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開頭顯示的「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那句話一樣,《聚焦Spotlight》整部片子都透露出新聞工作者應有的簡潔犀利,冷靜客觀。極佳的劇本碰上演技紮實的演員,充分發揮了其應有的魅力,將一個新聞工作者不畏強權,挖掘神父猥褻兒童的事件講得絲絲入扣,毫無尿點。不怪很多老一輩的新聞人開玩笑說觀影體驗類似於看精神A片。
故事說來,層次分明。開篇設在1976年的波士頓警察局,通過警察與助理檢察官,神父與受害兒童母親的簡短對話,近乎完美地刻畫出教會在當地的壓倒性權威,執法人員知道罪惡發生卻無能為力的無奈,和普通民眾面對自身信仰的代言人——神父犯下的罪行,不知所措的情緒。
聚焦小組全部成員
隨後,時空跳躍到2001年的《波士頓環球報》辦公室,在總編的告別會上,我們依次見到報紙「聚焦」專欄的四位成員:組長羅賓森(麥可·基頓飾)、菲弗(瑞秋·麥克亞當斯飾),麥可(馬克·魯弗洛飾),馬特(布萊恩·達西·詹姆斯飾);也引出了新上任的總編輯:馬蒂·巴倫(列維·施瑞博爾飾)。從角色的言談舉止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羅賓森是一個經驗豐富、資歷頗深,有些老於世故的領導者。反觀初來乍到的上司馬蒂,他待人冷淡、不善社交,卻擁有新聞工作者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求真務實。馬蒂就如傳統西部片裡,那個闖入村莊的外來者,開始不受歡迎難以融入,但在堅持某種正義原則的過程中,逐漸帶領一部分人反抗固有的強大勢力,並贏得原有集體的尊重。
馬蒂作為一個不信仰天主教的異鄉人,立刻發現一個被輕描淡寫報導過的神父褻童案值得深入調查。就這樣,「聚焦」小組搜集簡報,調動一切公開的資料文件,逐步贏得相關律師、學者、救助小組以及受害者本人的信任,頂著來自教會、政壇等多方壓力,艱難前行著。在逐步深入的調查過程中,他們發現不只是一兩個、十三個、九十個,到最終確定的七十個當地的神父有猥褻兒童的行為,紅衣主教本人對神父的所作所為一清二楚,還為了掩飾罪行找各種藉口調動神職人員。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波士頓、美國,它存在於世界上任何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國家,而且是自上而下的行為。他們對抗的是整個體制,甚至是一種以世紀為單位計算的古老信仰。
調查過程中,美國經歷了9.11事件。悲劇面前,信仰尤為重要。是否要揭開教會的遮羞布,成長在天主教環境下的記者們也動搖了。就像受害者在採訪中說的,即使當神父要求你給他口交,對很多人來說都和上帝叫你幫他個忙一樣。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多年前對於神父罪行的報導才在眾人的默許下戛然而止;各方執法機關也難以撼動這根深蒂固的勢力。同樣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在各個社區發生,無辜的孩子們受到肉體和精神的折磨。但是,像劇中說的那樣:有時候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大多時候都是在黑暗中摸爬滾打。突然間燈亮之後,每個人多少都要面對些責難。最終,職業精神促使「聚焦」小組堅持了下去。現實中,《波士頓環球報》也憑藉這一系列報導獲得了2003年的普利茲新聞獎。
值得慶幸的是,導演將這個易於煽情的題材講得極為克制,在人物說話時連音樂都不捨得用,使整部片子有高度的現實主義風格,十分貼合調查者的真實工作過程。同時,正是這樣一種不卑不亢的娓娓道來,使這個基於事實的電影更加打動人心。《聚焦》裡的記者們不是英雄,他們只是在做自己該做的事。
在錯過了紙媒輝煌的當下,「聚焦」小組本身就是一個反潮流的存在,他們列為第一準則的,不是當下泛濫的新媒體重視的速度,而是準確真實。他們可以為了追蹤某一個重大事件,花費幾個月的時間,不停地採訪、研究資料,利用線人,善用技巧和法律。雖然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存在很大風險,而且新聞是有時效性的。但是,我們應該容許這樣穩、準、狠的新聞報導,和苛求真相、敢於反抗權威的媒體人的存在,畢竟,這都是我們整個社會需要媒體監督、傳播信息的原因。
如同古巴革命領袖切·格瓦拉所說的:我怎麼能在苦難面前背過臉去。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媒體在轉型,觀念在變化,但有些原則是不能動搖的。電影最後,一切歸於平靜。馬特說自己幾個月沒有睡好覺了,並且靠寫恐怖小說緩解壓力。又一天的工作開始,羅賓森在忙碌的辦公室裡,接起願意坦誠經歷的受害者打來的電話,說了聲「這裡是聚焦」。全片就這樣結束了。
片尾字幕告訴我們,紅衣主教在掩蓋了那麼多罪行之後,竟得到升職。但至少,做個新世紀最後的牛仔還是件挺酷的事兒,不是嗎?
▓文章為有意思(ID:youyisi_cn)綜編,轉載務經授權。
投稿或版權合作:✉ youyisitoug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