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毀掉一個人的人生?
最徹底的方式是當他還是孩子時,毀掉他的信仰。
美國電影《聚焦》裡毀掉的方式更為殘酷——孩子們被神父性侵。身著黑袍的神父,是上帝代言人,也是撒旦的使徒。
電影的故事並非虛構。《波士頓環球報》「聚焦」小組的記者們,用一年時間調查出波士頓地區70名神父多年來猥褻兒童,並受大主教包庇的醜聞。一場波及全美乃至全球範圍的孌童風波,自此引爆。
這部沒有特效、大牌明星和華麗敘事,情緒克制甚至略顯壓抑的電影,一舉獲得今年奧斯卡六項提名,已有不少影評人斷言,它至少會拿下最佳影片獎。
電影片尾,黑幕上滾動一份城市名單,名單中的城市都曾發生過神職人員性侵兒童。
名單似一道哭牆,觀者如我們。不寒而慄。
警局內,一位母親檢舉神父猥褻她的孩子。
百葉窗後,神父臉色陰鬱,警察告訴他「很快就會完事了」。期間,有家小報的記者來打聽情況,卻被警察「打發走了」。
教會負責人隨口說句「這種事情再也不會發生」的潦草保證後,神父揚長而去。
一場性侵事件就這麼輕飄飄的結束。執法者無能,傷者無力,輿論無聲。
那名神父叫吉歐根,針對他性侵兒童的起訴多達134起,其中有84名原告拒絕私下調節,然而這在《波士頓環球報》上,只值一個小專欄評論,而具有30年歷史的調查欄目「聚焦」,一開始甚至沒考慮介入。
事件發生在網際網路正興起、還流行翻蓋手機的2001年。
當時,傳統報人已嗅到一絲危機:報社主編剛剛辭職了,讀者的數量也在下降。而接任的外來者猶太裔巴倫,則堅持要求「聚焦」深挖此事。
隨後,在編輯部幾個總想搞出些大新聞的記者努力下,種種線索浮出水面。
由幼年被神父性侵過的受害者組成的「SNAP」告訴「聚焦」:僅波士頓就有13個猥褻兒童的神父。該組織僅有10位成員,因長期不受關注,剛剛一位女性因絕望而退出。
而編輯部主編羅比多年的好友,是位為教會內部服務的律師,卻守口如瓶。他的觀點其實很有代表性,「看看四周,這些都是好人,給這座城市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啊。」
後來,波士頓牧區大主教,約見了報社主編,不提罪行卻反提處事之道,「處事不容易啊,特別是在小城鎮.」
作為波士頓地區第一大宗教,天主教對政壇影響非常之大。甘迺迪家族就是波士頓最有名的天主教政治家族。在一些貧窮社區,教會的存在甚至超越了政府機構。面對教會的違法行為,執法部門要麼從輕處罰,要麼瞞而不報。
「聚焦」要面對的,是一個龐大、傲慢且黨羽廣泛的對手。
對於窮人家的孩子而言,宗教如此重要,被神父留意到都是件值得炫耀的事。Snap的負責人稱:「他會讓幫忙籌善款、倒垃圾,你會感覺自己與眾不同,就好像主在請求你的幫助」。
「他跟你講黃段子時,也許你會覺得有點古怪.然後他會給你看色情雜誌.直到有一天他會讓你給他手淫或口交。」
「很難拒絕天主,對吧。」
一位堅持起訴吉歐根的原告回憶,當神父出現在家門口,其母親激動萬分,「就好像主大駕光臨一樣」。
當對方提出要給他買冰淇淋時,12歲的他沒有任何遲疑就答應了。回家的路上,「他開始摸我的腿,然後他的手直接滑了進去,抓住了我的生殖器,我一下就僵住了」,他根本就沒碰冰淇淋,化了一手。
講述時,他不經意露出布滿針眼的胳膊,那意味著可能長期的毒品注射。
另一位受害者則稱,性侵自己的神父看出自己是同性戀,便給他看一些寫著同性戀、變性人和雙性戀等字樣的掛飾,以突破他的心理防線,並提議玩脫衣撲克。
不久後神父便脫掉上衣,說其心情低落,「你或許可以給我口交讓我開心開心」。
「那真的毀了我,那是一切噩夢的開始,以那樣的方式了解性愛,然後喜歡上男人。」
這些神父專門挑選家境貧窮、年幼喪父或有同性戀者下手。他們似乎知道,侵犯這些沒有背景、失去保護傘且有著難言之隱的孩子,被揭發遭受報復的風險很低,即使暴露也易於擺平。
在美國,未成年起訴強姦的時限是3年,而大多數受害人都是在很多年之後才需求法律幫助。因為事發後,這些孩子往往自責內疚,難以啟齒,不願意承認這事兒。
然而這些傷口與童年陰影卻會伴隨受害者一生,很多人往往藉助酒精或是毒品麻痺自己。
「如果這樣你也無法解脫,你就只能跳橋自盡。這就是我們自稱倖存者的原因。」
電影幾乎用拍攝紀錄片的方式,克制地講述著沉重的黑幕。
其實這樣一個糾纏著性和醜聞的電影,可以演繹得很誇張,但電影《聚焦》並沒這麼做。它和現實中的「聚焦」編輯部一樣,信奉「真實最具力量」。
吉歐根的事件,僅僅是驚天醜聞的冰山一角。
「聚焦」小組發現,現實情況遠非教會所聲稱的「僅僅是大園子裡的幾個爛蘋果」。
這是一種體制性的作惡:教會內部對褻童神父,一般採取暗地裡「停職加治療」的方式。「治療」過後,神父仍會被派到新教區任職。
這意味著,一個性侵者並沒有受到任何約束。對其曾經所作所為的隱瞞,反而縱容讓他在新的牧區繼續作惡。
一位曾在所謂「治療機構」裡做過醫生,後來研究褻童神父現象的學者爆料,因為天主教神父獨身制度等原因,孌童現象的出現率極高。
據他的推測,至少6%的神父會和未成年人發生性關係。按這個比率計算,波士頓區域或許有90個神父有戀童癖——那曾經受害的孩子又將有多少呢?
要知道僅吉歐根一人就性侵了上百兒童。
聽罷,「聚焦」編輯部陷入了長時間的寂靜。
查閱材料時,記者們發現一個規律:被指控有孌童行為的神父,停止其間都有類似「因病離職」、「休假」、「待分配」以及「緊急調用」等奇怪的標註,但就是沒有「教廷通牒」。
主編羅比決定進行逆向調查:從全州海量的神父工作日誌入手,專門篩選那些停職期間有類似關鍵詞的人。經過漫長的篩選後,有87個符合條件,與估算相近。
大家開始「聚焦」這些神父的名字,並深入他們曾經工作區——漫長的調查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受害者出現了,受到侵犯後,他們的家庭都選擇了私下解決,而沒有進行起訴。
一位受害者這樣描述:「主教大人來到我家,告知以前從未發生過這種事情,希望能夠免於起訴,而我的母親在給客人端蛋糕。」
而波士頓牧區的大主教,也被指責包庇罪行。早在1962年,就有一位神父目睹吉歐根「領著一個男孩走進了臥室」,他立即向主教報告,卻換來「將被調往南美」的威脅。
就在大家越挖越深之際,「911」事件發生了。
記者手頭的工作不得不停下,去全力區報導這場災難。
電視上,波士頓教區的大主教以上帝之名為死傷者祈禱時,那畫面是如此的諷刺。還有人勸主編羅比收手,「人們比往常更需要教會」。
此前,記者敲開一位神父的家門,質問他」是否猥褻過兒童」。那為看上去人畜無害的慈祥老人坦然承認,仿佛那是件在正常不過的事。
但他卻極力強調那不是強姦,自己知道區別,「我小時候就被強姦過。」
惡行在輪迴,那一刻,上帝已經死了。
醜聞滋生泛濫的原因,其實是沉默。
沉默,有時最具殺傷力。
影片中,警察接受採訪時表示:「警長知道,所有人都知道,可是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抓神父。」
代理過類似案件的律師,則勸說受害者籤署保密協議,以獲得教會賠償金,並從中這抽取1/3作為己用。久而久之,這竟然成為一種帶有牟利性質的潛規則。
甚至連法官,都在威脅合法公開資料的記者,「這些都是非常敏感的記錄,公布的話編輯部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最後,受害者也沉默了。
文件顯示,80年代曾有一位母親寫到:我們全家都支持教會,希望去維護天主教義。即使在我七個孩子被侵犯的痛苦時刻.我們被要求保持緘默,我們2年前接受了教會的指示,可神父吉歐根繼續在牧區工作,我們向主教勞求助,可勞置若罔聞。」
電影持續壓抑的沉默,終於記者打破了。那是《聚焦》中鮮有的一次的情緒爆發。
經歷5個多月的漫長調查後,「聚焦」終於鎖定了70名免於起訴的孌童神父。
聖誕前夕,主編羅比拿著這份名單,再次找到自己老友、教會內部的律師求證,希望得到他的確認,卻被趕了出來。
最後一刻,老友叫住了他,圈下了所有的名字。
所有人都有罪,無人倖免。
面對公眾「為什麼不早一點?」的質問,羅比的眼角泛起隱隱淚痕。早在90年代初,就有律師向他寄過一份多名孌童神父免於起訴的剪報,可他卻忽視了。
這場調查,是遲到的自我救贖。
遲來的正義最終還是來了。
2002年1月6日,《波士頓環球報》刊登了名為「教會放任神職人員性侵兒童多年」的特稿。隨後他們發表了數十篇針對此事的跟進報導。
此舉最後導致271名神父受到起訴。主教請辭,相關犯人鋃鐺入獄,對教會的罰款高達20多億美元。
那名淫魔神父吉歐根,在牢獄中被獄友殺死。
整部電影帶我們體驗了一場真實的噩夢,好在遲到的正義最後撕開一線光明。
……
別以為,電影中的故事,離我們有多遠,
想想那些在鄉鎮學校被性侵的留守兒童,以及那些再無下文的新聞報導。
能報導這些的中國「聚焦」記者已經越來越少,
而且可以預知,在未來許多年,
我們也拍不出《聚焦》這樣的影片。
PS : 後臺回復「聚焦」, 獲得更多信息。
影中故事,戲外人生
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後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