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幻影# 《少年的你》,人之初,真的應該是性本惡吧.

2021-02-28 馬小佛曆險記

#電光幻影# 《少年的你》,人之初,真的應該是性本惡吧。

當日光灑滿大地,令人感動的是融融暖意;當月色幕布人間,心曠神怡的是那份陪伴。人生日日月月的貫穿生命始終,孤獨的生,孤獨的死,這個世界是一場平臺,人間演場戲,總有收場的那一天。那麼這一生,到底要追尋的是什麼呢。

人類從被強迫出生開始起,做的每一件事情,就該是順從本意的。生命對於食物的欲望和獲得的需求,是與生俱來的本性,這些本來也不是一種錯誤,而是一種屬性。但是屬性這件事是可以被定義的。

我是不太喜歡小孩子的。是因為不太喜歡小孩子本身這個事情。年幼的時候看過很多溫暖,也看過很多故事。故事裡一般都沒什麼好人,學會偷和搶,懂得栽贓與反咬,明白什麼是對自己有利的,心有虛榮,亦有顧忌。人生就是帶著這樣的本性,一走到底的。

電影《少年的你》,看過會哭的,會喜歡的,會憤怒的,會驚訝的,會痛苦的人,都太多了,那些情感圍繞著電影的,很難一一敘述,其實我們都懂,感受深刻與否也就都是那些了,但是我想說的是,校園暴力本身就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情,但是是特別自然的一件事情。這就好像一種運氣,有些人一生都在讀書的方式裡前進,他們可能一生都沒見過一次暴力對待,但是有的人苦苦求索的短暫歲月裡,可以體無完膚的嘗盡所有的苦難。這有時候無關性格和態度,有人是因為宿命,有人是因為運氣,當然,這從來就不該代表好的命數和運氣吧。

很多年前很想寫校園暴力的書,後來感覺無法下筆,作罷了。校園故事遠比我們在現實裡能看到的故事精彩多了。成年人的世界勾心鬥角,孩子們的世界其實更加肆無忌憚。那些成年人之所以可以去變壞,也是在過往中積累了很多思路,年紀大了,可操作性強了,實戰能力有了,一切更開掛了。孩提時期還無法掌握的很多刺痛,都需要時間,但是萌芽就在那裡哈哈大笑著等待灌溉,而灌溉其實是早晚的事。

每每這樣的時候我就在想,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而經歷孩提時期的。進學堂是為了學習知識,還是為了剔除我們自身的缺憾,那些殘忍的戾氣,都要靠著知識的武裝和道德的約束,慢慢長成一個懂點兒事兒的人,這不就是個笑話嘛。

看電影《少年的你》,覺得悲哀。有時候覺得生命很寶貴,人生來一趟,可是被傷害的人生要堅持下去,到底是愉快的呢,還是悲哀的呢。能夠堅持的人是為了突破一切,是為了期望中的希望,可是如果希望根本就不復存在呢,人生又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優秀的人,永遠都不等於善良的人。我承認的優秀,永遠都不代表本質。這就是本質。

電影確實不錯,因為痛苦,然後一切感受針扎般的凌厲,而痛苦,是獲勝的最好武器。電影就不說了,見仁見智吧。

作者:小佛搞特

相關焦點

  • 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什麼的呢
    大家好我是王灻準,今天我們分析一下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呢,還是人之初性本惡《三字經》作者王應麟
  • 電影《湄公河行動》: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
    看完《湄公河行動》,我想很多人的感受是:「哇塞,中國警察這麼厲害啊」,「彭于晏怎麼那麼帥,太帥了吧」。我想對於彭于晏的帥,只要是沒有審美偏差的Boy和Girl,都不會有任何的質疑,那麼,我們就把重點放到「中國警察到底有多厲害上去吧」。
  • 《錯愛一生》,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還記得《錯愛一生》這部電視劇,當年看的時候,明明不是恐怖片,卻從頭至尾後背發涼,那種對於人性惡的刷新 這種種一切,不由的想起來,到底是我們從小接受的「人之初,性本善」還是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 還記得那個讓人震驚的案件,11歲小女孩被14歲男孩殘忍殺害,還會撒謊去轉移大人們的注意力,最後拋屍。殺完人之後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繼續生活。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科學實驗的答案細思極恐
    靠譜童書每周推薦 ▲ 孩子免費聽故事神器點擊標題下 愛讀童書媽媽小莉 關注600多個經典故事任意聽 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個問題在中西方爭論了兩千多年。 學術界也有一些質疑,善與惡的參考標準是以成人的視角而定,參與實驗的嬰兒最小也有三個月,是不是真的能證明人類天生就有道德觀,都要打一些問號。 但不論如何,這段實驗讓我看待與生俱來的人性,還是多了一些思考和啟發。 Paul Bloom還給大一點的孩子做了一系列的實驗。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電光幻影# 《刺蝟索尼克》,寂寞是清唱的一首歌,最動人處最悲傷,熱情來了,你就有軟肋了。
    #電光幻影# 《刺蝟索尼克》,寂寞是清唱的一首歌,最動人處最悲傷,熱情來了,你就有軟肋了。1、情懷人在童年紮下些了什麼樣的根種,往往成年後都會留下許多殘骸。老實說,這個世界上的人種類態度千千萬,最後面對起來陌生物種,說白了也就是那麼兩種,接納與不接納,因此是迅速適應角色和對面的陌生人,還是一度昏厥尖叫甚至感到恐懼和憎恨,這應該都是最正常最直接的反應吧。甚至說一句更白的話,這就是個電影,索尼克都不存在,人類的反應還真的重要嘛,等實現了再說吧。
  • 【蔡爺說電影】人之初性本善?——韓國電影《記得我》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與孟子主張的人之初性本善立論不同的是,荀子主張人之初性本惡!他認為人從出生,人性就是惡的,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快樂,又互相嫉妒,互相厭惡,互相仇恨。《記得我》這部影片,在一定的立意上,是在探討這個從沒有答案的論題。
  • 人之初,性本惡?關於孩子的「惡」,這些電影不可錯過
    倒不是因為疫情期間的劇荒,也不是因為國產沒好片,真的是裡面的小細節讓人細思極恐,背脊發涼,而且作為大人的我們,怎麼也不會想到一個小孩能暗黑成這樣?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兒童時期的經歷,是成人之後的底片」。
  • #電光幻影# 《彼得兔》
    #電光幻影# 《彼得兔》,曾經非常喜歡的兔子,感覺他們還是被印在封面上才是最可愛的。電影《彼得兔》真的滿足了預期,挺好看的,唯一的痛苦是,這個聒噪的兔子讓人有點煩。身為一個人類,感覺這樣的兔子一點也不可愛。彼得兔在形象上的溫文爾雅,在劇中完全化身破壞狂。毀壞家私,糟蹋院子,影響約會,自以為是,其實這個過程裡都覺得他們很煩,對於愛護兔子們的女主角也連帶著感覺很不可愛。
  • 看完《少年的你》,也許,人性真的本惡吧
    這次這部《少年的你》一出來,我的第一感覺肯定是不太好的,流量明星加上已經拍爛了的題材電影的完成度很高,幾乎沒有拖沓的地方,也沒有什麼明顯不合理的漏洞,總之,《少年的你》具備了一部好片所具備的一切要素。說完這部電影,接下來就要回到標題了。我是一個從農村出生,小鎮上學,然後一步步走到城市裡上大學的人,而霸凌事件,我在小學及初中便常常經歷,正因為經歷過很多,你們知道,在我看到胡小蝶只是因為這樣就去自殺的時候我有多麼不解嗎?
  • #電光幻影# 《棒!少年》,我們的感動只是一場,他們的人生還有很長.
    命運到底應該是什麼呢。鏡頭裡的孩子們起了無數次的衝突,前半部影片幾乎都在少年馬虎的叛逆不羈中動蕩著。當鏡頭追隨著孩子們的戰爭持續發展的時候,我被揪住的心有時候會在想,攝像大哥你還在拍,難道不應該伸出手去制止他們,又或者請基地的老師出來維持一下秩序嘛。後來鏡頭裡衝突的畫面越來越多,我倒是反而釋然了最初的鬱悶。
  •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我有不同意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關於這句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有個叫周處的人,父母在他年少時就去世了,因為平時沒人教導,本來心性善良的周處性情變得十分暴烈,經常欺負村民,時不時就把村民打得頭破血流。
  • 《狼洞之夜》:善與惡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中國信奉人之初,性本善。那惡從哪裡來?在神學中有一種理論「惡是善的欠缺」上帝創造出的世界本來就是沒有惡的,惡,只是以善的欠缺狀態而存在。佛經中的善惡皆由心生,並堅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如何讓涉世不深兒童不用被傷害卻能去體會去理解善惡,從而對以後有可能面對的複雜人性做好力量儲備呢?毫無疑問從閱讀中來。
  • 淺談《火影忍者》百試不爽的洗白套路——人之初,性本善
    而關於岸本齊史描寫反派的手法,讓我想起了《三字經》裡的那句「人之初,性本善」。沒有天生的壞人,只有被後天所改變的善人。01 人性本惡與人性本善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關於人性的善惡被歸分為兩派——荀子講人性本惡;而孟子則講人性本善。雖然立意有本質上的不同,但他們的目的卻都是出於教化眾生。
  • 《刺》是少年惡,還是人性本惡
    希望這劇能讓一些現在霸凌者收到驚醒吧!看完結局後,補一下感受,最後一集就像看《格林童話》,為什麼要原諒劉濤,即使原諒了怎麼還能繼續做朋友?太美好了,這種真的好虛偽啊,那麼深的刺,怎麼可能拔得出來。剛開始我以為劉濤是旁觀者,可是她變相地參與了,特別是最後一集,她透露了女主的行蹤,她明知道她們會做什麼,還是說了,無法原諒,她是助推力,每次都要表現無辜。結局強行美好,敢不敢來點現實向啊!
  • 人性本惡嗎?為什麼有的人為了錢不擇手段還害人呢
    我認為的卻是人性上的本惡,會為一己之利不擇手段害人,報導保姆殺害老人,為了多賺錢,入職三天動手下毒,注射毒藥,看到沒有咽氣,用繩索加力度勒死,其手段極其殘忍。例如:保姆上班8天,江蘇83歲老人突然離奇死亡,監控查看是被掐死。
  • #電光幻影# 《湮滅》,是顛覆的毀去,還是劫後的重生。
    #電光幻影# 《湮滅》,是顛覆的毀去,還是劫後的重生。被給予了莫大的期許影片《湮滅》,在上映後卻變成了一片奇異的X輻射區,就同影片中的隔離效果一樣,有一種無法用常識去理解的方式,把這部影片推到了一個特殊的區域。確實看的很辛苦。如果用常規的眼光去感受這樣一部影片,那麼劇情真是普通得很,救贖,探索,破解,感知,在無數的類似的片子裡都有著這樣的風景。
  • 性本善 or 性本惡?
    學生:中國很早就有「性本善」的說法,我覺得孫老師講的偏向於道法自然,讓人類回歸大愛初愛的過程。那社會上那麼多的惡,怎麼理解呢?孫新蘭博士: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是你從人性層面貼近他的生命去體會的時候,那不過是一種善良的迷失,愛的迷失。甚至是一個很早很早的迷失,很深很深的迷失而已,它只是一種呼喚,一個強烈的渴望。這個時候你有兩種看法,一種是把它看成對立面,就是壞的、惡的、不好的,要壓抑、制裁、消滅、焚燒,而你發現惡是永遠無法除盡的。
  • 《性本惡》|黑色幽默的門徒
    於是,電影版的《性本惡》最大限度保留了原著的小說性:以一個女性的旁白聲音貫穿始終,而人物對話的措辭與腔調儘可能複製自品欽。安德森的這種忠實,或許不僅是出於對大師的敬仰,而在於他作為寫作同行的一種認識:儘管《性本惡》這樣一部「半黑色、半迷幻」的上世紀70年代加州小說有著偵探敘事的情節外殼,但最能體現品欽之所以為品欽的,仍然是他那隨時隨地可能滑向詩性的語言文字。
  • #電光幻影# 《真相》法語版,悠長應該是個溫柔的詞彙,但人生往往是漫長。
    #電光幻影# 《真相》法語版,悠長應該是個溫柔的詞彙,但人生往往是漫長。我想,我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喜歡是枝裕和。應該講,法國人的生活模式和故事梗概,有時候就是比日系來的更乾脆一點。東方文化的含蓄,就算是不刻意的,也往往很難去做好一個平衡內斂的過程,於是懷揣著半分思緒的時候,行為上更加收斂,總是不太容易落痕跡,而法式的含蓄卻不願意收藏起結果,而是恰恰要展現這個結論的全部過程,所以行為只是一種手段,道理上並不想拖泥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