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逆子和棄兒的文化鄉愁

2021-02-19 騰訊娛樂

騰訊娛樂專稿(文/劉兵 編輯/三替)

新片《山河故人》中,導演賈樟柯沒有出鏡表演,以往自己的作品中,賈樟柯會時不時的出鏡露個面,像希區柯克一樣。

尋找賈樟柯

從電影民工、拾垃圾者到走鋼絲的人、土豪老闆

最早是在短片《小山回家》中,賈樟柯飾演了一個歪戴著帽子的民工,他一邊不住往自己嘴裡夾花生米,一邊操著濃重的山西方言與自己的民工兄弟暢談人生,「告你們吧,這個事情就是,債多不壓身,錢多害死人,信不信吧,知道李向南吧,就是那個縣委書記,他老婆給人害了,所以我說,現在的事情就是,找上一個特別牛的老婆,完了吧,你一天有這二兩酒,吃上這幾個菜,幹上這一下……」


▲《小山回家》中歪帶著帽子的賈樟柯


▲《小武》拍攝片場

那種小人物的卑微自得和酒後的盲目興奮,被賈樟柯演繹得煞是可人。難怪在這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賈樟柯都以「電影民工」自居,而這種身份上的自我指認,與其作品的底層敘事風貌和獨立電影的生存困境也形成了某種對照關係。以平民化視角置身中國現場,恪守底層立場和邊緣身份認同,於是便有了賈樟柯迄今為止最為人稱道的兩部作品《小武》和《站臺》。


▲《任逍遙》「有賣《小武》沒有?沒有。那《站臺》呢?沒有。」


▲《世界》


▲《三峽好人》中走鋼絲的人

「有沒有《小武》?」「《站臺》呢?」「你這貨不行啊,就你這樣什麼時候能還錢呀?」《任逍遙》中王宏偉所扮演的角色如是問盜版碟販,這種揶揄和自嘲,除卻表面上具有的後現代遊戲性質,隱含的則是某種欲望隱晦而審慎的表達。這種意圖在《世界》和《三峽好人》中有著進一步的呈現,在這兩部影片中,賈樟柯分別以「拾垃圾者」和「走鋼絲的人」這兩個形象作為自我身份的確認。如果說,「拾垃圾者」的形象與《世界》片名疊畫旨在闡明一種當代藝術家的身份自覺,那麼,在《三峽好人》片尾,主人公三明需仰視才見並致以敬目禮的「走鋼絲的人」的形象,其所折射出的自戀和驕矜便可說是是有點難以自抑了。


▲《天註定》中的土豪老闆賈樟柯

於是,我們看到賈樟柯第二次在自己的作品中出鏡已然是《天註定》中的一個土豪煤老闆,「喂,我在東莞吶,徐悲鴻的?拿下,那可寶著吶……」,同樣是操著濃重的山西口音,但那份志得意滿、指點江山的氣概,恐怕是當初《小山回家》中的青年民工做夢也想不到的成功吧?「性都」、雪茄和掛在脖子上的大金鍊子,這些炫富的伎倆在彰顯某種粗鄙的同時,也確乎印證著某種身份焦慮。事實上,青年民工和中年土豪完全有可能是同一個人,正如昔日的「電影民工」如今已是蜚聲影壇的國際大導,在此賈樟柯以暴發戶的形象示人,或可看作是一種自我解構和反思的努力。


▲電影片名出現在影片第一段故事結束時

而反思的結果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及自《山河故人》在坎城電影節亮相以來被不斷提及的話題,那就是影片片名在第一段1999年的故事結束以後才出現,而此時影片已經進行50多分鐘。當「賈樟柯導演作品」幾個大字出現的時候,我聽到場內有觀眾發出驚疑和錯愕之聲,大概是誤以為影片這麼短就結束了吧?這當然為觀影增加了趣味,但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一笑了之,而是要追問,導演為什麼要這樣幹?難道只是為了好玩?


▲張到樂出生

結合影片的上下文,第一段故事結束於兒子張到樂降生,然後才出現「賈樟柯導演作品」以及「山河故人」的字樣,這裡我們是否可以做一聯想,就是兒子與《山河故人》這部作品形成了一種比擬的對應關係,即兒子就是作品而作品就是賈樟柯。那麼接下來問題的核心就是,兒子是怎樣一個兒子,作品又是怎樣一部作品呢?

是逆子,也是棄兒

有家難回,無家可歸,賈樟柯的文化鄉愁

「到樂(dollar)」,從名字即可看出,張到樂的命運註定是一個中西夾雜和糾纏的結果。作為一個富二代,張到樂從小就開始為留學移民而做準備,他接受全英文教育,甚至連中文的媽媽一詞都不會說,而語言的隔閡也成為他和父母之間溝通的最大障礙。他的父親張晉生則更可憐,這個一心崇洋的「資本家」可以駕駛「德國技術」撞斷古老黃河邊的石碑,但在移居國外後卻只能憑藉谷歌翻譯與兒子進行誤解叢生的交流,包括在國內花錢也買不到,如今卻可以堂而皇之散落一桌子的槍枝彈藥,也不過徒增他無助的咆哮,「自由算個屁」,但誠如張艾嘉扮演的中文老師對張到樂所言,「自由是你的」,於是他試圖反抗,他要回家!


▲《天註定》海報

家,在賈樟柯近期的創作中已經成為一個最具象徵意味的表意元素。《天註定》裡的四個故事段落,除了王寶強扮演的人物回家過年外,趙濤扮演的人物也回家看望了一次母親,姜武扮演的人物雖沒有家人,但是去找自己昔日的戀人傾訴,而最後一個段落跳樓自殺的打工少年,則是與老鄉見面。在這浮世上,家似乎成為這些人唯一渴望獲得短暫慰藉的避難所,哪怕只是為了尋求一個傾訴的對象,這對象似乎也構成了某種剎車裝置,希望藉此得以阻止災難的發生。

有家難回,無家可歸,這是賈樟柯為我們唱出的一曲哀歌。這哀歌,不僅是張到樂無父無母的棄兒流浪記,還是張晉生為避難而遠走他鄉的潛逃之旅,同樣之於故人而言,終日被運煤車和爆炸聲碾壓裹挾的苟(狗)活又何嘗不是一種山河破碎,田園將蕪的流浪?那是梁子茅屋為秋風所破的病痛呻吟,更是沈濤為慈父的逝去而嚎啕慟哭。「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當《go west》的樂曲聲響起,我們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幅蒼廖寂廓的「流民」圖景,除了像葉倩文在歌聲中所唱的那樣互道「珍重」,一切看似無可奈何,也無可挽回。


▲鑰匙是《山河故人》核心的敘事道具


▲詩人梁小斌

「鑰匙,這是我媽媽給我的,這是我們家的鑰匙」,鑰匙這個意象在《山河故人》裡頗為醒目,從梁子離家,到沈濤留給兒子的紀念物,再到張到樂對母親和故土的思念,鑰匙都作為最主要的道具發揮著象徵作用,這不由讓人想起朦朧詩人梁小斌那首廣為人知的作品,「中國,我的鑰匙丟了」。對於張到樂而言,這丟了的鑰匙就是語言,以及語言背後的文化道統。可想而知,對於他這樣的移民二代,要想重建自身的文化基因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他只能在異國風塵的不倫之戀中,以一種替代性的滿足重回母親的懷抱。

而賈樟柯自身,則歷經從地下到地上以及《三峽好人》的票房不佳和《天註定》的國內禁映,這一系列波折和變遷至少在文化意義上讓他看起來儼然也是一介流民。這位在國際影壇獲得極大肯定,幾成中國電影的國際代言人的重要導演,卻不斷在本土遭受冷遇,觀眾不能或者不願在電影院中觀看其絕大多數作品。於內,他是貌合神離的逆子,在規訓與懲罰中媾和或決絕,於外,他是被窺視和誤讀的「他者」,是寄人籬下的棄子,這樣的兩難處境亦並非他所獨有,而是我們幾代人或者整個民族的劫難。所以說,《山河故人》所觸及的移民問題,是生存困惑,更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鄉愁。

一半媚俗,一半媚雅

既有通俗情感劇,又有刻意安置的符號

中產階級,這是在談論《山河故人》這部電影時出現頻率較高的字眼,毫無疑問,這部作品相較於賈樟柯之前的作品有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關注對象由底層而中產階級化了。這個中產階級的轉向是從2014年的故事開頭梁子患病回鄉開始的,這也是影片中最具現場感和表現力的部分。由眾人合影到梁子只身影單,再到浴室休息等,只寥寥幾個鏡頭,那種底層生活的疲憊和梁子內心的滯重便強而有力的表現出來了,只可惜這一部分稍縱即逝,梁子本人在後面也乾脆從影片中徹底消失了。


▲梁子患上了塵肺病

即便是在沈濤去梁子家中探望的時候,鏡頭也基本沒有給梁子本人,而是都集中在沈濤身上。看得出來,賈樟柯拍攝此片的原初動機應該是對移民問題的思考,而移民自然與底層社會無關。作為中國社會目前最為人們所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移民題材自然比底層關注擁有更多的受眾,從這一點來講,我們不得不佩服賈樟柯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敏銳觸覺,以及順勢而為的變通能力。選擇什麼樣的議題是創作者的自由,但影片對梁子這個僅次於核心主人公的重要人物中途棄之不顧,這從基本的敘事效果上講是不完整的。


▲《山河故人》中反覆出現的飛機

同樣還是在梁子患病這一段落,當他從醫院檢查完病情走在路上的時候,路邊竟然憑空而來一隻老虎,就像沈濤在路上看到一架失事飛機墜落眼前,這樣突兀的處理都讓人感覺非常隨機和刻意。老虎是怎麼來的?是梁子去動物園了麼?沒有任何說明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飛機倒是真的從天而降,後面通過收音機交待說這是在飛機播種,可是這樣為交待而交待顯得多麼刻意,而且飛機失事即便有所謂象徵意義也還是過於生硬和節外生枝了吧?就像張晉生不得不特別強調澳大利亞本來不允許買賣槍枝,可是到了2025年已經允許了,以便為劇作設計上他擁有槍枝找合理性,這些做法都有些掩耳盜鈴,而沈濤在1999年評價張晉生新買的車時說,「紅色的,夠騷的你」,這樣的對白也頗讓人有穿越之感。

以上種種,有人或可假超現實或者藝術之名辯解,但在我看來,超現實也好,隱喻象徵也罷,都要有大的語境和邏輯鋪墊作為潤滑和支撐,而並非任意發揮,勉力而為。更何況,這本就是一部敘事性較強的通俗劇,不是形式感極強的實驗藝術片,幾乎可以說人人都能看懂,所以遵循基本的敘事邏輯是很重要的,否則便會有作品內部的分裂感。


▲《站臺》中,飾演尹瑞娟的趙濤跳舞


▲葉倩文的《珍重》

比如影片開始不久,沈濤騎著電動摩託向我們緩緩馳來的畫面很容易讓人將之與《站臺》中的尹瑞娟聯繫起來,那是尹瑞娟在辦公室伴著蘇芮的《是否》獨舞之後,短暫的一個人的片刻詩意然後重回日常,就這樣騎著摩託泯然於眾人。而在《山河故人》裡,沈濤的獨舞則被安排在影片結尾,她包著餃子,突然似乎受到某種感召走到戶外跳起舞來,但是她為什麼偏要走到文峰塔下跳呢?《站臺》中的尹瑞娟在辦公室獨舞既合乎日常邏輯又有詩意,而《山河故人》裡沈濤的跳舞段落則顯得有些刻意和做作。

雖然這個處理因為與開頭呼應而讓人接受起來不是那麼困難,但賈樟柯將之放置在特殊空間刻意營造的象徵意味,則和影片中手持關公刀的孩子、路邊燒紙的母子、沈濤父親逝世時身邊圍攏過來的和尚、火車上的軍人、伴著「走進新時代」的樂聲在後景扭秧歌的大頭人、三明衣兜裡的鋼筆,以及之前提到的老虎和飛機等等一樣,都是作者符號觀念對敘事的強行中斷,並進而形成某種肢解。這個問題在《天註定》中已然十分明顯,如強行插入的聖母像和毛澤東像的並置,這樣為象徵而象徵,為隱喻而隱喻,是深諳藝術旨趣的人一眼即可洞穿的小把戲,但對於媚雅者則是極具魅惑的利器。

因為可以抓住這些仿佛具有微言大義的符號和機關大做文章、過度闡釋,這是媚雅者願意發現和彰顯的文本價值,《山河故人》在這方面可謂頗為便利。

由此,本片不僅選題相對切近主流觀影人群,而且具備通俗故事的外殼可以讓更多的人看懂,在這個前提下影片又具備一定深層蘊含和意義空間可供解讀,同時賈樟柯又加入了部分可供臆測和勘察的秘密符碼,以滿足附庸風雅者對自身藝術品味的張揚,在我看來,這就是影片能夠在上映後贏得不俗口碑的綜合因素。

僅舉一例以資佐證,在熱贊此片的網絡留言中,有很多人都是因為感動,並有不少人宣稱自己在觀看中幾度落淚。尤其是沈濤母子在火車上的片段,大家都說感人,而我不明白的是,這到底是因為葉倩文的歌,還是影片的內容本身?難道《山河故人》還有另外一個片名叫《媽媽再愛我一次》?

本文系騰訊娛樂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視頻:《山河故人》終極預告 張譯趙濤熱舞求真愛,時長02分32秒,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山河故人》賈樟柯導演特輯。

相關焦點

  • 賈樟柯《山河故人》的三種「鄉愁」
    與「鄉愁」幾乎是《山河故人》中最重要的元素。離開也伴隨著鄉愁,《山河故人》的鄉愁並非戰爭帶來的分隔,並非被迫遷入新土,而是社會快速變遷下,有人前僕後繼地離去時,無法料想到的悵然。濤兒身邊從原本有梁子與張晉生陪伴,離婚後與父親的相依,父親死後兒子短暫地相聚,到最後一人獨舞於白雪之中的瞭然,更凸顯了人世間唯一不變的只有山河;人世間唯一能陪伴自己到永久的唯有自己。
  • 歸隱後賈樟柯仍褪不去《山河故人》的影子
    賈導不僅是一位國際知名的電影導演,出道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他對中國電影乃至文化的看法與批判,也讓他成為文化議題的意見領袖。除了前述的平遙國際電影節,他甚至也出力為家鄉籌辦呂梁文學季。他的貢獻,絕對不是隻言片語而言之的。
  • 《山河故人》的全部意義,藏在一首名詩中
    早前聞說《山河故人》與《聶隱娘》同赴坎城電影節,和《聶隱娘》對比,《山河故人》被媒體貼上了「販賣國情」討好西方的嫌疑,侯孝賢導演與賈樟柯導演的高下似乎立見。但我不相信,因為這個人為我們這個時代拍出了《小武》、《站臺》和《三峽好人》(賈樟柯電影個人排行前三)。
  • 《山河故人》:遠在他鄉的故鄉,在廣闊中走過,方知人的渺小
    《山河故人》是賈樟柯2015年執導的一部劇情片,這個電影的故事開始於在1999年的山西汾陽,那個賈樟柯導演念念不忘的故鄉汾陽,一個叫做沈濤的女孩和男孩張晉生,梁子之間的三角戀情。2014年,一切改變,梁子由於病情回到故鄉汾陽,而與沈濤離婚的張晉生和兒子張道樂在上海生活。
  • 優學藝考|編導藝考生 影評範文閱讀《山河故人》
    ▼ 山河流轉,故人遠去 ———論電影符號學在《山河故人》的運用 《山河故人》是賈樟柯導演的作品,講述了女主角沈濤一家三代從1999年到2015年再到2025年,這期間其家庭變化和時代變化的故事
  • 阮經天化身棄兒勇士 疾呼給棄兒寶寶一個家
    阮經天化身棄兒勇士 疾呼給棄兒寶寶一個家     除了在10月14日舉辦「棄兒生活照顧基金募集行動開跑記者會」,公布《2010年棄兒現況檢視報告》,更邀請剛獲得金馬獎提名的藝人阮經天擔任「棄兒勇士」,以及數個愛心企業單位,共同呼籲社會大眾踴躍支持「棄兒生活照顧基金」募集行動,協助兒盟可以無後顧之憂的讓棄兒在安置期間得到最好的照顧,幫棄兒找到合適的收養家庭。
  • 電影 《山河故人》: 瑕疵明顯 感人至深
    《山河故人》與《聶隱娘》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電影,一個是現實主義的情感蔓延,一個是古典文化故事改編的大片巨製。而在氣質上,《山河故人》與黑澤清的《岸邊之旅》更相近,在內容上則與娜塔莉·波特曼的《愛與黑暗的故事》相類似。所以我們放在一起討論,而且大家不都喜歡美女導演嗎?  借用坎城場刊影評人的一句話,《山河故人》就是一部中國人的家庭史詩。
  • 張譯又一力作——《山河故人》
    《山河故人》(Mountains may depart)是由賈樟柯編劇執導的一部家庭劇情現實題材的電影,由趙濤、張譯、梁景東、董子健等主演,張艾嘉特別演出,於2015年10月30日在全國公映。一種泛濫鄉愁和情懷,搪塞了在社會觀察上的平庸和無力,只剩下影像語言上一而再三小花樣在苟延殘喘掙扎。你知道最妙的一部分在於,當你從電影院走出來,你的眼睛變成了他的,他在牽著你走帶著你聽,一腳踏進去的奔流的河,好在你並非無知無覺。長之所以能在國際上不言自明的必然代言當代中國十餘年,與其敏銳嗅覺與自覺擔當關聯,而「販賣」一說簡直就是懦弱奴役的劣根殘餘。
  • 郭寶昌《宅門逆子》要借光
    自謙之後,寶爺又慷慨激昂地實話實說了:「《大宅門》讓我碰到70個騙子,《宅門逆子》讓我碰到3個騙子,是極惡劣的騙子。因為這些騙子的行為,這部戲整整耽誤了一年時間。現在總算完成了,我又從曲折的山路走到了平原上。」    據郭寶昌講,這部《宅門逆子》原名為《悲喜人生》,電視劇的誕生也有著離奇曲折的故事。
  • 經開區:品特色小吃 感鄉愁文化
    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是經開區重點打造的全域旅遊示範項目,主要以旅遊文化餐飲為主,融合現代元素,打造文化+旅遊+美食的網紅打卡點和旅遊目的地,在這裡可以品嘗到安順特色的小吃,感受「鄉愁」文化。今年10月,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開園後,安順本土知名餐飲企業就進駐該園,入園後,企業更注重安順本土特色的美食傳承和推廣,這裡不僅能展現安順特色小吃文化品牌,也成為安順餐飲集散的代表,將特色餐飲文化帶給來賓的同時,滿足美食愛好者的需求
  • 尋找江南棄兒 尋找被人遺忘的飢餓《江南棄兒》採寫手記
    新京報動新聞製作的3D:三年饑荒被遺棄 「江南棄兒」尋親難「江南棄兒」這個群體,他們在那場災難中遭受了巨大的、不成比例的創傷,完全可以成為一把鑰匙,一把能夠把大饑荒年代的故事表現出來的鑰匙。 於是馬上報了題,領導也立刻通過了。 採訪過程耗時七天,輾轉三省,採訪其實比較順利,突破沒有什麼難題。
  • 電影《山河故人》無障礙版全國放映
    2020年12月31日下午,由文娛無障礙項目組、上海電影評論學會、上海第一財經公益基金會、上海譯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以色列科技文化沙龍共同舉辦的「以愛為眼」《山河故人》無障礙版跨年放映活動在中以(上海)創新園舉行。
  • 《山河故人》:山河依舊在,故人何時歸?
    作為中國電影所謂的「第六代」導演的賈樟柯,2015年上映的《山河故人》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凸顯了他們這一代導演獨特的、不羈的電影製作方式。他們成長開始於上世紀90年代,跟電影故事開始時間1999年一致。而同樣的,對於正在崛起、越來越強大的中國來說,這一年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和現實意義。
  • 堅守@臺東 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留住「鄉愁」
    作者:韓淼 陳鍵興攝影:王慶欽只靠老一輩,想要留住鄉愁還是遠遠不夠的在臺東,一個人口只有22萬多、聚集了大量臺灣少數民族部落的地區,還有許多像陳春妹這樣的人,希望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留住那份獨特的「鄉愁」。 在以稻米聞名的池上鄉,郭麗津帶著她的津和堂城鄉創意顧問團隊為當地居民提供培訓與服務,幫助他們發現故鄉的自然與人文之美,學會講故事,創造出落實「慢活」精神的鄉村社區。 郭麗津在臺北工作數年,
  • 《山河故人》:山河仍在,故人難尋
    由李宇春獻唱的主題曲《山河故人》賈樟柯說:「春春的歌聲那樣沉靜、輕靈,這歌聲好像故人相逢的一笑。」一起來邊聽邊閱讀吧~正如他所說:「拍《天註定》,因為血未冷;拍《山河故人》,心仍未死。」好在,咱們能一起在國內遇見《山河故人》。《山河故人》倒計時海報:5個人,四段情,三角戀,兩個國,一把鑰匙
  • 以毀譽參半的《山河故人》出發,分析「新十年」電影的全新價值觀
    一個註定不被時代認可的導演,在地下和各大國外藝術節找到認同者。西方媒體對於汾陽小夥,有長久以往的認可和支持度。當《山河故人》再次在中國電影市場播送的時候,他們的評價成為賈樟柯最為有力的宣傳詞,但是中國觀眾對於賈樟柯式的溫情懷舊並不買帳。時代,成就第六代導演在特定的年代成為被人追捧的對象。進入到二十一世紀的新十年之後,似乎一切都在悄然之間發生著全新的改變。
  • 資訊 坎城電影節提名影片《山河故人》首映 貓眼電影助力發行
    電影公司、北京潤錦投資有限公司、日本北野武事務所聯合出品,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影視發行分公司、四海電影發行聯盟、天津貓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發行。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影在線票務和發行營銷平臺,這次貓眼電影和《山河故人》達成了「聯合發行+聯合營銷」的深度合作。不同於一般的商業大片,對於《山河故人》這類文藝劇情片,更講究精準觸及目標受眾,實現營銷價值。
  • 演員胡晟益為賈樟柯導演《山河故人》無障礙普通話版配音
    經過文娛無障礙項目組半年多的精心製作,賈樟柯導演授權作品電影《山河故人》無障礙版於10月15日國際盲人節在項目組執行方譯邇科技的微信公號譯邇無障礙文娛內容專區20點整上線播出!在此小編恭喜《山河故人》無障礙版播出反響熱烈!
  • 《山河故人》:無地自容的尷尬
    本文首發荔枝網和荔枝新聞客戶端,已獲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 記住鄉愁|外國人看中國傳統文化?優秀!
    《記住鄉愁》播出啦!跟著主持人小哥一起探索腳下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踏上尋根之旅吧!▼▼▼作為賽普勒斯希臘裔與馬來華人,吳宇衛一直站在身份與文化認知的交叉口。他時常自問:我是誰?帶著這個問題,他來到中國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