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愛一生》,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2020-09-04 夏天的櫻桃


還記得《錯愛一生》這部電視劇,當年看的時候,明明不是恐怖片,卻從頭至尾後背發涼,那種對於人性惡的刷新,在沒有營造任何血腥和恐怖的氛圍下,成功的將恐怖推入觀眾眼帘。

2005年6月在央視電視劇頻道黃金強檔首播,以6.66%的收視率和18.09%的收視份額,刷新了黃金檔播出第一的記錄。

每當韓紅的歌聲奏響了主題曲開始,那種未知,懸疑,不確定的感覺就已經籠罩了下來。這裡表揚一下韓紅,她作為歌手確實是一個優秀的歌手,對於不同歌曲氛圍的營造很成功。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那次著名的知青下鄉運動。當時全國的知識青年響應號召去到農村。這也就發生了很多悲劇的故事。在漫長的時間,很多知青在農村當地戀愛結婚,顧佳慧就是知青中的一員。


當時,未婚先孕的顧佳慧和農婦鳳谷在同一天生下女兒,接生的是同一人,鳳姑的獸醫丈夫陳金鵬。顧佳慧因為難產死亡,臨終託付鳳姑照看自己的孩子。沒多久,本來善良的鳳姑一路乞討到上海,找到顧佳慧的母親,但是當時顧母身臨險境,在工廠做工,根本沒能力撫養。等到之後被平反的顧母,開著汽車去鄉下陳家接自己的外孫女,放佛看到了這個孩子未來的榮華富貴的鳳姑,竟然將自己的孩子包給顧母帶去上海。

在這之後,才上小學的顧憶羅偶然知道自己並不是顧母的親外孫女,從此陷害自己的親生父親為小偷,妄圖殺害自己的親生母親來保守秘密。對於顧家的兒子,自己的「舅舅」,一次次使詐嚇得舅媽流產,之後不能懷孕,還被逼著搬出了那幢別墅。


只要是任何讓她知道自己的身份會暴露的事情,她就去毀滅。眼看事情瞞不住了,就把一直疼愛自己的奶奶顧母也從二樓推下去摔死。

所有一切的惡行都是自己一個人去做,沒有幫手,巧妙的引導警察做假證,設計最後用意外事件撞死自己的親生父親。

這種種一切,不由的想起來,到底是我們從小接受的「人之初,性本善」還是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

還記得那個讓人震驚的案件,11歲小女孩被14歲男孩殘忍殺害,還會撒謊去轉移大人們的注意力,最後拋屍。殺完人之後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繼續生活。

對於一個生命的逝去,怎麼會那麼的冷漠?

西方學者研究,有一些人天生就是反社會人格。他們沒有同理心,沒有感情,只有情緒。對於自認為好玩刺激的事情是不會考慮對方感受的。只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對於無辜的人的傷害從來沒有負罪感。

在網上可以搜到「十個震驚西方的兒童殺手!」十個案件,實在不想在敘述案發過程了。殺人者年齡之小,手段之殘忍,超乎我們的想像。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對於小孩子的「惡」到底有多可怕?獲贊最高的網友說:小孩子的「惡」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惡」。這是一種完全不加掩飾,發自人類本性的「惡」。


這種惡的尺度完全超乎你的想像。漠視生命的可貴,隨意踐踏,更加不要說那些給予他人自尊等長大了才會懂的東西。

我們願意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但是看到這麼多天性帶著「惡」的人,我只想要說,保護好自己,保護好家人,提高警惕心,什麼時候都沒錯!


相關焦點

  • 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什麼的呢
    大家好我是王灻準,今天我們分析一下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呢,還是人之初性本惡《三字經》作者王應麟
  • 電影《湄公河行動》: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
    我們站在善的一方,說善是對的;他們站在惡的一方,說惡是對的。但造物主創造世界,本是為了善與美。我想對於彭于晏的帥,只要是沒有審美偏差的Boy和Girl,都不會有任何的質疑,那麼,我們就把重點放到「中國警察到底有多厲害上去吧」。正如從影片中看到的那樣——人的肉身可以不怕子彈,人的意志可以凌駕於生命之上,中國警察就是如此。此時,或許會有一些聲音提出疑問:我平時看到的警察是這樣的嗎?我想說,當然!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科學實驗的答案細思極恐
    靠譜童書每周推薦 ▲ 孩子免費聽故事神器點擊標題下 愛讀童書媽媽小莉 關注600多個經典故事任意聽 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個問題在中西方爭論了兩千多年。 學術界也有一些質疑,善與惡的參考標準是以成人的視角而定,參與實驗的嬰兒最小也有三個月,是不是真的能證明人類天生就有道德觀,都要打一些問號。 但不論如何,這段實驗讓我看待與生俱來的人性,還是多了一些思考和啟發。 Paul Bloom還給大一點的孩子做了一系列的實驗。
  • 【蔡爺說電影】人之初性本善?——韓國電影《記得我》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與孟子主張的人之初性本善立論不同的是,荀子主張人之初性本惡!他認為人從出生,人性就是惡的,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快樂,又互相嫉妒,互相厭惡,互相仇恨。《記得我》這部影片,在一定的立意上,是在探討這個從沒有答案的論題。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我有不同意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關於這句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有個叫周處的人,父母在他年少時就去世了,因為平時沒人教導,本來心性善良的周處性情變得十分暴烈,經常欺負村民,時不時就把村民打得頭破血流。
  • 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惡!告子:可善可惡!理學怎麼說?
    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惡!告子:可善可惡!理學怎麼說?理學:「存天理,滅人慾」是說的什麼?要怎麼去做?文|明炫翊繼孔子之後,儒家也衍生出來了六派。第一派,代表人物是李斯,名為「小康派」。第二派,代表人物是孟子,名為「大同派」。第三派,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名為「天人感應派」。
  • 淺談《火影忍者》百試不爽的洗白套路——人之初,性本善
    而關於岸本齊史描寫反派的手法,讓我想起了《三字經》裡的那句「人之初,性本善」。沒有天生的壞人,只有被後天所改變的善人。01 人性本惡與人性本善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關於人性的善惡被歸分為兩派——荀子講人性本惡;而孟子則講人性本善。雖然立意有本質上的不同,但他們的目的卻都是出於教化眾生。
  • 性本善 or 性本惡?
    學生:中國很早就有「性本善」的說法,我覺得孫老師講的偏向於道法自然,讓人類回歸大愛初愛的過程。那社會上那麼多的惡,怎麼理解呢?孫新蘭博士: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實際上,善和惡不是靜態的存在,惡有一個很重要的本質,它的存在是為了讓善更善。惡只是善良的迷失,愛的迷失那些殺人犯為什麼會存在?如果用法律用道義來衡量這個殺人犯,簡直沒有人性,十惡不赦。那些吸毒的人,我們覺得他很壞,無所不用其極地把家裡的錢財都拿出去揮霍掉,還禍害親戚朋友。
  • #電光幻影# 《少年的你》,人之初,真的應該是性本惡吧.
    #電光幻影# 《少年的你》,人之初,真的應該是性本惡吧。
  •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用一生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這幾點
    我們現在倡導的人性本善,就是孟子提出的思想。因為他始終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應該是善良仁厚的。即便出現惡人,也是因為後天的環境導致的。為了踐行自己的理論,孟子一生不斷思考、實踐,最終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這幾點。01以人為本孟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他的仁政思想。
  • 人之初,性本善—電影《鋌而走險》揭示每個人的善良一面
    人之初,性本善,本性善良的劉小俊本準備給孩子媽媽打電話把孩子安全送回,可孩子媽媽著急的在電話中說給準備兩百萬。主演劉小俊更不必說,一次次救奇奇,最後本可以拿著錢逃走,但看到醫院中的奇奇爸爸急需用錢救命時,他竟然把兩百萬拿到醫院讓做手術。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其實都不對!這位聖人的說法更為正確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性本善的觀點佔據了正統地位,孟子的性善論,並非只是誇誇其談。孟子在它的一些著作中對」性善論「都有一定介紹。例如在《告子》篇,孟子就試圖去證明人性本善觀點的正確性,但顯然有點牽強。
  • 國際機場觀景臺見聞,天真可愛的幼兒園小朋友,人之初性本善
    俗話說: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去年香港街頭以及香港機場那些香港年青人做的事情真的不堪回首。未來,如何杜絕類似的事件再度發生,如何在後期教育中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讓這些可愛的小朋友的三觀正常,值得一些國人靜心思考。香港應該是一顆燦爛的東方明珠,任何惡意破壞香港的人不會有好下場的。
  • 79歲老人故意絆倒4歲小孩,人之初性本善
    有多少人敢說自己一生都用聖母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從沒有做過錯事。你跟就是差的你幹的壞事沒被攝像頭捕捉放到社交平臺而已。故事裡事實就是,小孩兒沒多大事就好,家長也要陪同小孩不能單獨讓自己小孩在外面玩耍,對使絆的老人罵兩句,或說他為老不尊來定罪?
  • 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西方說人有原罪,到底誰對呢?
    性本善、性本惡,已經爭論上千年不休。至今也沒有個準確而統一的定義。只是性本善,聽上去更美好、更有助於風化教育和社會和諧。表面看上去佔了上風,只是到了現代社會,這個爭論似乎顯得不重要了,因為現代人的人性不能用簡單善和惡去評判,只能用趨利還是道義來評判,說白了就是你這個人是重視利益多些,還是重視道義多些。
  • 孟子曰「性善」,並不是「人性本善」
    一直以來,孟子在先秦的諸子百家裡被認為是「性善論」的主張者,由於《孟子》一書思想的深奧及複雜,所以長期被大眾所誤解,而本文要談的,當然是被大眾誤會最深的《孟子》學說——性善論。首先,先正名孟子的「性善論」「性善」,是《孟子》對自身思想最簡要的說明;孟子本人從未說過「人性本善」四個字,「人性向善」也從沒說過,不管是從「人性本善」或「人性向善」來理解《孟子》的性善論,都會讓我們誤入歧途。所以,在進行正式的討論前,請先尊重《孟子》一書及本人的意願,用「性善論」來概括他的思想,不要再用「人性本善」或「人性向善」。
  • 拿破崙將大多數人的善與惡,看得很透徹的語錄,一針見血,很經典
    大多數人的善與惡,該怎麼看透?就算不去讀拿破崙的語錄,相信很多人都聽說人之初性本惡,也聽說過人之初性本善。為什麼有人說人之初性本善呢?因為對於很多人而言,一個人出生了,就如一張白紙一樣,對未來世界一無所知。一張白紙,還能惡到哪裡去?所以人之初性本善。不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天生就學會了,會在白紙上畫畫寫寫。
  • 《狼洞之夜》:善與惡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中國信奉人之初,性本善。那惡從哪裡來?在神學中有一種理論「惡是善的欠缺」上帝創造出的世界本來就是沒有惡的,惡,只是以善的欠缺狀態而存在。佛經中的善惡皆由心生,並堅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如何讓涉世不深兒童不用被傷害卻能去體會去理解善惡,從而對以後有可能面對的複雜人性做好力量儲備呢?毫無疑問從閱讀中來。
  • 《性本惡》|黑色幽默的門徒
    於是,電影版的《性本惡》最大限度保留了原著的小說性:以一個女性的旁白聲音貫穿始終,而人物對話的措辭與腔調儘可能複製自品欽。安德森的這種忠實,或許不僅是出於對大師的敬仰,而在於他作為寫作同行的一種認識:儘管《性本惡》這樣一部「半黑色、半迷幻」的上世紀70年代加州小說有著偵探敘事的情節外殼,但最能體現品欽之所以為品欽的,仍然是他那隨時隨地可能滑向詩性的語言文字。