根錯節。結果就是,權勢愈發地向著最頂級的那幾個家族集中, 比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皆為四世三公(連續四代人裡面都有位居三公的高官)的顯赫家族。

(袁紹:咱家祖上四世三公,沒辦法,就是這麼優秀)

在此之前,那些有舉薦權的高級官員們又是如何挑選人才的呢?自然是只挑那些將來能利用得上的,懂得投桃報李的,至於這些人是不是有真才實學,WHO CARE!(郡國舉孝廉,大率取年少能報恩者。耆宿大賢,多見廢棄) 如此一來,舉薦人薦主和被舉薦人之間,在政治上就形成了主從關係,在私人關係上就情同師徒、恩如父子,一旦被舉薦的人如果對舉薦自己的人,不再服從、不再顧念情分,就立即會被全體的士人階層所不齒和拋棄。所以達官顯貴和名門士族們就是這樣通過一次次的舉薦,逐漸形成了各自門生故吏遍天下的龐大的利益團體。

比如,袁紹當初在討董卓的時候只是一個渤海郡太守,十幾路聯軍裡面州刺史就有好幾位,可他依然被其中最為位高權重的冀州刺史韓馥聯合眾人推舉為聯軍盟主,之所以他能如此勢傾天下,就是因為當時所謂的天下名士們十之六七都是像韓馥這樣的他們汝南袁氏的門生故吏。再看劉備,在他當徐州牧的那一年,把手裡僅有的一個推薦名額給了袁紹的兒子袁譚,草根出身的他就是這樣擠進了這個天下共主的小圈子,從袁紹的手裡給自己買了一條救命的後路。後來,在建安五年他被曹操擊敗後隨即投奔了袁紹,受到了袁紹袁譚父子隆重接待。(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裡,與先主相見。)就這樣,地方士族大姓聯合了中央的公卿大佬,基本壟斷了官員選拔任用的渠道,為自己不斷撈取各種利益的同時也成為了抗衡皇權的終極力量。

所以,當中下層的人上升的途徑都被這樣的堵死了以後,階層固化就這麼隨之出現了。階層固化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好像也沒啥了不起,咱們莊戶人家本來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可是對於那些有才能又特別想往上走的人來說,那就只好不走尋常路了。500多年前秦孝公的求賢令說:來吧,只要你有本事,跟哥幹,哥給你股份!(吾且尊官,與之分土。)300多年前漢武帝的求賢令說:來吧,只要你有本事,跟哥幹,哥讓你作COO、CEO!(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然而那都是只有高門大姓的士族才有資格去應聘。而如今曹丞相的求賢令說:來吧,只要你有本事,跟哥幹,哥不看你出身,咱們一起來打碎這萬惡的舊制度!庶族寒門出身的人一聽,立馬就有了認同感和歸屬感,我的天,我們草根也終於可以逆襲了,這特麼才是我們要誓死追隨的人!於是,張角這樣的人在曹操的地盤上就再也不會出現了,這種內亂的根源就被掐死了。而他本來就佔據著領導中央的大義,現在又打出了「唯才是舉」這張牌,那麼對於在被孫劉佔據的南方地區裡的那些無論是心向朝廷的士人官吏、還是寒門庶族中的有才之人,都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抓牢自己的基本盤,分化瓦解對手盤,這天下就會愈加的穩如泰山。

現在又要問了,難道曹操以前就沒看到這種選官制度的弊端嗎?難道他只是在這個時候才想起來要「唯才是舉」的嗎?那怎麼可能呢。看看他自己,對別人而言幾乎是難於登天的事情,他在20歲的時候就做到了(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這真的是因為他天賦異稟、霸氣不停外漏,年紀輕輕就有了「治世之能臣」的評語,讓人一定要趕緊把這顆好苗子舉薦給朝廷嗎?是誰這麼慧眼識才啊?誰是他的舉薦人啊?不是別人,正是他當太尉的老爹。再看看他的五子良將,于禁和樂進都是沒有絲毫身份地位的平民,在投身軍旅之後,因為戰功一步步被提拔起來的,張郃、張遼和徐晃只是低級的郡吏出身而且還都是降將。再看看他的謀士,郭嘉投奔曹操的時候名聲不顯、行為不端(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卻依然被曹操任命為軍祭酒,杜畿、趙儼、王象雖然出身寒微,卻早已俱得重用。

其實,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為他的地位變了,一年多前他廢除了三公之職,重新設置百官之首的丞相職務,隨後以破袁紹、斬蹋頓統一了北方之功自任丞相(十三年春正月,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成了名副其實的權臣,如今又收取了荊州,功勞就更大了,可是歷史上的哪個權臣是有好下場的。他今年已經55歲了,早已不是當年那個一心要匡扶社稷的少年郎了,是時候為自己做打算了。

《求賢令》的頒布,就打破了以往以德行作為選官標準的傳統,重新樹立了以才幹為標準的選拔任用制度,把選拔官員的權力從地方官員和中央其他大員的手裡收攏到了自己這裡。「唯才是舉」,那什麼是才?有可以量化的標準嗎?誰來定義誰來解釋?那自然是,我覺得你有才,你就有才就可以做官;我覺得你只有德行沒有真才實學,不好意思,那您就先在家裡歇著吧。秉大義順民心,連消帶打,以毒攻毒,這才是政治鬥爭的藝術。手裡沒有了人事權的公卿大佬和地方士族們,那如今又該作何想呢?所以,《求賢令》更可以看做是曹操向著各方勢力的一次通告:各位老爺們,醒醒吧,時代變了,你們該想想怎麼站隊了。

正當曹操躊躇滿志的為將來做打算的時候,從南方傳來了一個令他極度震驚的消息:劉備從孫權的手裡得到了江陵(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當然,這是後話。

相關焦點

  • 求賢令:到底是求賢還是政治試探.
    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擯斥之,不得與中國之會盟。於是孝公發憤,布德修政,欲以強秦。      八年庚申,公元前三六一年孝公令國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裡,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醜莫大焉。
  • 關羽若投靠曹操,在曹營能排第幾,看郭嘉程昱是如何評價的
    這個可不是後世的人神化的,而是與關羽同時代的人所評價的,比如曹操的頂級謀士郭嘉和程昱評價關羽為:萬人之敵也!什麼是萬人之敵?歷史上的第一個萬人敵是項羽,項羽的軍事有力無人不知,那可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代名詞,尤其以勇猛著稱,而關羽就是項羽的翻版,這個萬人敵指的是偏勇猛型的軍事能力。
  • 事業心上升,成功運來助陣,3星座2019下半年將嶄露頭角,容易成功
    事業心上升,成功運來助陣,3星座2019下半年將嶄露頭角,容易成功。一起來祈福和接福吧!
  • 曹操為何派遣于禁前往抵擋關羽,救援曹仁?曹操堅信于禁不會反叛
    可以說在于禁和關羽的對決中,于禁完全沒有展現出應有的軍事指揮能力,堪稱是被關羽輕鬆擊敗的,在當時曹操為何會選擇讓于禁去統軍徵討關羽呢?首先在局勢上,曹操用人已經不敢再那麼大膽了,也就是在曹仁困守樊城之時,他需要派遣一位值得信賴的將領,而環顧之下,只有于禁最合適了。
  • 郭嘉:曹操的第一謀士
    其早年經歷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並無記載,後來在裴松之《三國志》注引《傅子》一書中簡單記載了一段話,大意是這樣的:郭嘉少年時期就胸懷遠大的理想,弱冠之年正逢天下將亂,於是郭嘉隱姓埋名,秘密結交一些英雄人物而不與平庸之人交往,因此在當時很多人都不了解郭嘉,僅有很少一些人覺得郭嘉是個奇才,而大多數人覺得青少年時期的郭嘉是個問題青年。
  • 原創|大秦帝國頂級設計師秦孝公看天下
    秦獻公與魏國在少梁邑之戰雖然贏得了的勝利,俘獲了敵方主將公叔痤,但秦孝公沒有沉迷於秦國勝利的喜悅,深刻的意識到此時的秦國已元氣大傷,改變不了弱秦的事實,打仗除了打血性,持久之則打的是綜合國力。秦孝公繼位後,主動與魏國示弱進行秦魏議和,將河西之地割給魏國。秦國打勝利了為何還讓出河西之地呢?那不是做傻嗎?這恰恰是秦孝公高明之舉。據《資治通鑑》記載:顯王七年(己未), 魏敗韓師、趙師於澮。
  • 「一代梟雄」曹操的識人用人之術
    而後來的許許多多事例都證明,曹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始終把網羅人才當做比攻城略地更重要的根本之圖,唯才是舉,「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也正因為這樣,在曹操麾下聚集了漢魏間最龐大最優秀的一支人才隊伍,文有華歆、王朗、王粲、阮瑀、陳琳等,謀有荀彧、郭嘉、毛玠、荀攸、賈詡、許攸、程昱等,武有徐晃、張郃、諸夏、諸曹等,而曹操正是靠這樣一支隊伍才能戰勝對手。
  • 郭嘉有著天縱之才,深受曹操重用,可是官職只是區區軍師祭酒?
    而且曹操也是十分的重視和重用郭奉孝,甚至於在很大的程度上,曹操並沒有把郭嘉僅僅的當作是自己麾下的手下,更是將郭奉孝當作了是自己的視野道路上的一名重要的摯友。以至於曹操在徵討烏桓凱旋而歸之時,得知了郭嘉的死訊,不禁悲從中來,仰天長嘆,低吟道:「奉孝的死,讓孤真的好悲傷啊!奉孝的死,真的好可惜啊!」
  • 曹操為何要授予于禁假節鉞?為何不授予張遼假節鉞?
    這裡面,于禁是五人中,唯一的一個假節鉞,其餘四位都是假節,終其一生都沒假節鉞。也就是說,在曹操時代,于禁的地位,是這五人中地位最高的。只是,于禁後來救援樊城,因為兵敗被關羽生擒,隨後投降,致使晚節不保,令人遺憾。那麼,問題是,于禁憑什麼能假節鉞?而張遼不能假節鉞?曹操為何要授予于禁假節鉞?為何不授予張遼假節鉞?
  • 官渡之戰前,郭嘉向曹操列出:袁紹有哪十敗?曹操有哪十勝?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展開戰略大決戰。最後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 赤壁之戰後,曹操不斷南下,為何最終卻喪失統一天下的決心?
    回到中原後,曹操採取一系列措施,穩定內部,意圖建立一個穩定的大後方,為下一次南徵做準備。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年),眼見劉備集團以南郡、江夏為基地,向南攻取荊南四郡(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同時孫權也不斷鞏固內部、平定山越,曹操感到南方兩強實力日益壯大,越發不安。於是,就在當年,為了擴充實力,充實人才隊伍,曹操發布《求賢令》,誠招天下英豪。
  • 曹操為求賢才,寫下一首感人詩,開篇便是千古名句!
    世人通過演義對曹操的印象便都是奸詐、多疑、狠毒、陰險,可以說是負面印象。但其實,曹操就真的是這樣?不說別的評價,就說魯迅先生對曹操的評價就能看出一二。魯迅先生是這樣說的: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 秦國君主—秦孝公
    秦孝公名字叫嬴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秦孝公是非常有膽識和才能的人,他為秦國的崛起和強大奠定了堅定的基礎,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筆墨。秦孝公大膽起用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鹹陽,建立郡縣制,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訓練秦國新軍,積極支持發展軍功制,是秦國漸漸強大起來!秦孝公繼位之前,秦國經歷了好幾代君主的內亂,內政混亂,國力大大削弱,還被魏國趁機奪走了河西之地。
  • 「一代梟雄」最經典的八首詩,原來他是這樣的曹操!漲知識!
    曹操善詩歌,詩歌裡有他的政治抱負,有對漢末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憫世之情。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而詩歌是最接近靈魂的,今天小依選了曹操最經典的八首詩,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 郭嘉臨死對曹操說27個字,曹操猶豫不決,報應在子孫身上
    郭嘉臨死對曹操說27個字,曹操猶豫不決,報應在子孫身上文/號外歷史之小文 圖/網絡在三國當中,郭嘉是一代奇才,民間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這是對於郭嘉在三國當中的重要作用的一種肯定,郭嘉對於曹操來講是影響他一生的人,很多人都知道官渡之戰,在起初曹操面對強大的袁紹
  • 傳統戲曲中曹操的首席謀士不是荀彧郭嘉,而是一員虎將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蜀國有武力超群的「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曹操手下則有能徵善戰的「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如果憑個人武力單挑,五虎上將應當勝出,但如果比拼打仗的戰績,卻是五子良將略勝一籌。
  • 郭嘉臨終前勸曹操誅殺司馬懿,郭嘉是如何猜到司馬懿會造反的?
    ,曹操身邊少了知心人,郭嘉會在去世前,勸說曹操殺司馬懿,郭嘉是如何猜到司馬懿會造反呢?郭嘉是個十分聰明的人,獨具慧眼,十分有遠見,最早時候跟隨是袁紹,後看透袁紹很難能成就一番霸業,最終離開了袁紹,閒居了幾年後,最終,曹操謀士戲志才去世,苟彧推薦郭嘉給曹操,曹操和郭嘉見面後,發現郭嘉才是自己最應該輔助的人。
  • 郭嘉臨終留一遺計,恩澤曹操
    但曹操建立的魏國為何能以一敵二對抗東吳與蜀國的聯手呢?有的人會說是曹操雄才大略,有的人也許會說是曹操知人善任,施行了兵卒屯田制。這樣說並沒有錯,但不全面。魏國之所以能以一敵二,是因為郭嘉臨終留下的遺計,讓曹操爭奪天下佔盡了先機。出色的軍師,應該把眼光放得更為長遠一些,毫無疑問郭嘉就做到了這點。官渡之戰前夕,曹操面對實力強過自己的袁紹心存畏懼。
  • 從"裂土為候"到遭受"車裂之刑"的囚徒—商鞅的人生軌跡
    但秦孝公死後,商鞅卻為何被秦國的太子黨施以車裂之刑呢?一、 商鞅入秦秦孝公求賢令一出,各諸侯國的有識之士齊聚秦國等候選拔。秦孝公的求賢令為何具有如此的威力,他在求賢令中用"甚光美"闡述了秦穆公的輝煌,同時也用"諸侯卑秦"的字眼數落秦穆公之後祖先的不光彩,同時也描述了秦獻公和自己的志向,並且用"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的厚賞來招攬天下賢士。
  • 鬼才郭嘉
    郭嘉這一輩子就沒出過常理的牌,雷霆萬鈞之時總有出人意料之策。在他短暫的有生之年,幹了別人幾輩子都幹不完的事。為曹操集團出謀劃策,擒呂布、破袁紹、徵烏丸,一路披荊斬棘。以至於曹操都想百年之後把他定為託孤之臣。郭嘉是怎樣跟隨曹操的呢?其實,最初的時候,郭嘉投奔的不是曹操而是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