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深度紀實的背後

2021-03-03 盜火賊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提到,雖然今年的最佳影片沒有哪個讓人有種強烈的「就該是它!」的感覺,但如果要選一個最喜歡的,我會選《聚焦》。

2002 年 1 月 6 日,波士頓環球報的讀者們拿起門廊上的報紙,會讀到這樣的大標題:《教堂數年來放任牧師性侵行為》(Church Allowed Abuse by Priest for Years)。顯然,這是震驚世界的新聞,但相比之下,它的誕生卻是一個漫長而繁重的過程。

2002 年後,因為網際網路的爆發,新聞報業經歷了巨大的改變,一切看起來有些灰暗。儘管如此,還是存在著優秀的長篇新聞紀實這樣的工作在今天,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重要。

而《聚焦》,帶著它所有的迫切與傷痛,是對新聞人所做的最優的工作的純粹頌揚。因為,和「聚焦」團隊所做的一樣,這部電影就是一次優秀的「非虛構寫作」:清晰,有力,令人有所悟的好故事

下面,我想從「人物」、「新聞」和「深度」三個方面,圍繞真實生活,和電影表現簡單講講。

聚焦團隊就是典型的「與彼此度過的時間比與家人在一起長」的團隊,他們擠在一個地下室樣子的辦公室裡。螺旋式的樓梯旁,堆滿了文件、報紙和各種資料。

團隊的幾位記者,Walter Robinson(Michael Keaton 飾演的 Robby)現在是一位自由編輯;Sacha Pfeiffer (Rachel McAdams) 在離開環球報就職國家廣播電臺七年後,又回到環球報;編輯 Martin (Marty) Baron 已就職華盛頓郵報;而 Michael Rezendes (Mark Ruffalo) 始終在「聚焦」團隊工作。

除了 Martin Baron,剩下三位都出生於天主教家庭,在天主教環境下長大。

從邁阿密先驅報調來波士頓環球報的 Martin Baron 是一個「局外人」,用電影裡的形容就是「未婚的猶太教徒,不喜歡棒球」。正是「局外人」的視角,幫助他質疑團隊其他人不願、或不能質疑的事。


據 New Yorker 的記者 Sarah Larson 所說,Robinson 有著冷靜沉著而不急躁的風度,偶爾開開玩笑;Rezendes 是個考慮很多有點緊張的人(Ruffalo 形容他具有「翻炒著的內核,與我的正相反——我的通常有點睏倦。」),Pfeiffer 說話非常快而有效,像是1.5倍速度播放的廣播(演員 McAdams 當然沒有嘗試這樣演,免得觀眾跟不上)。

我向記者們詢問 Baron,他的領導力鼓勵團隊撬開了這個故事的外殼。《聚焦》使他們重新聚首。他們很喜愛他——他的目標清晰、無所畏懼,他的價值觀,和對調查新聞的深深的投入。

「Marty 有一種一本正經的智慧(dry wit),儘管現在比當時更甚了,」Pfeiffer 說,「他現在不一樣了。是一個稍微更柔軟、溫柔點的 Marty。」

「他現在會擁抱了。」Pfeiffer 說。

電影中,有關他們的個人信息透露的很少。Sacha 每個星期日都與祖母一起去教堂,而這個儀式日漸令她痛苦;Rezendes 的婚姻有些搖擺;Marty 有幾個孩子,在他的冰箱上貼著一個美國國旗磁貼,寫著「銘記 9/11」;Robby 無論面對同事的焦慮還是狂躁,還是撼動信仰的消息,都顯得處亂不驚。

——所有這些細節,使我們明白他們是什麼樣的人。

與聚焦團隊成員的第一次會面差不多就是電影裡描繪的那樣。當 Baron 提出這個故事很適合「聚焦」來做,Robby 有些猶豫,但 Baron 禮貌地施壓:「它一下就讓我覺得會是個地方報紙精華的故事。(This strikes me as an essential story for a local paper.)」 

這是句很棒的臺詞,你可能會因為演員 Schreiber 不冷不熱的語氣而忽視了它的效果(當時 Baron 很可能就是這種語氣,而這種風格也貫穿他的全部表演)。

在教堂虐童一案準備印刷前,他們在 Baron 的辦公室開會,Marty Baron 瀏覽了一遍文章,劃了一些詞,自言自語道:「形容詞。」

——僅這兩處,就刻畫了一個新聞人。

影片側重讓觀眾「等待」人物的發生更甚於等待結果。人物,作為故事的血管,慢慢成形,使接下來的故事水到渠成的展開。

在來到環球報之前,Baron 對神職人員孌童的故事知之甚少。「我可以說不認識那家報紙的任何一個人,不認識(波士頓)城裡的任何一個人。」他說。在他離職前,來自波士頓的報紙被送到他在邁阿密的辦公室。讀這些報紙時,他看到了有關神父 John Geoghan 被起訴猥褻多大八十四個孩子的報導。「那是'都市'版塊的新聞,」他說,「我很意外我從來沒聽說過這個案子。」在他入職前的周日,Eileen McNamara 發表了一篇專欄,裡面寫到原告方律師起訴波士頓總教區紅衣主教 Bernard F. Law 知悉 Geoghan 的行為,「仍重新任命他,儘管已發生一系列猥褻事件。」Baron 說。總教區律師否認了這一點。「而且在專欄的最後,她說了一些大意是『真相永遠無法被知道,因為文件已被密封』的內容,這話刺到了我。」

-- Sarah Larson

當 Baron 與團隊成員坐在一起,詢問大家是否看過 Eileen 的專欄,提出「從另一個方面寫」。這時,大家提出文件已經被封了,Baron 說他明白,「我不懂麻省的法律,但在佛羅裡達,我們可能要請法庭解封這些文件。我們想過這麼做麼?」

然後,屋裡一片靜寂。Baron 說自己「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但他真正想說的可能是:大家都認為,這意味著環球報要起訴天主教堂了。

出版方告訴 Baron,53% 的訂閱者是天主教徒,而他說「我認為他們會感興趣的。」

像很多人一樣,他們最初也認為這是發生在個別牧師身上的個案,於是關注於前任牧師 John Geoghan 。那是網際網路之前的時代,那時,如果一個大案發生在了紐奧良,另一個答案發生在達拉斯,除非紐約時報、紐約客或 CBS 新聞將其升華到國家新聞的層面,其他人很難知道其存在。這種相對孤立的時代也無形中幫助掩埋了事實。

當教堂可以不斷以「這只是極個別牧師的行為」為藉口時,下一個問題是:勞主教究竟知不知道?如果知道(而這也被證明是真的),那麼腐敗顯然是系統性的。因此,Baron 敦促他們,這個故事的關注點應該比一個「壞蘋果」更廣——他希望團隊鎖定整個系統。

2001 年 1 月,法官終於解禁了 Geoghan 的文件。聚焦團隊開始查閱這些數萬頁的文件——僅是 Geoghan 一案,就有一萬頁。

在《聚焦》中,一名倖存者對 Pfeiffer 說,他被「猥褻」了,而 Pfeiffer 需要他更細緻地講講牧師做了什麼。她輕柔地說:「Joe,我覺得此處的語言會非常重要。」

「猥褻」可能只是一個兩個字的詞,對於一般人而言說出「猥褻,真可怕」是很容易的——只是一般的平而無味的詞語。但是如果你是那個坐在牧師車上吃著冰淇淋,而牧師的手卻滑進你的短褲裡的少年,這兩個字就不那麼簡單了。

更令人恐懼的是,因為牧師的身份,在猥褻這些男孩的同時,他們也培養、馴化著這些男孩。在調查中,記者們發現有些男孩會在被猥褻之後依舊不斷回到牧師那裡。「如果你正在遊泳,一個裸男從灌木叢裡奔出來,我們知道要逃跑。但從灌木叢裡奔出來的裸男不是你的家庭的朋友。」

記者們接觸到的其中一個複雜的案子裡,一位新澤西州的牧師 Timothy Lambert 說,在他小時候,曾被一位可算作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男性榜樣般的牧師性虐過。Rezendes 在報導中寫道,這位牧師「使他深信,哪怕有一位酒鬼父親,自己也與其他同學一樣有價值。」這位牧師也與 Lambert 的哥哥成為朋友,並性虐了他。

影片中重現了大部分 2002 年報導中提到的受害者的故事。這場講述,記者們不是「英雄」,導演沒有填進很多俗套的情節去製造情緒,而是逐漸使人物、故事自然形成,直到最後的所謂「爆發」。

《聚焦》同時也展現了另一個更深的真相:性虐導致的心理精神創傷。不僅是對受害者,更是對世界各地的受驚的天主教徒們。

Robinson 接受了十二年的天主教教育,其中四年在天主教學校。他也曾是個站在神壇邊的男童。那位之前做過牧師的精神學家成為了團隊的重要資源,當被問到作為一名天主教徒,他是如何將性虐醜聞與自己的信仰達成「和解」時,他回答:「我的信仰是不朽的。我試著區分二者。」

Sacha Pfeiffer 每周都要陪祖母去做禮拜。她的祖母總會在兜裡裝一隻玫瑰,她的母親曾經想成為修女。

在報導出來後,她的祖母說:「我們都認為牧師就是小小的神。」儘管也感到震驚和悲哀,她的祖母依然依靠著教堂,直至去世。

環球報的報導出來後,世界各地陸續披露了許多孌童的牧師。有些人因此離開了教堂,有些人試圖從內部改變,例如創辦「信仰之聲」等組織;有些人(可能是大多數人)依然愛著他們的教區、神父,好像在說「啊,太糟了」,然後接著去做彌撒。

電影並沒因為題材的原因而「蔑視」宗教。相反,這部影片以極嚴肅的態度對待信仰。 

Mark Ruffalo 的表演可圈可點,尤其是他隨著故事的進程而進行的調整:從一個耐心而頑固的調查者,到性急暴躁地對上司叫嚷、追車、衝到法庭。有一個時刻,他對 Sacha 坦言道,雖然他已經好幾年不去教堂了,但他總認為有一天他會回去的。「我把它揣在口袋裡。」他說。

《聚焦》給了「失去信仰」這件事以發酵的時間,以承載它在故事中的分量,並令銀幕內外的人都能夠發自肺腑地體會到這一點。

無論是用文字還是鏡頭講述的故事,可能都有同樣的特性,其中一點是:故事中的人物,是不是有某種頓悟。這種頓悟,是需要講故事的人體會到的(有時可能還先於故事的主角)。無論用何種文本,當感到「這可以是個故事」的時刻,就是講述者的微光時刻

而為什麼電影製作者們為什麼要將這個故事?除了它本身的精彩之外。

我想,《聚焦》在講的一件事是:我們該去聽誰說?電影的結尾,報社的電話紛紛響起,它告訴人們:去聽那些基本無法發聲的人要說些什麼吧,貼近去聽。

這可能也是「深度新聞」的目的,和它為什麼真的重要。

ILLUSTRATION BY R. KIKUO JOHNSON

~既然你都讀到這裡了~

昨天,寫了一篇有關奧斯卡的內容,今天才顧上看錄播,發現一個亮點和兩處昨天忘記的東西。

亮點是:Louis C.K 頒發最佳紀實短片時的 Intro!用我看到的一條 Twitter 的話說,絕對是當晚最出色的開場:


這是我最喜歡的類目。真的,這是那個真的可以改變人生的獎。我的意思是,我也為你們高興,但你們進門是個贏家,出門是個百萬富翁,不會有什麼不同。你們有大房子,有好的機構,在做好的工作。但這些人,拍紀!實!短!片!這還不同於麥可·摩爾的 紀錄專題片,拍這個你一分錢都掙不了!這些人只要活著永遠都成不了富翁。他們做的只是講個好故事——你們也講好故事,但是你們能靠它掙錢,他們,他們能有的所有就是這個奧斯卡,然後坐著本田思域回家去。這是他們能得到的最牛逼的東西,他們會為把獎盃放在自己破爛的公寓裡感到焦慮!

——犀利,幽默,一語中的。

另外,想說說《火星救援》《布魯克林》

頒獎禮上,《火星救援》和《大空頭》放在了一起介紹,我也覺得這兩部片子有很多相似之處:以詼諧的、不那麼慘的角度,講一件嚴肅很慘的事。兩部片子都是今年很出色的嘗試,都有一種「雄性」「肌肉」感,但不會太誇張,都是有趣的觀影體驗。


《布魯克林》前幾天看完,可能一個人在外生活過的人都多少會被觸動。鄉愁,遠方,會是出門在外的人「一輩子幸福的痛」。這部電影最有趣的亮點,在於女主角「沒有什麼衣服」,所以她的一件紅大衣,一件綠大衣,都反覆搭配、反覆穿。如果你還沒看,看的時候可以留意,在什麼情況下她穿紅色,什麼時候穿綠色,背景又是怎樣?

在故鄉,在異鄉,在任何地方的你,晚安好夢!

相關焦點

  • 福利 | 橫掃多項大獎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劇本下載
    在2016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電影《聚焦》戰勝獲獎呼聲很高的由小李子主演的電影《荒野獵人》,一舉奪得最佳影片大獎。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屢見不鮮,究竟是什麼,能讓它從一眾優秀影片中脫穎而出,笑到最後呢?
  • 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堪稱新聞題材教科書
    《聚焦》《真相》《公民凱恩》電影《聚焦》日前在第88屆奧斯卡上「爆冷」拿下最佳影片獎,這部講述報紙記者勇於追尋真相的電影也讓人驚呼今年奧斯卡過起了「記者節」。為何它能戰勝《荒野獵人》《大空頭》等片?好萊塢有不少新聞題材影片,塑造的記者卻是形形色色,並不都如《聚焦》一樣能獲得業界認可,也有影片不乏一些狗血橋段,新聞電影如何拍好?
  • 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簡直是一部新聞人的從業指南
    鈦媒體註:不是《荒野獵人》也不是《大空頭》,本屆最佳影片獎頒給了一部社會良心之作——《聚焦》。美國當地時間2月28日晚,第8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舉行。麥可·基頓主演、由真實事件改編的傳記劇情片《聚焦》拿下了本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創劇本兩個獎項。《聚焦》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記述了《波士頓環球報》四位記者組成的「聚焦」調查報導小組一步步勇敢揭開美國神職人員猥褻兒童醜聞的故事,該系列報導曾獲普立茲獎。
  • 2016 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獨立的悲憫情懷
    法律讀庫投稿郵箱:1751490@qq.com。這是一部關於性主題的影片,通篇沒有博人眼球的情愛畫面;這是一部關於犯罪題材的影片,卻沒有犯罪類型片應有的曲折離奇場面。確切的說,這是一部沒有主角的影片,劇情是它唯一的「主角」。
  • 2016奧斯卡金像獎完全獲獎名單 《聚焦》獲最佳影片
    北京時間2月29日上午(美國時間2月28日晚),第88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洛杉磯舉行。小李陪跑的梗至此終結,22年來多次被提名的萊昂納多終於憑藉《荒野獵人》成功封帝,岡薩雷斯也憑該片蟬聯最佳導演獎,最佳影片《聚焦》,影后則花落《房間》布麗-拉爾森。艾麗西亞-維坎德獲最佳女配,男友法鯊沒得影帝下次努力。
  • 幕後 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並沒有在電影你告訴你的事
    ,影片並不會告訴你━━━━━━第8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由《聚焦》( Spotlight )奪得。一開始,包括編輯羅比·羅賓森在內的調查記者都不以為然,但隨著調查的步步深入,很快他們就發現,其背後的隱藏一系列陰謀比他們想像中要複雜得多。
  • 關於最佳影片《聚焦》醜聞報導背後的十個真相
    新京報即時新聞3月1日報導 由湯姆·麥卡錫執導,麥可·基頓、馬克·魯法洛、瑞秋·麥克亞當斯等主演的真實事件改編電影《聚焦》獲得本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兩項大獎,成為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
  • 近十年奧斯卡最佳影片,你最中意哪一部?
    但《阿凡達》最終僅捧回兩座小金人,而《拆彈部隊》卻一舉斬獲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6項奧斯卡大獎。 更有趣的是,《拆彈部隊》的導演,正是卡梅隆的前妻凱薩琳·畢格羅。
  • 《聚焦》拿了奧斯卡最佳影片,OPEN開腔第一時間連線了《波士頓環球報》Spotlight報導小組
    2月22日,第20屆金衛星獎公布獲獎名單,《聚焦》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群戲、最佳原創劇本四個獎項
  • 經典收藏 | 奧斯卡最佳影片十年盤點
    今天,我們整理出了奧斯卡十年來最佳影片獲獎名單:2020年度 第92屆奧斯卡《寄生蟲》2019年度 第91屆奧斯卡《綠皮書》2016年度 第88屆奧斯卡《聚焦》2015年度 第87屆奧斯卡《鳥人》2014年度 第86屆奧斯卡《為奴十二年
  • 奧斯卡提名公布!這部韓國電影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提名!
    從單部電影來看,目前影片《小丑》以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在內的11項提名領跑提名名單。電影《小丑》於2019年10月4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最終取得了超過十億美元的票房成績,而成為影視最賺錢的漫改電影。
  • 最近十年10部奧斯卡最佳影片,你都看過嗎?
    第92屆奧斯卡已經順利落下帷幕。韓國電影《寄生蟲》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這也讓《寄生蟲》成為奧斯卡歷史上首部非英語最佳影片。除了韓國電影封神外,還有讓人不能忽略的糟糕收視率。收視人次2550萬,創下奧斯卡歷史最低收視紀錄,比去年整整減少了600萬人次。事實證明特色主持人和話題票房大片都會為奧斯卡在一定範圍內創造收視流量小高峰。下面回顧過去十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有哪一部獲獎讓你覺得實至名歸,又有哪一部獲獎讓你一臉問號。
  • 歷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名單 歷年奧斯卡獲獎最佳電影目錄(1927—2019)
    2010年至2019年曆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名單  2019奧斯卡全部獎項獲獎名單完整版 最佳影片《綠皮書》  第83屆奧斯卡(2010-2011年)  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  第84屆奧斯卡(2011-2012
  • 第88屆奧斯卡獎項揭曉:小李終獲影帝 《聚焦》成最佳影片
    最終,陪跑22年的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憑藉在《荒野獵人》中的表演拿到奧斯卡小金人,《房間》女主角布麗·拉爾森拿下影后,《聚焦》成最佳影片。墨西哥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繼去年《鳥人》後,再度蟬聯最佳導演獎。
  • 奧斯卡最佳影片頭號熱門,竟然是這部電影!
    金球獎的餘溫還沒退,明天晚上就要見分曉的奧斯卡入圍名單又成了新的焦點。不過,反正它還沒有正式公布,不如先來了解下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最大熱門。說來神奇,這部就是在前天的金球party上三項提名卻顆粒無收的《聚焦》。
  • 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兩難
    奧斯卡金像獎的主要功能,一向是推銷自我。它創立於1929年,目的就是為了對抗負面報導——當時,醜聞和螢幕中的暴力行為,引來衛道人士的批評——好萊塢人士創辦這個獎項好改善自身的形象,其潛臺詞即為,如果有辦法選出「最佳」電影,也就表示有些電影一定「很不錯」。今日的情況就不是那麼單純。什麼樣的電影才算是「最佳」,一直是激烈的爭論焦點。
  • 《月光男孩》憑什麼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不談政治,聚焦成長故事
    《月光男孩》是巴裡·傑金斯執導的劇情影片,講述了Chiron從孩童到青年時期,逐步發現自己的性取向,經受外界非議和內心掙扎後,找到真正自我的故事。該片於2016年10月21日在美國上映。2017年2月26日,《月光男孩》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 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
    《寄生蟲》拿下四項大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最佳國際電影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又來了!今年開場有什麼大驚喜?哈哈哈哈!最佳影片:最佳影片提名獲獎的是《寄生蟲》。奧斯卡史上首部非英語最佳影片!
  • 歷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你看過哪幾部?
    競爭激烈的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奉俊昊和《寄生蟲》一舉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外語片獎、最佳原創劇本獎這四個重要獎項,成為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每一年奧斯卡最佳影片都會引起熱議,趁著宅在家裡的日子裡,小U也翻出了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那些佳作們,看看你看過哪幾部?
  • 「盤點」歷屆奧斯卡最佳影片(1971-2019年)
    最佳影片《月光男孩》2017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是一部講述黑人同性戀者成長史的《月光男孩》。最佳影片《聚焦》《聚焦》擊敗小李子主演的《荒野獵人》,奪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冷門。《聚焦》以半紀實的方式,講述《波士頓環球報》的聚焦專欄追蹤報導波士頓地區天主教牧師猥褻性侵兒童現象,再現了新聞媒體如何揭露被相關人士有意掩蓋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