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這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二十二個節氣,鬥指子,隱含萬物靜寂、生機禁閉、陰陽交割之時。但在至暗時刻,也是新機方始之時,所以《易經》用《復卦》來代表之一時節,這就是由《坤卦》的至陰而來的「一陽生」。在此時,雖然陰氣佔據上風,天氣至寒,日照最短,但一陽已經頑強地生入眾陰之中,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絕望中看到了生機,這就是古人的智慧與哲思!
冬至過後四十六日,就是立春,新年新春就來了,所以英國詩人雪萊在《西風頌》中的那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成了激勵無數人的名句,看來,古今中外的智慧是息息相通的!
南朝梁人崔靈恩撰寫的《三禮義宗》中說道,冬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冬至為一年中陽氣最弱的一天,此後則陽氣漸漸回升。
據現存著作記述,周人(陝西一帶)以冬十一月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為歲首。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四時八節之一,在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漢書》:「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
《史記·孝武本紀》:「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復卦·彖》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在我國南方地區,至今仍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看來南方人還是多少地繼承了祖先的傳統,而北方人就只剩下吃了。
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時至冬至,標誌著即將進入一年最為寒冷的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有:「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