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完普利茲再衝奧斯卡 電影《聚焦》揭秘 「神父性侵案」

2021-02-08 影徒


如何毀掉一個人的人生?

最徹底的方式是當他還是孩子時,毀掉他的信仰。

美國電影《聚焦》裡毀掉的方式更為殘酷——孩子們被神父性侵。身著黑袍的神父,是上帝代言人,也是撒旦的使徒。

電影的故事並非虛構。《波士頓環球報》「聚焦」小組的記者們,用一年時間調查出波士頓地區70名神父多年來猥褻兒童,並受大主教包庇的醜聞。一場波及全美乃至全球範圍的孌童風波,自此引爆。

這部沒有特效、大牌明星和華麗敘事,情緒克制甚至略顯壓抑的電影,一舉獲得今年奧斯卡六項提名,已有不少影評人斷言,它至少會拿下最佳影片獎。

電影片尾,黑幕上滾動一份城市名單,名單中的城市都曾發生過神職人員性侵兒童。

名單似一道哭牆,觀者如我們。不寒而慄。

警局內,一位母親檢舉神父猥褻她的孩子。

百葉窗後,神父臉色陰鬱,警察告訴他「很快就會完事了」。期間,有家小報的記者來打聽情況,卻被警察「打發走了」。

教會負責人隨口說句「這種事情再也不會發生」的潦草保證後,神父揚長而去。


一場性侵事件就這麼輕飄飄的結束。執法者無能,傷者無力,輿論無聲。

那名神父叫吉歐根,針對他性侵兒童的起訴多達134起,其中有84名原告拒絕私下調節,然而這在《波士頓環球報》上,只值一個小專欄評論,而具有30年歷史的調查欄目「聚焦」,一開始甚至沒考慮介入。

事件發生在網際網路正興起、還流行翻蓋手機的2001年。

當時,傳統報人已嗅到一絲危機:報社主編剛剛辭職了,讀者的數量也在下降。而接任的外來者猶太裔巴倫,則堅持要求「聚焦」深挖此事。

隨後,在編輯部幾個總想搞出些大新聞的記者努力下,種種線索浮出水面。

由幼年被神父性侵過的受害者組成的「SNAP」告訴「聚焦」:僅波士頓就有13個猥褻兒童的神父。該組織僅有10位成員,因長期不受關注,剛剛一位女性因絕望而退出。

而編輯部主編羅比多年的好友,是位為教會內部服務的律師,卻守口如瓶。他的觀點其實很有代表性,「看看四周,這些都是好人,給這座城市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啊。」

後來,波士頓牧區大主教,約見了報社主編,不提罪行卻反提處事之道,「處事不容易啊,特別是在小城鎮.」

作為波士頓地區第一大宗教,天主教對政壇影響非常之大。甘迺迪家族就是波士頓最有名的天主教政治家族。在一些貧窮社區,教會的存在甚至超越了政府機構。面對教會的違法行為,執法部門要麼從輕處罰,要麼瞞而不報。

「聚焦」要面對的,是一個龐大、傲慢且黨羽廣泛的對手。

對於窮人家的孩子而言,宗教如此重要,被神父留意到都是件值得炫耀的事。Snap的負責人稱:「他會讓幫忙籌善款、倒垃圾,你會感覺自己與眾不同,就好像主在請求你的幫助」。

「他跟你講黃段子時,也許你會覺得有點古怪.然後他會給你看色情雜誌.直到有一天他會讓你給他手淫或口交。」

「很難拒絕天主,對吧。」



一位堅持起訴吉歐根的原告回憶,當神父出現在家門口,其母親激動萬分,「就好像主大駕光臨一樣」。

當對方提出要給他買冰淇淋時,12歲的他沒有任何遲疑就答應了。回家的路上,「他開始摸我的腿,然後他的手直接滑了進去,抓住了我的生殖器,我一下就僵住了」,他根本就沒碰冰淇淋,化了一手。

講述時,他不經意露出布滿針眼的胳膊,那意味著可能長期的毒品注射。


另一位受害者則稱,性侵自己的神父看出自己是同性戀,便給他看一些寫著同性戀、變性人和雙性戀等字樣的掛飾,以突破他的心理防線,並提議玩脫衣撲克。
    
不久後神父便脫掉上衣,說其心情低落,「你或許可以給我口交讓我開心開心」。
    
「那真的毀了我,那是一切噩夢的開始,以那樣的方式了解性愛,然後喜歡上男人。」


這些神父專門挑選家境貧窮、年幼喪父或有同性戀者下手。他們似乎知道,侵犯這些沒有背景、失去保護傘且有著難言之隱的孩子,被揭發遭受報復的風險很低,即使暴露也易於擺平。

在美國,未成年起訴強姦的時限是3年,而大多數受害人都是在很多年之後才需求法律幫助。因為事發後,這些孩子往往自責內疚,難以啟齒,不願意承認這事兒。

然而這些傷口與童年陰影卻會伴隨受害者一生,很多人往往藉助酒精或是毒品麻痺自己。

「如果這樣你也無法解脫,你就只能跳橋自盡。這就是我們自稱倖存者的原因。」

電影幾乎用拍攝紀錄片的方式,克制地講述著沉重的黑幕。

其實這樣一個糾纏著性和醜聞的電影,可以演繹得很誇張,但電影《聚焦》並沒這麼做。它和現實中的「聚焦」編輯部一樣,信奉「真實最具力量」。

吉歐根的事件,僅僅是驚天醜聞的冰山一角。

「聚焦」小組發現,現實情況遠非教會所聲稱的「僅僅是大園子裡的幾個爛蘋果」。

這是一種體制性的作惡:教會內部對褻童神父,一般採取暗地裡「停職加治療」的方式。「治療」過後,神父仍會被派到新教區任職。

 

這意味著,一個性侵者並沒有受到任何約束。對其曾經所作所為的隱瞞,反而縱容讓他在新的牧區繼續作惡。

一位曾在所謂「治療機構」裡做過醫生,後來研究褻童神父現象的學者爆料,因為天主教神父獨身制度等原因,孌童現象的出現率極高。

據他的推測,至少6%的神父會和未成年人發生性關係。按這個比率計算,波士頓區域或許有90個神父有戀童癖——那曾經受害的孩子又將有多少呢?

要知道僅吉歐根一人就性侵了上百兒童。

聽罷,「聚焦」編輯部陷入了長時間的寂靜。

 

查閱材料時,記者們發現一個規律:被指控有孌童行為的神父,停止其間都有類似「因病離職」、「休假」、「待分配」以及「緊急調用」等奇怪的標註,但就是沒有「教廷通牒」。

主編羅比決定進行逆向調查:從全州海量的神父工作日誌入手,專門篩選那些停職期間有類似關鍵詞的人。經過漫長的篩選後,有87個符合條件,與估算相近。

大家開始「聚焦」這些神父的名字,並深入他們曾經工作區——漫長的調查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受害者出現了,受到侵犯後,他們的家庭都選擇了私下解決,而沒有進行起訴。

一位受害者這樣描述:「主教大人來到我家,告知以前從未發生過這種事情,希望能夠免於起訴,而我的母親在給客人端蛋糕。」

而波士頓牧區的大主教,也被指責包庇罪行。早在1962年,就有一位神父目睹吉歐根「領著一個男孩走進了臥室」,他立即向主教報告,卻換來「將被調往南美」的威脅。

就在大家越挖越深之際,「911」事件發生了。

記者手頭的工作不得不停下,去全力區報導這場災難。

電視上,波士頓教區的大主教以上帝之名為死傷者祈禱時,那畫面是如此的諷刺。還有人勸主編羅比收手,「人們比往常更需要教會」。

此前,記者敲開一位神父的家門,質問他」是否猥褻過兒童」。那為看上去人畜無害的慈祥老人坦然承認,仿佛那是件在正常不過的事。


但他卻極力強調那不是強姦,自己知道區別,「我小時候就被強姦過。」

 

惡行在輪迴,那一刻,上帝已經死了。

醜聞滋生泛濫的原因,其實是沉默。

沉默,有時最具殺傷力。

影片中,警察接受採訪時表示:「警長知道,所有人都知道,可是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抓神父。」

代理過類似案件的律師,則勸說受害者籤署保密協議,以獲得教會賠償金,並從中這抽取1/3作為己用。久而久之,這竟然成為一種帶有牟利性質的潛規則。

甚至連法官,都在威脅合法公開資料的記者,「這些都是非常敏感的記錄,公布的話編輯部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最後,受害者也沉默了。

文件顯示,80年代曾有一位母親寫到:我們全家都支持教會,希望去維護天主教義。即使在我七個孩子被侵犯的痛苦時刻.我們被要求保持緘默,我們2年前接受了教會的指示,可神父吉歐根繼續在牧區工作,我們向主教勞求助,可勞置若罔聞。」

電影持續壓抑的沉默,終於記者打破了。那是《聚焦》中鮮有的一次的情緒爆發。



經歷5個多月的漫長調查後,「聚焦」終於鎖定了70名免於起訴的孌童神父。

聖誕前夕,主編羅比拿著這份名單,再次找到自己老友、教會內部的律師求證,希望得到他的確認,卻被趕了出來。

最後一刻,老友叫住了他,圈下了所有的名字。

所有人都有罪,無人倖免。

面對公眾「為什麼不早一點?」的質問,羅比的眼角泛起隱隱淚痕。早在90年代初,就有律師向他寄過一份多名孌童神父免於起訴的剪報,可他卻忽視了。

這場調查,是遲到的自我救贖。



遲來的正義最終還是來了。

2002年1月6日,《波士頓環球報》刊登了名為「教會放任神職人員性侵兒童多年」的特稿。隨後他們發表了數十篇針對此事的跟進報導。

此舉最後導致271名神父受到起訴。主教請辭,相關犯人鋃鐺入獄,對教會的罰款高達20多億美元。

那名淫魔神父吉歐根,在牢獄中被獄友殺死。

整部電影帶我們體驗了一場真實的噩夢,好在遲到的正義最後撕開一線光明。

……

別以為,電影中的故事,離我們有多遠,

想想那些在鄉鎮學校被性侵的留守兒童,以及那些再無下文的新聞報導。

能報導這些的中國「聚焦」記者已經越來越少,

而且可以預知,在未來許多年,

我們也拍不出《聚焦》這樣的影片。

PS : 後臺回復「聚焦」, 獲得更多信息。


影中故事,戲外人生

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後臺聯繫


相關焦點

  • 原創丨神聖背後的墮落:電影《聚焦》中神父猥褻兒童案的犯罪學分析
    王文軒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1702班電影《聚焦》是一部傳記劇情片,2016年2月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原創劇本獎。 電影的重點在於敘述媒體人如何面對來自教會、社會某些人士的各種施壓,披荊斬棘,排除萬難,抽絲剝繭,最終尋找到案件的真相。如果只有一個或幾個神父性侵案,或許尚屬偶然事件,但是,在一個地區就有數百名位神父實施性侵行為,其中必然包含著值得認真對待的犯罪學問題。
  • 「上帝」性侵?這部奧斯卡最佳真敢說
    《聚焦》 Spotlight《聚焦》這部電影上映於2015年,除了拿下了金像獎,它還入圍了金球獎。 故事,才是這部電影的核心。  「聚焦」,是《波士頓環球報》的一個專欄。 而「聚焦」欄目組又不同於別的類型,有時候一年只能挖出一兩個大新聞,目前網際網路衝擊報業,閱讀量在下降。 如果再這樣下去,有可能入不敷出,到時候,只能走人了。 於是,新來的主編巴倫就給了他們一個建議,深挖神父喬根猥褻兒童的案子。
  • 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真相即正義 電影專欄
    在奧斯卡公布獲獎名單之前,可能很多人沒有聽過這部電影的名字,加上電影卡司中最為觀眾熟知的只有「綠巨人」,更讓它顯得不夠引人注目。大家更願意參與到「小李子」和他終於死去的「奧斯卡梗」的狂歡中,畢竟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我更願意談論《聚焦》(Spotlight)這部電影——因為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娛樂。
  • 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簡直是一部新聞人的從業指南
    2001年,故事從一樁雪藏已久的天主教神父孌童事件開始,新來的總編輯下令聚焦調查組把這則都市新聞擴展成深度調查報導。於是,僅僅在波士頓地區,涉案神父就從最初受害人組成的互助小組推斷的13人,拓展到治療醫生預估的90人,再到調查小組根據神父工作日誌做排除法到87人,直到最後交叉比對鎖定了70個私下與受害人和解的孌童神父。
  • 視聽 一幫向教會勢力宣戰的窮記者:奧斯卡大獎電影《聚焦》背後的真實歷史
    「聚焦」 團隊調查深挖波士頓神父性侵兒童案件,從2002年1月6日起做了近600篇深度系列報導, 社會反響極大, 並因之榮獲2003年普利茲新聞獎《聚焦》得獎或許算險勝,在奧斯卡歷史上僅有2個獎項(另獲最佳原創劇本)入帳的最佳影片非常少見。
  • 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律師的自我救贖(有劇透^慎入)
    文丨廖玲娟 來源丨燦爛千陽第一次參加瓦客生活的觀影活動是觀看第88屆奧斯卡最佳電影獎影片
  • 福利 | 橫掃多項大獎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劇本下載
    在2016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電影《聚焦》戰勝獲獎呼聲很高的由小李子主演的電影《荒野獵人》,一舉奪得最佳影片大獎。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屢見不鮮,究竟是什麼,能讓它從一眾優秀影片中脫穎而出,笑到最後呢?
  • 真實故事改編電影——《聚焦》
    《聚焦》基於真實故事改編,講述波士頓環球報<聚焦>欄目組的記者揭露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的醜聞,展現了當時幾位記者的真實工作狀態和他們是如何克服搜證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阻力。《波士頓環球報》因報導神父性侵醜聞也獲得了2003年的普利茲新聞獎。<聚焦>「聚焦」是該報的一個專欄,相比其他欄目,它擁有自身的獨立調查小組和選材的權利,常常可以花幾個月的時間去做一個深入的新聞調查。天主教的影響作為在波士頓的第一大教,天主教在當地的影響非常大,會經常利用自己的勢力對各類機構施加壓力。
  • 《聚焦》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
    電影《聚焦》於2016年2月在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原創劇本獎,該片講述了《波士頓環球報》裡面的聚焦調查小組為了揭露教會紅衣主教猥褻兒童的性醜聞事件,歷經重重困難的過程。整部影片你以紀實劇錄片的形式,平鋪直敘地講述故事,情節是走程序化地發展的。
  • 神父醜聞內幕:女童住院還遭性侵 男童口交後聖水漱嘴
    慢生活、細品嘗、閱讀精選各地報導愛看有趣報導 只品好玩文章受害兒童逾千人的賓州天主教會300名神職人員性侵案,更多案情細節陸續曝光:一名七歲女童開刀割除扁桃腺住院期間,遭到一名前來醫院探視的神父性侵;一名九歲男童則被迫為一名神父口交,完事後神父要男童用聖水漱口;另有一名男童遭到一名神父性侵之後,還被迫必須向這名神父告解懺悔。
  • 奧斯卡最佳影片頭號熱門,竟然是這部電影!
    金球獎的餘溫還沒退,明天晚上就要見分曉的奧斯卡入圍名單又成了新的焦點。不過,反正它還沒有正式公布,不如先來了解下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最大熱門。說來神奇,這部就是在前天的金球party上三項提名卻顆粒無收的《聚焦》。
  • 幕後 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並沒有在電影你告訴你的事
    第8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由《聚焦》( Spotlight )奪得。當年,美國《波士頓環球報》上任了新一屆總編輯——馬蒂·巴倫(列維·施瑞博爾飾),一上任,就指派「聚焦」調查組重新調查一件被忽略的舊新聞:一個天主教神父30年裡在6個不同教區性侵80個幼童。
  • 「媽媽,神父摸了我的身體」
    《感謝上帝》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再現了神父性侵醜聞。電影分為三段式,從3個受害者的視角來呈現。中產階級的亞歷山大,生活富足,婚姻美滿,兒女雙全。兒時被神父普裡納特猥褻的經歷,被他深藏於心底。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神父又回到學校任職,不由得開始擔心無辜孩童的命運。亞歷山大和主教通信,揭露了普裡納特當年的惡行。警察局介入調查,根據當年的線索,找到了另一名受害者弗朗索瓦。
  • 撥開黑幕現真相——從奧斯卡最佳影片《Spotlight》想開的
    ,發現剛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Spotlight》正在上映,於是第二天就趕著去看了。帖子的第38 - 39頁,講述了一個加拿大家庭婦女 Jen,用30年時間,契而不舍,調查童軍性侵案,最終席捲了整個北美。童軍Scouts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最開始從英國開始,主要活動以戶外運動為主,野營露宿,在不同的項目帶領人的組織下讓孩子們學到新的技能,加強團體意識。電影《Up》中的小男孩,就是典型的童軍裝束。
  • 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深度紀實的背後
    的感覺,但如果要選一個最喜歡的,我會選《聚焦》。2002 年 1 月 6 日,波士頓環球報的讀者們拿起門廊上的報紙,會讀到這樣的大標題:《教堂數年來放任牧師性侵行為》(Church Allowed Abuse by Priest for Years)。顯然,這是震驚世界的新聞,但相比之下,它的誕生卻是一個漫長而繁重的過程。
  • 這部聚焦醜聞揭秘的電影,更是新聞人的精神A片
    極佳的劇本碰上演技紮實的演員,充分發揮了其應有的魅力,將一個新聞工作者不畏強權,挖掘神父猥褻兒童的事件講得絲絲入扣,毫無尿點。不怪很多老一輩的新聞人開玩笑說觀影體驗類似於看精神A片。 故事說來,層次分明。
  • 《聚焦》才是我們從事這個行業的原因
    hello小夥伴~~~今天姐一大早就起來看第88屆奧斯卡直播啦姐最想說的還是這部片,拿下最佳電影、最佳原創劇本的《聚焦》⬇️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調查記者小組「spotlight(聚焦)」深度揭發天主教神職人員大規模性侵兒童,引發世人震驚。
  • 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堪稱新聞題材教科書
    《聚焦》《真相》《公民凱恩》電影《聚焦》日前在第88屆奧斯卡上「爆冷」拿下最佳影片獎,這部講述報紙記者勇於追尋真相的電影也讓人驚呼今年奧斯卡過起了「記者節」。為何它能戰勝《荒野獵人》《大空頭》等片?好萊塢有不少新聞題材影片,塑造的記者卻是形形色色,並不都如《聚焦》一樣能獲得業界認可,也有影片不乏一些狗血橋段,新聞電影如何拍好?
  • 關於最佳影片《聚焦》醜聞報導背後的十個真相
    新京報即時新聞3月1日報導 由湯姆·麥卡錫執導,麥可·基頓、馬克·魯法洛、瑞秋·麥克亞當斯等主演的真實事件改編電影《聚焦》獲得本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兩項大獎,成為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
  • 柏林電影節|歐容新片聚焦裡昂神父孌童案:感謝主,不再沉默
    說到「速度」,《感謝主》本身就是一個最佳的例子:它啟發自真實發生於裡昂的神父孌童案件,而且訴訟仍在進行中,終審還待裁決。甚至電影的上映日期都安排在判決發生之前,也正是因此被訴孌童的神父普雷納(Bernard Preynat)通過其律師向法院提出延期上映的要求,理由是公映先於判決可能會左右「公眾意見」並最終對判決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