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嶽江河仍在,故人呢?賈樟柯《山河故人》的三種「鄉愁」

2020-11-03 體壇物語

《山河故人》為賈樟柯2015年的作品,當年入圍坎城影展主競賽,金馬獎七項獎,並獲得金馬原著劇本與觀眾票選獎。時隔五年,《寧靜的長河:2020賈樟柯原鄉影展》選映了包括本片的五部作品,讓觀眾能夠恢復一窺本作感動觀眾的秘密。

被切割的時間與人生

本片時空跨越26年,以中國迅速發展的1990年代為開端,接著時間跳躍到當時的2014年,並以未來的2025年作收。

畫面上也由小而大,從第一章1:1.33,第二章1:1.85,到2025年寬幅的1:2.39。空間上則區隔出山西汾陽,兒子隨父親到上海,移民澳洲這三個距離遙遠的地點。雖然本片畫幅不同並非刻意安排,而是因為部分畫面出自導演長期搜集的影像紀錄,卻變成了本片的重要特色,更凸顯景色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

1999年,小學老師濤兒愛上了礦工梁子,但因現實所逼兩人被迫分手,濤兒嫁給了富有的煤礦老闆張晉生,梁子與張晉生也因此決裂。 濤兒的選擇亦反映了當年中國社會的評估,那是市場全面擁抱資本的時代,連愛情都可以買賣。

梁子遠走他鄉,留下了曾經的愛人、曾經的故裡。片名《山河故人》在第一章結束之際出現,讓觀眾明白,那些愛恨,以及蘊含著傳統思想,價值的生活與人,都都留在那日復一日,永駐不移的山嶽與江河之中。

甚至,「資本至上」的價值經過了15年依舊沒變。2014年濤兒與張晉生已經離婚,孩子到樂(Dollar,對,孩子就被取稱為「美元」)跟著父親到比汾陽甚至發展性的上海,母子倆直到濤兒的父親過世,才因喪禮重逢。到樂與濤兒十分生疏,而到樂新的家庭甚至已居住在繁華的上海,卻始終嚮往著海外。

他們就像許多不斷追逐資本,不斷追逐自由的人們,從小縣城奔向大都會,又從海的這端跨到了更遠的另一端。到了2025年,長期居住在澳洲的到樂已經不會說中文,而當年帶著他移民的張晉生卻依舊在澳洲過著中式的生活,與兒子之間總是隔著著翻譯軟體。看似已與中國生活毫無瓜葛的到樂,卻意外被中文老師吸引。

三種「鄉愁」

「離開」與「鄉愁」幾乎是《山河故人》中最重要的元素。所有停留在原地的人,都將面對他人的離去,永遠是生離亦或死別,沒有人能陪伴誰走到永遠。人離開後,回憶也將漸漸淡去,或許不會遺忘,但終會變得稀薄,或存在於生活中的小小角落,偶爾想起便會被綿延不絕的思念糾纏不已。

離開也伴隨著鄉愁,《山河故人》的鄉愁並非戰爭帶來的分隔,並非被迫遷入新土,而是社會快速變遷下,有人前僕後繼地離去時,無法料想到的悵然。濤兒身邊從原本有梁子與張晉生陪伴,離婚後與父親的相依,父親死後兒子短暫地相聚,到最後一人獨舞於白雪之中的瞭然,更凸顯了人世間唯一不變的只有山河;人世間唯一能陪伴自己到永久的唯有自己。

張晉生與到樂的「鄉愁」截然不同,張晉生是今日許多海外華人社區的縮影。他們已經移民國外,卻依舊舊心繫祖國;當年為了更好的生活而遠走,今天卻在海外過著當年的生活。他們說中文,聽華語歌,用帶著東方色彩與美學的瓷器飾品 ,與當地社會格格不入,自成一圈。他們未曾適應新的生活,更遑論融入當地的民情風俗。

有別於父親,到樂的鄉愁如此不定,除了外表,他的語言,生活方式都已經和上一代移民不同,可是他卻又未真正地融入新的社會。

到樂依舊被長輩們的「華人」價值所造成的綁架,尷尬地處於融合與回頭的交界,他的鄉愁,更像是尋找認同。吸引到樂的中文老師幾乎象徵著他所不熟悉,卻又很像母親與故土的身影疊合在一起,成為當今許多移民中國人難解的結。自己歸屬的某部份文化,同時也隱含著對於母親的思念與愛。

在2020年看2015年的作品

本片為賈樟柯2015年的作品,而片中的「未來」設定於2025年,一來一往正好是十年的時間,意外地人們頗有中國版《十年》之感(雖然片中第二,三章的時間間隔是11年)。香港,臺灣,泰國,日本的電影工作者都創作了屬於自己的《十年》,《山河故人》的後半段卻意外地訴說了中國未來的十年。大約其他《十年》預見的未來提早到來一般,海外中國人的認同認同似乎也提前到了2020年。

《山河故人》裡的中國從1990年到2010年迅速變遷-中產階級興起,城鄉差距擴大,中國人對於世界的認知改變-到2025年將面對失根與認同的矛盾,賈樟柯的批判力道如此深沉,悲傷卻精準有力,既凸顯了大時代下疏離蒼白的人際,更點出了海外移民們無法融入,又無法回到故鄉的必然境界。

(作者:吳思恩,略有刪節)

相關焦點

  • 山嶽江河仍在,故人呢?歸隱後賈樟柯仍褪不去《山河故人》的影子
    《山河故人》就體現了慈悲。但是《山河故人》裡滿多賈樟柯個人生活的細節太多太多,賈樟柯必須要拍它,因為它是最通俗、從90年代到現在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經歷過的,這是一部跟觀眾在情感共鳴上更貼近一些、更通俗一點的電影。
  • 《山河故人》:山河仍在,故人難尋
    由李宇春獻唱的主題曲《山河故人》賈樟柯說:「春春的歌聲那樣沉靜、輕靈,這歌聲好像故人相逢的一笑。」一起來邊聽邊閱讀吧~一個回眸,山河經已流轉;一個轉身,彼此已是故人。時隔九年,賈樟柯又回來了,帶著他的《山河故人》。
  • 《山河故人》,逆子和棄兒的文化鄉愁
    那麼接下來問題的核心就是,兒子是怎樣一個兒子,作品又是怎樣一部作品呢?是逆子,也是棄兒有家難回,無家可歸,賈樟柯的文化鄉愁「到樂(dollar)」,從名字即可看出,張到樂的命運註定是一個中西夾雜和糾纏的結果。
  • 《山河故人》:山河應猶在,何日故人來
    如果說到現在海外最受歡迎和喜愛的中國導演,那賈樟柯一定是其中之一。從最開始的《小武》《站臺》《任逍遙》,到最近幾年的《天註定》《山河故人》,賈樟柯的作品產量穩定,質量也是一直保持著高水準。賈樟柯或許是如今最懂得中國,最善於拍攝中國的導演;或許也是如今最具有鄉土氣息,卻又最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導演。
  • 《山河故人》:山河依舊在,故人何時歸?
    作為中國電影所謂的「第六代」導演的賈樟柯,2015年上映的《山河故人》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凸顯了他們這一代導演獨特的、不羈的電影製作方式。他們成長開始於上世紀90年代,跟電影故事開始時間1999年一致。而同樣的,對於正在崛起、越來越強大的中國來說,這一年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和現實意義。
  • 山河故人:賈樟柯的一聲珍重
    「講述中國人的一次大流散」,賈樟柯以一句話概括《山河故人》。  《山河故人》同樣不例外。三個故事,不只是地點上從汾陽跨越到澳大利亞,時間上更延綿發展到了想像中科技發達2025年,他的電影語言,就像本雅明筆下的新天使,在歷史進程中面向過去,又被進步的風暴一步步推向未來。  就算流散四方,似曾相識的是,世界的起點依舊是小城汾陽。賈樟柯說過,家鄉汾陽的生活給了他自由的精神,縣城裡有喜怒哀樂,講述窮街陋巷的生活,是他拍電影的動力之一。
  • 《山河故人》的全部意義,藏在一首名詩中
    早前聞說《山河故人》與《聶隱娘》同赴坎城電影節,和《聶隱娘》對比,《山河故人》被媒體貼上了「販賣國情」討好西方的嫌疑,侯孝賢導演與賈樟柯導演的高下似乎立見。但我不相信,因為這個人為我們這個時代拍出了《小武》、《站臺》和《三峽好人》(賈樟柯電影個人排行前三)。
  • 《山河故人》:故事情節有點"尬"?聊聊賈樟柯電影中的變與不變
    縱然,《山河故人》依然帶有很強的賈樟柯風格,比如探討時代變化與人的關係,比如側面揭示底層人物的生活掙扎,但是《山河故人》本人又帶有賈樟柯自己的突破,他開始關照未來,對未來人們對於故土、故鄉、故人的態度好奇,利用故事鋪陳開來。
  • 《山河故人》:一部可以在電影院看到的賈樟柯電影,特殊在哪裡?
    首先,這部電影是賈樟柯作品中為數不多的在院線上映的電影,其次,這是一部講述發生在山西的故事的電影。賈導似乎非常"鍾愛"自己的家鄉山西,他鏡頭中的故事,總是發生在這片他所熟悉的土地上。再挑明了說,這句話像是走進《山河故人》的一張地圖,循著它,我們能洞見賈樟柯導演在影像背後,試圖告訴人們的一道人生命題的終極答案。最後,影片中母子倆人最後的別離,每一秒都彌足珍貴,這一別,不知何時還能相見,又或許永遠不會相見。山河人在,故人天涯。賈樟柯的敘事方式總能在平凡真實的畫面中牽扯出太多情緒,觸及人們心裡最深的柔軟。
  • 賈樟柯執導電影《山河故人》的生活哲學:此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2015年10月3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的電影《山河故人》,是賈樟柯導演的又一部講述小人物命運的作品。該片選取家庭情感現實題材,以3個時間節點、26年的時間跨度,反映三個人在情感、生活上的歲月變遷,在悲歡離合中讓人感悟人生。關於家庭、親情、命運的疑問,都可以在這部電影找到答案。最終,人物的命運結局令人唏噓,但是時代變遷下的人情世故,依然能夠讓人感慨萬千。
  • 優學藝考|編導藝考生 影評範文閱讀《山河故人》
    《山河故人》(Mountains may depart)是由賈樟柯編劇執導的一部家庭劇情現實題材的電影 ▼ 山河流轉,故人遠去 ———論電影符號學在《山河故人》的運用 《山河故人》是賈樟柯導演的作品,講述了女主角沈濤一家三代從1999年到2015年再到2025年,這期間其家庭變化和時代變化的故事
  • 賈樟柯導演新作《山河故人》揭幕臺灣桃園電影節
    賈樟柯導演,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並任執委,由他執導的影片《山河故人》作為開幕片揭幕臺灣桃園電影節,賈樟柯導演與女主角趙濤、男主角董子健共同赴臺亮相開幕式。—《山河故人》男主角董子健與同屆金馬影帝候選人李鴻其—賈樟柯導演新作《山河故人》獲選為第三屆臺灣桃園電影節開幕片,近日賈樟柯導演與女主角趙濤、男主角董子健赴臺出席開幕儀式及大師講堂,獲得影迷熱烈回應。《山河故人》講述失根與飄泊的感情故事,跨越26年的情感歷程為臺灣觀眾帶來了深深感動。
  • 《山河故人》:不是所有東西都會被時間摧毀
    4:3,16:9,2.39:1,這是賈樟柯賦予《山河故人》的三個畫幅,對應昨天、今天、明天三個時代。從1999年的世紀末之舞,到2014年的故人分崩離散,再到2025年的隔岸遙想,宛如一曲被逐漸拉伸的悲歌,整體跨度26年。
  • 中楚漢秀: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故人終會離去—《山河故人》
    ;             ——題記    《山河故人
  • 《江湖兒女》雖好看,但賈樟柯反思過他的自我重複嗎?
    它自我引用,左右互文,堪稱「賈樟柯電影宇宙」終極篇的自我致敬——無論賈科長承認與否。《江湖兒女》與《山河故人》是高度同質的,不過《江湖兒女》從《山河故人》失敗過的地方站起來了。換句話說,它的內部情結缺乏結構性突破,然而表達上臻於至善:青年豪氣走江湖,如今識盡愁滋味,即便全世界都「move on」,也有長存故人情,一切照舊。
  • 在線觀看《山河故人》,現場嚮導演賈樟柯提問
    在線觀看《山河故人》,現場嚮導演賈樟柯提問 2020-07-09 11: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賈樟柯:山河故人為什麼要寫一個老套的三角關係?
    TODAY分享一次新片創作談賈樟柯 | 山河故人昨天去看《山河故人》點映場,整部電影依舊是極其賈樟柯式的汾陽故事,不同的是,少了全景式的冷靜觀察,多了對情感體驗的聚焦式展現。對於不熟悉賈樟柯的觀眾來說,這樣的縣城故事出現在大銀幕上,可能是一次新鮮的觀影體驗;而對於熱愛他的人來說,便似是故人來了。整理了主創交流會筆記分享給你,或許會讓你在觀影之時,獲得更多情感體悟。「一部關於時間與愛的電影」每一部影片拍完,它的影像、視聽語言是獨立的,大家可以按照各自的生活經驗、閱歷、性格去讀解它、感受它。
  • 豆瓣7.9《山河故人》:淺析賈樟柯世界的感情:愛情、友情和親情
    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嬰兒。第一境界駱駝,忍辱負重,被動地聽命於別人或命運的安排;第二境界獅子,把被動變成主動,由「你應該」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動爭取,主動負起人生責任;第三境界嬰兒,這是一種「我是」的狀態,活在當下,享受現在的一切。
  • 資訊 坎城電影節提名影片《山河故人》首映 貓眼電影助力發行
    約故人相見,看山河不變,10月25日,賈樟柯新作《山河故人》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導演賈樟柯攜主演趙濤、張譯、董子健、劉陸出席了活動,
  • 賈樟柯:《山河故人》有實力 就該去奧斯卡_娛樂頻道_鳳凰網
    兩部電影的場刊評分和海外口碑都不錯,趙濤甚至一度有奪取「坎城影后」的呼聲,我們當時在採訪《山河故人》市山尚三時,對方也毫不避諱的說「已經做好拿獎的準備了」。然而最終載譽歸來的是臺灣導演侯孝賢,賈樟柯和它的《山河故人》則沒有獲獎。一時間,賈樟柯在早年間從粉絲視角所寫的《侯導,孝賢》被人扒出並瘋狂轉發,還有影評人撰寫文章分析《為何賈樟柯挨罵而侯孝賢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